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傅高義為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日本和中國研究專傢。《日本*一》自齣版以來在美國、日本暢銷,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為部長和高級官員的必讀書。書中作者從社會學的角度對日本的經濟發展進行瞭細緻的考察,從公民教育、社會福利、犯罪率控製、政治體製等七個方麵分析瞭日本發展的原因。
作者對日本製度的優秀方麵進行瞭贊揚,但也沒有忽視其缺陷。正如副標題“對美國的啓示”所示,本書著重強調瞭日本製度值得美國以及其他國傢學習的地方。
作者簡介
傅高義(Ezra F. Vogel,1930- )
★被認為是美國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在哈佛有著“中國先生”的稱號,一直是受中國政府重視的漢學傢和中國問題專傢。
★繼費正清之後的第二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和東亞研究委員會主席。1998年入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
★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奬”。2014年福岡亞洲文化奬大賞獲得者。
目錄
新版序言 I
初版序言 I
第一部分 日本的挑戰 1
第一章 美國的鏡子/3
第二章 日本的奇跡/7
第二部分 日本的成功 17
第三章 知識:求索與共識/19
第四章 政府:精英領導有方引人進取/37
第五章 政治:綜閤利益與公平分配/64
第六章 大企業:認同感與績效/88
第七章 基礎教育:質量與均等/107
第八章 福利:不緻倚賴的社會保障/126
第九章 犯罪控製:法律製裁與公眾閤作/142
第三部分 美國的迴應 155
第十章 啓示:西方能否嚮東方學習/157
日文版序言 177
精彩書摘
★社會經濟領域,研究社會製度、組織結構管理的學者和管理者。
★企業文化領域,在本書中,傅高義教授認為日本獨特的組織能力和集思廣益達到目的的能力是其企業成功的關鍵,並引發瞭之後管理學的企業文化研究,對於當今中國的企業經營,也有著很強的指導性。
★普通讀者,對於關注日本發展,想要瞭解日本經濟發展內因的讀者,對日本企業經營優勢有興趣的讀者,本書會有很大的吸引力。
……
前言/序言
有些從未讀過本書的人錯誤地以為我在說日本是世界最大經濟體或將變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那不是我的本意。讀過我書的人知道,我說“日本第一”,意指日本的社會模式在許多方麵都十分成功,所以日本堪稱第一。舉例來說,日本有著世界上最低的犯罪率以及最高的人壽比例。作為一個大國,日本還有世界最好的教育水平。
當本書於一九七九年齣版時,我能看到日本經濟正在快速增長,在許多方麵都會成為一個瞭不起的競爭者挑戰美國。在一九七九年,很多美國人認為我誇大瞭日本的成功。然而在進入一九八○年代後,大傢對日本的經濟競爭力開始感到擔憂,本書在美國於是引起人們興趣,但隻有少數人在日本的成功中開始覺醒。
我相信民族間的競爭就如同國傢間競爭一樣,隻要競爭者緻力於把事情做好就可能導緻健康的結果。當我寫作本書時,我認為美國有很多地方可嚮日本學習,所以我把此書副標題取為“對美國的啓示”。
在那個時代,多數美國人認為本國什麼都比日本做得更好。作為長期在日本觀察過它發展的人來說,我相信日本倒有許多值得美國學習之處。
在我童年時,我有一位老師嚮我講述瞭一個纔華橫溢的人的故事。老師說,“這個人是那麼聰明,他可以嚮任何他人學習”。現在,我的一些中國朋友感到,從規模上講,中國經濟已超日本,所以中國也就不再還有什麼要嚮日本學習的瞭,一些美國人也這麼看。但我相信我的老師是對的,每個國傢都能從其他許多國傢學到許多東西。我相信鄧小平絕對正確:他呼籲中國不要跟隨任何一種模式,而應研究整個世界發展,考慮中國可以嘗試哪些,之後進行實驗並改造那些對中國國情最為適用者。總體而言,美國經濟在世界上最為發達。盡管如此,美國仍有許多方麵能嚮他國學習。譬如,我們能嚮中國學習如何在高鐵領域取得快速進步。日本嚮其他國傢學到瞭許多東西,但它還發展瞭許多獨特的解決方案,成績尤其顯著。
我的這本書在一九七九年發錶後不久,我們美國人確實從日本受教,學到瞭如何改善質量控製。一九八○年代,在本書發錶後,美國非常擔心來自日本的經濟競爭。我則認為,美國對於日本成功的健康應對,應是懂得日本的那些成功之道以及嚮其取經。我感到本書曾對美國産生相當影響,因為更多的美國企業因此研究瞭日本公司取得高質量的途徑。此書在美國也促進瞭大傢關於美國孩子為什麼在國際成績測試中不能取得更高分數的討論。當日本公司在美國建立瞭製造廠
的時候,許多美國經理與工人既因日本質量控製與效率的成功而感到印象深刻,他們也學到瞭日本人所發展的工廠管理方式。
我原先是為西方人寫這本書,而不是為正在實現工業化的國傢中的人們。許多在中國颱灣、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大陸的讀者把這本書當作一種思想的來源來讀,想從日本那裏學到一些關於推進現代化的東西。本書已被譯成韓文、中文、馬來語和其他語言。那些國傢的讀者從本書中獲得的信息,不是實現現代化僅僅就是關於技術,而是發展能夠增進現代化的寬廣的社會係統。
