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城市地理學導論(原書第3版) [Urbaniz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Geography,]

城市化 城市地理學導論(原書第3版) [Urbaniz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Geograph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Paul L.Knox(保羅 L.諾剋斯),Linda McCarthy(琳達·麥卡锡) 著,薑付仁 譯
圖書標籤:
  • 城市化
  • 城市地理學
  • 城市研究
  • 地理學
  • 社會地理學
  • 城鎮化
  • 人口地理學
  • 空間分析
  • 城市規劃
  • 環境地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82881
版次:3
商品編碼:11902077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Urbaniz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Geograph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64
字數:74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是一本以美國、歐州城市發展和城市化過程為藍本的經典城市百科全書,對中國城市化研究、決策、教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可供從事城市研究工作者、規劃師、政府決策者參考,也可作為大專院校的輔助教材。

本書是一本以美國、歐州、欠發達國傢等世界城市發展和城市化過程為藍本的經典城市百科全書,對中國城市化研究、決策、教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可供從事城市研究工作者、規劃師、政府決策者參考,也可作為大專院校學生的輔助教材,亦可作為相關愛好者的參考書籍。

內容簡介

本書薈萃瞭當代西方城市化研究的*新成果,展現瞭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持續變化的城市化過程,是美國、歐洲高校常用的一本經典教學參考讀物。全書共分五部分15章:第一部分概述城市化和城市地理學的關係;第二部分為城市化的基礎和曆史,論述城市和城市生活的起源與發展、美國城市體係及其城市發展基礎、城市體係和轉型中的城市;第三部分為城市化和欠發達國傢,闡述欠發達國傢的城市化、城市形態和土地利用、城市問題和對策;第四部分為城市變化的進程,論述城市開發過程、鄰裏的變化方式、演變的城市和城市治理、城市政策和規劃;第五部分為市民與區位,闡述瞭居住萬花筒、城市建築和城市設計、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間、城市化問題。
本書是一本以美國、歐洲、欠發達國傢等世界城市發展和城市化過程為藍本的經典城市百科全書,對中國城市化研究、決策、教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可供從事城市研究工作者、規劃師、政府決策者參考,也可作為大專院校學生的輔助教材,亦可作為相關愛好者的參考書籍。

作者簡介

Paul L. Knox(保羅·L·諾剋斯)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地理學博士畢業。在英國任教數年後,任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城市事務和規劃教授。教學側重於城市和區域發展,注重比較研究。他是若乾科學期刊的編委,著(閤著)有大量書籍,包括《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美國的地鐵城市》、《城市與設計》、《世界經濟地理》和《全球範圍內的人文地理和世界區域》。2008年獲美國地理學傢協會傑齣學者奬。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傑齣教授,國際促進會高級理事。

薑付仁,吉林大學地球物理專業本科畢業,吉林大學水文工程專業博士,曾作為訪問學者赴日,中國水利科學研究院教授,長期從事水文與城市化等相關的研究工作,著有多本專著,發錶論文多篇,

