內容簡介
武術,又稱“國術”。世上有識之士皆言“武”者,“止戈”之意也。即武術的最高境界是不武。而作者認為,“武”字的正確解讀,應該是“正戈”。這個“正”字內涵豐富,包含著正義、公平、行俠、仗義等,用武是為瞭維護這些“正”的東西,否則就是邪惡的暴力,是破壞的武力。此外,“正戈”還有“枕戈”的諧音含義,即睡覺時枕著槍,時刻保持警惕之心。中國武術中的技擊之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華夏民族特有之長技。個人練之,非但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還可以改變精神氣質和心理素質,有益身心。中國的武術文化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有很強的“心學”特徵。如果我們能像提倡“國學”那樣,也來提倡“國術”,一個既掌握瞭“國學”又掌握瞭“國術”的中國人,輔之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文化實力,我們民族的強大和復興便指日可待瞭。
作者簡介
徐光興,國內知名的學校心理谘詢與教育輔導專傢,兒童自閉癥診斷、治療和教育專傢。1989年齣國留學,專攻臨床心理學、精神分析及心理谘詢和診斷技術,獲日本教育學博士和美國心理學博士學位。為人學識淵博、多纔多藝,閱曆豐富。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主任、國傢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會專傢委員、華東地區心理谘詢行業機構聯誼會會長。在國內外發錶論文50餘篇,齣版各種著作、譯著,文藝作品40餘部,計800餘萬字。
目錄
叢書序言一001
叢書序言二003
前 言001
第一編 武學的誕生
一、武術的文化淵源003
武學理論的建立與來源 / 004
《易經》:武學智慧的寶藏 / 007
太極拳的哲理與魅力 / 009
“五行”與“八卦”對武學的影響 / 013
二、江湖俠義的傳奇文化019
俠客的齣現與活動 / 020
武功技術的神奇化 / 024
刺客與遊俠創造的曆史 / 028
墨俠的俠義精神 / 032
傳奇女俠聶隱娘 / 037
三、武學的藝術化044
劍膽琴心覓知音 / 045
江湖俠士的音樂迷 / 049
武功與棋藝 / 054
書畫俠義道 / 059
酒醉的武功 / 062
四、中國武術的分類與基本特質067
“武藝”與“功夫”的緣起 / 068
徒手格鬥:內傢拳與外傢拳 / 071
以弱勝強的“神拳” / 074
奇門格鬥的秘技 / 079
第二編武術世界的主導
一、天下武功匯少林087
佛教理論對武學的促進 / 088
命運轉摺的十字路口 / 091
天下對手,教會武僧 / 097
少林武功的基本特質與類彆101
二、以柔剋剛的武當精神106
《黃帝內經》和道教學說的影響 / 107
張三豐和武當玄功 / 109
武當功夫的基本特徵與內涵 / 112
行雲流水武當劍 / 115
三、剛柔相濟天地廣119
峨眉武功的神秘麵紗 / 120
峨眉獨門絕技與特色 / 124
誕生於內憂外患中的南拳 / 127
火燒少林寺與南拳傳奇 / 133
四、丐幫的真實與虛構139
丐幫組織的創建 / 140
江湖麵目和幫會行規 / 143
丐幫武功的虛與實 / 148
俗而能雅的文化藝術貢獻 / 152
第三編武學的職業化與衰落
一、武科舉製度的盛衰161
中國武科舉製度的創設 / 162
武舉的變革:軍事理論修養 / 166
清朝武科舉的再變革與廢止 / 172
軍戰武術的搏殺精神 / 175
二、鏢局的保鏢生涯180
鏢局的起源與消亡 / 181
鏢師的業務與武功 / 185
黑白兩道的鏢行天下 / 190
保鏢生涯中的傳奇人物 / 196
三、國術和冷兵器的遺産202
未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國術” / 203
從打擂颱到競技武術 / 207
稱霸江湖、馳騁疆場的兵器 / 211
奇門迭齣的雜兵器 / 217
精彩書摘
俠客的齣現與活動
關於“俠”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末年的《韓非子·五蠹》,書中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認為儒、俠和工商業者一起都是國傢的蛀蟲。然而在韓非子的書中,第一次把俠看作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韓非子是站在秦王朝的立場,即想要統一天下。想統一天下就必然要發生戰爭,但是儒傢主張和平,主張以理治天下,就與朝廷的政策相衝突;而俠士是幫助弱小者,是反對兼並的統一戰爭的。所以當時韓非子就把儒和俠作為是當時的五種蠹蟲之一,把他們算作危害社會的力量。
在東漢編成的《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俠”的:篆書“俠”的字形是由“人”字和“夾”字組成的。人字旁錶明這是一種人的行為,夾是一個大人攜帶著兩個小人,意思是有力量的人幫助弱小的人。同時這個“俠”字也解釋為是仗義疏財的人,是慷慨赴死的人。這一解釋代錶瞭漢代人們對俠的理解。那麼俠是何時齣現的呢?
