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通论(第三版)

人类学通论(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庄孔韶 编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文化人类学
  • 社会人类学
  • 民族学
  • 通论
  • 教材
  • 第三版
  • 学科
  • 社会科学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51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41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定位于大学研究生教材,特点是各章作者均为国内各地人类学学科领军人物。他们学识渊博,善于引导不同章节知识通向进一步延伸性探讨,是研究生未来选择人类学研究兴趣的好助手。《人类学经典导读》是这本书的配合性读物,结合使用,将为学习研究提供更大的帮助。本书曾在2003年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此次各章作者对原章节做了大幅度修订,更新了内容和阅读书目,并且在教材文字部分以外增加了人类学影视教材,专门遴选了国内外获奖作品6部,相信在深入理解本书各章理论与方法上具有十分直观的作用。

作者简介

庄孔韶,人类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弗里茨博士后研究(1990—1992);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讲座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著有《教育人类学》(1989)、《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1996)、《行旅悟道》(2009)、《来自中国的影视文化视角:方法论、分析与电影呈现》(英文版,2012)、《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合著,2004),主编《人类学通论》(2002)。出版影视人类学作品《端午节》(英文版,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92)等。

目录

第一编
第一章 绪论——人类学的学科属性与内容 3
第一节 人类学是什么 3
第二节 人类学的领域与学科关系 5
第三节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10
第四节 文化的概念及其解释 12
第二章 文化理论轨迹 26
第一节 理性—进化论时期(1725—1890) 27
第二节 实证一结构论时期(1890—1970) 30
第三节 理解一相对论时期(1970年至今) 40
第四节 论争与共识 46
第三章 体质人类学 51
第一节 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51
第二节 人体的观察层次 53
第三节 生物进化机制 54
第四节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57
第五节 人类进化的过程和阶段 59
第六节 生存环境与人类变异 63
第四章 经济人类学 67
第一节 生产、交换和消费 67
第二节 地区经济与全球化 72
第三节 经济人类学理论简介 78
第五章 生态人类学 83
第一节 生态人类学的概念 83
第二节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 85
第三节 生态人类学的方法 95
第四节 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 99
第六章 物质文化研究 103
第一节 物质文化的概念 103
第二节 基本理论架构 106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的内容 112
第七章 语言与文化 117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 117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分析 126
第三节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误读 131
第八章 认知与文化 139
第一节 认知人类学的历史发展 139
第二节 认知与符号意义 141
第三节 认知与结构 145
第四节 认知与行动 147
第五节 认知人类学:新的综合 150
第九章 心理人类学 154
第一节 文化与人格 154
第二节 文化与自我 161
第十章 田野工作 168
第一节 田野工作概论 168
第二节 田野工作的研究角度和具体方法 172
第三节 民族志访谈艺术 176
第十一章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185
第一节 婚姻 185
第二节 亲属称谓制 188
第三节 家庭和家庭演化的问题 193
第四节 继嗣群和居住群 199
附录 有关家庭、婚姻、继嗣和亲属称谓制度的常用图解符号 205
第十二章 族 群 208
第一节 族群概念 208
第二节 族群认同理论 209
第十三章 政治制度与社会控制 221
第一节 政治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221
第二节 人类的政治制度 227
第三节 社会控制形态 231
第四节 人类学的比较法律研究 235
第十四章 宗教人类学 241
第一节 宗教的类别 241
第二节 宗教的特征 247
第三节 宗教的内涵及阐释 250
第四节 宗教与社会 256
第十五章 教育人类学 261
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的人本研究 261
第二节 教育人类学的文化研究 266
第三节 人类学与中国教育 273
第十六章 历史人类学 280
第一节 人类学与历史 280
第二节 历史人类学的原则 284
第十七章 社会性别研究 293
第一节 女性主义与人类学 293
第二节 各个时期的主要研究课题 294
第三节 近来的主要理论研究 301
第四节 中国人类学的女性研究 305
余论:后现代之后的反思 306
第十八章 医学人类学 311
第一节 医学人类学基础 311
第二节 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取向 318
第三节 医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324
第十九章 文化撰写与文化展示 332
第一节 人类的书写表现系统 332
第二节 文化撰写的认识过程 333
第三节 写文化与写文化以后 339
第四节 文化的环程 343
第二十章 人类学的诗学与艺术 348
第一节 人类学的诗学 348
第二节 艺术的文化表现 355
第二十一章 影视人类学 361
第一节 人类学的影视表现 361
第二节 照片的利用 362
第三节 民族志电影 365
第四节 中国民族志电影 369
第五节 人类学原则与摄制 370
第二十二章 都市人类学 375
第一节 都市人类学的确立 375
第二节 都市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380
第三节 今日都市人类学 390
第二十三章 应用人类学的途径 393
第一节 应用人类学发展概述 393
第二节 应用人类学家的工作模式 399
第三节 行动策略与实践策略 403
第二十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研究 409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研究 409
第二节 情感人类学 413