目錄

第一部分 概 述
第1章 城市化和城市地理學 3
1.1 學習目標 3
1.2 本章概述 3
1.3 城市地理學研究 4
1.4 城市化進程和結果 9
1.5 本書結構 15
第二部分 城市化的基礎和曆史
第2章 城市和城市生活的起源與成長 19
2.1 學習目標 19
2.2 本章概述 19
2.3 城市的定義 20
2.4 城市化的先決條件 21
2.5 城市起源理論 22
2.6 城市的起源 23
2.7 早期城市的內部結構 25
2.8 城市從城市起源地區嚮外擴散 27
2.9 歐洲城市擴張的根源 29
2.10 城市化與工業革命 40
第3章 美國城市體係及其城市的發展基礎 47
3.1 學習目標 47
3.2 本章概述 47
3.3 邊疆城市化時期 48
3.4 商業城市化時期(1790―1840年) 50
3.5 初期工業發展與城市體係重組時期(1840―1875年) 54
3.6 工業的組織(1875―1920年) 62
3.7 福特主義、汽車、郊區化和大蕭條時期(1920―1945年) 74
第4章 城市體係和轉型中的城市 87
4.1 學習目標 87
4.2 本章概述 87
4.3 區域去中心化與大都市區擴張(1945―1973年) 88
4.4 經濟危機、重構和新城市形態(1973年至今) 100
第三部分 城市化和欠發達國傢
第5章 欠發達國傢的城市化 117
5.1 學習目標 117
5.2 本章概述 117
5.3 城市化趨勢與前景:全球化背景下的欠發達國傢 118
5.4 促進城市發展的因素 122
5.5 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理論 123
5.6 從曆史的視角考察殖民城市化 127
5.7 過度城市化 135
第6章 欠發達國傢的城市形態和土地利用 139
6.1 學習目標 139
6.2 本章概述 139
6.3 拉丁美洲城市 141
6.4 非洲城市 144
6.5 伊斯蘭城市 148
6.6 南亞城市 153
6.7 東南亞城市 156
6.8 東亞城市 158
第7章 欠發達國傢的城市問題和響應 167
7.1 學習目標 167
7.2 本章概述 167
7.3 城市問題 168
7.4 解決城市化問題·對策 181
第四部分 城市變遷的進程
第8章 城市開發進程 189
8.1 學習目標 189
8.2 本章概述 189
8.3 財産、區位、租金與投資 190
8.4 建築規範結構 195
第9章 鄰裏的變化方式 207
9.1 學習目標 207
9.2 本章概述 207
9.3 鄰裏變化 209
9.4 住房市場 212
9.5 居住流動性和鄰裏變化 219
9.6 住房市場的看門人、偏見與歧視 223
9.7 閤力的後果:高檔化案例 229
第10章 政治變化――城市化和城市治理 235
10.1 學習目標 235
10.2 本章概述 235
10.3 城市治理曆史 237
10.4 企業型政治和新自由主義(1973年至今) 248
10.5 治理、政治和城市變化 260
第11章 城市政策與規劃 265
11.1 學習目標 265
11.2 本章概述 265
11.3 城市政策與規劃的根源 265
11.4 開端:慈善活動與改良運動 267
11.5 城市實踐 275
11.6 羅斯福新政 276
11.7 重建和增長時期的政策與規劃(1945―1973年) 277
11.8 新自由主義政策與規劃 283
11.9 健康宜居城市規劃 289
第五部分 居民與區位
第12章 居住萬花筒 297
12.1 學習目標 297
12.2 本章概述 297
12.3 社會互動和居住分異 299
12.4 居住生態學解釋 309
12.5 居住分異根基的最新變化 312
12.6 社會兩極分化和空間隔離 321
12.7 新居住區馬賽剋:“品味生活”社區 324
第13章 解讀城市:城市建築與城市設計 329
13.1 學習目標 329
13.2 本章概述 329
13.3 建築與城市發展動力 331
13.4 産品樣式/樣式的生産 333
第14章 城市化、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間 353
14.1 學習目標 353
14.2 本章概述 353
14.3 城市的社會生活 354
14.4 城市生活的理論解釋 355
14.5 性彆空間 372
第15章 城市化問題 379
15.1 學習目標 379
15.2 本章概述 379
15.3 是問題嗎?什麼問題? 380
15.4 從罪惡之城到荒蕪之地,再迴到罪惡之城 381
15.5 貧窮 385
15.6 暴力犯罪 393
15.7 無傢可歸者 400
15.8 基礎設施和環境問題 405
15.9 未來的持續發展問題 415
注釋 419
術語錶 435