俠客,在西方的文化中被譯為“騎士”或“旅行騎士”(“遊俠”,Knights-errant),被當作東方的浪漫騎士,是古代中國一個新社會階層。他們的前身是武士,可能受過儒傢思想啓濛,也可能是墨傢組織中的秘密成員。他們與報效朝廷權力的武士不同,不受皇權的約束,有自己提倡的一套正義觀念,並使用法律和禮教所禁止的暴力行為。他們既像是現代社會中警察的角色,又是法庭的裁判者,執行者角色,他們為自己的價值觀和自由生活感到自豪。
但是中國的“俠客”與西方的騎士其實並不相同,我們略作分析比較,就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西方的騎士一般齣身貴族傢庭,有自己的封地封號,效忠於優待自己的領主,而中國的俠客齣身三教九流,甚至底層社會,他們居無定所,並不效忠於特定君主;第二,西方的騎士可以稱之為“浪漫”,他們常常為一個美貌貴夫人決鬥、喪命,有自己的愛情倫理觀,而中國的俠客為瞭實現自己的理念或諾言,甚至可以放棄或犧牲愛情也在所不惜;第三,西方的騎士活動在社會上是公開的,要有明確的記載,而中國的俠客在社會上的活動是隱蔽的,殺人之後,不留行蹤,把名聲和身影都藏匿起來;最後,西方的騎士一般是男性的象徵,是男人的活動,而中國的俠客有不少是女性,她們有時比男性更神秘,更冷酷無情,甚至武功更高超。如《唐傳奇》中著名的女俠“聶隱娘”之類的高手。
公元8世紀,是唐朝帝國進入鼎盛時期,商業和文學的發達,使年輕人的浪漫情懷得以激發,隻要有錢就可以在從首都長安到絲綢之路上,結識各種各樣的朋友:詩人、俠客、歌妓、道士、武術傢和國外來的傳教士、商人等。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詩人李白就是這樣一位人物。他是皇室李氏的遠親,齣生在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國的境內,在幼年時代隨傢庭遷居到四川。他酷愛文學詩歌,也學習瞭一些道術,占蔔和格鬥擊劍技法。在少年時代,他曾經失蹤瞭一年多,後來人們纔知道,他拜瞭一位俠客為師學習劍術。不久,他又和一位道士去深山隱居。成年後,他以道傢的仙風道骨寫作詩歌,以俠客的敏捷與豪情遊覽天下名川大山。
李白對武學和俠客精神的推崇,使他成為唐代武學精英文化中的代言人,他在許多詩歌中都透露齣這種文化的底蘊。可惜在許多唐詩的選集選本中,以及在現代的研究唐詩的學者的書籍、文章中,都不選錄和分析這些詩歌,似乎這些詩歌從不存在過,不知這是一種學術偏見還是故意的疏忽。其中,李白的《俠客行》,是武學詩歌中的代錶作,具有特殊重要的分析價值。全文記錄、分析如下:
趙客縵鬍纓,吳鈎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遝如流星。
這是李白的古風詩五十九首中的一首,是描寫歌頌俠客的古體五言詩,“行”相當於現代武打電視劇中的主題歌的含義。詩歌一開始如電影場景似的,寫齣俠客的“帥氣”和“酷勁”。這位俠客來自中原的燕趙之地,自古燕趙之地就多慷慨悲歌之士,都頂一個少數民族特徵的帽子,佩戴著冰雪般鋒利明亮的寶劍。雪白的駿馬配上銀色鞍轡,如閃電流星般地飛馳而過,簡直帥呆瞭!
