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牛津艺术史”系列
西方当代前沿、受欢迎的艺术史丛书
★近距离观看古希腊城邦的艺术生活,全面深入探索西方艺术传统之源头
《古风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广泛涉及了雕塑、日用陶罐、小型艺术品、廉价祭品、昂贵的珠宝首饰,以及大型城邦纪念碑等领域,通过近距离观看这些艺术品制造的语境,以及与宗教、神话、政治、经济的内在联系,作者展现了古希腊艺术既是激烈竞争的希腊城市生活的产物,同时也反过来形塑了城市生活。
内容简介
公元前800年至前300年,即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时,古希腊艺术家们开创性地实验了一种再现人体的方法,使得古希腊艺术从此成为西方自然主义造型艺术的基本参照,并主宰西方艺术传统至今。
《古风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试图打破传统的解读模式,将艺术的历史,融入到作为艺术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希腊人的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和经济史之中,去发现艺术表达不断变化的本质,同时探明艺术表达与使用艺术品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通过研究私人与公共语境中的古希腊艺术,作者更进一步表明了,在理解古希腊艺术所处的社会位置方面,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罗宾·奥斯本(Robin Osborne) 牛津大学古代史教授,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会员及导师。其著作包括,《居民点:对古典阿提卡的发现》《有形象的古典风景:古希腊城市及其乡村》《塑造中的希腊,公元前1200年至前479年》等,编著作品包括《古希腊文化中的艺术与文本》等。
胡晓岚,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现供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从事中西方现当代艺术、西方中世纪艺术,特别是艺术史与文化史的跨学科研究。曾参与翻译《加德纳艺术通史》等译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奥斯本是古风与古典希腊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在本书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选择的案例,对于艺术学生及爱好者来说,既激发了兴趣,又提出了挑战。
——琼·康纳利(Joan Connelly)纽约大学教授
对于古典艺术史全新的的解读。
——杰里米·坦纳博士(Dr. Jeremy Tanner)伦敦大学学院
目录
中文版序
引言
第一章 没有艺术家的艺术史
遗失的古希腊艺术史
承担现实功能的艺术史
古典时期艺术在雅典的地位
艺术与私人生活
第二章 从祈祷到玩乐:公元前8 世纪的艺术
塑造马之形象
塑造人之形象
作为装饰元素的具体形象
故事与陈述
紧张状态
第三章 东方之镜中的映像
想象的入侵
头、身体和众神
第四章 以神话为尺度
神话与同情:米科诺斯岛广口陶坛
目睹神话与死亡:波吕斐摩斯双耳细颈罐
神话与仪式:极北乐土之少女
实现的革命
第五章 扩展的生活
启示的艺术
展现神、审视男人、奉献女人
第六章 图像的销售
程式的转变
面向市场
沉思的观众的创造
雅典以外的多彩戏剧
第七章 进入政治
政治进入圣殿
死亡、政治,以及运动场
第八章 同性恋的放纵
交际酒会上的角色扮演与身体
红绘技巧的发明
身体与肌肉
标注姓名的游戏
绘画名家之作的展示
单独的形象
性、酒与众神
第九章 崇拜、政治与帝国主义
从分歧到极权主义
性征与男性立像
私密意象中的身体
开启身体的故事:奥林匹亚宙斯神庙雕塑
结束身体的故事:帕特农神庙雕塑
再现的暴力
第十章 逝者的要求
坟墓祭品
使逝者适得其所
艺术与来世
第十一章 城邦之内的个人和没有城邦的个人