前言/序言

序 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曆瞭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發展帶動瞭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麵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傢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5年12月20日,時隔37年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齣,城市工作是一個係統工程,是我國各類要素資源和經濟社會活動最集中的地方,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實現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這個“火車頭”,把握發展規律,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揮這一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有效化解各種“城市病”。做好城市工作,要堅持集約發展,立足國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統籌上下功夫,在重點上求突破,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要加快培養一批懂城市、會管理的乾部,用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去規劃、建設、管理城市。要全麵貫徹依法治國方針,依法規劃、建設、治理城市,促進城市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健全依法決策的體製機製,把公眾參與、專傢論證、風險評估等確定為城市重大決策的法定程序。要提升規劃水平,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促進“多規閤一”。要提升建設水平,加強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海綿城市,加快棚戶區和危房改造,有序推進老舊住宅小區綜閤整治。推進城市綠色發展,提高建築標準和工程質量。推進改革創新,為城市發展提供有力的體製機製保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著名教授保羅?諾剋斯和琳達?麥卡锡是美國和西方城市化研究的著名專傢,他們兩位專傢於2012年齣版的《城市化》(第3版)是美國城市研究的主要讀物,也是美國大學的流行教科書。該書不僅捕捉瞭人類城市化進程的變化本質和變化結果,而且捕捉瞭城市地理學研究方法的新進展。本書的最大特色是城市地理學的動態研究方法,即通過闡明城市化的變化過程,鮮明且內涵豐富地解釋瞭永遠變化的城市地理和城市生活。這種方法的一個重要優點是,它在處理城市地理學中的大量“傳統”主題時,提供瞭捕捉其最新變化的框架。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這種動態方法,關聯瞭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論和已有的事件與理念,可方便地闡述特定理論與待定環境間的邏輯關係。我國正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根據最新的“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城市人口將達到60%。我國近三十多年的發展過程在世界城市發展潮流中能夠找到大量的類似案例,有些現象在我國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也將會遇到。我國城市工作需要在創新、開放中發展。開放發展,就需要瞭解國際動嚮。選擇在我國各級政府加快城市建設的時機齣版本譯著,不僅可以作為城市研究的重要參考,也可以作為高等院校培養城市專業人纔的重要教材。它將在廣泛普及國際城市規劃和建設知識,學習國際的先進理念,藉鑒國際經驗教訓,使我國少走彎路,為我國城市建設工作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原著第3版在修改時,盡可能采用瞭最新的城市數據,圖文並茂,用實例說明瞭理論的運用。書中既有大量的專業理論和城市案例,又有大量生動活潑的城市觀察專欄,給人以專業、精煉、活潑的感受。參與英文翻譯、校對和審核的二十位專傢不僅學曆高,碩士和博士以上占四分之三,具有深厚的專業背景;而且長期從事城市等相關研究和工作經曆。其翻譯的專業性強、行文流暢。他們不辭辛勞,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完成瞭本書譯稿,其精神難能可貴,我嚮他們錶示崇高的敬意。預祝本書齣版成功,為我國城市的發展和人纔培養帶來正能量。


王浩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



譯 者 序

本書由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城市事務與規劃係教授保羅?諾剋斯和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地理係副教授琳達?麥卡锡閤著。作者對該書第1版的寫作始於1994年,第1版齣版後,作為不同專業課程所用城市基礎教程和很有價值的參考書,受到瞭美國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歡迎。隨著新技術與新理論的不斷湧現,為適應城市的飛速發展,作者不斷修訂瞭本書的內容,2005年齣版瞭第2版,2012年齣版瞭第3版。至今,該書仍是美國許多大學的城市地理學和城市科學的教材,受到瞭人們的普遍歡迎。

我國2009年首次引入本書,即科學齣版社齣版的原書第2版,由顧朝林、湯培源、楊興柱翻譯,名為《城市化》。譯著的齣版都受到瞭城市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的歡迎,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城市研究與教學參考書之一。

第3版與第2版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章節結構上做瞭重大調整,邏輯和條理更加閤理。第3版本從第2版的18章縮減為15章,並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概述,由第1章(對應於第2版的第1章)構成;第二部分為城市化的基礎和曆史,由第2章(對應於第2版的第2章)、第3章(對應於第2版的第3章、第5章和第6章),第4章(對應於第2版第4章和第6章)構成;第三部分為城市化和欠發達國傢,由第5章、第6章和第7章構成,分彆對應於第2版第7章、第8章和第9章;第四部分為城市變化的進程,由第8章~第11章構成,分彆對應於第2版的第11章、第13章、第16章和第17章;第五部分為市民與區位,由第12章~第15章構成,分彆對應於第2版的第12章、第10章、第14章和第15章。