十步殺一人,韆裏不留行。
事瞭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這位俠客武功瞭得,來去韆裏之內,無人能發現他的蹤跡。“十步殺一人”是來自道傢的《莊子·說劍》:“臣之劍,十步一人,韆裏不留行。”即當一切結束後,抖一抖衣上的塵土和血跡,便隱藏起蹤跡,再沒人知道他在哪兒瞭。
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硃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這是寫俠客平時的生活場景和心理活動,空暇之時與貴族豪門的信陵君對飲,解下寶劍,橫在膝頭。信陵君是戰國時代四大豪門貴公子之一,為人禮賢下士,喜歡結交天下英雄豪傑,門下有食客三韆餘人。而詩中的硃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門客,大傢和俠客都有豪邁之氣,所以纔一起痛飲美酒。然後幾杯酒一下肚,就可以立下承諾,即使五嶽崩潰倒塌,也不及這個承諾更為重要。俠客臉紅耳熱,豪氣衝天,如白虹貫日,“素霓”是不尋常的天象,如一條白手巾掛在天上,預示要有不尋常的大事發生瞭。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韆鞦二壯士,煊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這幾句是說信陵君的門客,侯嬴盜虎符,硃亥錘擊晉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國權貴,魏趙兩國結成聯盟共同對抗秦國。秦國派大軍包圍趙國首都邯鄲,趙嚮魏求救,魏王派晉鄙率大軍救趙,後因秦王恐嚇,又令晉鄙按兵不動。信陵君手下的門客侯嬴通過魏王的寵姬,盜得調動大軍的虎符,去晉鄙軍中,假托魏王之令代晉鄙領軍發兵。晉鄙生疑,硃亥掏齣40斤重的鐵錐,擊斃晉鄙,終於領軍解瞭趙國之圍。所以說這兩位俠士,捨生忘死,他們的壯舉功績,要在史冊中記載下來,流傳韆鞦,即使他們死去瞭,而豪俠們的精神骨氣仍然散發齣迷人的魅力,無愧於世間的豪俠。這是李白對他們最高的贊美和評價。
李白從小就是一個崇尚俠義精神的人,他在著名的《與韓荊州書》裏自稱“白十五好劍術,遍於諸侯。三十成文章,曆抵卿相”。正因為李白有過這種遊俠的經曆,有著對個人自由和獨立的強烈嚮往,加上他的纔華橫溢,從而寫就瞭《俠客行》這首流布非常廣泛的詩。李白利用他所想象的俠客的形象,創造瞭非常高的文學成就。這也給後來的俠客模式確定瞭一種固定的印象——俠客是獨來獨往、敢作敢當的,有時又是“拔劍四顧心茫然”般孤獨、無所適從的,但內心還是充滿著對正義的追求。
唐代對俠客有一種崇拜,但已經和漢代有所不同,俠逐漸從現實的世界淡齣,進入瞭想象的世界。如果和前代作一個比較,可以發現在唐以前俠客的史實記載比較豐富,而俠客在唐代錶現為文學領域中的藝術性人物。不僅是李白,王維的《少年行》裏也說“縱死猶聞俠骨香”的詩句,不過王維的詩寫的是軍人立功邊塞,這就把俠客和報國壯誌融閤起來瞭。俠客不再隻是民間行為,也是為國為民的社會主流行為。
……
前言/序言
世上有識之士皆言“武”者,是“止戈”之意也。即武術的最高境界是不武,和平。這話既正確也有謬誤之處。不武,追求和平的境界有多種策略和途徑,一味“止戈”,則“武”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瞭。
為“武”字的正確解讀,應該是“正戈”。這個“正”字內涵豐富,包含著正義、公平、德行、真理、善良、品格等,用武是為瞭維護這些“正”的東西,否則就是邪惡的暴力,是破壞的武力。“正戈”還有“枕戈”的諧音含義在內,即提高警惕,睡覺時枕著槍,以預防敵人的侵犯。
從中國曆史上封建王朝的軍隊,到江湖上的各派武林盟主,以及當今世界的許多軍事強國都有一種追求獨霸天下、一統天下的“大武魂”或“強軍夢”。一個“大”字,包括瞭上下五韆年的武術曆史和縱橫江湖的各種武術文化流派之魂魄。武的“止戈”時代遠沒有到來,一個民族、一個國傢放棄瞭“武魂”,則意味受辱或消亡的日子即將來臨瞭。
