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隨著越來越多的國人湧齣國門,京都已經日益成為一個熱點遊覽地。
《韆年古都:京都》的作者高橋昌明從現代日本史學的角度分析京都自平安京建都以來,到近代開端為止的曆史。平安京和京都作為都城,二者所代錶的意義以及其存在方式今非昔比,本書見微知著,闡發精微的解釋,透過作者鞭闢入裏的講解,足不齣戶,遙看韆年古都——京都。
京都,古老典雅且靜謐。長年的曆史積澱,使得京都處處都彰顯著韆年古都的繁華光景。然而實際上現在的京都中,平安時代的建築早已湮沒於曆史的塵埃,蕩然無存。這座都城是如何誕生,又經曆瞭怎樣的風雲變遷,纔最終作為“古都”殘存下來的呢?本書以古都的誕生開篇,用悠然的筆觸描繪瞭京都的悠悠曆史漫漫人情,為大傢揭開瞭“花之都”的神秘麵紗。
高橋昌明,日本曆史學傢,神戶大學名譽教授,專攻日本中世史。1945年齣生於高知市,1969年獲得同誌社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係碩士學位。2002年取得大阪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擔任滋賀大學教育係教授,神戶大學研究生院人文學研究科教授。
序
第一章 平安京的誕生——初始的時代
第二章 “花之都”的光與影
第三章 從平安京到京都——中世的序幕
第四章 京都與六波羅——經曆內亂和災難
第五章 武傢之都——從南北朝到室町
第六章 京都大改造——信長與秀吉的京都
第七章 印象古都——江戶時代的京都
結語——“古都”京都的未來
後記
這座寺的形態、造型,氛圍,我都很欣賞。大報恩寺,通稱韆本釋迦堂。位於京都市西北方嚮,上京區七本鬆路今齣川上行街。即便這樣解釋,對於初次聽說的人來講大概也搞不清方嚮吧。大報恩寺以西四百米是北野天滿宮,是祭奠菅原道真的地方。國寶級的本堂(釋迦堂),正麵五間,側麵六間,是純和式建築。這裏的“間”指的並非是一間即六尺(約一點八米)的長度單位,而是指日本建築中柱子之間的空隙。五間的話便是有六根柱子,柱子之間有五個空隙。本堂進深很深,十分穩固。正麵是密格吊窗,兩側設有門、密格吊窗以及多槽推拉式格子門,呈現齣三麵開口的開放式格局。屋頂是歇山式的扁柏樹皮茸頂,頂麵寬敞斜度舒緩。正麵的外陣用於信徒參拜,有兩開間寬,甚為寬餘。
本堂在拆遷修理時,曾發現一些脊木和棟劄,從刻在上麵的文章可以看齣,本堂於安貞元年(一二二七年)上梁。雖說大報恩寺也是寺院,但與平安時代的貴族寺院有所不同,當時流行釋迦念佛(信奉南無釋迦牟尼,追求成佛),大報恩寺作為念佛道場,是一座平民的寺院。《徒然草》中對此也有所提及,大報恩寺的長老開啓瞭釋迦念佛的風潮。本堂旁邊的靈寶館,可謂是鐮倉雕刻的寶庫,十大弟子立像(一二一八年,快慶作品)、六觀音菩薩像(一二二四年,定慶作品)與其他兩座佛像都是重要文化遺産(簡稱“重文”)。主佛釋迦如來坐像(行快作品)雖然也是重要文化遺産,但被安藏在寺院最裏麵內陣的神櫥中,並不對外公開。
大報恩寺修建時,正逢京都曆史上的重要時期。大報恩寺初建於承久三年(一二二一年),正是承久之亂發生的那一年。後鳥羽上皇企圖推翻鐮倉幕府未果,反而造成瞭王朝勢力衰退,武傢勢力膨脹的結果。自平安建都以來,內裏一直處於燒毀和重建的循環中。安貞元年,大報恩寺本堂上梁,同年內裏(禁宮)被燒毀,此後再未被重建過。這也意味著時代已經進入鐮倉時代,平安時代已完全成為過去式。
“京都”這座大城市,自不必說,始於都城“平安京”,這也是平安時代的由來。因此現在說起京都,很多人會想到平安京,想到它是日本極具代錶性的古都,傳承著優雅的王朝文化。但實際上,現在京都的街市中,沒有一處是平安時代留下的建築。即便是天皇的住所京都禦所,與原本的內裏相比,位置和規模也完全不同。
環望郊外,天曆六年(九五二年)建造的醍醐寺五重塔是最古老的建築,但這也是平安京建成後又曆經瞭一個半世紀纔修建的。其他的古老建築,例如現在大原三韆院的本堂往生極樂院,修建於康治二年(一一四三年)到久安四年(一一四八年)之間。太秦廣隆寺的講經堂,建造於永萬元年(一一六五年),因為被漆成瞭硃色所以又稱赤堂。
平安京又或者京都,曾幾度遭逢戰亂、大火、大地震等重大災難,並在危機中涅槃,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在災難與重建的反復循環中,京都沒有直接繼承平安京的任何建築。至少,在地麵上可見的建築卻蕩然無存。筆者雖認為,文化遺産因為古老纔值得尊敬,因為新建纔卑下,但在理解京都的時候,不得不首先考慮以上事實。
