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牛津藝術史”係列
西方當代前沿、受歡迎的藝術史叢書
★近距離觀看古希臘城邦的藝術生活,全麵深入探索西方藝術傳統之源頭
《古風與古典時期的希臘藝術》廣泛涉及瞭雕塑、日用陶罐、小型藝術品、廉價祭品、昂貴的珠寶首飾,以及大型城邦紀念碑等領域,通過近距離觀看這些藝術品製造的語境,以及與宗教、神話、政治、經濟的內在聯係,作者展現瞭古希臘藝術既是激烈競爭的希臘城市生活的産物,同時也反過來形塑瞭城市生活。
內容簡介
公元前800年至前300年,即古風時期與古典時期時,古希臘藝術傢們開創性地實驗瞭一種再現人體的方法,使得古希臘藝術從此成為西方自然主義造型藝術的基本參照,並主宰西方藝術傳統至今。
《古風與古典時期的希臘藝術》試圖打破傳統的解讀模式,將藝術的曆史,融入到作為藝術品生産者與消費者的希臘人的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和經濟史之中,去發現藝術錶達不斷變化的本質,同時探明藝術錶達與使用藝術品的方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係。通過研究私人與公共語境中的古希臘藝術,作者更進一步錶明瞭,在理解古希臘藝術所處的社會位置方麵,存在著非常豐富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羅賓·奧斯本(Robin Osborne) 牛津大學古代史教授,牛津大學基督聖體學院會員及導師。其著作包括,《居民點:對古典阿提卡的發現》《有形象的古典風景:古希臘城市及其鄉村》《塑造中的希臘,公元前1200年至前479年》等,編著作品包括《古希臘文化中的藝術與文本》等。
鬍曉嵐,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現供職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從事中西方現當代藝術、西方中世紀藝術,特彆是藝術史與文化史的跨學科研究。曾參與翻譯《加德納藝術通史》等譯著。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奧斯本是古風與古典希臘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在本書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選擇的案例,對於藝術學生及愛好者來說,既激發瞭興趣,又提齣瞭挑戰。
——瓊·康納利(Joan Connelly)紐約大學教授
對於古典藝術史全新的的解讀。
——傑裏米·坦納博士(Dr. Jeremy Tanner)倫敦大學學院
目錄
中文版序
引言
第一章 沒有藝術傢的藝術史
遺失的古希臘藝術史
承擔現實功能的藝術史
古典時期藝術在雅典的地位
藝術與私人生活
第二章 從祈禱到玩樂:公元前8 世紀的藝術
塑造馬之形象
塑造人之形象
作為裝飾元素的具體形象
故事與陳述
緊張狀態
第三章 東方之鏡中的映像
想象的入侵
頭、身體和眾神
第四章 以神話為尺度
神話與同情:米科諾斯島廣口陶壇
目睹神話與死亡:波呂斐摩斯雙耳細頸罐
神話與儀式:極北樂土之少女
實現的革命
第五章 擴展的生活
啓示的藝術
展現神、審視男人、奉獻女人
第六章 圖像的銷售
程式的轉變
麵嚮市場
沉思的觀眾的創造
雅典以外的多彩戲劇
第七章 進入政治
政治進入聖殿
死亡、政治,以及運動場
第八章 同性戀的放縱
交際酒會上的角色扮演與身體
紅繪技巧的發明
身體與肌肉
標注姓名的遊戲
繪畫名傢之作的展示
單獨的形象
性、酒與眾神
第九章 崇拜、政治與帝國主義
從分歧到極權主義
性徵與男性立像
私密意象中的身體
開啓身體的故事:奧林匹亞宙斯神廟雕塑
結束身體的故事:帕特農神廟雕塑
再現的暴力
第十章 逝者的要求
墳墓祭品
使逝者適得其所
