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個民族的文學是真正瞭解這一民族的偉大的教科書。某個時代的文學對該時代的人民特質的展現,要勝於其他任何方式對曆史的重建。羅馬塑造其民眾的那種力量,在羅馬文學作品的每一頁中都顯而易見。所有的羅馬作傢都首先是羅馬人,其次纔是作為個人的藝術傢。在我們看到的拉丁文學從開始到結束的這四個世紀裏,當時的每個作傢都在勾勒著羅馬精神的主要特徵。
內容簡介
《羅馬精神》一部關於羅馬的經典學術著作。作者指齣,這本書並非寫羅馬曆史,而是指齣在偉大的羅馬作傢眼中羅馬人是什麼樣子,指齣為他們自己所證明瞭的那些僅屬於羅馬人的特質,從而把他們與其他古人區彆開來。對於每個時代,都隻選取那個時代的作傢們的有關評述。這樣一來,本書內容的選錄就不是基於個人喜好,而是要看一個作者在多大程度上錶現齣他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生活和特點。
作者簡介
伊迪絲·漢密爾頓(1867—1963),美國當代著名古典文學普及傢。她是進入慕尼黑大學求學的首位女性,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她一生從事古典文學的教學、研究和寫作,其清晰的思路和深邃的智慧對幾代美國作傢、知識分子和政治傢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主要著作有《羅馬精神》《希臘精神》《希臘的迴響》等。
王晉華,1950年生,美國锡拉丘斯大學的訪問學者,現為中北大學外語係教授,從事英美文學研究與翻譯工作。主要譯著有《美國現代小說論》《美國現代文學批評理論》《狄更生詩歌精選》《朗費羅詩歌精選》《愛默生詩歌精選》《傲慢與偏見》《瞭不起的蓋茨比》《歐?亨利短篇小說選》《安妮日記》《魯濱遜漂流記》《毛姆短篇小說精選》《月亮和六便士》《寂靜的春天》等。
目錄
第一章 喜劇的鏡子
第二章 普勞圖斯和泰倫斯筆下的古羅馬
第三章 普勞圖斯和泰倫斯的喜劇精神
第四章 西塞羅眼中的羅馬共和國
第五章 西塞羅其人
第六章 愷撒和西塞羅
第七章 卡圖盧斯
第八章 賀拉斯
第九章 賀拉斯眼中的奧古斯都時代的羅馬
第十章 羅馬精神
第十一章 進入浪漫主義時期的羅馬:維吉爾,李維和塞內加
第十二章 尤維納利斯眼中的羅馬與斯多葛派
第十三章 古代的終結
大事年錶
前言/序言
請允許我在這裏先談上幾句我自己。盡管自從七歲父親(他一點兒也不懂得如何能使學習變得輕鬆一些的方法)叫我開始閱讀《為愷撒的六個星期準備》起,我就一直在讀拉丁作品——僅是在上大學期間有過短暫中止,可我的閱讀卻純粹是齣於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就像我讀法文或是德文一樣。我翻開西塞羅、賀拉斯或是維吉爾的作品,隻是為瞭欣賞他們所寫的東西,絲毫也不是因為它們是用拉丁文寫成的,或是因為它們對於瞭解羅馬的曆史至關重要。我對羅馬人本身的興趣遠遠超過我對羅馬人之事跡的興趣,比起曆史學傢對他們的評價,我更想要知道羅馬人是如何來描述他們自己的。
所以在我構思《羅馬精神》時,我看到的自然會是完全由羅馬作傢們所勾勒齣的一個輪廓。在寫作這部書的過程中,我腦中想到的隻有他們。這本書不是寫羅馬曆史的,它隻是努力想要指齣,在偉大的羅馬作傢們的眼中羅馬人是什麼樣子,指齣為他們自己所證明瞭的那些僅屬於羅馬人的特質,從而把他們與其他的古人區彆開來。一個民族的文學是真正瞭解這一民族的偉大的教科書。某個時代的文學對該時代的人民特質的展現,要勝於其他任何方式的對曆史的重建。在我們閱讀安東尼·特羅洛普或是W·S·吉爾伯特的作品時,我們從中所能得到的有關維多利亞時代中期英國的情況和印象,遠非任何曆史學傢的著作所能相比。他們的作品是我們最好的教科書,能幫助我們瞭解瞭在那一時期驅動少數特權階層的人變得越來越富的那股力量,以及英國上層人士的特點和他們的世界觀。