同樣,大報恩寺也在應仁之亂中以及享保十五年(一七三〇年)的大火中被燒毀,隻殘留下本堂。京都市於一八八九年(明治二十二年)起施行市製。當時的市區被稱為舊街市。大報恩寺的本堂在舊街市的西北處,是那個區域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京都中殘存的最古老的建築建於平安京的最後一年,這也是機緣巧閤吧,有的時候曆史就喜歡這樣開玩笑。大報恩寺是新舊時代交替的裏程碑,正如第三章中所述,大報恩寺是標誌著京都從天皇、上流貴族的城市,嚮庶民主導的新城市轉變的代錶性建築。
本書將從現代日本史學的角度齣發,分析京都自平安京建都以來,到近代開端為止所經曆的波瀾起伏的曆史。其中,平安京和京都作為都城,兩者所代錶的意義以及其具體的存在方式都有很大變化,對此本書將作齣闡釋。簡單概括來說,本書記敘瞭京都作為為實現律令製國傢的支配製度的官方設施,剋服瞭修建的“頭大腳輕”的平安京的不便之處,解決瞭其存在的問題,成為一個順應時代和人心的新型城市的過程。
同時本書也旨在具體闡明,京都與平安京雖是如此不同,卻至今仍讓遊客們感受到平安時代氛圍的緣由。
京都中平安時代的東西明明已經所剩無幾,但為什麼我們仍舊能夠感受到“韆年古都”的氣息?若能解釋其中的一二緣由,筆者也倍感幸運。
不得不說,這本書讓我對京都的宗教文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書中對眾多古老寺廟和神社的描述,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更深入地挖掘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信仰、哲學和曆史故事。我被那些莊嚴肅穆的建築、寜靜緻遠的庭園所吸引,也為其中流傳的傳說和故事而感動。作者筆下的金閣寺輝煌奪目,清水寺的懸空舞颱令人神往,而那些隱藏在小巷深處的寂靜寺院,則散發著一種內斂而深邃的美。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那片神聖的土地,感受著虔誠的祈禱聲和古老的神諭,心靈得到瞭前所未有的洗滌。 書中的一些章節,深入探討瞭京都的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從密集的町屋到宏偉的城郭,再到現代建築與古老街區的和諧共存,都展現瞭這座城市在曆史變遷中不斷適應與發展的智慧。我被那些隱藏在現代都市中的古老遺跡深深吸引,也對京都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依然保留其傳統風貌感到好奇。作者對城市空間與人文精神之間關係的解讀,讓我對“城市”這一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集閤,更是承載著無數生命故事和文化記憶的載體。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韆年古都 京都》,我便被一股悠遠的時光氣息所籠罩。書頁中彌漫的,不僅僅是文字的重量,更是曆史的風雅與現代的喧囂交織在一起的獨特韻味。仿佛有一位隱世的老者,緩緩地嚮我訴說著這座城市曆經韆年滄桑的故事。從平安時代的繁華宮廷,到武士時代的風雲變幻,再到如今作為日本文化心髒的地位,每一頁都像是一扇開啓往昔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段被歲月打磨得愈發璀璨的曆史。 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對京都傳統工藝的細緻描繪。那些精巧的扇麵、華美的和服、古樸的陶器,在文字的刻畫下栩栩如生。我仿佛能聽到匠人們敲打、雕刻、繪製時發齣的有節奏的聲音,感受到他們對每一個細節的極緻追求。這種對手工技藝的尊重和傳承,是京都之所以能夠保持其獨特魅力的重要原因。書中對這些工藝的曆史淵源、製作過程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對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有瞭全新的認識。它們不僅僅是物件,更是承載著韆年文化和智慧的結晶。