第二编 影视作品
第一部 《陶灯》 427
第二部 《端午节》 428
第三部 《家族》 430
第四部 《最后的山神》 431
第五部《埃塞俄比亚旅馆11号房间》 433
第六部 《神圣的治疗者》 434

精彩书摘

第二章 文化理论轨迹
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人性的学科,或通过研究时空和结构中的异文化来理解 人类共性(human commonality)、自性(self-identity)和他性(otherness,or others identity)的学科。人性是人类的永恒问题。苏格拉底教诲人们“了解你自己”,中国古人讲“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则哲”,都反映了这种关注。“文化”是西方文艺复兴后,特别是德国哲学自康德以来的百余年间(1770—1890)得到充分阐释的概念。本章简单介绍人类学的文化理论轨迹,使读者接触文化理论的诸多角度。这些角度反映出文化本身的丰富内涵,也反映出本学科前辈探索人性和文化的不懈努力。
人类学是一门现代学科。现代学科的确立概有如下标志:(1)世界上出现了新的研究对象和解释该对象的需求;(2)解释该对象因果序列或性质自成一格;(3)用于描述和解释该对象的事实材料自成其类;(4)形成收集、分类、分析与概括事实材料的特殊角度、方法和概念术语;(5)建成培养专业人员的机构和为同行提供导向的刊物与学会;(6)从业人员作为知识传播者在学术中心或公共教育体系中受到尊重。以此衡量,人类学确立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其标志首先是文化,特别是异域文化,成为西方学界探讨人性的主要参照物。其次是1839年巴黎、1841年伦敦、1842年纽约建立的各国民族学会和1859年巴黎、1863年伦敦、1869年柏林、1870年维也纳、1873年斯德哥尔摩、1879年华盛顿建立的各国人类学会,还有各大学对这门学科的相继接纳。 ① 从中国看,它对应的是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和中国开始洋务运动的年代。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的严复和日本的伊滕博文都曾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名列前茅,但由于形格势禁,两人回国后的命运大不相同,这也是文化和社会差异使然。中央民族大学陈连开教授面授,笔者致谢。
人类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是因为那里首先具备了社会条件。西方于1300—1500年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其标志有文艺复兴、海外扩张和世俗国家主权理念的产生。这种转型因下列事件而加速:1500—1570年的宗教改革重新定义了人与上帝的关系;1540—1660年的科学革命确立了新的宇宙体系和科学方法,即不带价值偏见的直接观察、理论概括和实践检验;1715—1770年的启蒙运动总结和伸张了科学精神、理性思考和进步理念,奠定了现代意识形态。启蒙运动还触发了美国独立(1776年)和法国大革命(1789年),并且是19世纪出现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直接根源。在此背景下的西方扩张导致异域人文资料的大量积累和解释这些资料的迫切需求。
启蒙哲学崇尚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进化生物学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学分别从这两个源头继承了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至今也还是以人文为体、科学为用的学科。进化时期的学者当时要建立一门无所不包的“人的科学”,所以它的开放性也一直较大:在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即用田野工作收集资料、用比较研究处理和分析资料、用生物文化整体论和文化相对论指导资料收集与分析的同时,也注意不断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及心理学中借鉴理论成果。这使得人类学的理论库比别的学科丰富。此外,人类学研究人类文化,而它本身又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人类文化持续变迁,人类学也随之变化,这种对象与学科共变的现象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为了便于叙述,本章以母体范式为线条,把人类学的文化理论演进历程分为如下三个时期:理性—进化论时期(1850—1890年)、实证—结构论时期(1890—1970年)和理解—相对论时期(1970年至今)。
这里的范式指科学共同体在特定时期里共同信奉的理念和仿效的原则、主题及范例。母体范式指同一时期内各学派研究的共同母题和主导理论取向。它不表示各学派有整齐划一的认同,也不排除每个学派自有具体范式。这里的学派概指按照相同原理、方法与信条从事研究和发表作品的学者群,而不涉及学者的门派出身。由于学科史是个连续统一体,而母体范式是人为的划分,所以不同时期的母体范式也会有叠压现象,例如马文?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但其母体范式仍是实证—结构论。这些现象还要靠读者在学习中善加体认。
……