2.更新瞭內容和數據。新增瞭約三分之一的內容,第3版中的數據和案例已基本更新到2011年,體現瞭世界城市的最新發展現狀和最新認識。

3.更新瞭部分圖片並增加瞭新的專欄。圖片由第2版的381張更新並調整到366張,城市觀察專欄更新並增加到74個,反映瞭最新的城市發展動態。

全書結構嚴謹,論述全麵,涉及的知識麵廣泛。這些都錶明本書作者努力跟上時代步伐,推陳齣新,用通俗的語言講齣深奧的理論,使讀者通過學習,可更快地加入到現代城市的研究、學習和工作之中。

參加本書翻譯和審校工作的有薑付仁、萬金紅、董磊華、淩永玉、婁鵬、張偉、杜曉鶴、高菁、王連祥、麯偉、趙瑩、李梅風、周鵬飛、薑翠花、陸峰、汪吉午、陶韶思、王鵬、吳戈、張俊潔。鑒於本書內容較多,涉及麵廣,因此譯者、校者和審稿者之間互相交叉,都對全書進行瞭通讀和互校,以便互相提高。第3版翻譯中的專業詞匯盡量參考第2版,以保持相對一緻性,但也做瞭部分更新。鑒於第2版由我國著名教授顧朝林等人集眾人之力翻譯,且水平已然很高,本文譯者本不欲接手,以免翻譯疏漏甚多而令人貽笑大方。但在細讀原文後發現既有三分之一的內容更新,又有三分之一的數據更新,與第2版雷同內容或許僅三分之一左右,於是鼓起勇氣,在藉鑒第2版良好的翻譯基礎上,集中瞭近20人的龐大隊伍進行譯校,譯者中碩士和博士學曆以上占四分之三,且譯者全部為已經參加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的英文水平和深厚的專業背景,並長期從事城市等相關的研究和工作,因此本譯著與普通學術著作的語言相比更加簡練、用詞更為準確、行文更加流暢,更加符閤中國人的閱讀習慣。

在此,首先要對第2版的譯者顧朝林等13位學者深錶感謝,同時感謝齣版社給我們提供瞭很好的學習機會。限於譯者的水平,定有不少不妥甚至不對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譯 者



前 言


城市永遠在變。城市既是人類繁忙活動的場所,也是社會、文化和政治變遷的熔爐。城市居民和城市環境有時會加速城市的變遷,進而導緻城市功能、類型和外錶的改變。例如,100年前,經濟變化、社會變化和技術進步,自內而外及自上而下地塑造瞭歐洲和北美“現代”城市的空間框架、經濟框架與政治框架。

目前我們正處於另一個轉型階段,轉型的動力源於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變遷、文化變遷和政治變革。在美國等國傢的城市中,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偏好已使得基於收入、種族和傢庭地位的人群鴻溝變得四分五裂,造成中心城市的典型“馬賽剋”式鄰裏關係日漸模糊。經濟重組導緻的商業用地和居住用地選址的再中心化,以及後續諸多商業和工業選址的去中心化,使得中心城區和郊區長期存在的差彆越來越不明顯。以前一無所有的地區齣現瞭外圍中心,這些中心大到足以稱之為“邊緣城巿”和“繁榮郊區”。

與此同時,欠發達國傢城市的數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這種截然不同的城市化過程不僅産生瞭新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而且給城市居民帶來瞭一係列新問題。許多欠發達國傢當前的緊迫問題是過度城市化,即城市發展過快,導緻其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和住房數量跟不上城市的發展。四分五裂的城市在空間上進一步隔離成瞭若乾居住飛地。住在豪華彆墅與公寓大樓的居民,享有富有活力的正規部門所提供的高薪工作和機會;而住在貧民窟和違章建築內的居民往往工作於非正規部門(非政府管治的工作),不僅缺乏正規的教育和培訓,而且常常按照性彆、種族和民族進行嚴格的勞動分工。

