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译注

大学中庸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文锦 译
图书标签:
  • 儒学
  • 中庸
  • 四书
  • 注释
  • 经典
  • 哲学
  • 文化
  • 教育
  • 国学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36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527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民阅读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它们与《论语》、《孟子》一起被称为“四书”。这本《大学中庸译注》是王文锦先生《礼记译解》的精选本,本书抛开了《礼记》中一些讲解具体礼制的章节,精选了一些阐述礼乐制度一般理论以及有关名儒言行等内容,旨在帮助更多读者扫除阅读障碍,了解《礼记》一书。

目录

大学篇第一
中庸篇第二
儒行篇第三
礼运篇第四
大传篇第五
学记篇第六
乐记篇第七
经解篇第八
哀公问篇第九
仲尼燕居篇第十
孔子闲居篇第十一
坊记篇第十二
表记篇第十三
缁衣篇第十四

前言/序言


《大学》与《中庸》:中华儒学智慧的基石 《大学》与《中庸》这两部古籍,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尽管篇幅不长,但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实践指导意义,历经千年而弥新,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深思与共鸣。 《大学》: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作为儒家“四书”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其核心思想在于阐释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联系。其开篇即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为整部经典奠定了基调,指出了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彰显光明的美德,使民众获得新生,最终达到最完美的境地。 “明明德”强调的是个体道德的觉醒和升华。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对自身本性的深刻体察和认识。这种体察,需要我们摒弃私欲,回归真诚,让内心深处的光明得以显现。正如《大学》所言,“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里的“仁、敬、孝、慈、信”等,都是“明德”的具体体现,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实践标准。 “新民”则将个体的修养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它意味着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去感化和引导他人,使整个社会都焕发新的生机。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责任感,要求我们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成长,发挥积极的榜样作用。 “止于至善”是《大学》最终追求的目标。这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的状态,既是个体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和谐的终极愿景。如何达到“至善”?《大学》给出了明确的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是整个修养体系的起点。它意味着要“格”除事物的道理,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更是对自身内心世界的审视。只有了解事物的真相,才能拨开迷雾,获得真正的智慧。 “致知”则是“格物”的必然结果。通过对事物道理的深入探究,我们能够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知”的境界。这种“知”并非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智慧。 “诚意”是将“致知”所得付诸实践的关键一步。它要求我们真心实意地去追求真理,不掺杂虚伪和欺骗,让自己的意念真诚而坚定。 “正心”是对“诚意”的进一步深化。它要求我们去除内心的杂念和偏见,使心灵纯净,达到一种宁静、安定的状态。一个不正的心,必然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行为的选择。 “修身”是“正心”的最终目标,也是一切实践的基石。它强调的是个人的品德培养和行为规范。通过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不断实践,最终达到“身”的完善。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有能力的人。 “齐家”是将个人的修养延伸到家庭。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通过自身的道德垂范,影响家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治国”是将“齐家”的道理推而广之,应用于国家治理。为政者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智慧,才能有效地管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 “平天下”是《大学》所描绘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的雏形。它意味着将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国家的安定,最终扩展到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大学》的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人和社会发展蓝图。它告诉我们,个体的价值实现与社会责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的成长,最终是为了服务于更广阔的社会。 《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道 《中庸》,同样是“四书”之一,原为《礼记》的篇章,其核心思想在于阐释“中庸之道”。“中庸”并非指平庸、折中,而是指一种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合乎天理的处事之道。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开篇即强调“道”的普遍性与重要性。这里的“道”,指的是天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是人性的根本。它无处不在,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其乐陶陶;小人反中庸,其忧 বিধি বিধি。” 这句话点明了“中庸”与“反中庸”的区别。“中庸”是一种积极的、顺应自然的生存状态,而“反中庸”则是违背事物本性的扭曲状态。君子能够体悟并践行“中庸”,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喜悦;小人则因违背“中庸”而饱受忧虑。 《中庸》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节,谓之和。” “中”指的是一种未被激发的状态,是一种潜在的、平衡的潜能。“和”则是在“中”的基础上,当情感被激发时,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既不放纵,也不压抑,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情感智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庸》的思想体系。“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是纯粹而美好的。“率性之谓道”,是指遵循自己的本性去做事,就是遵循了“道”。“修道之谓教”,是指通过教育和学习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道”,使之更加符合天理。 《中庸》所追求的“至诚”,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恒久不变的真理。它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真正的“诚”,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而人类的“诚”,则是对这种规律的效仿和实践。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不诚,无物” 这句话极具哲学深度。它意味着,只有真实的存在,才具有价值和意义。虚伪和欺骗,最终将导致事物的消亡。 《中庸》的精髓在于“执两用中”。它并非要求我们放弃任何一方,而是要在矛盾的两个极端之间,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平衡点。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顾及情面;在决策时,既要果断,又要谨慎。 《中庸》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智慧的处世哲学,它教导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的世界,以理性克制的态度去处理各种问题,以真诚无伪的态度去待人接人。这种思想,对于我们处理个人生活、社会交往乃至国家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学》与《中庸》的时代意义 《大学》与《中庸》虽然是古代经典,但其蕴含的智慧,却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适性。 在个人层面,《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自我完善体系,有助于我们认识自我,提升品德,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智慧的人。而《中庸》的“中庸之道”则教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找到恰当的处世之道,实现人生的平衡与和谐。 在社会层面,《大学》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呼唤我们关注家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福祉。它提醒我们,个体的进步最终是为了集体的繁荣,而社会的和谐稳定,则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大学》与《中庸》中的智慧,恰恰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和实践指引。它们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不应迷失自我,丢失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更应秉持理性、平和、真诚的态度,寻求共同发展与和平。 这两部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不仅记录了古人的智慧,更引领着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通过对《大学》与《中庸》的学习和体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更好地认识社会,更好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它们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动注脚,也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译者在处理原文时的那种“克制”和“精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很多国学经典,在翻译成现代白话时,常常会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过于直白,失去了原文的韵味和多义性;要么是过度诠释,把译者的个人理解强加于上。但这位译者的处理恰到好处。他似乎深谙“信、达、雅”的精髓,在确保“信”的前提下,极力追求“达”。那些看似拗口的古文,经过他的笔触,变得流畅而富有逻辑,但同时又保留了原文本中那种特有的节奏感和回味空间。我注意到,有些关键的哲学概念,译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固定的中文词汇,而是采用了更具解释性的短语,并在页边提供了详尽的词源分析,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概念在历史流变中的细微差别,避免了望文生义的陷阱。这种译者对文本的敬畏之心,是学术著作难能可贵的品质。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次系统性的思维重塑训练。我发现自己原本对一些传统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的道德教化层面。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尤其是那些关于“天人合一”或“中和之美”的论述,我开始从更宏观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概念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书中的论证链条非常严密,从个体修养到家族治理,再到国家安邦,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密的机械结构。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通过历史典故来佐证其观点,这些典故并非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挑选,用以揭示特定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这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化、可操作化,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能够将这些原则内化到日常的决策制定中,体会到一种古人对秩序和平衡的终极追求。