在一九八○年代,本書仍然受到歡迎。但在一九八九年日本的市場泡沫破滅之後,各國許多人士感到日本不再是一個有用的榜樣。確實,日本的國內生産總值增速變慢,股市也不給力。但在事實上,普通日本人還是享受瞭非常舒適的生活方式,國傢領導們也發現社會製度運轉良好。當日本公司高管麵臨銷售下降時,即使公司虧本,他們齣於照顧那些忠誠員工的責任也不願將其解雇,這樣股價就會下跌。對公司利潤而言,不解雇員工並非好辦法,但對凝聚社會、對促進管理層與工人之間的閤作,卻是好消息。
本書中我所描述的日本諸多強項,不僅對發展中國傢,而且對於像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迄今仍能給它們提供啓迪。我曾聽說當這本書齣版之時,新加坡、中國颱灣、韓國和中國大陸的讀者希望通過讀這本書從日本獲得藉鑒,以幫助他們自己的現代化。我希望在三十五年後通過再印此書,仍能激勵人們思考他們為改善自己的國傢能做什麼。
目前,日本仍在一些領域錶現齣色,值得學習。日本人民收入相對均衡,隻有較少的極端富裕或貧窮。日本非常富裕的人群不多,絕大多數傢庭有著中産階級的收入。日本腐敗程度低,産品質量高端。日本醫療保健十分普及,而且價格閤理。日本犯罪率極低,民眾客氣有禮。日本汙染水平較低,城市乾淨。早在一九六四年,日本就已發展新乾綫快速鐵路,迄今沒有齣過導緻死亡的任何事故。由於社會有序,日本年輕人願意在日本生活。日本人民具有誠信,接受維護社會秩序的責任。
同本書三十五年前首次齣版時比較,今日日本的情況已大不相同。但本書那時所講述的日本做得很好的那些精華今天依舊還在,本書所講述的日本之成功仍然提供瞭值得大傢學習的榜樣。
作為自認為既是中國朋友也是日本朋友的一個人,我希望這兩個國傢能擴大他們的和平互動。這兩個國傢和平共處,日本和中國人民密切交往,有利於雙方利益。我相信這兩個國傢能夠找到改善彼此關係的方法。然而,本書不是關於對外關係的,而是用來描寫關於日本取得非常成功的一些重要特點。
二〇一五年四月(瀋丁立譯)
《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啓示》:一場深刻的反思與洞察 《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啓示》並非一本簡單的外國經濟現象觀察報告,它是一部關於理解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強國,並從中汲取對自身發展深刻啓示的智性之旅。傅高義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將讀者帶入一個由日本經濟奇跡所塑造的獨特時代,並促使我們重新審視美國自身的優勢與挑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對日本經濟模式的拆解,更是對一種文化、社會和製度如何孕育經濟繁榮的全麵探索。 理解日本經濟奇跡的深層動力 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的騰飛令世界矚目。從製造業的精湛工藝到科技創新的活力,再到金融市場的蓬勃發展,日本似乎在各個領域都展現齣瞭無可比擬的競爭力。然而,僅僅停留在錶麵現象是不足以理解這一現象的。《日本第一》深入剖析瞭日本經濟奇跡背後的多重因素,並試圖揭示其成功的“秘訣”。 首先,作者強調瞭日本獨特的企業文化與管理模式。與美國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核心的企業理念不同,日本企業更注重利益相關者的和諧。員工被視為企業寶貴的資産,長期的雇傭關係、終身雇傭製以及嚴格的培訓體係,造就瞭高素質、高忠誠度的勞動力隊伍。企業內部的緊密閤作、信息共享和團隊精神,使得創新和改進能夠自下而上地湧現。決策過程雖然可能較為緩慢,但一旦形成共識,執行起來則極為高效且一緻。這種“共識主義”的決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規避瞭許多因內部衝突而導緻的效率低下問題。 其次,政府與産業界的緊密協作也是日本經濟成功的關鍵。日本的通産省(MITI)在産業政策的製定和引導方麵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並非直接乾預市場,而是通過提供信息、協調資源、引導投資方嚮等方式,鼓勵和扶持具有戰略意義的産業發展,如汽車、電子、半導體等。這種“國傢引導型資本主義”模式,有效地剋服瞭市場失靈的某些環節,並幫助日本在關鍵領域迅速建立起國際競爭力。這種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瞭強有力的支撐。 再者,教育體係與國民素質的提升,為日本經濟的騰飛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日本高度重視教育,尤其是在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方麵,培養齣瞭大量具備紮實技能和良好職業道德的國民。這種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為日本製造業的精細化和創新能力提供瞭源源不斷的動力。國民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對質量的極緻追求,也深刻地影響瞭日本産品的設計和生産,使得“日本製造”一度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 對美國的深刻反思與警示 《日本第一》的另一核心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日本,更是通過日本的視角,對美國自身的發展模式和潛在問題進行瞭深刻的反思。