城市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研究城市的發展趨勢,它將我們的生活與這種發展趨勢關聯起來,並研究這種發展趨勢在經濟學、曆史、社會學和規劃等其他領域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城市地理學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市場的力量,更好地瞭解地區、國內和國際經濟發展的相互依賴關係。城市地理學可幫助我們瞭解曆史以及藝術、經濟和社會間的關係。城市地理學可解釋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變遷的相互影響,揭示種族和性彆的重要維度,指齣社會不公的重大問題以及治理和政策等重要教訓。當然,最重要的是,城市地理學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分析和詮釋世界範圍內城市與都市的空間景觀、經濟發展和社區演變。

第3版的新內容

第3版做瞭大量實質性改動,是一次徹底的更新。

l 本版的篇幅大為縮減,從原來的18章縮減為15章。內容組織也做瞭重大改變,篇章的結構和內容的銜接更加閤理。全書的內容分為緊密銜接的不同部分,即第1部分“概述”、第2部分“城市化的基礎和曆史”、第3部分“城市化和欠發達國傢”、第4部分“城市變化的進程”和第5部分“人與區位”。

l 大幅度重新編排瞭若乾章節的內容。第2版的第3章(美國城市體係基礎)和第5章(城市的形式和土地利用)在本版中已閤並為一章,主要介紹美國城市體係在1945年前的演化過程



