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全鉴

淮南子全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汉] 刘安 著,东篱子 译
图书标签:
  • 道家
  • 先秦
  • 哲学
  • 古籍
  • 淮南子
  • 文化
  • 历史
  • 思想
  • 神话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24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32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淮南子全鉴》以道家为宗,博采众家之长
  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集体编撰,被胡适称为“绝代奇书”

内容简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内容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现存只有内二十一篇。该书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在吸收诸子百家学说基础上,做到了融会贯通,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该书对天文、地理、节令等方面都有广泛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根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为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淮南子全鉴》在原典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白话翻译,便于广大读者轻松阅读。

作者简介

  迟双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卷 原道训 / 1
第二卷 俶真训 / 38
第三卷 天文训 / 71
第四卷 地形训 / 93
第五卷 时则训 / 106
第六卷 览冥训 / 131
第七卷 精神训 / 141
第八卷 本经训 / 155
第九卷 主术训 / 166
第十卷 缪称训 / 182
第十一卷 齐俗训 / 198
第十二卷 道应训 / 211
第十三卷 氾论训 / 220
第十四卷 诠言训 / 230
第十五卷 兵略训 / 241
第十六卷 说山训 / 256
第十七卷 说林训 / 267
第十八卷 人间训 / 276
第十九卷 修务训 / 285
第二十卷 泰族训 / 295
第二十一卷 要略 / 303
参考文献 / 313