前言/序言


《人类学通论(第三版)》是一部系统梳理和阐述人类学核心理念、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的学术专著。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人类学知识体系,涵盖了该学科从宏观到微观、从过去到现在的各个重要维度。 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细致地剖析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本身,以及人类在漫长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不仅追溯了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探讨了生物学上的适应与变异,更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意识、情感、认知的发展历程。 在理论层面,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类学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重要理论流派,例如早期以生物为中心的演化论,强调文化相对性的文化论,关注权力与社会结构的结构主义,以及后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等。这些理论的介绍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着力于阐释它们如何回应特定的历史语境,如何影响了人类学家看待和解释人类行为的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演变。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梳理,读者可以理解人类学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深化的。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强调人类学的实证精神和民族志方法。详细阐述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包括如何进行观察、访谈、参与式观察等,以及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田野资料。本书也讨论了不同研究取向所对应的研究设计和分析工具,例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以及如何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揭示人类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本书的章节安排也体现了其体系性。从基础概念的界定开始,逐渐深入到人类学在各个亚领域的探索。它会详细探讨体质人类学如何研究人类的生物演化、种族差异以及健康问题;考古学如何通过物质遗存来重建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变迁;语言人类学如何分析语言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作为本书的重头戏,则会深入分析社会结构、亲属制度、经济组织、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艺术表达以及性别角色等多元议题。 对于文化人类学部分,本书会细致地分析不同社会中家庭、婚姻、氏族、部落等基本社会单位的构成方式及其功能。它会探讨经济活动如何在不同文化中组织,例如狩猎采集、农业、畜牧业以及现代市场经济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政治权力如何在不同社会中运作,从简单的首领制到复杂的国家治理,都将是探讨的对象。宗教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其信仰体系、仪式实践、神话传说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也会得到深入的解析。艺术的形态多样,从口头文学、音乐舞蹈到视觉艺术,都将是理解人类创造力和文化表达的重要窗口。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性别在不同社会中的角色分配、权力关系以及文化建构。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理论深度与案例广度的结合。在讲解每一个理论概念或研究方法时,都会引用大量生动的田野研究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世界各地,覆盖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历史时期,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真实的材料,理解人类学家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的。 《人类学通论(第三版)》不仅是一部教科书,更是一扇通往理解人类自身奥秘的大门。它鼓励读者跳出自身的文化视角,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和批判的态度去审视人类的多样性。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过程,而人类学正是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理解我们自己。它旨在培养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和社会的尊重与好奇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逻辑非常严密。作者在提出一个观点时,总是能够提供充分的论据,并且这些论据往往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比如考古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书中的论证非常具有说服力。而且,在章节之间的过渡也很自然,仿佛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吸引我。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抽象的概念,而是循序渐进地从一些大家都能理解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比如家庭的构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礼习俗、甚至是如何称呼亲属的差异。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例子,逐渐引出人类学中的核心概念,比如“文化”、“亲属制度”、“社会结构”等等。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感到非常容易理解,也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意义”的探讨。作者反复强调,人类学的研究不仅仅是记录现象,更重要的是去理解现象背后的意义。无论是信仰、仪式、还是社会制度,都承载着特定人群对世界的理解和诠释。书中对这些“意义系统”的深入剖析,让我认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事情,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反之亦然。这种对“意义”的敏感性,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索引做得非常详尽。在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对本章内容的简要回顾和延伸阅读的建议,并且列出了相关的经典文献。书的最后还有非常完善的索引,方便我查找书中提到的任何一个概念或术语。这对于我日后深入研究人类学相关课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资源平台,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运用得恰到好处。虽然不多,但每一张都经过精心挑选,要么是展现典型社会结构的示意图,要么是记录不同文化服饰的精美图片,抑或是描绘人类演化重要节点的化石照片。这些视觉元素,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概念和论述,也为枯燥的理论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评分

书中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没有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描绘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无论是亚马孙雨林中的原始部落,还是北极圈内的游牧民族,亦或是亚洲某地的传统村落,都被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那些关于“陌生”习俗的解释所吸引,它们并非简单的猎奇,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逻辑和文化意义,让我能够跳出自己的文化视角,去理解“他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沉静而内敛的蓝色调,配以简洁大方的字体,并没有张扬的插图,却散发着一种知识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反光纸,而是略带哑光的质感,让人在翻阅时感到舒适,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全局观。它不仅仅关注人类的过去,更着眼于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作者在讨论人类的演化和起源时,并没有止步于生物学层面,而是将社会、文化、技术等因素一并考虑进去,描绘了一幅复杂而多维的人类发展图景。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如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人类这个物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有趣。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加入了不少幽默的元素。偶尔会穿插一些引人发笑的轶事,或者用一些比喻来解释复杂的理论,让阅读过程不至于枯燥乏味。例如,在解释“礼物交换”的社会功能时,作者用了这样一个类比,让我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精妙之处。这种恰到好处的幽默感,让知识的传递变得更加轻松和有效。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做得非常扎实。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不同的学派和理论,而是清晰地梳理了人类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从早期的进化论,到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再到当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有涉及。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辨析这些理论的异同,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并指出它们在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时的适用范围。这对于我理解人类学研究的不同进路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是大牛的博士生推荐的,应该不错!

评分

考研买的书,写的非常详实。应该会有用吧!

评分

书不错,无破损

评分

书的内容很全面,还赠了一张盘,接下来就是好好学习了!

评分

不错的好东西,用起来很棒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

评分

要多学习 人类学需要看这些比较好的教材。

评分

这是大牛的博士生推荐的,应该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