這種教材就是我唯一依據的材料。對於每個時代,我都隻選取那個時代的作傢們的有關評述。這樣一來,本書內容的選錄就不是基於個人的喜好,而是要看一個作者在多大程度上錶現齣瞭他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生活和那個時代人們的特點。從這一觀點看,普勞圖斯和泰倫斯有著最為重要的意義,因為他們不僅描繪瞭羅馬最初的景象,而且寫齣瞭眾多的細節。當然啦,在泰倫斯與西塞羅之間相隔的這一個世紀就要忽略不計瞭,因為在這一段時間沒有留存下來一部作品。關於西塞羅時期的羅馬,我們所用的篇幅比敘述其他任何一個時期的都要長,因為他的信件便是我們最好的信息來源,不隻是羅馬的,而且包括整個古代的信息。
羅馬塑造其民眾的那種力量,在羅馬文學作品的每一頁中都顯而易見。所有的羅馬作傢他們都首先是羅馬人,其次纔是作為個人的藝術傢。當然,他們都各不相同,比如說西塞羅不同於塔西佗,賀拉斯也不同於尤維納利斯,可跟他們彼此之間根本性的相同之處比較起來,他們那些錶麵上的差彆就顯得微不足道瞭。在我們看到的拉丁文學從開始到結束的這四個世紀裏,當時的每個作傢都在勾勒著羅馬精神的主要特徵。
《羅馬精神》 一部探尋人類文明基石的史詩畫捲 《羅馬精神》是一部宏大而深刻的著作,它並非專注於某個特定的曆史事件、人物傳記或軍事戰役,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股塑造瞭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深層力量——羅馬精神。這部作品以其廣闊的視野、嚴謹的考證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帶領讀者穿越數個世紀,深入理解古羅馬何以能夠崛起,何以能夠創造齣影響深遠的製度、思想和文化,以及這些元素如何滲透並塑造瞭後世的文明進程。 本書的開篇,並非直奔宏大的帝國版圖,而是迴溯到羅馬城邦初創時期那樸素而堅韌的根基。作者從早期羅馬人的生活圖景入手,描繪瞭那個時代生存環境的嚴酷,以及由此孕育齣的勤勞、節製、敬畏神靈和對土地的依戀等基本特質。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品質,構成瞭羅馬人最初的精神底色。作者並沒有迴避早期羅馬社會存在的鬥爭與衝突,例如貴族與平民的權力博弈,但其重點在於展現這些鬥爭如何催生瞭對秩序、法律和集體利益的追求,而非僅僅停留在權力鬥爭的錶麵。從這些原始的萌芽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強烈的凝聚力和共同體意識的雛形,這便是“羅馬精神”最初的脈動。 隨著羅馬的擴張,這本書並沒有將注意力僅僅放在軍事徵服的細節上,而是深入探討瞭羅馬人徵服世界的方式,以及這種方式所蘊含的精神特質。作者認為,羅馬的徵服並非僅僅依靠武力,更重要的是其卓越的組織能力、強大的適應性和對被徵服民族的整閤能力。羅馬人並非簡單地掠奪和壓迫,而是通過賦予被徵服者羅馬公民權、推廣羅馬法律和行政體係、修建道路和基礎設施等方式,將他們納入羅馬的政治和文化版圖。這種“羅馬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羅馬精神一種更為主動和包容的體現。書中詳細闡述瞭羅馬的公共工程,如水道、道路、公共浴場等,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成就,更是羅馬人集體協作、追求效率和改善公共生活的精神象徵。這些建設連接瞭帝國,促進瞭交流,也潛移默化地傳播瞭羅馬的價值觀念。 《羅馬精神》的另一核心內容,是對羅馬法律和政治製度的深入剖析。作者認為,羅馬法並非僵化的條文,而是一種活態的、不斷演進的智慧。從早期的成文法,到公法和私法的區分,再到法官判例的積纍,羅馬法展現瞭一種理性、公平和邏輯性的追求。本書強調,羅馬法所倡導的“正義”、“權利”、“義務”等概念,以及其對契約、財産、傢庭的界定,為後世的法律體係提供瞭根本性的框架。這種對法律的尊重和對秩序的追求,是羅馬精神穩定和延續的重要保障。在政治製度方麵,作者追溯瞭從王政到共和,再到帝國的演變,並不僅僅關注權力結構的更迭,而是著重分析瞭這些製度在不同時期所體現齣的羅馬人的政治智慧和公民意識。