評分閱讀《韆年古都 京都》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漫遊。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而富有詩意的方式,描繪瞭京都的四季風光,從春日櫻花的爛漫,到夏日祭典的熱烈,再到鞦季紅葉的靜謐,以及鼕日雪景的純淨。每一次季節的更迭,都賦予瞭這座城市不同的生命色彩,也帶來瞭不同的故事和情感。我被那些畫麵感極強的描寫所打動,仿佛能夠聞到空氣中淡淡的梔子花香,聽到微風吹拂過竹林發齣的沙沙聲,感受到陽光穿過楓葉灑下的斑駁光影。 書中關於京都飲食文化的篇章,更是讓我垂涎欲滴。從精緻的懷石料理,到街頭巷尾的特色小吃,都展現瞭京都人民對食物的獨特理解和對生活的熱愛。我被那些對食材的講究、對烹飪技藝的精湛、以及對擺盤藝術的追求所摺服。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種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作者對這些美食的描述,讓我不禁開始憧憬著,什麼時候能夠親自踏上這片土地,去品嘗那份屬於京都的味道,去感受那種慢而優雅的生活態度。
評分閱讀《韆年古都 京都》的過程中,我常常陷入沉思。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生動的筆觸,引導讀者去感受這座城市所沉澱的獨特氣質。那種對傳統的尊重,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美學的極緻追求,無處不體現著京都的靈魂。我被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感染,也開始反思現代社會中我們所缺失的東西。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見瞭京都的光輝,也讓我有機會審視自身的文化和價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語言精煉而富有錶現力。每一個詞語都恰到好處,每一個句子都充滿瞭畫麵感。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段優美的文字而停下腳步,細細品味。這種文字的力量,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一座古老的城市如此鮮活地呈現在我的腦海中。它讓我相信,好的文字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啓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美妙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局限於對京都的靜態描繪,而是巧妙地將曆史人物、文化習俗以及社會變遷融入其中,讓這座古都變得鮮活而立體。我被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故事所吸引,仿佛穿越時空,與他們一同經曆瞭時代的風起雲湧。無論是宮廷貴族的風流韻事,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勾勒齣瞭京都這座城市的真實肌理。這種將曆史故事與地域風情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我對京都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刻。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對細節的敏銳捕捉能力。每一個細小的儀式,每一個獨特的習俗,都被賦予瞭生命和意義。例如,書中對茶道文化的闡述,讓我看到瞭這不僅僅是一種飲茶的方式,更是一種蘊含著深厚哲學和美學的修行。那種專注、寜靜、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都通過文字傳遞給我,讓我對日本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感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瞭解一個地方,需要深入到它的每一個細微之處。
評分反復購買 非常好
評分書都是歪的,感覺質量不怎麼樣
評分一次非常好的購物體驗。。
評分不錯的一本書,放在購物車裏好久瞭,趕上優惠活動,立馬下單!
評分是正品,願意再次購買。
評分還沒用,應該還不錯的樣子.......
評分優惠多,送貨小哥服務好!
評分打摺時買的,非常不錯,準備開讀
評分書還沒來得及看 但是包裝還是不錯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