精彩书摘

  第一卷 原道训
  【原文】
  夫道者①,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②;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③;原流泉滂,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④,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⑤。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泰古二皇⑥,得道之柄⑦,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注释】
  ①夫:句首语气词,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②柝(tuò):通“拓”,开拓。八极:八方很远的地方。③禀授无形:是说有形的万物是由无
  形的道产生的。④幎(mì):本来指帐幔,这里引申为覆盖。⑤纮(hóng):维系。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⑥泰古:远古。泰:同“太”,最。二皇:即伏羲氏、神农氏。⑦柄:比喻根本、枢纽。
  【译文】
  “道”,覆盖天承载地,扩展至四面八方,高不可触及,深无法测量。它包裹天地,养育着万物苍生。像泉水从源头处渤涌出来,开始时虚缓,慢慢地盈满,滚滚奔流,逐渐由浊变清。所以,它竖直起来能充塞天地,横躺下去能充斥四方,施用不尽而无盛衰;它舒展开来能覆盖天地四方,收缩卷起却又不满一把。它既能收缩又能舒展,既能幽暗又能明亮,既能柔弱又能刚强。它横贯着天地而包含阴阳,维系宇宙而使日月星辰发光。它极其柔和而又细微。因此,山岳依靠它而高耸,潭渊凭借它而变深,野兽依靠它才能奔走,鸟类凭借它才能展翅高飞,日月依靠它才能光明,星辰凭借它才能运行,麒麟依靠它而出游,凤凰凭借它而翱翔。是故远古伏羲、神农两位帝王,掌握了道的枢要,而处在天地的中央;将精神和万物变化相结合,来安抚天下之民。
  【原文】
  是故能天运地滞①,轮转而无废②,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兴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③,龙兴鸾集;钧旋毂转④,周而复匝。已雕已琢,还反于朴,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于和,有万不同,而便于性。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与宇宙之总。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呴谕覆育⑤,万物群生;润于草木,浸于金石;禽兽硕大,豪毛润泽,羽翼奋也,角觡生也,兽胎不贕⑥,鸟卵不毈⑦。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蜺不出,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
  【注释】
  ①滞:停止。②废:休止。③鬼出电入:是说速度极快,没有踪迹。④钧:陶匠制作陶器的转轮。毂:车轮中心可以插轴的部分。这里起比喻作用。⑤呴(gòu)谕:通“煦妪”,这里是关怀培养的意思。⑥贕:胎不成兽曰“贕”。⑦毈(duàn):卵不成鸟曰“毈”。
  【译文】
  因此天能运行,大地能得以积蓄,像车轮旋转那样一直不停,像流水一泻千里那样永不休止,并与天地万物一起生长。就像风一兴起云就会翻涌,雷响就开始下雨,这些都是与道相呼应的,这种呼应是没有穷尽的,像鬼神闪电瞬间即逝那样迅速;像神龙兴起、鸾鸟聚集那样气势非凡;还像钧轮旋转车毂运行那样,周而复始。虽然经过雕琢刻画,却仍然保持着质朴本色。二王不加做作而做出的事情,都符合道的规律,不加修饰而发表的言论,都和德相通;恬静愉悦而不自傲,上下都能和谐;万事万物虽有不同,但都符合人的天性。精神虽然有时处在细微之处,但扩大时却能超过整个宇宙之和。其美德使天地柔顺而阴阳和谐,节制四时而调和五行;煦育万物,让万物一起生长。滋润草木,浸透到金石之中;飞禽走兽长得硕大肥壮,羽毛丰泽光亮,鸟类翅膀强硬,鹿糜之类得到生养;野兽不怀死胎,鸟儿孵卵无不出;父无丧子悲痛,兄无失弟哀伤;孩童不会成孤儿,女子不会成寡妇;虹霓不会出现,彗星不会运行。这些都是二王含怀的德泽造成的。
  【原文】
  夫太上之道①,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②。跂行喙息③,蠉飞蠕动④,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旋县而不可究⑤,纤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⑥,应无形兮;遂兮洞兮⑦,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
  【注释】
  ①太上:最高的。②化像:自然形成的物象。③跂行:用足行走。喙息:用嘴呼吸。④蠉(xuān)飞:指虫类飞行。⑤旋县:微妙的样子。县,同“悬”。⑥幽兮冥兮:渺茫的样子。⑦遂兮洞兮:幽深难测的样子。
  【译文】
