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思想家:荣格 [On Jung]

最伟大的思想家:荣格 [On Ju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R.比尔斯克尔 著,张世英,赵敦华 编,周艳辉 译
图书标签:
  • 荣格
  • 心理学
  • 分析心理学
  • 集体无意识
  • 原型
  • 人格类型
  • 梦的解析
  • 象征主义
  • 哲学
  • 精神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7269
版次:2
商品编码:1140352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最伟大的思想家
外文名称:On Ju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70
字数: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北大、人大、复旦、武大等校30名师联名推荐,哲学专业学生、文科大学生及哲学爱好者的必读书。
  一本书读通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在尽量少地提及弗洛伊德的情况下,荣格的观点的原貌究竟如何?

内容简介

  《最伟大的思想家:荣格》首先简要介绍了荣格的生平经历,以让读者了解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然后则选择性地着重介绍了荣格关于“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学”、“对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理解”等方面的思想,帮助读者准确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作者简介

  周艳辉,中央编译局《国外理论动态》杂志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译有《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

精彩书评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既简述了西方著名思想家的生平,又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绍介了他们的最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和命题,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生发新的思想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世人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作者们都是有关方面的学者,在不长的篇幅中明晓地勾勒出一位位哲学家的人生和思想,让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有心读者也能得其要旨,赢得一个可继续探究的起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时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转化我们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须对那些属于“他者”的哲学世界有切当理解。希望这套丛书在新的中西交汇中起到某种作用。
  ——张祥龙(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一千年后人类如果还在,他们的活法照样离不开《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绍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应。这或许也就是你应当通过这套丛书走进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
  
  ★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集著名思想家生平、著作、思想为一体,生平评介客观公允、著作解读全面经典、思想介绍深入浅出。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普通读者不觉其晦涩,专业研究者不觉其肤浅。是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全景图谱。
  ——袁银传(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仿佛是一个思想导游,通过一部部深入浅出的“小书”,引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大思想”,与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师们展开一场场别开生面、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说它是小书,只是就装帧的体量而言,至于它在学术深度上,就决非小书。总之,套用《论语》上的一句话:(此书)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目录