打破古典模型
面对痛苦
生命故事
肖像与权力
第十二章 艺术的感觉
身体语言
感觉的艺术家
第十三章 回顾
变革的进程
希腊图像的力量
插图目录
参考文献
大事记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毫无争议地位居一系列西方艺术史著作的开篇。正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300年,古希腊艺术开启了主宰西方艺术的传统并延续至今。希腊艺术在古风时期之前被认为是近东艺术的一部分,但在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五百年间发生了转变,其间古希腊艺术家开创性地实验了一种再现人体的方法,不仅使古希腊艺术脱离了东方艺术,而且使它从此成为西方自然主义造型艺术的基本参照。古希腊视觉再现方式的转变与西方艺术基础的奠定是本书的主题。
西方世界延续至今的艺术传统起源于古希腊艺术,尤其是古希腊雕塑。这一定位,以及多少倾向于用古希腊范例作为再现男人体与女人体标准的做法[图1],都遮蔽了古希腊艺术史写作的困难,并经常使古希腊艺术从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孤立出来。长久以来,在传统考古学研究中,学者们试图通过寻找艺术家不同的手艺痕迹,或者推测作坊风格差异的方法来建构陶罐的历史,对常常显得较为粗陋的研究对象作出判断。此外,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研究古典时期的专家,还是古典时期之后艺术史的研究学者,都将文艺复兴及其对中世纪艺术的转变,作为理解古典时期与之前古风时期艺术差异的标准。本书则试图不再从文艺复兴,不再从文艺复兴艺术研究的视角来理解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在导读性的本章中,我将探索研究古希腊艺术的不同方式,这些视角必然不同于对文艺复兴及其之后西方艺术的研究。通过研究处在私人与公共语境中的古希腊艺术,我还将进一步表明,在理解艺术所处的社会位置方面存在着丰富的可能性。
遗失的古希腊艺术史
古希腊各地的富人订购绘画作品,挂在城镇或乡村的别墅。画家们竞相引起公众的关注,他们的画室吸引着慕名而来的人们。关于艺术家的流言传播甚广,如他们的野心、竞争、私生活、与主顾的争吵、对模特的激情,等等。但对于我们来说,古希腊绘画史却只是一部毫无艺术家生气的历史,对私人主顾所起的作用也无从知晓。古风时期或古典时期的希腊木板绘画没有一张保存下来,也没有一幅现存壁画可以确凿无疑地归为古代作家曾经提及的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唯一能够书写的是瓶画的历史,然而大部分瓶画家的姓名已不可考。即便可以说出某位艺术家的名字,名字本身也无法提供更多信息。
对雕塑的情况我们亦所知甚少。虽然有时能把流传至今的古希腊雕塑与雕塑家的故事与古罗马时代的复制品对应起来(见[图88]、[图140]、[图141]),但这些写于公元前3 世纪有关古代雕塑史的论述集中于独立式青铜雕塑。青铜雕像总是不易保存,相对来说容易搬运,也可被轻易熔化。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学者对艺术家及作品准则的创造性研究,只是进一步鼓励了富裕的罗马人去收购希腊艺术,古代文献记载的青铜雕塑没有一件保存下来,目前幸存的青铜雕塑大都是从海底打捞上来之后被重新发现。这一切并非完全出于偶然。大理石复制品虽然使我们对于遗失的青铜雕塑名作多少获得了些感性认识(见[图88]),但在相对于原作的质量及可信度上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而我们关于古希腊雕塑史的任何书写,占据主要篇幅的必然是保存至今的纪念性原作。这些纪念性雕塑大都从属于建筑和墓葬,鲜有古代作家关注,评论文字也很少见。