  最高的道,生育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化生成万物的形象却不去主宰。各种奔走、飞翔、蠕动、爬行的动物靠道而生,但是没有什么动物感戴它的恩德;依赖它而后死去,也没有哪一物类怨恨它。而因道得利者也不赞誉“道”,用道失败者也不非议“道”;也不因收敛积聚而增加财富、施舍救助他人而增加贫穷;道理有时是极其细微而无法探究的,极其渺细而难以穷尽的。累积它也不会变高,堕毁它也不会倒下;使它增加却不见多,使它削弱而不会减少;砍削它不会变薄,伤害它不会变残;开凿它不会变深,填充它不会见浅。惚惚恍恍,难见形象;恍恍惚惚,功能无限;幽幽冥冥,感应无形;幽深难测,不会虚妄行动;随刚柔一起伸屈,和阴阳一起升降。
  【原文】
  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①,乘云车,入云蜺;游微雾,骛怳忽②;历远弥高以极往,经霜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景;扶摇挶а蚪嵌�上③,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阊阖,沦天门。末世之御,虽有轻车良马,劲策利锻,不能与之争先�?
  【注释】
  ①冯夷、大丙:都是古代得道能够驾驭阴阳的人。御:乘驾。②骛:奔驰。③挘▃hěn):旋转。
  【译文】
  从前冯夷、大丙,乘坐雷公之车,用六条彩虹为马,遨游于微雾之中,驰骋在浩渺的太空,历经高远而驰往无极;经过霜雪而不留痕迹,日光照射而没有影子;随着旋转的扶摇、羊角大风向上飞行,经过高山大川,跨越昆仑之巅,推开天门,进入天帝的宫廷。末世的驾御者,即使有轻便的车子和上等好马,马鞭很有力,鞭刺极为锋利,也是无法与冯夷、大丙他们两人相比的。
  【原文】
  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之野①,下出于无垠之门;刘览偏照,复守以全;经营四隅,还反于枢。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不使也;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知八纮九野之形埒者②,何也?执道要之柄,而游于无穷之地。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不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是故响不肆应,而景不一设;叫呼仿佛,默然自得。
  【注释】
  ①霄雿:虚无幽深的样子。②八纮(hóng):即八极。九野:中央及八方。形埒:构形,界域。
  【译文】
  所以大丈夫应该恬淡安适,无忧无虑;把苍天作为车盖,将大地作为车子,将四季看成良马,以阴阳为御手;驾驶着白云飞上高空,与自然造化一起生存。放开思绪,随心舒性,驰骋于太虚之区,想缓行就缓行,想疾驰就疾驰,随心所欲。让雨师来清洒道路,让风伯来打扫尘埃;用闪电来鞭策,以雷霆做车轮;向上周游于虚无缥缈的原野,向下出入于没有边际的门户。虽然观览照视高渺之境,却始终保守着纯真;虽然周游经历四面八方,却仍然返还这“道”之根本。所以,用天作车盖就没有什么不能覆盖了;以地做车厢就没有什么不能承载了;用四季作良马就没有什么不可驱使的了,用阴阳做御手就没有什么不完备的了。所以疾行而不摇晃,远行而不疲劳,四肢不会感到疲惫,耳目不损伤而能知道整个宇宙天地的界域。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掌握了“道”的根本而畅游于无穷无尽之中。所以天下之事是不能有意人为地去做的,只能顺着事物的自然规律去推导;万物的变化是不能凭人的智慧去探究的,只能按事物发展趋势来把握其真谛。镜子和明净的水能映照物体的外形,没有任何奥妙的设置就能将方圆和曲直都照得清清楚楚。因此回音也不是声音要它回应,影子也不是物体特意设置,这回音呼声、影子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原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①。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②;小大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③,而不失其数④。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注释】
  ①灭:衰灭。②要:即“邀”,从中拦截,这里有对其加以控制让其朝着一定方向发展的意思。③肴:通“淆”,杂乱。④数:法度,规律。
  【译文】
  人天生喜欢恬静,这是人的天性。受了外物感化而后有活动,这样本性也就受到了伤害。与外物接触使精神上有了反应,这是人的智慧活动所造成的。智慧与外界事物接触后,好恶、爱憎之情也就产生,而好恶、爱憎之情一旦形成,这说明人的智慧已受到外物迷惑,人也就不能返回本性而天性就要泯灭了。所以,通达于道的人是不以人间利欲而改变天性的,即使外随物化而内心都不会丧失原有的本性。要知道这“道”尽管虚无至极,但它却能满足万物之需求,时时变化却能使万物归返自身。这“道”又具备应付万物的大小长短之能力,所以当万物纷至沓来、纷乱腾涌时,“道”都能处置有序。所以,得“道”者身居上位时民众不会感到有欺压之感,身处前面时民众不会感到有伤害之感,这样天下能归附他,奸邪要惧怕他。正因为他不和万物争先,所以也就没有什么能与他争。
  ……

