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海洋 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

中国近海海洋 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兴伟 编
图书标签:
  • 遥感
  • 海洋
  • 海岛
  • 海岸带
  • 影像处理
  • 解译
  • 中国近海
  • 地理信息系统
  • GIS
  • 海洋遥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38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28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字数:5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海海洋 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为908专项成果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篇共十一章,上篇内容涵盖了海岛海岸带卫星遥感调查工作的主要技术环节,并在各章节中就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及其应用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下篇围绕本次海岛海岸带航空遥感调查所采用的机载激光雷达(LiDAR)技术,阐述了调查工作的主要技术环节,并在各章节就航空遥感的数据获取、处理与解译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目录

上篇 卫星遥感
第1章 我国海岛海岸带区域概况
1.1 概述
1.2 海岛
1.3 岸线
1.4 湿地
1.5 植被
1.6 地貌
第2章 我国海岛海岸带对卫星遥感的需求及数据选择
2.1 海岛海岸带调查的复杂性
2.1.1 调查区域范围大
2.1.2 调查区域不易达
2.1.3 地物破碎性
2.1.4.区域动态性
2.1.5 地物综合性
2.2 海岛海岸带遥感的优势
2.2.1 大范围覆盖
2.2.2 高时效性
2.2.3 多光谱
2.2.4 多时序
2.2.5 高精度可比性
2.3 我国海岛海岸带调查对卫星遥感的需求
2.4 卫星遥感数据的选择
2.4.1 1:50 000调查卫星遥感数据选择
2.4.2 1:10 000调查卫星遥感数据选择
2.4.3 高分辨率SAR卫星数据选择
第3章 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3.1 几何校正
3.1.1 常用的几何校正模型
3.1.2 控制点选取与分布原则
3.1.3 正射校正
3.1.4 多星联合定位
3.2 影像增强
3.2.1 光学图像增强
3.2.2 微波影像增强
3.3 图像融合
3.3.1 融合方法
3.3.2 融合实例
第4章 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技术
4.1 分类体系
4.1.1 海岛(礁)分类体系
4.1.2 海岸线分类体系
4.1.3 潮间带分类体系
4.1.4 湿地分类体系
4.1.5 植被分类体系
4.1.6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4.2 解译标志
4.2.1 海岛(礁)解译标志
4.2.2 海岸线解译标志
4.2.3 潮间带解译标志
4.2.4 土地利用解译标志
4.2.5 湿地解译标志
4.2.6 植被解译标志
4.3 信息提取方法
4.3.1 信息提取步骤
4.3.2 信息提取逻辑顺序
……

