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小书虫读经典(青少版)

大学·中庸/小书虫读经典(青少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 孔子及其弟子 著,李君兰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四书五书
  • 中庸
  • 青少年读物
  • 传统文化
  • 修身养性
  • 人生哲理
  • 启蒙教育
  • 中华文化
  • 经典导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37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646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2
字数:142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经典名家推荐名社重点出版
  新课标必读书目中小学生必读书教育部推荐书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在汉族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重要典籍,位列四书五经,中华文明的必读经典。

内容简介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为孔子后人子思所作,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目录

1 序言
大学
3 经
8 传
8 明明德,奠定人生之基
12 日日新,塑造人生之要
16 止于至善,成就人生之本
24 知所先后,接近做人做事之道
29 格物致知,获取知识之途,丰富追求之源
35 诚其意,慎其独,开启立身之根
42 修身先正心,好心态是人生进修之梯
48 齐家先修身,正己而后正人
54 治国先齐家,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62 平天下先治国,兼济天下,世界和平
中 庸
77 天地万物的根本
82 君子遵循的道德
87 世间最高的道德
91 难以实行的道德
96 孔子发出的叹息
100 智慧君主的方法
105 自以为是的聪明
110 孔子由衷的赞许
114 实现理想的艰难
119 何为真正的坚强
124 孔子内心的坚持
129 贯通天地的道德
134 谨言慎行的君子
139 随遇而安的坦然
145 追求理想的起点
149 世人敬畏的力量
……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明明德,奠定人生之基
  《康诰1》曰:“克2明德。”《大甲3》曰:“顾4諟天之明命。”《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7自明也。
  注释
  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康诰》是周公封康叔时作的文告。
  2.克:能够。
  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顾及,惦念。諟:此。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高尚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伟大的德行。”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解读
  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中起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并有典籍为证,并不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周处悔过自新
  三国末期,在东吴义兴阳羡,也就是如今的江苏宜兴,有一个叫周处的少年。他的父亲曾是鄱阳太守,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周处还不到20岁,就已经臂力过人,他凶暴强横,好与人争斗,整天骑着马在街上驰骋,在山林打猎,纵情任性,随心所欲,成为当地百姓的祸患。
  当时义兴的山里有一只猛虎,水里有一条恶龙,经常伤人,当地百姓将它们与周处并称为“三害”,而三害中,周处还是最严重的那个。
  有一天,他问一个面带忧色的老人家:“如今时局安稳,风调雨顺,你为什么还不快乐呢?”老人叹口气说:“三害未除,又怎么快乐得起来啊!”就告诉了周处什么是三害。周处说:“若是担心这个,我可以为你们除掉。”
  周处就进山去射死了猛虎。又跳到水里与蛟龙搏斗,水流湍急,蛟龙凶恶,周处与它一边搏斗一边漂流,有时候露出水面,有时候沉到水底,漂出去几十里路,三天三夜都没有回来。当地人以为他一定是死了,于是欢腾庆贺。
  周处最终却杀死了蛟龙,回来以后发现人们如此庆贺,才知道自己竟然这么被人痛恨。
  周处于是浪子回头,励志好学,很快便取得成就,不仅遵循忠信克己的圣人之道,而且显露出文学的才能。一年之后,就出来做了东吴的官员。
  后来,吴国被灭,晋朝建立。
  晋军大将王浑在建业宫中开庆祝酒会,半醉时问底下的吴臣:“你们的国家亡了,不难过吗?”周处站出来说:“汉朝末年天下分崩,三国鼎立,魏国灭亡在前,吴国灭亡在后,该难过的又哪里只是一个人?”曾是魏臣的王浑惭愧极了。
  周处出仕西晋后,刚正不阿,得罪了很多权贵,最终在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时,孤军奋战,遇害于沙场。
  周处死前在战场上留下一首诗:“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
  意思是:
  “走吧,走吧,世上的事已经完结了,就骑上马去,看看西戎外族吧。我甘心把低劣的野菜当作美食(我这个出身低微的人听命于尊贵的皇亲),只希望自己能坚持到最后啊。”
  周处死后被追赠了“平西将军”头衔。
  并且留下著作《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国历史。《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
  吴地也留下了“周处除三害”的传说。
  周处的生平经历充分展示了“明明德”的过程。
  他天性具备明德,只是由于生长环境问题(比如父母早逝)明德被蒙蔽,才成为一大祸患。他斩杀猛虎蛟龙之后受到的刺激,以及陆云醍醐灌顶的点拨,就是他“明”自身之“明德”的开始。
  经过不断的学习修为,周处成为一代名臣。他的为人和能力既影响了当时人,也随着史籍和传说影响着后世人。这便是“明”他人之“明德”了。
  ……