1 荣格的生平
荣格的早期生活
荣格的教育背景
荣格的职业生涯
2 精神分析的岁月
导论
博士论文
联想测试
情结
精神分析与精神分裂症
转变的象征
3 分析心理学的发展
导论
心理类型
4 插曲: 关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研讨班
导论
关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研讨班
5 宗教?炼金术和神话
导论
宗教
炼金术
神话与超自然现象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精神分析的岁月
  导论
  通常认为,荣格直到与弗洛伊德相遇之后才开始投身于心理学。其实,在他对弗洛伊德发生兴趣之前,荣格在布尔霍尔兹利已经开始其研究工作。荣格一直以来就在诊所里与病人打交道,并逐渐地意识到与弗洛伊德的关联性。一直到1906年他发表了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著作《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学》,荣格才与弗洛伊德交往,两人开始了短暂但重要的工作关系。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荣格的早期著作,从他的博士论文《论所谓神秘现象的心理学与病理学》到加速其与弗洛伊德决裂的《转变的象征》一书。由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其他章相比,弗洛伊德将在这一章被更多地提及。
  弗洛伊德与荣格所共有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他们都接受过广泛的科学训练,这一点在评价他们的研究工作时通常没有被清楚地提出。就像我们在上一章所说的,荣格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而选择成为一名内科医生的,又因为克拉夫特-埃宾的教科书而立志成为一名精神病医生。在布尔霍尔兹利期间,荣格专注于研究已死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组织。普遍的观点认为,在这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中一定存在某些(something)损伤。而荣格像其他人一样,找不到损伤的所在之处。虽然他仍密切关注着其他人在这一方面的最新研究,但他越来越对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方面产生了兴趣。到了今天,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生理方面与基因方面的原因我们所知道的越来越多,但它仍是一个未解的谜团。弗洛伊德首先是一位神经病学家,然后出于经济与政治方面的考虑而成为了治疗专家。弗洛伊德知道,由于反犹太主义的盛行,他可能无法在维也纳获得一份稳固教职。和荣格一样,弗洛伊德作为一名内科医生的背景一开始就关注于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有关神经细胞存在的最新发现激发了弗洛伊德的极大兴趣。他开始写作一本他称之为《科学心理学方案》的书。在这本最终在其去世后于1950年出版的书中,弗洛伊德试图把心理功能与生理功能联系起来。由于当时的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足够复杂的程度,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此“方案”一开始就注定了会以失败告终。因此,就像荣格在其之后所做的那样,弗洛伊德在其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主要地集中在心理这一方面。在早期弗洛伊德与早期荣格之间的另一相似之处就是,两人在其职业生涯早期都与法国心理学家简·马丁·夏尔科(JeanMartinCharcot,1825—1893年)有联系。弗洛伊德于1885至1886年直接与夏尔科一道工作,而荣格则于1902年与夏尔科的学生、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埃尔·珍妮特(PierreJanet)共事过。夏尔科与珍妮特都关注于歇斯底里症与催眠。
  博士论文