前言/序言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鸿,广大也,烈,光明也,意即包含了光明宏大之理。为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其主持下编著。成书年代大约在景、武之间。刘安(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汉文帝十六年袭父爵为淮南王。善属文辞,才思敏捷。吴楚七国反,曾谋响应,不果。汉武帝即位,刘安暗整武备,欲反,未发而败,自杀。
  《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载内21篇,外33篇,今只流传内21篇。全书博奥深宏,融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儒家思想于一炉,为先秦诸子之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古代文化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该书对宇宙的构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天文历数、礼法制度、社会伦理、医药养生等方面均有论述,并保存了大量古代神话传说,如开天辟地、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而且中国许多传统神话故事均因此书而得以流传,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宝典,更是继《吕氏春秋》以来最杰出的一部杂家著作。
  东汉高诱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通篇以“道”为主题,既讲自然之道,也讲治世之道,提出了“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漠然无治而无不治”的政治理想,可以看出该书其主流思想与道家学说非常相近。在最后一篇《要略》中,概括全书以阐明宗旨,“言道”与“言事”,即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与考究社会历史变化规律,此外,还综述了各家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文学价值。
  《淮南子》属集体创作,由于是采百家之长融会贯通而成,故内容显得有些庞杂,近乎一部“先汉学术史”,但它也并非是凭虚蹈空,而是处处紧扣现实,并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文风新异瑰奇,繁富有序。刘熙载说:“《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周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通读《淮南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老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力量,更是中华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依然魅力不减的勃勃生机。我们坚信,这种智慧、这种生机,会随着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古老经典一起,代代传承下去。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在原著基础上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内容,由此最大限度地保存原著内容的精华部分,并对其进行生动的解译。相信通过阅读本书,一定能让你更好地感悟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道融通:古今智慧的凝结》 引言: 在人类思想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著作,它们如璀璨的星辰,历经千年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后人探索宇宙的奥秘,洞悉人性的深度,以及安顿心灵的方舟。《大道融通:古今智慧的凝结》正是这样一部力图整合东西方古老智慧,融汇哲学、历史、艺术、科学于一体的鸿篇巨制。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古籍的解读或阐释,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框架,将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智慧精华汇聚一堂,展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永恒不变的真理和深刻的洞见。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宇宙观与本源探求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类最古老也最根本的疑问:宇宙从何而来?万物本源是什么?我们并非直接陈述某种学说,而是通过梳理不同文明在早期对宇宙的想象和解释,来展现人类对自身存在根源的初步探索。 东方视角的宇宙生成: 从中国古代“混沌初开,阴阳始判”的朴素观念,到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抽象推演,再到佛教“缘起性空”的深邃哲思,我们将看到东方文明如何以一种浑然一体、生生不息的视角来理解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这里涉及的并非单一典籍的条文,而是对这些思想体系中关于“道”、“气”、“梵”等核心概念的演变及其哲学意义的探讨。我们将触及《易经》中对宇宙变化规律的观察,道教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智慧,以及佛教对诸法实相的观照。 西方视角的理性溯源: 另一方面,我们将审视古希腊哲学如何开启人类对理性认识世界的道路。从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到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的辩证思想,再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西方文明在早期便奠定了以理性分析、逻辑推理为基础的认识模式。本书将梳理这些思想流派的渊源,它们对“形式”、“质料”、“目的”等概念的界定,以及它们如何试图通过哲学思辨来解释世界的结构和秩序。 不同文明的交汇与碰撞: 在探讨东方与西方的宇宙观时,本书将特别关注那些可能存在的潜在联系与思想上的共鸣,以及截然不同的解释角度。例如,古希腊哲学对“逻各斯”(Logos)的追求,与中国古代对“道”的理解,虽然表述方式不同,却都指向了某种超越现象的普遍性原则。同时,我们将看到,东方文明更倾向于整体性、关联性的理解,而西方文明则在早期就展现出对个体、逻辑分析的偏重。本书旨在呈现这种多样性,而非强求统一。 第二部分:人性的织锦——伦理、道德与社会秩序的建构 认识了宇宙的起源,人类自然会将目光转向自身:人是什么?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不同文明在伦理道德、个体修养和社会构建方面的智慧。 东方人文精神的传承: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仁”、“义”、“礼”、“智”、“信”的强调,构成了东方人文精神的核心。本书将追溯这些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儒家学派如何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相结合,墨家强调的“兼爱非攻”的博爱思想,法家对制度和法律的重视,以及兵家在战略与策略上的深刻洞察。我们不仅仅是罗列这些概念,而是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诠释和实践,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西方伦理学说的演进: 在西方,伦理学的探索同样源远流长。从苏格拉底对“美德即知识”的探寻,到伊壁鸠鲁派对“快乐”的追求,再到斯多葛学派强调的“理性”与“德性”的统一,西方伦理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本书将梳理古希腊罗马时期重要的伦理学派,分析它们关于善与恶、幸福与痛苦、责任与义务的论述,以及它们如何试图为个体行为和社会规范提供理论依据。 跨文化比较与普适价值: 通过对东西方伦理思想的梳理,本书将尝试发掘其中可能存在的普适性伦理价值,以及不同文化在解决人类共同道德困境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例如,无论东西方,对于孝顺、尊重长辈、诚实守信等美德的推崇,都表现出人类在社会化进程中对稳定秩序的共同需求。