藝術與來世
第十一章 城邦之內的個人和沒有城邦的個人
打破古典模型
麵對痛苦
生命故事
肖像與權力
第十二章 藝術的感覺
身體語言
感覺的藝術傢
第十三章 迴顧
變革的進程
希臘圖像的力量
插圖目錄
參考文獻
大事記
譯名對照錶
精彩書摘
古風時期與古典時期的希臘藝術毫無爭議地位居一係列西方藝術史著作的開篇。正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300年,古希臘藝術開啓瞭主宰西方藝術的傳統並延續至今。希臘藝術在古風時期之前被認為是近東藝術的一部分,但在古風時期和古典時期的五百年間發生瞭轉變,其間古希臘藝術傢開創性地實驗瞭一種再現人體的方法,不僅使古希臘藝術脫離瞭東方藝術,而且使它從此成為西方自然主義造型藝術的基本參照。古希臘視覺再現方式的轉變與西方藝術基礎的奠定是本書的主題。
西方世界延續至今的藝術傳統起源於古希臘藝術,尤其是古希臘雕塑。這一定位,以及多少傾嚮於用古希臘範例作為再現男人體與女人體標準的做法[圖1],都遮蔽瞭古希臘藝術史寫作的睏難,並經常使古希臘藝術從所處的曆史語境中孤立齣來。長久以來,在傳統考古學研究中,學者們試圖通過尋找藝術傢不同的手藝痕跡,或者推測作坊風格差異的方法來建構陶罐的曆史,對常常顯得較為粗陋的研究對象作齣判斷。此外,古典時期的希臘藝術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傢追求的終極目標。無論研究古典時期的專傢,還是古典時期之後藝術史的研究學者,都將文藝復興及其對中世紀藝術的轉變,作為理解古典時期與之前古風時期藝術差異的標準。本書則試圖不再從文藝復興,不再從文藝復興藝術研究的視角來理解古風時期與古典時期的希臘藝術。在導讀性的本章中,我將探索研究古希臘藝術的不同方式,這些視角必然不同於對文藝復興及其之後西方藝術的研究。通過研究處在私人與公共語境中的古希臘藝術,我還將進一步錶明,在理解藝術所處的社會位置方麵存在著豐富的可能性。
遺失的古希臘藝術史
古希臘各地的富人訂購繪畫作品,掛在城鎮或鄉村的彆墅。畫傢們競相引起公眾的關注,他們的畫室吸引著慕名而來的人們。關於藝術傢的流言傳播甚廣,如他們的野心、競爭、私生活、與主顧的爭吵、對模特的激情,等等。但對於我們來說,古希臘繪畫史卻隻是一部毫無藝術傢生氣的曆史,對私人主顧所起的作用也無從知曉。古風時期或古典時期的希臘木闆繪畫沒有一張保存下來,也沒有一幅現存壁畫可以確鑿無疑地歸為古代作傢曾經提及的某位藝術傢的作品。我們唯一能夠書寫的是瓶畫的曆史,然而大部分瓶畫傢的姓名已不可考。即便可以說齣某位藝術傢的名字,名字本身也無法提供更多信息。
對雕塑的情況我們亦所知甚少。雖然有時能把流傳至今的古希臘雕塑與雕塑傢的故事與古羅馬時代的復製品對應起來(見[圖88]、[圖140]、[圖141]),但這些寫於公元前3 世紀有關古代雕塑史的論述集中於獨立式青銅雕塑。青銅雕像總是不易保存,相對來說容易搬運,也可被輕易熔化。希臘化時期和古羅馬時期的學者對藝術傢及作品準則的創造性研究,隻是進一步鼓勵瞭富裕的羅馬人去收購希臘藝術,古代文獻記載的青銅雕塑沒有一件保存下來,目前幸存的青銅雕塑大都是從海底打撈上來之後被重新發現。這一切並非完全齣於偶然。大理石復製品雖然使我們對於遺失的青銅雕塑名作多少獲得瞭些感性認識(見[圖88]),但在相對於原作的質量及可信度上卻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而我們關於古希臘雕塑史的任何書寫,占據主要篇幅的必然是保存至今的紀念性原作。這些紀念性雕塑大都從屬於建築和墓葬,鮮有古代作傢關注,評論文字也很少見。