城市化:導論與前沿視野 《城市化:導論與前沿視野》 是一部深度剖析全球城市進程、空間演變及其社會經濟影響的綜閤性著作。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用以理解人類聚居形態的核心驅動力、當代城市麵臨的復雜挑戰,以及未來城市發展的多元可能性。 本書的結構設計兼顧瞭理論的嚴謹性與實踐的貼近性,內容涵蓋瞭城市地理學的經典理論基石,同時緊密追蹤當前全球城市化浪潮中的最新議題和新興研究範式。 第一部分:城市化的基礎與理論根源 本部分緻力於構建理解城市現象的理論基礎。我們將從曆史人類學和經濟學的視角齣發,追溯城市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形式的起源,探討早期文明中城市聚落的形成機製。 城市起源與早期模式: 深入分析農業革命、剩餘生産與早期國傢形成在城市誕生中的關鍵作用。對比分析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中國早期城市群的差異性發展路徑。 經典區位理論的再審視: 全麵梳理剋裏斯塔勒(Christaller)中心地理論、馮·圖寜(Von Thünen)農業區位理論在理解城市層級結構和功能布局中的奠基性貢獻。討論這些理論在麵對後工業化社會結構時的局限性與修正。 城市經濟學視角: 重點探討城市的集聚經濟(Agglomeration Economies)和規模經濟的理論基礎。分析基礎設施投資、勞動力市場深度和專業化分工如何驅動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專業化發展。 第二部分:當代全球城市化的動力學 這一部分將焦點轉嚮二戰後尤其是近幾十年席捲全球的城市化浪潮,重點解析驅動這一進程的復雜力量。 人口遷移與城市增長: 詳細分析城鄉遷移的推拉因素,特彆是發展中國傢農村嚮城市的人口流動模式。考察移民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中的角色,以及不同類型的移民群體如何重塑城市空間和社會結構。 全球化與世界城市體係: 引入薩斯(Sassen)的世界城市(World City)理論,探討跨國公司、金融資本和全球信息流在塑造國際城市等級體係中的決定性作用。分析全球城市如何通過其專業化服務部門,成為全球經濟的樞紐。 空間擴展的形態: 細緻考察城市地域的物理擴張過程——從緊湊型城市嚮郊區化(Suburbanization)的轉變。深入剖析汽車時代的到來如何解構傳統密集的城市形態,以及隨後的“蔓延”(Sprawl)現象及其環境成本。 第三部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與社會分異 城市內部的異質性是理解城市地理學的核心。本部分關注城市空間如何被社會、經濟和政治力量所塑造,導緻瞭明顯的區位差異和不平等。 城市內部區位模型: 比較和應用經典模型,如同心圓模型、扇形模型和多核心模型,來解釋不同類型城市(如美國、歐洲和亞洲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重點分析商業中心(CBD)的演變與功能遷移。 住房市場與階層隔離: 探討土地利用、住房政策和市場機製如何共同作用,導緻城市內部的社會階層隔離(Segregation)。分析可負擔性危機、紳士化(Gentrification)過程對原有社區的衝擊與重塑。 城市中的不平等地理: 聚焦於城市中的“邊緣地帶”,考察貧民窟、非正式住區(Informal Settlements)的形成機製、居住條件及其帶來的公共服務獲取差異。探討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議題,即環境汙染和風險如何不成比例地集中於弱勢群體社區。 第四部分:城市治理、政策與可持續發展 麵對快速城市化帶來的挑戰,有效的治理和前瞻性的政策製定至關重要。本部分探討城市規劃、管理與環境可持續性之間的張力。 城市規劃的理論與實踐: 迴顧現代主義規劃(如霍華德的花園城市理念)的曆史影響,並探討當代規劃範式,如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和緊湊城市(Compact City)理念的實踐路徑與爭議。 基礎設施與流動性: 分析交通係統在塑造城市形態和影響居民生活質量中的核心作用。比較公共交通導嚮型發展(TOD)與其他交通策略的優劣,並探討智能交通係統(ITS)的潛力。 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策略: 詳細論述城市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中的關鍵角色。討論綠色基礎設施、低碳轉型、韌性城市(Resilient Cities)建設的規劃原則和技術應用。 第五部分:未來城市的前沿議題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未來,探討正在重塑我們對城市理解的新興趨勢。 數字城市與智慧治理: 分析信息通信技術(ICT)如何滲透到城市管理的各個層麵。討論大數據、物聯網(IoT)在提升城市效率方麵的應用,以及數據隱私、數字鴻溝等伴生問題。 後工業城市的轉型: 考察傳統工業基地嚮知識經濟和創意産業中心轉型的地理過程。分析“鐵銹地帶”的復興策略,以及創意階層(Creative Class)在城市復興中的作用。 全球南方城市的特殊性: 專門為發展中世界的城市化建立分析框架,強調非正式經濟、快速無序擴張、治理能力薄弱等特徵,並探討適應這些復雜現實的替代性發展路徑。 本書最終旨在培養讀者一種批判性的空間思維能力,使他們能夠超越錶麵的城市景象,深入理解驅動城市變遷的深層社會、經濟和環境力量,為城市研究者、規劃師、政策製定者以及所有關心我們未來聚居環境的人士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撐。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在語言風格上做到瞭非常難得的平衡——既有學術著作的嚴謹與精確,又不失一種麵嚮大眾的敘事魅力。作者的行文風格流暢自然,用詞精準,避免瞭那種生硬的學術腔調,讀起來非常“過癮”。對於一些非常專業的術語,作者的處理方式堪稱教科書級彆:初次齣現時會給予詳盡的解釋,並在必要的地方配上直觀的例子,確保讀者能夠真正理解其內涵,而不是死記硬背概念。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討論爭議性理論時所采取的那種持平的、多角度的審視態度。他不是簡單地推崇某一種學派的觀點,而是將不同的學術聲音並置,引導讀者自己去批判性地思考,這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價值。這種“引導者”而非“灌輸者”的姿態,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主動的知識建構體驗,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提升瞭自己的分析能力。對於那些渴望真正掌握學科思維而非僅僅積纍知識的讀者而言,這種細膩的筆觸和嚴謹的教學法是極其寶貴的。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著實讓我這個在城市規劃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手都感到驚喜。它沒有流於錶麵地泛泛而談“城市化”這個宏大命題,而是極其深入地剖析瞭其背後的驅動機製和社會經濟邏輯。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曆史階段城市形態演變的細緻梳理,從早期的防禦性聚落到現代的全球化大都市圈,每一個轉摺點都有紮實的文獻支撐和嚴謹的邏輯推演。書中對城市空間結構理論的闡述,比如多中心模型和通勤帶理論的修正與發展,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停留在理論的描述,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城市化進程中伴隨的社會公平性、環境可持續性等前沿議題,這些都是當下城市研究者必須麵對的痛點。讀到關於“去工業化城市”復興策略的部分,我仿佛上瞭一堂高水平的專題研討課,許多我之前模糊不清的概念,都在作者的筆下變得條分縷析,清晰可辨。對於希望係統性建立城市地理學知識框架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可靠的基石。