同时,对于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平衡,不同文化也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第三部分:文明的辉光——艺术、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升华 当人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自身有了基本的定位,他们便开始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探索自然的规律,以及对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反思。 艺术的多样性表达: 本书将欣赏不同文明在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从中国水墨画的写意与留白,到西方古典雕塑的严谨与写实,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与韵律,到西方戏剧的冲突与情感张力,我们看到艺术如何成为人类情感、想象和精神世界的载体。这里将触及艺术创作背后的美学理念,以及不同艺术形式如何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价值取向。 科学的理性探索: 科学精神的萌芽与发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书将回顾不同文明在早期科学探索中的一些重要成就,例如古希腊在几何学、天文学上的初步认识,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的贡献。我们将看到,科学的进步往往离不开严谨的观察、精准的测量和逻辑的推理,但同时,不同的文明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哲学思辨的深度拓展: 随着文明的发展,哲学思辨也进入了更加抽象和深刻的层面。本书将简要回顾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普罗泰戈拉等哲学家关于存在、变化、知识的探讨,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中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对“道”、“自然”、“人性”、“政治”等问题的深刻反思。我们将看到,哲学并非停留在概念的辨析,而是试图触及生命本质,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四部分:智慧的传承与未来——古今互鉴,融会贯通 《大道融通:古今智慧的凝结》并非止步于对历史的回顾,而是着眼于古今智慧的融合与传承,以及它们对于现代社会和未来的启示。 古老智慧的现代意义: 我们将探讨,古代文明中那些被视为“古典”的智慧,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是否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例如,儒家关于“和为贵”的思想,在处理国际关系和民族矛盾时,是否能提供新的视角?道家关于“顺应自然”的理念,在面对环境危机时,是否具有警示作用?佛教关于“放下执着”的教诲,在解决现代人的焦虑和压力时,是否能提供慰藉? 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与启迪: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强调,通过对东西方古老智慧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打破文化壁垒,增进相互理解,并从中汲取力量,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东方文明的整体观和和谐观,与西方文明的理性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形成有益的补充,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加宏大、更加融通的知识体系。它鼓励读者不拘泥于单一的学科或文化,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思考、去融会贯通。通过对古今智慧的梳理和整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结语: 《大道融通:古今智慧的凝结》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灵魂的洗礼。它所呈现的,并非冰冷的知识堆砌,而是人类思想史上那些闪耀着永恒光辉的火种。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深入体悟,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大道”,并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获得安宁、智慧和力量,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本书邀请您一同踏上这段非凡的旅程,与古今圣哲对话,与人类智慧共振。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刚读完《淮南子全鉴》,心情还是挺澎湃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探索,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蹊径。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直很好奇,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哲学观念,而《淮南子》恰好就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它不是简单地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而是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行为、思想都与宇宙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我觉得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基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道”的论述,它将“道”视为万物的根本,是一种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力量。这种对“道”的理解,既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又有非常贴近生活的指导意义。例如,书中提到“知止而后定”,就是告诫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这一点,在信息爆炸、诱惑纷繁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内容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往往是用来佐证书中哲学思想的绝佳例证。读这本书,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古代的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读完《淮南子全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就像一座深邃的知识宝库,里面蕴藏着我之前从未触及过的思想精华。我一直对古代的宇宙观和对自然的认识感到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用一种非常朴素但又极其深刻的方式,描绘了宇宙的起源、万物的生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道”的阐述,它将“道”视为一种超越一切的根本法则,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之源。这种观点,让我对世界的理解有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天文、地理、历法的内容,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读起来却毫不费力,反而觉得妙趣横生。那些古代对星辰、节气的精确观测和解释,让我对先人的智慧感到由衷的赞叹。而且,书中还融合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这些故事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具象化,使得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古文的凝练,又有叙事的流畅,读起来有一种别样的韵味。总之,《淮南子全鉴》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拓展视野的书,它让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