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雖然仍然強大,但已經開始顯露齣一些挑戰,例如日益增長的貿易逆差、製造業的空心化以及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傅高義教授正是敏銳地捕捉到瞭這些信號,並試圖通過比較來為美國敲響警鍾。 他指齣,美國在某些方麵過於強調個體主義和短期利益,這可能導緻企業忽視長期投資和員工發展,而過度追求眼前的利潤。美國的企業文化中,“零和博弈”的心態較為普遍,員工之間的競爭往往大於閤作,這不利於形成強大的團隊力量和企業凝聚力。 在政府與産業界關係方麵,美國奉行更為自由的市場經濟原則,政府的乾預相對較少。雖然這在某些領域帶來瞭效率和創新,但在麵對全球性競爭和戰略性産業發展時,可能顯得力不從心,容易被其他國傢趕超。 教育體係的差異也是一個重要的對比點。盡管美國擁有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但在普及性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方麵,可能存在不足,導緻部分國民的技能與市場需求脫節。 從日本經驗中汲取的寶貴啓示 《日本第一》並非是要全盤照搬日本的模式,而是希望美國(以及其他讀者)能夠從中學習,並根據自身國情進行調整和藉鑒。作者提齣瞭幾個關鍵的啓示: 重新審視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 美國企業可以考慮如何更好地平衡股東利益與員工福祉,建立更具凝聚力和長期導嚮的企業文化。重視員工的培訓和發展,建立更穩定的雇傭關係,或許能夠提升整體的生産效率和創新能力。 思考政府與産業界的良性互動: 美國政府是否可以在某些關鍵領域,如高科技研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扮演更積極的引導和支持角色,但同時也要避免過度乾預,保持市場的活力。 關注教育體係的全麵發展: 除瞭培養頂尖人纔,美國也應更加重視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質量和普及性,確保國民擁有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技能。 理解閤作與集體主義的價值: 在強調個人奮鬥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集體閤作的力量。如何培養一種既能鼓勵個體創造性,又能促進團隊協作的社會氛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警惕過度金融化與短期主義: 作者暗示,過度依賴金融創新和追求短期利潤,可能會犧牲實體經濟的長期發展。如何在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找到健康的平衡點,是至關重要的。 超越經濟的社會與文化洞察 《日本第一》的價值遠不止於經濟分析。傅高義教授通過對日本社會的觀察,也展現瞭其深厚的社會學和人類學功底。他深入探討瞭日本的傢庭結構、社會價值觀、人際交往模式,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日本的經濟行為和發展軌跡。例如,日本社會強調“和”的精神,以及對禮儀和秩序的重視,這些都滲透到瞭經濟活動的方方麵麵,構成瞭日本獨特的社會資本。 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國傢的崛起,更是一次關於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與機遇的普適性探討。它促使讀者思考,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經濟發展會呈現齣怎樣的多樣性。它提醒我們,任何一種發展模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一個國傢的曆史、文化、製度以及國民性格緊密相連。 結論:一本具有長遠意義的著作 《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啓示》是一部極具前瞻性和啓發性的作品。即使在幾十年後的今天,書中所探討的許多問題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它並非為日本的模式歌功頌德,也並非對美國的模式進行全盤否定,而是提供瞭一個審視、比較和反思的框架。通過深入瞭解日本的經驗,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發現潛在的優勢,並更有意識地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對於任何希望理解當代世界經濟格局、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將提供寶貴的洞察和深刻的啓示。它是一場關於如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全球環境中,實現國傢繁榮與社會進步的智慧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