  许多荣格将在其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完整提出的观点,都已经可以在其博士论文《论所谓神秘现象的心理学与病理学》中找到。这篇博士论文主要地是对S�盬�彼�作的一个分析,即“发生在一个没有多少遗产继承的小女孩身上的梦游病例”。她是一个担当着其死去祖父的精神“灵媒”(用更现代的术语)的年轻女孩,她在一种类似催眠的状态中提及了荣格的祖父及其他人。荣格观察到了这些状态和“桌子灵动(Table-turning)”事件(类似于灵应板的经历)。多年之后,我们发现S。W。是荣格的堂妹。正因为如此,荣格才能够目睹到桌子灵动的系列事件以及解释S。W。为什么会提及荣格的祖父。由于这是他的博士论文,荣格在其所作的分析中相当谨慎。他全面研究了现有的文献并提出了几点保守的结论。荣格认识到,许多报道出来的类似病例都与处在青春期的人有关。他推论到,迈向成年的人格的形成可能是其原因。“我们必须假定在这些困扰与青春期生理特征的变化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与《歇斯底里症研究》的基础之上,荣格得出结论,即那种S。W。称之为伊文思(Ivenes)的强大的、更成熟的女性人格,是一种“欲望满足(wish-fulfilment)”。也就是说,它是“对性感的一种女性的预感……仅仅是性的欲望满足的梦想”。⑤虽然在这篇论文中弗洛伊德只在三个地方被提及,但荣格在回应针对他的著作所作的批评性评论时,肯定了弗洛伊德的重要性。在他对评论家哈恩(Hahn)所作的回复中,荣格说道他“对于病人所作的分析并不像哈恩先生认为的那样是以法国作家的理论作为其基础的,而是建立在弗洛伊德有关歇斯底里症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还应该注意,荣格在一开始讨论S.W.时,也曾小心地提及了她的家庭历史[注意其论文有关S.W.一节的标题中的用词“没有多少遗产继承(poorinheritance)”]。他列举了她那些有精神问题的亲戚:她祖父具有“非睡眠幻觉”,她祖父的一位兄弟“精神恍惚,举止古怪”,她的祖母可能在一场伤寒之后经历了一段持续了三天的催眠状态并经常“发布预言”,她父亲以及他父亲的两位兄弟性情古怪,“满脑子怪异的想法”,而他父亲的另一位兄弟则“古怪异常,有天赋却偏执”,而S.W.的母亲具有“一种天生性的、精神变态的自卑感,常常几近于精神病”,S.W.的一位姐妹是“一位歇斯底里症与幻想症患者”,最后,她的另一位姐妹“遭受着‘神经性心脏病’的折磨”。就像在这一章导论中所提到的,荣格在其早期的研究中更多地关注于生理原因的可能性。
  在对SW。进行分析之前,荣格讨论了E小姐的情况。E小姐声称,在她称之为“精神错乱发作”的状态中,她看到了已死去的人。当她回到完全清醒的状态时,她记不起这些事件。S.W.在不稳定状态中也出现了这种记忆遗失。然而,S。W。在年岁稍大之后,似乎已经摆脱了这种奇怪的经验。E小姐已经是一位40岁的成年人,在她紧张的时候便陷入到精神错乱状态。在这本书的结尾,荣格说道,他之所以在此书的开头提及E小姐,是为了在有关梦游的病理学理解与非病理学的理解之间进行比较。这里,他是在比英语中的梦行症(sleepwalking)更广泛的意义上来使用梦游症(somnambulism)这一词的。在这篇论文中,那些不能被主要的或占主导地位的人格所记住的所有形式的表面的意识行为,都被看作是梦游症。
  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在这里所介绍的一些其他主题将会在稍后的章节中被讨论到。现在让我们简单地提及一下。到后面,荣格将更重视神秘现象的研究,将一些因果性因素从个人的亲身经历之中排除出去。此处就像我们看到的,他是在S。W。与E小姐的真实生活中寻求一种解释。第3章将会讨论荣格对于非个人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的完整发展。在这一章的后面部分,我们将提及《转变的象征》一书中关于此概念的最初线索。在这篇论文中,荣格还引用了弗雷德里希·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然而,荣格没有对其所引用的文本进行分析。他只是将其作为潜忆(cryptomnesia)的例子而提出。潜忆也就是这样一种情况,有人以为他说了一些源于自身之中的事情,而实际上这些事情他以前就接触过,只是你不再记得那些经历罢了。荣格对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所作的分析将在第4章讨论。
  联想测试
  在布尔霍尔兹利期间,荣格开始了后来逐渐被称之为“联想测试”的实验。这与弗洛伊德自己所谓的自由联想并不是毫无相同之处。然而,与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在于,荣格是在实验的环境之下来研究词语联想的。荣格要求被试者以浮现于头脑中的第一个词语来对其听到的词语作出反应。测试大约一百个词语,被试者根据刺激(由荣格说出的词语)与反应(被试者回答的词语)之间的间隔计时。荣格发现在对那些对其具有某种情感含义的区域内的词语作出反应时,被试者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多数情况中,被试者意识不到这种反应时间的推延。通过注意这些反应时间,观察者或分析者就能确定问题区域之所在,这些问题区域可能包围着某些弗洛伊德所说的压抑。在这些问题区域中,心理能量被用来使得这些观念不被意识到。
  在他的研究中,荣格注意到的另一件事是,人们通常彼此联系密切,例如,父母和孩子或夫妻之间会面对同一个刺激性的词语踌躇。由于它会阻止人们发展自己强烈的人性,荣格对此怀有疑问。它甚至可能反向地影响分析者。通过联想测试,荣格发展了他的情结理论,那是他早期研究的下一个主要观点。
  ……