古希腊和古罗马学者关于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希腊艺术的叙述,对于我们来说是已经遗失的艺术的故事。不过,若是对古代作家自罗马时期开启并延续至今的艺术史写作传统进行分析,研究的空间会更大。从古代作家自身评判艺术的角度探索,或是围绕他们对艺术的目的、本质及影响展开的、多少过于哲学性的辩论进行研究,亦将成果颇丰。但是,探索后来的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如何看待之前的艺术,探索当时的人如何分析艺术,并非是去发现古希腊艺术史。古代对于艺术创作目的展开的讨论,使人们关注到其中的自我意识。这一点对我们理解一件现存古代艺术品的创作可能涉及哪些因素确实非常重要。但仅凭哲学探讨保存至今,并不意味着古希腊艺术家所需解决的只有哲学问题。古代作家告诉我们的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他们讲述了现已遗失的艺术的一个故事。尽管过去的学者往往很想这么做,我们仍旧不能将古代作家所述转变为现存古希腊艺术史的确切版本。
承担现实功能的艺术史
如果既无法写出一部私人赞助的历史,也无法将艺术与个体艺术家的生活建立关联,那么我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古希腊艺术史呢?不过,失去了古希腊艺术作品生产的个人语境,其实也有积极的一面。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很少为了艺术藏家的崇拜目光而创作。艺术承担现实的功能:在公共的一面,艺术传达逝者的信息,有助于建立人与神的联系,彰显体育或者政治的成功;在私人的一面,艺术进入到了话题广泛的私人聚会的对话之中。那些古希腊宴会后的交际酒会是机智、智慧、自我控制、歌唱与性征服的竞争。对大多数现存古希腊艺术品展示的整体语境,我们已相当了解。
这部古希腊艺术史是承担现实功能的艺术的历史,是一些联系紧密的小范围社团图像交流方式的历史,是与口头和文字交流相关的视觉交流方式的历史,也是艺术与社会和政治生活联系的历史。我们要书写的是数以万计的瓶画而非区区数百幅木板油画的历史。这一点既产生束缚亦带来自由:我们得以从并非仅仅个体的层面观察到不同的趋势——从场景选择、构图本质、素描风格,到色彩运用以及技巧;可以确信的是我们所观察的是购买者群体趣味的改变,而非某个特定主顾的古怪需求,或是具有前卫思想的个体艺术家反对落后市场进行的斗争。我们要书写的是神庙与墓葬雕塑的历史。这一点使我们不得不去探究雕塑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这些关联既是普遍意义上的(如死亡、神灵),也是具体环境下的(与同一建筑或者墓地的其他雕塑在规划上的关联)。艺术的社会史与艺术形式的历史并非隔离:对于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希腊艺术所处语境掌握的丰富信息,将使我们看到,当社群成员在同辈人之中、在众神面前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时,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接下来的论述将涉及两个个案研究。案例一是在公共语境竖立的一组纪念碑,案例二则是处在私人语境中的艺术。两个案例研究将表明,一旦我们把古希腊艺术置入所在语境进行考察,艺术再现内容与再现方式所具有的社会与政治重要性将被凸显出来。
……
前言/序言
繁花辞镜:唐代宫廷女性的艺术世界与文化实践 本书导读: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唐代(618-907年)中国宫廷这一特定历史情境中,女性所扮演的文化角色、她们的艺术创作实践、审美取向及其在权力结构下的复杂生存状态。我们关注的并非是传统史学中常被置于边缘的“后宫”叙事,而是通过对壁画、雕塑、器物、诗歌等多元艺术载体的细致审视,重构一个活跃的、具有能动性的唐代宫廷女性艺术生态圈。 第一部分:宫闱深处的凝视——空间、制度与身份的塑造 唐代宫廷,作为帝王权力的核心枢纽,其内部的结构与运作机制对居住其中的女性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部分将首先梳理唐代后宫的制度变迁,从初唐的相对开放到盛唐的森严规范,分析不同时期对女性身份(皇后、贵妃、宫人、女官)的界定如何影响她们接触艺术资源的范围和创作的可能性。 一、宫城规划与女性的物理空间: 我们将考察大明宫、兴庆宫等核心宫殿群中,专属于女性的居住区域(如太极宫的内廷、延秋殿等)的建筑形制与装饰风格。这些空间并非仅仅是居住场所,更是权力符号的载体。通过分析壁画中对屏风、帷幔、窗棂的描绘,探讨空间如何被“女性化”和“私密化”,以及这种私密性如何反过来成为艺术创作的温床或藩篱。 