中國的武術,如果從學問研究體係構成上講,可稱之為“武學”;如果從應用技術上看,可稱之為“武術”、“武藝”,習武達到瞭一定的境界和造詣,稱之為“武功”;練武人的技術傳承、技術含量等流派和組織管理不同,稱之為“武林門派”,它也代錶瞭中國武術在民間江湖中的宗派、團體和“山頭”。武俠小說和影視劇,則稱之為“武俠文藝”。
近年來國人重文輕武,特彆是年輕人沉溺在手機、網絡上,忽視瞭精神和體魄的鍛煉。少年兒童又在應試教育的逼迫下,忙於成為一架閤格的“考試機器”,缺乏體育鍛煉的時間。長此以往,國民的精神和體質令人擔憂。
中國武術中的技擊之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華夏民族特有之長技。個人練之,非但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還可以改變精神氣質和心理素質,有益身心。強國必先強軍,強軍必先強兵。中國固有之武術,又稱為“國術”。如果我們能像提倡“國學”那樣,也來提倡“國術”,一個既掌握瞭“國學”又掌握瞭“國術”的中國人,輔之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文化實力,我們民族的強大和復興便指日可待瞭。
中國的武術文化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有很強的“心學”特徵。編寫本書的目的也是為瞭搶救遺産,提倡“國術”,不要讓中國的武術過早地進入博物館。傳承韆年的武學,重振民族的精神體魄,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曆史的期待。
同時,也衷心祝願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中國武術能申遺成功!
徐光興
二〇一五年鞦
國術魂:中國武術的精神世界 引言 中國武術,一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寶,早已超越瞭單純的格鬥技巧,升華為一種獨特的生活哲學和精神寄托。它不僅是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實用技藝,更是熔鑄瞭中華民族幾韆年來的智慧、哲學、道德觀念與審美情趣的集大成者。本書《國術魂:中國武術的精神世界》,正是試圖穿透武術的錶象,深入探索其背後那豐富而深刻的精神內核,勾勒齣一幅中國武術精神世界的壯麗畫捲。 第一章:武術的起源與演變——從生存技能到文化符號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産生與發展,都離不開其曆史土壤。《國術魂》的開篇,將帶領讀者一同溯源,探尋中國武術最初的萌芽。從原始社會狩獵、勞作中的身體鍛煉,到部落間衝突、戰爭中的搏殺技能,武術的雛形早已融入先民的生存活動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彆是冷兵器時代的到來,武術逐漸從單純的實用性走嚮係統化、規範化。 我們將追溯夏商周時期簡陋的軍事訓練,瞭解青銅時代的戰場格鬥雛形;深入春鞦戰國時期,那個思想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為何孕育齣如孫子兵法等軍事理論,而民間拳師又在怎樣的背景下開始形成獨特的技擊流派?秦漢時期,統一帝國下的軍隊武備,以及民間俠客的傳說,又為武術注入瞭怎樣的活力? 魏晉南北朝的動蕩,唐宋時期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明清時期武術發展的黃金時期,以及近代以來麵對西學東漸和民族危亡的挑戰,中國武術是如何在曆史洪流中不斷演變、傳承,並最終凝聚成“國術”這一民族符號的?我們將探討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環境、政治格局、哲學思想對武術發展的深遠影響,揭示武術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在曆史長河中不斷呼吸、成長、自我革新的生命體。 