評分

從教學應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為高等教育量身定做的。每一章節末尾都附帶有啓發性的思考題和延伸閱讀建議,這對於任課教師設計課程作業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研究是非常有幫助的。我試著將書中的某些練習題融入到我的研討課中,發現學生們的討論熱情明顯高漲,因為這些問題不再是簡單的知識點迴憶,而是需要他們運用跨學科的知識去綜閤分析復雜的城市治理難題。此外,書中的術語錶部分做得非常詳盡,幾乎涵蓋瞭該領域所有核心詞匯的精確定義,這對於自學者或者需要快速查閱資料的專業人士來說,是一個極大的便利。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清晰,從宏觀的曆史演變到微觀的空間互動,再到未來的發展趨勢,邏輯鏈條完整且閉閤,幾乎不需要外部資料就能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個優秀的教學工具,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研究能力。

評分

這本書在材料的更新速度和時效性方麵,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在城市地理學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領域,很多經典教材往往因為更新不及,很快就顯得滯後。然而,這部第三版似乎緊跟時代脈搏,其中關於數字技術對城市空間重塑的影響、共享經濟對傳統城市功能區的衝擊,以及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韌性城市建設等章節,都展現瞭極強的現實關照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從最新的全球性案例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而不是僅僅照搬那些過時的模型。例如,書中關於“超級城市群”的最新發展趨勢分析,結閤瞭最新的宏觀經濟數據和人口遷移報告,觀點獨到且極具前瞻性。這種緊貼時代脈搏的學術視野,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基礎教材,更像是一份關於當代城市發展的“診斷書”。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城市的理解必須是動態的、持續更新的,這本書有效地幫助我搭建瞭一個可以持續對焦未來城市圖景的分析框架。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張城市的鳥瞰圖,色彩的運用和構圖都充滿瞭現代感,一下子就把我拉進瞭那個充滿活力的都市世界。內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閱讀起來眼睛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長時間沉浸在學術文字中的我來說,簡直是福音。排版上,清晰的標題層級劃分和適度的留白,讓復雜的理論和數據在視覺上得到瞭很好的梳理,即便是第一次接觸城市地理學的新手,也能比較輕鬆地找到重點。作者在章節過渡時的銜接處理得非常巧妙,仿佛在講述一個連貫的故事,而不是簡單地堆砌知識點。特彆是那些圖錶和插圖,標注得非常詳盡,很多時候,一張圖勝過韆言萬語,幫助我迅速把握瞭復雜的空間關係和演變過程。我對書中引用的一些經典案例研究印象深刻,那些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城市故事,使得抽象的理論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讓人忍不住想要去實地考察一番。總的來說,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物理呈現和閱讀體驗上,無疑是下瞭大功夫的,看得齣齣版方對這本書的重視程度,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裝本。

評分

包裝和印刷都不錯,慢慢看瞭。

評分

挺不錯的書,最近得好好看看瞭

評分

還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下次還會繼續購買,推薦!

評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評分

書來的很及時,對我撰寫畢業論文非常管用。

評分

挺不錯的書,最近得好好看看瞭

評分

KKK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