二、女官制度与艺术行政: 唐代宫廷中存在数量庞大的女官体系,她们负责管理宫廷的日常事务,其中不乏精通音律、文学甚至绘画的专业人士。本章将详述女官的职能,重点分析她们在宫廷艺术品征集、装饰决策、乃至皇家庆典艺术指导中的实际权力与影响力。例如,某些女官可能直接参与到皇帝或皇后的服饰图案设计,或负责监督佛经的抄写与装帧工作。 三、宗教生活与女性的精神寄托: 佛教在唐代宫廷的盛行,为女性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身份的精神慰藉与艺术表达的途径。我们将研究宫廷女性对佛教艺术的供养行为,包括她们出资修建佛塔、抄写佛经、绘制变相图等。这种宗教实践不仅是虔诚的表现,也是一种巩固家族地位、展示女性德行和财富的公开仪式。 第二部分:笔墨脂粉——宫廷女性的创作实践与审美范式 唐代宫廷女性不仅是艺术的消费者,更是重要的生产者。她们的艺术活动,从诗歌到绘画,都带着宫廷特有的精致与复杂性。 一、诗歌的“闺阁之音”与“政治吟咏”: 盛唐及中晚唐,宫廷女性留下了大量诗作。本书将细致辨析这些诗歌的创作主体、主题倾向与风格特点。一方面,探讨闺怨、咏物等符合传统“闺阁”形象的作品;另一方面,重点分析那些展现政治敏感度、或参与到文人群体交际中的作品,例如借咏花喻人、借宫廷生活表达对时局的微妙观感。我们将对比上官婉儿、武则天时期宫廷女性的诗风与中晚唐的哀怨之作,揭示其文化脉络。 二、绘画领域:从临摹到闺阁写意: 尽管直接署名的唐代宫廷女性画家稀少,但通过侧面史料和同期壁画风格的对比,可以推断出她们在绘画领域的活动。本章将关注以下几点: 花鸟画的兴起与女性视角: 探讨宫廷花卉图案(如牡丹、芍药)在女性审美主导下的发展,以及这种偏好如何渗透到刺绣和织物设计中。 人物画的身份再现: 分析莫高窟等处壁画中“供养人”形象的描绘,这些女性供养人的服饰、仪态、气质,实则是宫廷审美标准在地方的投射与模仿。 书法的日常与典雅: 探讨宫廷女性学习和实践书法的情况,分析她们在信札、题跋甚至抄经中所体现的女性书风,这通常更注重秀美圆润而非金石气。 三、生活艺术的极致追求:服饰、妆容与香事: 宫廷女性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演。本书将通过对《旧唐书》、《新唐书》中对贵妃服饰、头饰的记载,以及出土的化妆品和香炉实物,重建唐代宫廷女性对“美”的日常实践。重点分析“霓裳羽衣”等服饰风格的演变,以及香料在宫廷社交、医药和仪式中的多重功能。 第三部分:艺术的跨界与文化的流动——宫廷内外的影响 唐代宫廷并非文化孤岛,其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对外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反之亦然。 一、唐代女性形象的外部传播: 宫廷女性通过册封、和亲、朝贡等渠道,其服饰、礼仪被模仿和传播。我们将探讨唐三彩女俑、仕女图等艺术品如何将“盛唐气象”下的宫廷女性形象固定化,并传递给长安周边的藩镇乃至东亚其他国家。 二、从“宫怨”到“士人”:艺术主题的相互转化: 宫廷女性创作的题材,如何被文人士大夫所吸收并“士人化”?例如,宫廷中流传的关于美人迟暮、宫闱寂寞的题材,如何被文人诗歌借用,成为表达个人政治失意或怀古之情的载体。这种主题的借用与转译,体现了唐代艺术批评中对性别视角的复杂处理。 三、艺术品中的性别权力的微妙张力: 最终,本书将聚焦于艺术品中所蕴含的权力张力。是宫廷女性在审美上的主导地位,还是她们在父权社会结构中的被动角色?通过对特定艺术品(如某些反映宴饮场景的壁画)的细读,揭示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与作为主动创造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结论: 《繁花辞镜》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唐代宫廷这一特殊环境中,女性在艺术生产、审美建构和文化传承中所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她们的艺术活动是特定时代政治、宗教、社会风俗交织作用下的产物,折射出大唐盛世之下,女性生命力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