前言/序言

  总序
  赵敦华
  贺麟先生在抗战时期写道:“西洋哲学之传播到中国来,实在太晚!中国哲学界缺乏先知先觉人士及早认识西洋哲学的真面目,批评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使得中国的学术文化实在吃亏不小。”贺麟先生主持的“西洋哲学名著翻译委员会”大力引进西方哲学,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哲学”和“政治学”系列以翻译引进西方哲学名著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大力翻译出版现代西方哲学著作,这些译著改变了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知之甚少的局面。但也造成新的问题:西方哲学的译著即使被译为汉语,初学者也难以理解,或难以接受。王国维先生当年发现西方哲学中“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不少读者至今仍有这样体会。比如,有读者在网上说:“对于研究者来说,原著和已经成为经典的研究性著作应是最为着力的地方。但哲学也需要普及,这样的哲学普及著作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都很有意义,起码可以避免误解,尤其是那种自以为是的误解。只是这样的书还太少,尤其是国内著作。”这些话表达出读者的迫切需求。
  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隔阂,中华书局引进翻译了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为圣智学习集团) 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WadsworthPhilosophers)。“华兹华斯”是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系列丛书,门类齐全,“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哲学系列”的一种,现已出版88本。这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发表过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包括耶稣、佛陀等宗教创始人, 以及沃斯通克拉夫特、艾茵?兰德等文学家,还包括老子、庄子等中国思想家。中华书局在这套丛书中精选出中国人亟需了解的主要西方哲学家,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罗和加缪等富有哲理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改名为“世界思想家译丛”翻译出版。中华书局一向以出版中国思想文化典籍享誉海内外,这次引进翻译这套西文丛书,具有融会中西思想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思想文化频繁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没有基本的西学知识,也不能真正懂得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读一些西方哲学的书是青年学子的必修课,而且成为各种职业人继续教育的新时尚。中华书局的出版物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引领时代风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值得赞扬和支持。
  张世英先生担任这套译丛的主编,他老当益壮,精神矍铄,认真负责地选译者,审译稿。张先生是我崇敬的前辈,多年聆听他的教导,这次与他的合作,更使我受益良多。这套丛书的各位译者都是学有专攻的知名学者或后起之秀,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和翻译经验为基础,翻译信实可靠,保持了原书详明要略、可读性强的特点。
  本丛书45册分两辑出版后,得到读者好评。我看到这样一些网评:“简明、流畅、通俗、易懂,即使你没有系统学过哲学,也能读懂”;“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是一本通俗的入门书籍”;“集文化普及和学术研究为一体”;“要在一百来页中介绍清楚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也只能是一种概述。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概述很有意义,简单清晰的描述往往能解决很多阅读原著中出现的误解和迷惑”,等等。
  这些评论让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深知哲学的普及读物比专业论著更难写。我在中学学几何时曾总结出这样的学习经验:不要满足于找到一道题的证明,而要找出步骤最少的证明,这才是最难、最有趣的智力训练。想不到学习哲学多年后也有了类似的学习经验:由简入繁易、化繁为简难。单从这一点看,柏拉图学园门楣上的题词“不懂几何者莫入此门”所言不虚。我先后撰写过十几本书,最厚的有80、90万字,但影响ZUI大的只是两本30余万字的教科书。我主编过七八本书,最厚的有100多万字,但影响ZUI大的是这套丛书中多种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现在学术界以研究专著为学问,以随笔感想为时尚。我的理想是写学术性、有个性的教科书,用简明的思想、流畅的文字化解西方哲学著作繁琐晦涩的思想,同时保持其细致缜密的辨析和论证。为此,我最近提出了“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的主张。我自知“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一个实践的目标。本人实践的第一步是要用中文把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片段和观点讲得清楚明白”。欣闻中华书局要修订再版这套译丛,并改名为《最伟大的思想家》,每本书都是讲得清楚明白的思想家的深奥哲理。我相信这套丛书将更广泛地传播中国大众的西方哲学,使西方哲学融合在中国当代思想之中。
  2013年10月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最伟大的思想家:荣格》 卡尔·荣格:探索人类心灵的无垠疆界 在这本深入探究的著作《最伟大的思想家:荣格》中,我们并非旨在罗列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生平的零星轶事,或是对他晦涩理论的肤浅概括。相反,我们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智识的旅程,去理解这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如何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深刻地重塑了我们对人类心灵、意识与无意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的认知。 本书并非对荣格个人经历的传记式叙述,因为荣格的伟大之处,早已超越了任何单一的个人传记所能完全涵盖的范畴。他的思想,如同深邃的宇宙星辰,既有其个体独创的光芒,更连接着人类集体意识的浩瀚星系。因此,与其关注他“做了什么”,不如着力于他“看到了什么”,以及他如何通过其深邃的洞察,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人类心灵内部运作机制的崭新视野。 我们相信,理解荣格,首先需要超越其早期与弗洛伊德的学术分歧,去领略他独立发展出的独特精神分析体系。荣格的贡献,在于他将心理学的触角,从对个体潜意识的狭隘关注,拓展至对集体无意识的广阔探索。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概念,并非仅仅是个人经验的累积,而是一种深植于人类基因中的、具有普适性的心理结构,其中蕴含着世代相传的“原型”(Archetypes)。这些原型,如同人类心灵的蓝图,塑造着我们的情感、行为模式,以及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从英雄的征途到母亲的孕育,从阴影的压抑到智慧老者的指引,这些原型在神话、童话、宗教仪式,乃至我们日常的梦境和幻想中,以千姿百态的形式显现,深刻影响着我们个体的生命历程。 本书的重点,将集中于荣格思想的核心,即他对于“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的划分。他提出的内向(Introversion)与外向(Extraversion)维度,以及思维(Thinking)、情感(Feeling)、感觉(Sensation)和直觉(Intuition)这四种基本心理功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差异和人际互动的有力工具。这并非对人格的简单标签化,而是揭示了人类心灵在接收信息和做出判断时,各自侧重的不同“偏好”。