下篇 航空遥感
专题著作:《陆地生态系统遥感监测与分析》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遥感监测与定量分析技术,系统阐述了从数据获取、预处理到多尺度、多参数信息提取及生态过程模型构建的全过程。全书理论与实践并重,深入探讨了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无人机遥感等多种数据源,对森林、草原、湿地等典型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结构、功能与健康状况评估的关键技术路线。特别强调了时间序列分析在识别生态变化趋势中的应用,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构建了面向区域生态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的综合分析框架。 --- 第一章 陆地生态系统遥感基础与数据源 本章首先界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概念范畴,并梳理了遥感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历史沿革与核心价值。重点介绍了当前主流的陆地观测卫星平台,包括但不限于Landsat系列、Sentinel系列、MODIS以及高光谱成像仪(如Hyperion、PRISMA)。 1.1 遥感原理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基础: 详细阐述了电磁波谱与植被、土壤、水体等陆地地物的相互作用机制,特别是吸收、反射和透射的特征光谱曲线分析。解释了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的必要性与具体流程,强调了获取精确地表反射率数据的关键性。 1.2 多源遥感数据的时空分辨率匹配: 探讨了如何有效融合不同时空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如融合MODIS的长期时间序列与Landsat的较高空间分辨率数据),以满足不同尺度的生态研究需求。介绍了像元二分模型(Pixel Dichotomization)在混合像元分解中的应用。 1.3 无人机(UAV)遥感在微观生态监测中的潜力: 详细介绍了搭载可见光、多光谱甚至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的无人机平台,在获取高密度三维结构信息和精确冠层参数方面的优势,并讨论了数据从采集到正射影像制作(DOM/DSM)的处理流程。 第二章 植被结构参数的遥感反演 植被的生物物理参数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基础指标。本章集中论述了从遥感影像中提取这些关键参数的技术方法。 2.1 植被指数(VIs)的优化与选择: 除了传统的NDVI、EVI等,本章深入探讨了针对不同植被类型和生长阶段优化的新型植被指数,如增强型植被指数(EVI2)、归一化植被指数(NDWI)在区分植被水分胁迫方面的应用。讨论了指数饱和问题及饱和矫正技术。 2.2 冠层结构参数的定量反演: 侧重于基于物理模型的参数反演。详细介绍了叶面积指数(LAI)和比叶面积(SLA)的监测技术,包括基于经验公式、半经验模型(如Inversion of PROSAIL模型)和机器学习回归方法的对比分析。 2.3 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的估算: 阐述了如何通过遥感获取的LAI、冠层高度(CH)等参数,结合林业调查数据,构建区域尺度的地上生物量(AGB)估算模型。重点介绍了LiDAR点云数据在精确获取林分高度结构信息方面的独特贡献及其与光学遥感数据的融合策略。 第三章 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状态的遥感监测 生态系统的功能状态,如光合作用效率、水分循环和物候变化,是评估其服务能力的核心指标。 3.1 植被物候期的遥感识别与分析: 引入时间序列分析(Time-Series Analysis)方法,如Land Trend Detection、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HANTS),用于精确识别关键的物候节点(返青期、盛花期、落叶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区域物候的长期影响。 3.2 关键生态功能参数的遥感估算: 详细阐述了遥感估算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机理与模型。讨论了基于光能利用率(fPAR)的光能利用模型,并结合温度数据,应用MOD17产品进行验证与修正。 3.3 植被水分状况与胁迫监测: 探讨了利用热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信息反演地表温度(LST)和植被体内水分含量(VWC)的技术。介绍了植被水势指数(VCI)和热惯量指标在干旱早期预警中的应用。 第四章 陆地生态系统变化检测与分类 本章侧重于利用遥感数据对陆地覆盖类型的变化进行识别、分类和量化。 4.1 遥感影像的分类技术: 对比分析了基于传统光谱特征的分类方法(如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和面向对象分类(OBIA)方法的优劣。重点讨论了利用深度学习(如卷积神经网络 CNN)进行高精度土地覆盖制图的前沿进展。 4.2 生态系统变化检测: 系统介绍了不同变化检测策略,包括后分类法、图像代数法、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等。强调了基于时间序列变化矢量分析(CVA)在识别植被退化和恢复的微小变化中的有效性。 4.3 典型生态系统(森林、湿地、草原)的健康评估: 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构建了多指标的健康评价体系。例如,在森林中关注冠层破碎化和病虫害早期迹象的识别;在湿地中关注水陆交错带的变化和植被指数的异常波动。 第五章 面向生态决策支持的集成分析与可视化 本章探讨如何将遥感反演的生态参数集成到GIS环境,为区域生态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1 空间不确定性分析与模型验证: 讨论了遥感产品在尺度效应下的空间不确定性来源,介绍了像元尺度与区域尺度的尺度效应(Scale Effect)分析方法。强调了野外实测数据(Ground Truth)在模型参数率定与结果验证中的不可替代性。 5.2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遥感基础: 概述了如何利用遥感数据估算碳汇、水文调节等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为区域生态补偿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量化支撑。 5.3 综合信息平台构建: 介绍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生态遥感数据管理、处理和结果展示的标准化流程,包括建立专题数据库和可视化报告输出规范。 --- 本书特色: 本书强调了从单一遥感指标向多源数据融合、从描述性分析向过程模型驱动的转变,为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及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一套系统、前沿且可操作的陆地生态系统遥感分析工具箱。其内容深度契合当前国家对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近海海洋 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的书名听起来就气势磅礴,让我对遥感技术在我国海洋和海岸带研究领域的应用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广阔的海洋和那些依海而生的岛屿情有独钟,它们承载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历史。当得知有这样一本专著,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来“看懂”这些区域的奥秘时,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设想,书中定然会详细阐述从遥感影像的获取,到各种预处理方法,再到最终的解译过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不同类型的遥感传感器(比如光学、雷达等)在海岸带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案例,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势分析。同时,对于海岸带这种复杂多变的地带,例如海滩、红树林、湿地、人工建筑等,不同的地物类型在遥感影像上会有怎样的独特表现,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处理和分析手段将其准确地识别出来,这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重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理论知识,更能分享实操经验,让我能够对遥感影像解译这一过程有一个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在某沿海城市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的专业人士,深知海岸带地区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中国近海海洋 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直接点出了我们工作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对海岸带环境的深入理解以及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科学规划。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海岸带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案例。例如,如何利用遥感数据来评估海岸带的承载能力,识别适合发展旅游、渔业或海洋新兴产业的区域,同时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我也对书中关于如何监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环境影响的部分非常感兴趣,比如陆源污染物的扩散、海洋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海岸带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等。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者至少是有效的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海岸带的复杂性,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海洋科学和遥感技术都颇为着迷的自学者,《中国近海海洋 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这本著作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我一直认为,海洋是地球上最神秘、最广阔的疆域,而中国的近海区域,特别是那些星罗棋布的海岛和蜿蜒曲折的海岸带,更是融合了独特的地理、生态和人文景观。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揭示这些区域的奥秘。我推测,书中会深入探讨遥感影像的预处理技术,这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用信息的第一步,包括去除噪声、校正辐射差异以及进行几何定位等。更令我期待的是,书中对于海岸带和海岛区域的专题信息提取,例如如何利用遥感影像识别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如沙滩、礁石、淤泥质海岸,以及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植被,如海草、红树林、海岸灌木等,这些都是理解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关键。我尤其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利用遥感影像监测海岸带开发的足迹,比如填海造地、港口建设、海上养殖等,以及这些活动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