评分

从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读者的接受度。对于初学者来说,前几章的铺垫非常友好,用的是相对平易的语言导引入门,像是循序渐进的向导。但随着篇幅的推进,它逐渐引入了更多原文的片段和更复杂的哲学思辨,这恰好对应了读者知识储备的积累。这种设计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挑战性阅读”的兴奋感,而不是在初级阶段就被晦涩难懂的内容劝退。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本书更像是为那些真正想“啃硬骨头”的深度学习者准备的,它没有牺牲任何学术的深度去迎合大众的浅层需求。它要求你投入时间,细嚼慢咽,但你所获得的回报,绝对是值得你付出的每一分钟精力,它塑造的不是知识的快速获取,而是对知识的深度建构能力。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注释部分简直是另一个宝库。很多出版社的注本当注释只是辅助性的工具,点到为止。然而,这本译注的注释部分,其深度和广度已经达到了可以独立成书的水平。它不仅对生僻字词进行了必要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引注网络。每当一个核心概念出现时,注释部分都会引述其他先秦诸子甚至后世儒家学者的相关论述进行对比阐发。这种交叉引用和辨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句论断,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先秦思想图谱中去理解其地位和影响力。例如,某个关于“诚”的阐述后,注释会立即对比《论语》和《孟子》中对“诚”的不同侧重,这种“参照系”的建立,让学习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极大地提升了理解的深度和辩证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古典气息。封面那种淡雅的米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显得既有质感又不会过于张扬。内页的纸张也选得非常好,那种略带粗粝的纹理,读起来的时候指尖似乎都能感受到文字的重量。特别是那些引文和注释部分的排版,疏密有致,留白恰当,让人在阅读复杂内容时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标题的处理上,那种古朴的字体选择,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回了那个思想碰撞的时代。装帧的细微之处,比如书脊的加固处理,也体现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感觉这不是一本快消品,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精神世界的对话,这种物理上的触感体验,对于深入理解那些深奥的哲学思想,无疑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作用,让人在心境上更容易进入状态。

评分

很好。

评分

中华书局出版的经典藏书,品质有保证,作为学术参考很有价值~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一次下单买了好几本书,书的质量也很好,经常在京东买书,快递很给力,到货速度很快,值得购买。

评分

孩子很喜欢,学习中。

评分

书很好,快递小哥也很到位

评分

帮朋友买的,京东买书放心,快捷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简介】

评分

发货好快,昨天买,今天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