古希臘和古羅馬學者關於古風時期和古典時期希臘藝術的敘述,對於我們來說是已經遺失的藝術的故事。不過,若是對古代作傢自羅馬時期開啓並延續至今的藝術史寫作傳統進行分析,研究的空間會更大。從古代作傢自身評判藝術的角度探索,或是圍繞他們對藝術的目的、本質及影響展開的、多少過於哲學性的辯論進行研究,亦將成果頗豐。但是,探索後來的古希臘人和羅馬人如何看待之前的藝術,探索當時的人如何分析藝術,並非是去發現古希臘藝術史。古代對於藝術創作目的展開的討論,使人們關注到其中的自我意識。這一點對我們理解一件現存古代藝術品的創作可能涉及哪些因素確實非常重要。但僅憑哲學探討保存至今,並不意味著古希臘藝術傢所需解決的隻有哲學問題。古代作傢告訴我們的隻是故事的一小部分:他們講述瞭現已遺失的藝術的一個故事。盡管過去的學者往往很想這麼做,我們仍舊不能將古代作傢所述轉變為現存古希臘藝術史的確切版本。
承擔現實功能的藝術史
如果既無法寫齣一部私人贊助的曆史,也無法將藝術與個體藝術傢的生活建立關聯,那麼我們能寫齣什麼樣的古希臘藝術史呢?不過,失去瞭古希臘藝術作品生産的個人語境,其實也有積極的一麵。古風時期和古典時期的希臘藝術很少為瞭藝術藏傢的崇拜目光而創作。藝術承擔現實的功能:在公共的一麵,藝術傳達逝者的信息,有助於建立人與神的聯係,彰顯體育或者政治的成功;在私人的一麵,藝術進入到瞭話題廣泛的私人聚會的對話之中。那些古希臘宴會後的交際酒會是機智、智慧、自我控製、歌唱與性徵服的競爭。對大多數現存古希臘藝術品展示的整體語境,我們已相當瞭解。
這部古希臘藝術史是承擔現實功能的藝術的曆史,是一些聯係緊密的小範圍社團圖像交流方式的曆史,是與口頭和文字交流相關的視覺交流方式的曆史,也是藝術與社會和政治生活聯係的曆史。我們要書寫的是數以萬計的瓶畫而非區區數百幅木闆油畫的曆史。這一點既産生束縛亦帶來自由:我們得以從並非僅僅個體的層麵觀察到不同的趨勢——從場景選擇、構圖本質、素描風格,到色彩運用以及技巧;可以確信的是我們所觀察的是購買者群體趣味的改變,而非某個特定主顧的古怪需求,或是具有前衛思想的個體藝術傢反對落後市場進行的鬥爭。我們要書寫的是神廟與墓葬雕塑的曆史。這一點使我們不得不去探究雕塑與其文化背景之間的關聯,這些關聯既是普遍意義上的(如死亡、神靈),也是具體環境下的(與同一建築或者墓地的其他雕塑在規劃上的關聯)。藝術的社會史與藝術形式的曆史並非隔離:對於古風時期與古典時期的希臘藝術所處語境掌握的豐富信息,將使我們看到,當社群成員在同輩人之中、在眾神麵前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時, 藝術的形式與內容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接下來的論述將涉及兩個個案研究。案例一是在公共語境竪立的一組紀念碑,案例二則是處在私人語境中的藝術。兩個案例研究將錶明,一旦我們把古希臘藝術置入所在語境進行考察,藝術再現內容與再現方式所具有的社會與政治重要性將被凸顯齣來。
……
前言/序言
繁花辭鏡:唐代宮廷女性的藝術世界與文化實踐 本書導讀: 本書旨在深入挖掘唐代(618-907年)中國宮廷這一特定曆史情境中,女性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她們的藝術創作實踐、審美取嚮及其在權力結構下的復雜生存狀態。我們關注的並非是傳統史學中常被置於邊緣的“後宮”敘事,而是通過對壁畫、雕塑、器物、詩歌等多元藝術載體的細緻審視,重構一個活躍的、具有能動性的唐代宮廷女性藝術生態圈。 第一部分:宮闈深處的凝視——空間、製度與身份的塑造 唐代宮廷,作為帝王權力的核心樞紐,其內部的結構與運作機製對居住其中的女性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本部分將首先梳理唐代後宮的製度變遷,從初唐的相對開放到盛唐的森嚴規範,分析不同時期對女性身份(皇後、貴妃、宮人、女官)的界定如何影響她們接觸藝術資源的範圍和創作的可能性。 一、宮城規劃與女性的物理空間: 我們將考察大明宮、興慶宮等核心宮殿群中,專屬於女性的居住區域(如太極宮的內廷、延鞦殿等)的建築形製與裝飾風格。這些空間並非僅僅是居住場所,更是權力符號的載體。通過分析壁畫中對屏風、帷幔、窗欞的描繪,探討空間如何被“女性化”和“私密化”,以及這種私密性如何反過來成為藝術創作的溫床或藩籬。 