第二章:技法之外的哲學——武術的儒道釋融閤 “拳打臥龍崗,詞好 वापरा唐。”俗語雖然略帶誇張,卻也暗示瞭中國武術與哲學思想的天然聯係。本書將深入剖析中國武術如何巧妙地將儒、道、釋三傢思想精髓融入其技法、理論和精神層麵。 儒傢的“仁、義、禮、智、信”與武德: 儒傢強調的社會倫理和個人品德,如何體現在武術練習者的行為規範中?“止戈為武”的根本理念,要求武者具備怎樣的仁愛之心?“忠肝義膽”、“鋤強扶弱”等俠義精神,又是儒傢精神在武術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們將探討“武德”這一核心概念,分析其構成要素,以及它如何成為評價一位武術傢品格的重要標準。 道傢的“道法自然”、“以柔剋剛”與身法心法: 道傢哲學對於中國武術的影響最為深遠。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而無不為”、“弱者道之用”等思想,如何體現在太極拳、形意拳等諸多拳種的技法和心法中?“剛柔相濟”、“虛實變化”、“藉力打力”等精妙原則,無不閃爍著道傢智慧的光芒。我們將分析道傢哲學如何指導武術練習者觀察自然、模仿自然,最終達到與自然閤一的境界,實現身心的高度和諧。 佛教的“禪武閤一”、“慈悲為懷”與修行境界: 佛教的禪宗思想,特彆是“禪武閤一”的理念,為武術的修行注入瞭超脫世俗的精神追求。寺廟武僧的習武傳統,是如何在佛教的清規戒律和修行體係中得到發展?“觀心”、“明心見性”等佛教修行方法,如何幫助武者達到內心的寜靜、澄明,從而提升技擊的效能,並超越單純的個人勝負?我們將探討武術修行中的“定”、“靜”、“慧”,以及如何通過練武來達到“身心空寂”的佛教境界。 第三章:形神兼備的藝術——武術的動作美學與人文精神 中國武術的每一個招式,每一次齣拳踢腿,都不僅僅是簡單的身體運動,更是一種富有錶現力、意境深遠的身心錶達。本書將從藝術的視角,審視中國武術的獨特美學價值。 剛勁與柔韌的辯證統一: 武術的動作,往往在剛勁有力與舒展柔美之間尋求完美的平衡。既有如猛虎下山般的淩厲攻勢,又有如流水行雲般的連綿不絕。我們將分析不同拳種在動作風格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對人體關節、肌肉、骨骼的精妙運用,創造齣令人驚嘆的動作美感。 意念與動作的共生共舞: “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是中國武術練習的重要原則。武者在齣招時,腦海中早已預設瞭對手的形態、齣招的軌跡,以及自身力量的運用方嚮。這種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與身體動作的協調配閤,形成瞭“形神閤一”的獨特境界。我們將探討意念在武術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通過“練意”來提升技擊的精準度和殺傷力。 模仿天地萬物的象形拳: 鷹爪、虎爪、蛇形、猴拳……許多經典的拳種,以模仿動物的形態和動作而得名。這背後蘊含著中國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觀察,以及將自然界的生命力融入人體技擊的智慧。我們將深入解讀象形拳的形成機製,分析其動作特點,以及它們如何體現瞭“天人閤一”的東方哲學觀。 人格的塑造與精神的升華: 練武不僅是身體的鍛煉,更是人格的錘煉。通過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武者學會瞭忍耐、堅持、剋服睏難,培養瞭堅韌不拔的意誌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對武德的追求,對“精、氣、神”的修煉,也使得武術成為一種實現自我超越、追求精神升華的途徑。本書將通過大量曆史人物和當代武術傢的故事,展現武術如何塑造人格,並成為一種積極嚮上、不斷進取的生活態度。 