前言/序言

  《大学》《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两个篇章,《大学》是第四十三篇,《中庸》是第三十一篇,宋代学者先后将这两篇文章从《礼记》中抽出,详细注解,单独成书。南宋朱熹则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使其成为最重要的儒学经典,也成为教化百姓的最重要典籍。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为“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目的,为“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向内,就是独善其身,向外,便是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便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
  可以说,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文化特点,民族性格,也都由此铸造。时至今日,不管是否意识明确,不管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晦或明显地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的人生历程最终仍然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相处交往规则和智、仁、勇三种重要的德行等。《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也就是对人生有实际明确的指导作用,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
  如今,中国人经历过对物质与西方文化单纯强烈的向往与追求之后,传统文化经典与精髓对社会整体的意义,对每一个个体人生的意义,已经重新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可与重视。中国人开始迫切地渴望重新建立起与传统文化的续接。
  《大学》《中庸》这两部文化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比较理想的人格,帮助我们抵抗人生中的黑暗与虚无。这一点对于青春成长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和有效。


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一部关于人生真谛的哲学启蒙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孩童时期,我们渴望探索未知,追逐梦想;少年时期,我们面临成长的烦恼,寻觅自我;成年时期,我们肩负生活的重担,渴望找到安身立命之道。贯穿我们一生的,是对“何以为人”、“如何处世”的永恒追问。而在这部《大学·中庸/小书虫读经典(青少版)》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份跨越千年的智慧回响,它以最纯粹、最深刻的方式,为我们点亮了前行的道路。 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也不是晦涩难懂的哲学说教。它以一种充满亲和力、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瑰宝——《大学》与《中庸》——呈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它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一同走进那充满启迪的殿堂,感受古圣先贤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 《大学》,顾名思义,是一篇关于“大学之道”的文章。但这里的“大学”,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而是指“大人之学”,即一个成熟、有担当的成年人所应遵循的学习和实践之道。它从根本上阐述了一个人如何从内在的自我修养出发,一步步影响家庭,进而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的宏大愿景。 试想一下,一个内心充满戾气、行为乖张的人,又如何能安抚家人?一个家庭内部矛盾重重、失和失序,又如何能指望他去承担社会责任,甚至治国理政?《大学》的智慧就在于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强调了“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根本原则。 书中的核心思想,便是“三纲八目”。“三纲”是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这是整个大学之道的起点。它要求我们发现并彰显自己内心深处的光明德性,也就是那些天生就具有的善良、正直、仁爱等美好的品质。这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唤醒、擦亮那些已经被世俗尘埃蒙蔽的本真。它鼓励我们审视内心,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培养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当我们能够认识并发挥自己的光明德性时,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原则的人。 新民:在“明明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新民”,即革新人民,使他们也能向上向善。这里的“新民”并非强制改造,而是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光明德性去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也能认识并践行自身的德性,从而达到一个共同进步、共同向善的社会状态。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让我们明白,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之道的最高目标。它意味着我们要在道德上不断追求完美,达到一个最高的、最完善的境界。这个“至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持续追求、不断超越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以最高尚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不做任何违背道德的事情,始终朝着最美好的方向前进。 这“三纲”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 而“八目”则是实现“三纲”的具体路径和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这是认识事物真相的起点。它鼓励我们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道理,不被表象所迷惑。在对待知识和信息爆炸的今天,格物精神尤为可贵,它教导我们如何辨别真伪,如何理解事物的根本。 致知:在格物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致知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道理的深刻领悟和洞察。它要求我们主动学习,不断思考,将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诚意:当我们的知识和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将这份真诚的意愿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诚意意味着不欺骗自己,不虚伪做作,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一切。它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是我们行动的出发点。 正心:心正才能行正。正心就是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排除私欲和杂念,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公正。一个被私念蒙蔽的心,是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和行为的。 修身:这是“八目”中连接内在与外在的关键一步。修身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它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约束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人格。 齐家:家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场所。《大学》强调,只有家庭和睦,才能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齐家意味着要孝敬父母,关爱家人,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治国:当个人修养和家庭治理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有能力去管理国家。治国并非简单的权力运作,而是以仁爱之心,公正廉洁,为民谋福,使国家达到安定繁荣的局面。 