理解这些心理类型,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能促进我们理解并接纳他人的不同,从而化解冲突,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书中将详细阐述这八种心理类型的组合,以及它们在个人成长、职业选择、情感互动等方面的独特表现。 此外,荣格对“个体化”(Individuation)过程的论述,是其思想体系中最具启发性和实践性的部分。个体化并非是追求某种外在的完美,而是一个内在的、持续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它意味着个体需要整合其意识与无意识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那些被压抑的“阴影”(Shadow),以及那些与性别刻板印象相悖的“阿尼玛”(Anima)与“阿尼姆斯”(Animus)的面向,最终达到一个完整、平衡的“自性”(Self)。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需要勇气、自我反思和对内在世界的诚实面对。本书将深入剖析个体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梦的解析、想象的运用,乃至积极的面对内心的冲突,来推动这一深刻的内在转化。 荣格对“象征”(Symbol)的重视,也是其理论的独特之处。他认为,象征是连接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桥梁,它们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心理能量和意义。尤其是梦境中的象征,更是无意识与意识沟通的语言。本书将探讨荣格如何通过对梦境、神话、宗教和艺术作品中象征的深入解读,来揭示人类心灵深层的渴望、恐惧和潜能。我们会看到,对象征的理解,能够帮助我们穿越表面现象,触及那些更根本的生命体验。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荣格对“炼金术”(Alchemy)的心理学解读。他将炼金术士们将卑贱的金属转化为黄金的过程,视为个体化过程的一种隐喻。炼金术中的各种物质、操作和象征,都被荣格赋予了深层的心理意义,例如“黑化”(Nigredo)对应着面对黑暗的自我,“软化”(Albedo)代表着净化与疗愈,“变色”(Citrinitas)象征着智识的启蒙,而最终的“红化”(Rubedo)则指向了自性的完整与转化。通过对炼金术的心理学解读,荣格揭示了人类心灵改造自身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规律。 我们并非简单地重述荣格的著作,而是力求在对他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阐释的同时,将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以一种清晰、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本书将避开那些不必要的学术 jargon,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翔实的分析,带领读者走进荣格那广阔而迷人的心灵世界。我们将探讨荣格的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以及现代的心理治疗领域,让读者认识到,荣格的洞见,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理论,而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关照,是对我们每个人内在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 《最伟大的思想家:荣格》旨在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导引,引导读者去认识一位真正意义上“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不在于其理论体系的宏大叙事,而在于他敢于直面人性的幽暗与光明,敢于探索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奥秘,并最终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自我、接纳他人、并踏上个体化旅程的深刻启示。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有机会与荣格的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从中获得启发,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发现更广阔的心灵疆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最伟大的思想家:荣格》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荣格的思想实在是太深邃、太广阔了,仿佛打开了我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扇全新的大门。在阅读之前,我对荣格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概念上,比如“原型”、“集体无意识”等等,总觉得它们抽象且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理论娓娓道来。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术语,而是巧妙地结合了荣格的生平经历、他与弗洛伊德的论辩,甚至是他晚年对世界各地神话、宗教和象征符号的深入探索。 每当我沉浸在书中的某个章节,仿佛就置身于荣格那充满智慧的思想洪流之中。他对于梦境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心理分析,而是上升到一种精神的探索,揭示了潜意识中那些古老而强大的能量。他对“阴影”的阐释,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黑暗面并非全然邪恶,而是我们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通往完整自我的关键。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引证,展示了荣格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无论是艺术创作、心理治疗,还是对人类文明的理解,都闪烁着荣格思想的独特光芒。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集体无意识的印记,我们的个体经验与整个人类历史紧密相连,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最伟大的思想家:荣格》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极具挑战但又无比 rewarding 的阅读体验。说它有挑战,是因为荣格的思想确实触及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去触碰的领域,比如潜意识的深层结构、集体经验的普遍模式,以及那些我们常常回避的情感和欲望。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更加投入。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为我拆解了这些复杂的概念。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论述所吸引。这不仅仅是关于男女的性别特征,更是关于我们内在的阴性与阳性能量的互动。我曾经对自己在某些情境下的行为感到困惑,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那可能是我内在不同面向的冲突在作祟。作者通过大量的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中的原型意象,生动地展示了这些潜意识的动力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和关系。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并没有将荣格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挣扎和成长。他与弗洛伊德决裂的痛苦,他对心灵疾病的探索,以及他晚年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刻反思,都让他的思想更加有血有肉,也更容易让我产生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荣格,不仅仅是学习理论,更是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思考过程。