二、女官製度與藝術行政: 唐代宮廷中存在數量龐大的女官體係,她們負責管理宮廷的日常事務,其中不乏精通音律、文學甚至繪畫的專業人士。本章將詳述女官的職能,重點分析她們在宮廷藝術品徵集、裝飾決策、乃至皇傢慶典藝術指導中的實際權力與影響力。例如,某些女官可能直接參與到皇帝或皇後的服飾圖案設計,或負責監督佛經的抄寫與裝幀工作。 三、宗教生活與女性的精神寄托: 佛教在唐代宮廷的盛行,為女性提供瞭一種超越世俗身份的精神慰藉與藝術錶達的途徑。我們將研究宮廷女性對佛教藝術的供養行為,包括她們齣資修建佛塔、抄寫佛經、繪製變相圖等。這種宗教實踐不僅是虔誠的錶現,也是一種鞏固傢族地位、展示女性德行和財富的公開儀式。 第二部分:筆墨脂粉——宮廷女性的創作實踐與審美範式 唐代宮廷女性不僅是藝術的消費者,更是重要的生産者。她們的藝術活動,從詩歌到繪畫,都帶著宮廷特有的精緻與復雜性。 一、詩歌的“閨閣之音”與“政治吟詠”: 盛唐及中晚唐,宮廷女性留下瞭大量詩作。本書將細緻辨析這些詩歌的創作主體、主題傾嚮與風格特點。一方麵,探討閨怨、詠物等符閤傳統“閨閣”形象的作品;另一方麵,重點分析那些展現政治敏感度、或參與到文人群體交際中的作品,例如藉詠花喻人、藉宮廷生活錶達對時局的微妙觀感。我們將對比上官婉兒、武則天時期宮廷女性的詩風與中晚唐的哀怨之作,揭示其文化脈絡。 二、繪畫領域:從臨摹到閨閣寫意: 盡管直接署名的唐代宮廷女性畫傢稀少,但通過側麵史料和同期壁畫風格的對比,可以推斷齣她們在繪畫領域的活動。本章將關注以下幾點: 花鳥畫的興起與女性視角: 探討宮廷花卉圖案(如牡丹、芍藥)在女性審美主導下的發展,以及這種偏好如何滲透到刺綉和織物設計中。 人物畫的身份再現: 分析莫高窟等處壁畫中“供養人”形象的描繪,這些女性供養人的服飾、儀態、氣質,實則是宮廷審美標準在地方的投射與模仿。 書法的日常與典雅: 探討宮廷女性學習和實踐書法的情況,分析她們在信劄、題跋甚至抄經中所體現的女性書風,這通常更注重秀美圓潤而非金石氣。 三、生活藝術的極緻追求:服飾、妝容與香事: 宮廷女性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錶演。本書將通過對《舊唐書》、《新唐書》中對貴妃服飾、頭飾的記載,以及齣土的化妝品和香爐實物,重建唐代宮廷女性對“美”的日常實踐。重點分析“霓裳羽衣”等服飾風格的演變,以及香料在宮廷社交、醫藥和儀式中的多重功能。 第三部分:藝術的跨界與文化的流動——宮廷內外的影響 唐代宮廷並非文化孤島,其藝術風格與審美趣味對外部世界産生瞭巨大的輻射效應,反之亦然。 一、唐代女性形象的外部傳播: 宮廷女性通過冊封、和親、朝貢等渠道,其服飾、禮儀被模仿和傳播。我們將探討唐三彩女俑、仕女圖等藝術品如何將“盛唐氣象”下的宮廷女性形象固定化,並傳遞給長安周邊的藩鎮乃至東亞其他國傢。 二、從“宮怨”到“士人”:藝術主題的相互轉化: 宮廷女性創作的題材,如何被文人士大夫所吸收並“士人化”?例如,宮廷中流傳的關於美人遲暮、宮闈寂寞的題材,如何被文人詩歌藉用,成為錶達個人政治失意或懷古之情的載體。這種主題的藉用與轉譯,體現瞭唐代藝術批評中對性彆視角的復雜處理。 三、藝術品中的性彆權力的微妙張力: 最終,本書將聚焦於藝術品中所蘊含的權力張力。是宮廷女性在審美上的主導地位,還是她們在父權社會結構中的被動角色?通過對特定藝術品(如某些反映宴飲場景的壁畫)的細讀,揭示女性作為被觀看對象與作為主動創造者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 結論: 《繁花辭鏡》試圖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唐代宮廷這一特殊環境中,女性在藝術生産、審美建構和文化傳承中所發揮的不可磨滅的作用。她們的藝術活動是特定時代政治、宗教、社會風俗交織作用下的産物,摺射齣大唐盛世之下,女性生命力的獨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