平天下:这是大学之道的最高追求,也是最终的目标。当个体、家庭、国家都实现了“止于至善”的状态,天下自然就会太平。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也是古圣先贤们毕生追求的宏伟目标。 《大学》的魅力在于,它将宏大的政治理想与微观的个人修养紧密联系起来,告诉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它鼓励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去实现更大的抱负。 《中庸》:不动心的人生哲学 如果说《大学》展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那么《中庸》则呈现了一种更为深刻、更为内敛的智慧。它探讨的是“中庸之道”,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 “中庸”并非平庸、折中,而是指一种适度的、合乎天道人性的状态。它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和谐,不走极端,不逾越准则。 《中庸》开篇就点明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深刻哲理。 天命之谓性:这是指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上天赋予我们的生命特质,也是我们内在的道德潜能。它是一种先天的、不受后天环境影响的纯粹存在。 率性之谓道:能够遵循并发挥自己的本性,就是“道”。“道”在这里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指一种自然而然、顺应天道的行为方式。当我们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行事,去生活,我们就在践行“道”。 修道之谓教:而“教”的任务,就是引导人们去学习、去认识,并最终去践行和完善“道”。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回归和发挥自身的本性。 “中庸”的核心,在于“过”与“不及”的辩证统一。它教导我们,凡事都应该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做得太多,也不能做得太少。比如,对待朋友,既要有热情,也不能过于谄媚;对待困难,既要有勇气,也不能鲁莽冒进。这种“度”并非僵化的规则,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体悟,去把握。 《中庸》还强调了“诚”的重要性。这里的“诚”,是一种真实不虚、发自内心的真诚,也是一种信守承诺、言行一致的品质。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是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而人要做的,就是去思索、去追求、去践行这份诚。 书中还提及了“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这是对“中庸”状态的一种生动描绘。我们的喜悦、愤怒、悲伤、快乐,这些基本的情感,当它们自然流露,并且恰到好处,不至过分,不至失度时,便是“中节”,即合乎礼仪和规范。这是一种高度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控制能力,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中庸》的智慧,在于它教导我们如何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定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它不是要求我们变得木讷麻木,而是要求我们在纷繁的表象下,看到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以一种从容淡定、恰如其分的姿态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 为什么这本书对今天的青少年如此重要?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青少年们每天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诱惑。他们渴望找到自己的定位,渴望理解人生的意义,渴望掌握应对复杂社会的能力。 《大学·中庸/小书虫读经典(青少版)》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解读,为青少年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他们能够: 认识自我,建立价值体系:通过学习“明明德”,青少年可以开始反思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现自己内心的光明,从而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责任感,学会承担: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青少年能明白个人的成长与社会责任息息相关,从小事做起,培养一种责任感。 提升情商,学会处世:领悟“中庸之道”,青少年可以学习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把握尺度,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避免走极端,成为一个更成熟、更懂得与人相处的人。 增强辨别力,抵御诱惑:学习“格物、致知”,青少年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更好地辨别信息,抵御不良诱惑。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书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思想精华呈现给青少年,让他们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深刻理解并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小书虫读经典”系列,顾名思义,旨在让每一个小读者,都能像小书虫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经典的智慧中汲取养分。这本《大学·中庸/小书虫读经典(青少版)》正是这样一个友好的引导者,它不会给青少年带来压力,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陪伴他们在理解人生真谛的道路上,迈出坚实而自信的步伐。 它鼓励我们,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拥有一颗不断学习的心,一份不断反思的意识,以及一种追求卓越的决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蕴藏在我们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不断探索之中。 翻开这本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门,门后是星辰大海般的启迪,等待着每一位渴望成长、渴望理解生命真谛的年轻心灵去探索和发现。这部著作,将是青少年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赋予他们面对未来的勇气和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很容易被功利主义所裹挟,而忽略了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修养。《大学》和《中庸》所倡导的“仁”和“礼”,虽然听起来有些古老,但其核心精神——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君子”品格的刻画,那种内敛、自省、有责任感的形象,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的。它让我明白,做一个“君子”,并不是要有多么高深的学问,而是要有一个正直善良的心,并且能够将这种品质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之中。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成功”的定义,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充实和品德上的高尚。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大学》和《中庸》这类经典有些遥不可及。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的智慧和我们现代的生活。书中关于“诚”的阐述,让我深受启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信息所裹挟,甚至迷失自我。但“诚”的要求,让我明白,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真实和纯粹,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这种内在的力量,是任何外在的浮华都无法比拟的。我特别喜欢书中通过一些小故事来阐述道理,这些故事非常贴切,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抽象的哲学概念。比如,关于“知行合一”,作者用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一下子就点醒了我,原来我们口头上说要做到的事情,一定要付诸行动,否则就只是空谈。