评分

老实说,在读《最伟大的思想家:荣格》之前,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就是关于如何解决一些“问题”,但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心理学,尤其是荣格的心理学,更像是一门关于如何“完整”的艺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仿佛在跟我进行一场私密的对话,一点点地引导我深入荣格那浩瀚的意识海洋。 我被书中关于“自我”的定义所深深吸引。荣格并不认为“自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个被意识所控制的部分,而是指代一种更深层的、整合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完整人格。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自我认知框架。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一直以来都过于关注表面的“我”,而忽略了内心深处那些更真实的呼唤。 书中对荣格的个人经历的描绘,尤其是他早年经历的家族精神疾病史,以及他自己经历的精神危机,都为理解他后来提出的那些革命性理论奠定了基础。我能感受到,他对于人类内心黑暗面的探索,并非出于猎奇,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个人体验和对人性苦难的悲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在自己的痛苦中淬炼出对人类普遍困境的深刻洞见。

评分

《最伟大的思想家:荣格》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智识的启蒙。我一直对人类的潜意识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都觉得它神秘而难以捉摸。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荣格那深邃心灵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使用那些佶屈聱牙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平实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将荣格那些看似复杂的理论,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集体无意识”的论述所震撼。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更是与整个人类历史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生命。那些神话、童话、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并非偶然,而是集体无意识在不同文化中的投射。这本书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普遍人性。 书中对荣格在探索心理学之外的广阔兴趣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他对于炼金术、宗教、哲学、艺术的深入研究,都为他的心理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种跨学科的探索精神,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家是如何超越学科的界限,去追求更宏大的真理。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荣格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伟大的思想家:荣格》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更是灵魂的探险。在翻开它之前,我以为荣格的理论会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带领我进入荣格那迷宫般但又充满启示的思想世界。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没有急于灌输概念,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我理解荣格那些颠覆性的观点。 特别是关于“个体化”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来都试图寻找“真正的我”,却常常在外界的评价和社会的期待中迷失。荣格提出的个体化过程,就是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内心的冲突,整合那些被压抑的面向,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独特且充满活力的个体。这本书对荣格童年经历的描绘,以及他对炼金术、占星术等神秘学知识的兴趣,都为理解他为何会走向如此深刻的精神探索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荣格晚年思想的梳理,他不再局限于个体心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宇宙和人类的命运。读到这里,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仿佛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心理学家的著作,更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触及了人类存在最核心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唤醒,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生命的真正价值。

评分

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不足三年时间,但影响深远。他力倡科学与民主,主张兼容并包,网罗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直到现在,这些主张依然是人们对大学的愿景。蔡元培对大学的定位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

评分

——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评分

发表在《开放时代》,在其专著《现代政治与传统资源》中也有。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评分

当时也算是年轻气盛,做了很多大胆的推演。

评分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评分

很不错的书,有助于更好地阅读理解原著。

评分

——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评分

非常不错的哲学入门书!

评分

一千年后人类如果还在,他们的活法照样离不开《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绍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应。这或许也就是你应当通过这套丛书走进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