评分

我是一位对环境科学领域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尤其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感到着迷。每次看到新闻里报道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或者海洋污染的新闻,我都会思考,有没有更科学、更直观的方法来监测和评估这些环境问题。《中国近海海洋 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我猜想,书中会涉及大量的遥感数据分析方法,例如图像增强、光谱特征分析、面向对象分类等,这些都是将原始的遥感图像转化为有价值地理信息的关键步骤。我希望作者能够结合具体的中国近海和海岛海岸带的实际案例,来展示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例如,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海岛的植被覆盖变化,评估其生态健康状况;又或者,如何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量化海岸线的退缩或扩张速率,为海岸带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讲解一些高级的应用,比如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来识别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分布,或者通过SAR(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来监测海面油污的扩散情况,这些都代表着遥感技术在前沿领域的探索。

评分

我是一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探索专业知识的阶段。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了解到《中国近海海洋 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译》这本书,并且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对海洋和海岸带的地理环境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而遥感技术正是研究这些区域最有力、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学到扎实的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基础但至关重要的步骤,以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此外,我也希望能够深入理解不同遥感数据源(如Landsat, Sentinel, GF系列等)在海岸带研究中的适用性,以及它们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遥感影像解译的部分,特别是如何根据遥感影像的光谱、纹理、形态等特征,准确地识别和提取海岸带的各种要素,如水体、沙滩、海蚀地貌、岛屿岸线、海上的船舶甚至是渔业活动等等。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详细的解译流程和实例,帮助我掌握将遥感数据转化为可分析的地理信息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