评分

总而言之,《大学·中庸/小书虫读经典(青少版)》这本书,是一本真正能走进青少年心灵的经典读物。它用最真诚的语言,最贴切的解释,将那些流传千年的智慧,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它让我明白,学习经典,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炫耀学识,而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品德、更有力量的人。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快乐,更是对人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启示。我愿意将它推荐给每一个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或者正在寻找人生方向的青少年朋友,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它用平实而深刻的语言,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发现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缺点,去发扬那些可能被遗忘的优点。书中关于“乐”的阐述,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原来,真正的快乐,并非来自于物质的享受,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他人的关爱。这种“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一种平和而持久的幸福感。它让我觉得,即使生活中有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对生活的热爱,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本书没有给我设定任何目标,而是让我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去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古圣先贤的对话。虽然我是一名青少年,但书中的道理却一点也不空洞,反而非常贴近生活。比如,书中关于“格物致知”的阐述,我理解为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这让我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习惯,是不是有时候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真正去理解知识的本质?书中的“诚意正心”更是让我明白了,内心是否真诚,是否正直,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这不仅仅是要求我诚实,更是要求我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负责。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一开始觉得离自己太遥远,但慢慢理解,原来每一个宏大的目标,都是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种由内而外的逻辑,让我觉得非常有力量,也看到了自己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它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引导我去思考,去体会,去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讨喜,封面色彩柔和,但又不失庄重,上面“大学·中庸”几个大字,配上“小书虫读经典(青少版)”的副标题,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它是一种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手感也很好,不是那种滑溜溜的廉价纸,而是带有微微的绒感,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每一页的排版都经过精心设计,留白恰到好处,让人阅读起来心情舒畅,不会有压迫感。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像一些经典读物那样,看起来就让人望而生畏,而是通过这种亲和的设计,拉近了经典与年轻读者之间的距离。封底的介绍也简洁明了,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优秀读物。总而言之,从书的“外在美”这一点来看,它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个人成长”这个概念。以前,我可能更关注的是学习成绩、技能的掌握,但《大学》和《中庸》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是从内心的修为开始的。《中庸》里提到的“中也者,天下之正道也”,让我明白了“适度”的重要性,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走极端,要保持平衡。这让我反思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分配时间等方面,是不是有时候做得太过火,或者不够到位。而《大学》的“三纲八目”,则是一张非常清晰的个人成长路线图,从“明明德”开始,一步步走向“平天下”。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能做什么,更在于他内心是否光明,是否正直。这本书让我觉得,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内心的动态,不断地去调整和完善自己。

评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修养不仅仅是“读好书,读好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行为准则。《中庸》里反复强调的“恒”和“久”,让我明白,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很容易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或者因为取得一点点小成就而沾沾自喜。《大学》里关于“明德”的讲解,更是让我看到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善良和智慧的光辉,我们只需要去发掘和培养。这本书没有给我压力,反而让我感到一种轻松和自信,因为它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变得更好,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它鼓励我去探索,去实践,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评分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注释和导读部分做得非常细致。有时候,读到一些比较拗口的句子,总会担心自己理解得不够到位,但这本书的注释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会及时地为你解惑。它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让我觉得自己是在独立地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导读部分更是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它不仅介绍了《大学》和《中庸》的背景,还提炼了其中的核心思想,让我对即将阅读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式,让我觉得收获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学习方法上的提升。我学会了如何去阅读经典,如何去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这对我未来的学习生涯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并没有把《大学》和《中庸》当作是遥不可及的古籍,而是用一种非常现代、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解读。作者似乎非常懂得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他们没有回避那些可能初读时会感到晦涩的词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的解释,将这些深邃的哲理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解释,它把一个看似复杂的概念,拆解成了一连串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在教我们如何一步一步地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晰。这种条理分明的讲解,让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而且,它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现代的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使得这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本“活的教材”。

评分

发货到货快,正好遇到搞活动购买,文字是重新编写过的,通俗易懂,没有改变主要内容

评分

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评分

质量好,价格实惠,小朋友们很是喜欢!

评分

价格比书店优惠,送货速度超级快,今天发明天到,书是正版。 女儿很喜欢曹文轩的书,捧起来,叫吃饭都不应^.^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孩子一个劲儿的夸赞?,到手就津津有味看起来了?

评分

儿子早就要我买四大名著了,刚好“读书日”有活动,超级划算,书中还配有插图,孩子非常喜欢,感谢京东快递的速度。

评分

书已经收到了,质量很好,很满意!

评分

给儿子买的书,书很好,是正品,儿子很喜欢,天天抱着看,还和我分享他的心得,快递也相当快,棒

评分

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觉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不去评价 或者随便写写! 但是,我又总是觉得好像有点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老板。 于是我写下了一小段话,给我觉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评价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 首先,宝贝是 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先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价位里面绝对是表现最棒的。 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配送员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 希望京东能再接再厉, 做得更大更强,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为京东的商品和服务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