例如,共和時期的政務官製度、元老院的權威、公民大會的參與,雖然各有其局限,但都體現瞭羅馬人對於分權、製衡和公共服務的思考。即便是走嚮帝製,其背後的統治理念也並非全然的專製,而是試圖在維護統一和穩定的前提下,實現更廣泛的社會管理。 對於羅馬的軍事成就,《羅馬精神》同樣采取瞭一種超越戰術和戰略的視角。作者著重分析瞭羅馬軍團的組織紀律、訓練方法,以及軍人對國傢的忠誠和榮譽感。但更重要的是,他探討瞭這種軍事力量如何與羅馬的社會結構、政治目標以及公民文化相融閤。羅馬軍團的勝利,不僅僅是軍事上的輝煌,更是羅馬精神在戰場上的體現——堅韌不拔、協作無間、勇往直前,以及對勝利的執著追求。書中也提及瞭羅馬軍人退役後的社會角色,他們如何將軍隊中的紀律和責任感帶入社會生活,進一步鞏固瞭羅馬的社會秩序。 除瞭政治、法律和軍事,《羅馬精神》還關注瞭羅馬的文化、哲學和宗教對羅馬精神的影響。作者認為,羅馬人並非完全是創新者,他們善於學習和吸收希臘文化,但卻以一種羅馬特有的務實精神對其加以改造和應用。這種“希臘化”的過程,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將哲學思想、藝術風格與羅馬的社會需求和價值觀念相結閤,使其更具實用性和社會意義。例如,斯多葛學派的倫理思想,強調理性、節製和責任,與羅馬人的尚武精神和公民美德不謀而閤,成為許多羅馬精英的思想指引。同時,作者也探討瞭羅馬宗教的特點,其多神崇拜、祭祀儀式以及對國傢神祇的崇拜,如何增強瞭羅馬人的集體認同感和對國傢的歸屬感。 《羅馬精神》的另一重要維度,是對羅馬人在道德、傢庭和個體生活方麵的描繪。書中細緻地勾勒齣羅馬人所推崇的“美德”,如“pietas”(虔誠,對神、對國傢、對傢庭的責任感)、“gravitas”(莊重、嚴肅)、“virtus”(勇敢、德行)等。這些美德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體現在羅馬人的日常行為和價值判斷中。作者通過大量的曆史細節和文學引述,展現瞭羅馬人在處理傢庭關係、教育子女、履行公民義務等方麵的實踐。他們對於榮譽、傢族聲譽的重視,以及對個人責任的承擔,構成瞭羅馬社會穩定的基石。 即便是在羅馬文明走嚮衰落的時期,《羅馬精神》也並未將其視為簡單的終結,而是深入分析瞭導緻衰落的復雜因素,以及羅馬精神在曆史長河中的延續和變形。作者認為,羅馬精神並非隨著帝國的崩潰而消失,而是以各種形式滲透到後世的政治、法律、語言、文化和思想之中。查理曼帝國對羅馬法的繼承,教會對羅馬行政模式的藉鑒,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文化的重拾,乃至近代民族國傢的構建,都或多或少地留下瞭羅馬精神的印記。 總而言之,《羅馬精神》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以一種宏大的敘事,帶領讀者穿越古羅馬的韆年曆史。它所探討的“羅馬精神”,並非一個靜態的定義,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進的、融閤瞭政治智慧、法律理性、軍事力量、文化吸收和社會美德的復雜集閤體。閱讀本書,不僅是對一段輝煌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人類文明形成機製的一次深刻洞察。它讓我們理解,是什麼樣的精神力量,能夠成就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偉大帝國,又是什麼樣的精神遺産,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這本書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鼓勵讀者去發掘那些塑造瞭我們文明的永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