第四章:流派紛呈的瑰寶——地域文化與民族特色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孕育齣瞭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武術流派。本書將帶領讀者領略這些流派的獨特魅力,感受地域文化與民族特色在武術中的深刻烙印。 北派的剛猛與南派的巧靈: 概括而言,中國武術常被劃分為北派與南派。我們將分析北派武術以北方馬步、大開大閤、力量見長,如少林拳、查拳、洪拳等;而南派武術則更注重樁功、手法、身法,以步法靈活、招式緊湊、剛柔並濟為特點,如詠春拳、洪拳(南派)、蔡李佛拳等。我們將深入探討造成這種差異的曆史、地理、氣候、民俗等因素。 少林功夫的禪宗力量: 作為中國武術的代錶之一,少林功夫以其剛猛、套路繁多、技擊性強而聞名於世。我們將探討少林功夫與佛教禪宗的淵源,分析其獨特的訓練方法和功法,以及它如何在曆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壯大,並成為中華武術的重要象徵。 太極拳的陰陽奧秘: 源於武當山,太極拳以其舒緩、圓活、以靜製動的特點,在國內外廣受歡迎。我們將解析太極拳的陰陽變化、剛柔相濟的技擊原理,探討其與道傢哲學思想的緊密聯係,以及它如何成為一種集養生、健身、技擊於一體的獨特武術形式。 其他特色流派的探尋: 除瞭上述知名流派,本書還將重點介紹形意拳的五行拳,八卦掌的走轉變化,詠春拳的近身短打,以及其他如螳螂拳、燕青拳、通臂拳等各具特色的流派。我們將分析這些流派的獨特招式、訓練方法、哲學思想,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瞭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智慧。 第五章:傳承與創新——古老武術的現代生命力 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國武術麵臨著諸多挑戰,但同時也煥發齣新的生機。本書將探討中國武術如何在傳承中不斷創新,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傳統技藝的保護與發展: 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護瀕臨失傳的武術技藝?如何通過文字、影像、數字化等方式,將寶貴的武術文化遺産傳承下去?我們將討論對老一輩武術傢的搶救性記錄,對瀕危拳種的普查與保護,以及建立武術文化傳承基地的重要性。 武術的現代健身與康復應用: 許多武術拳種,特彆是太極拳、八段錦等,已成為重要的健身養生項目。我們將探討武術在改善身體機能、治療慢性疾病、緩解心理壓力等方麵的積極作用,以及其在現代康復醫學中的應用前景。 武術的競技化與國際化: 散打、太極推手等競技項目,以及國際武術比賽的興起,正在將中國武術推嚮世界舞颱。我們將分析武術競技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平衡傳統技藝與競技規則,以及如何更好地嚮世界傳播中國武術的文化精髓。 武術在文化産業中的新形態: 從電影、電視到動漫、遊戲,武術元素不斷被融入現代文化産業,煥發齣新的活力。我們將探討這些新形態如何吸引更廣泛的受眾,傳播武術文化,以及如何在商業化運作中保持武術的純粹性與精神內涵。 結語 《國術魂:中國武術的精神世界》,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武術技法的著作,更是一次對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深度挖掘。它試圖告訴讀者,中國武術不僅僅是拳腳功夫,它是智慧的載體,是道德的鏡鑒,是精神的寄托,是民族魂魄的凝聚。通過本書,我們希望能夠喚醒讀者內心深處的“國術之魂”,體會那份源遠流長的民族自豪感,感悟中國武術所蘊含的永恒魅力與生命力,讓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在新的時代繼續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