评分

《淮南子全鉴》这书我算是从头到尾啃下来了,说实话,最初拿到它的时候,是被那封面和装帧给吸引了,古色古香,透着一股子学问人的沉静。打开之后,才发现内容更是博大精深。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历史以及神话传说这类东西特别着迷,总觉得里面藏着许多失落的智慧。而《淮南子》这本书,恰好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里面涉及了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政治、军事、伦理道德,甚至还有一些相当奇幻的神话故事和对宇宙的想象。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并非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可以说是故事性的语言来阐述观点。比如,它对天象的描写,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数据,而是与人间之事巧妙结合,似乎天上的星辰运转都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读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感。而且,书中对各种人物的刻画,比如那些古代的贤君明臣,以及那些传说中的神仙鬼怪,都栩栩如生,仿佛能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有时候,我也会对照着书里的一些描述,去回想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去理解一些古人的行为逻辑,感觉自己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很多,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根基也更加有了认识。这本书真的不是那种读一遍就能完全消化的,里面蕴含的道理需要反复品味,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初读《淮南子全鉴》,最大的感受便是其内容之宏富,仿佛一位饱学之士,将自己毕生的学识与见解,毫无保留地倾注于此。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治世”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从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智慧,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不像是一些政治学说那样,只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置于一个宏观的、辩证的框架之下进行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顺势而为”的强调。它告诫君主,治国不能逆天而行,更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顺应天道,才能达到长治久安。这一点,在解读古代帝王兴衰的史书时,常常能得到印证。书中也对人心、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无论是对君主如何驾驭臣下,还是对个人如何修身养性,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将人性描绘得过于简单化,而是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每一次翻阅,都仿佛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从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启迪。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瑰宝,值得反复研读,细细体味。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好书,是那种能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思考,甚至会引发你对自身和世界的重新审视的书。而《淮南子全鉴》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沉迷的书。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对于“道”的理解,是一种非常宏大且包容的视角。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上来就给你一个固定的框架,而是循循善诱,从万物的本源讲起,然后逐步延展到人事、社会、乃至宇宙的运行规律。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矛盾和对立事物时的辩证法思想。比如,书中常常会提到“有”与“无”、“动”与“静”的相互依存,以及事物发展到极致后必然会转向其反面。这种思维方式,放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常常在读到书中关于“无为而治”的论述时,会联想到现代管理中的一些弊端,感觉古人的智慧确实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而且,书中涉及的很多典故和比喻都非常生动形象,比如那个“刻舟求剑”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道理却能让人警醒一辈子。总而言之,《淮南子全鉴》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百科全书,它教会我用一种更长远、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去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评分

汇集了荀子一生的思想精华,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全书共分三十二篇,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思想、政治理论、治学方法、立身处世、学术论辩、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先秦文化极其珍贵的资料。

评分

一切都好,很满意,习惯好评

评分

一直在网上看,买了一本感觉不一样的

评分

好快!不错哎,学起来~编排界面很友好。纸能轻一点就更好了

评分

书收到了很棒 哈哈哈哈哈哈哈 多读书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内容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真谛

评分

书可以,让人肃然起敬的书籍,还有那个时代的故事另人感慨。京东快递不错。

评分

非常好,正品行货,价位好,物流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