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秘密花园》在中国狠狠火了一把,由19世纪英国设计师欧文选编的《中国纹样》也被大家争相转载,成为证明中国古代人也玩涂色玩的很好的案例。当时此书出版后,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今我们将《中国纹样》内容*文翻译,并力图做到还原印刷,以飨读者。同时还附上一本精心选编的涂色本纹 样,让看完图后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你可以好好尝试一把。
《中国纹样》出版于1867年,是英国当时先锋建筑家与设计师欧文?琼斯根据历史上的The South Kensington museum/南肯辛顿博物馆(现为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部分中国收藏品和部分其他中国古董图案绘制而成,共收图版百幅。此次推出中文版《中国纹样》,将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将书中的所有图片还原印刷,令读者可以欣赏到欧文*初所选作品的精美样态。后半部分则由本社选择近30余幅书中的精美纹样,以素色线描的方式呈现于读者眼前,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填色,勾勒,形成各色各样的彩色纹样。其中还有一篇欧文?琼斯关于中国纹饰的研究文章,以及有关每幅图版的解说。
欧文?琼斯(1809.2.15-1874.4.19),出生于英国,一位多才多艺的建筑师和设计师,19世纪很有影响力的设计理论者。他也是现代色彩理论的先锋,其关于平面图案和装饰的理论至今激起当代设计者的共鸣。19世纪50年代曾任教于伦敦的南肯辛顿设计学院,同时也是1851年世界工业博览会的建筑师之一。1852年他受命担任新水晶宫的设计总监。出版作品有《The illuminated books of the Middle Ages /中世纪装饰图案》、《The grammar of ornament/世界装饰经典图鉴》等。
出版前言
序
图录
别册
欧文·琼斯,1809 年2月15日,出生于英国一个威尔士古董商人的家中。当时正是新古典主义思潮占据主导的时代,“朴素的”“洁白的”建筑和设计风格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然而,后来的发现却表明古希腊建筑最初是彩色的。作为一位颇具野心的年轻建筑师,琼斯迫切地想要学习和研究古典建筑的装饰色彩案例,这大概也是他聪慧而浪漫的水瓶座总是追求创新和独一无二的天性使然。他先后于卡尔特修道院和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并师从于建筑师乌里亚米(Vulliamy)。23 岁时,他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旅行,游经意大利、希腊、埃及、土耳其等。最后,琼斯搭乘法国军舰到了西班牙。西班牙华美的穆斯林装饰艺术令他着迷,他和朋友在阿尔罕布拉宫一丝不苟地学习了6 个月,制作了几百幅素描和石膏模型。不幸的是他的朋友后因霍乱死去,琼斯把他的尸体送回了法国,然后返回伦敦着手出版他们的作品。1836 年,他出版了Plans, Elevations, Sectionsand Details of the Alhambra 一书,其中有大量关于阿尔罕布拉宫的平面、立体图,向人们展示了其精美的局部和细节,是当时关于伊斯兰装饰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之一。
……
崇尚自然之美的欧文·琼斯提出:“摆脱一切学来的东西和一切人造的东西,回到自然本能的状态,并对自然本能加以发展”,“美的实质是一种平静的感觉,当视觉、理智和感情的各种欲望都得到满足时,心灵就能感受到这种宁静”。对于中国装饰艺术,琼斯一度是轻视的,他曾说:“尽管中国艺术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亦先于我们多年登峰造极,但他们似乎在装饰艺术上没有多少进步……中国人完全没有想象力,因此他们的作品缺少艺术的最高恩典——理想。”
琼斯的观点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发生了逆转。当看到一些流到欧洲的攫取自中国建筑上的装饰品时,琼斯意识到自己对中国装饰艺术的评论是多么轻率。他更正了自己一开始的观点,并于1867 年出版了Examples of Chinese Ornament(《中国纹样》)一书。书中纹样的图版取自于他任职的南肯辛顿博物馆的收藏品和其他的一些私人收藏,如一些青花和彩绘瓷器,以及部分景泰蓝和珐琅器物,共计100 幅。同时,欧文以自己总结的装饰原理对每一幅图版进行了解说。他最终的结论是:“中国在某一时期曾出现过重要的艺术流派,而这种艺术有可能脱胎于伊斯兰艺术。”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把自然物的画法发挥到了极致,其色彩和轮廓的柔和大大增强了艺术性”。
可以说,《中国纹样》中的这些图版不只是精准地再现了中国的平面装饰作品,他们自身也可谓彩色平版印刷术的不朽杰作;其富于中国韵味的纹样之构图和色彩搭配令当时的人对传统中国纹样的美充满了好奇和赞叹,也希望如今步入后工业时代的我们,能再度感受到欧文想要表达的装饰艺术的灵魂所在。
中国新近的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使许多公共建筑或夷为废墟,或横遭洗劫;大量富丽精美的装饰艺术品亦因此流入欧洲。这些作品前所未见,其夺人目者,不仅在工艺的精能,亦在色彩的和谐与装饰的通体之完美。
以下图版乃是我于研究范围内搜集到的各类新式纹样,相信我没有让这一艺术的任何重要类型成为遗珠。
我有幸接触到南肯辛顿博物馆的国宝级藏品,以及莫里森先生无与伦比的私人珍藏。他时常将那些出现在国内的精粹之作纳入囊中。此外还有路易斯先生在南肯辛顿展出的私藏,以及麦?迪格比?怀亚特先生、科尔?德?拉鲁、托马斯?沙佩尔先生、F?Q?瓦尔德先生、尼克松、罗兹等诸先生的私人藏品。我特别要感谢德拉克先生和韦勒姆女士的慷慨相助,使我得以在工作室里安心地完成临摹。
鄙人不揣冒昧地期望:所有装饰艺术的实践者皆能一睹书中的纹样,这是一种鲜为今世所知的装饰风格。本书的出版亦对完善我们探寻传统纹样的发展历程大有助益,而这一发展历程正是建立在所有美好艺术形态所展现出的一贯原则之上的。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有点“老派”的读者,我更喜欢那些能沉下心来,慢慢品读的硬核资料,而不是那些追求快速视觉冲击力的“网红书”。《中国纹样》恰恰满足了我这种需求。它的内容密度非常高,不是那种适合边喝咖啡边翻阅的轻松读物,而是需要你备着笔记本,随时停下来查阅资料的工具书。我尤其欣赏它在收录纹样时的那种“考古式”的细致入微,它不只收录了那些著名的、流传最广的图案,还囊括了许多在小众器物上才偶有发现的地域性或工匠私人化的变体。这对于一个专注于古代织锦研究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藏。书中的索引做得非常人性化,分类体系清晰明了,无论是按动物、植物、几何形体还是按朝代划分,都能迅速定位到相关主题,这一点在查阅资料时节省了我大量时间。这本书的装帧虽然厚重,但内页纸张选择的哑光质感,非常柔和,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尊重。
评分这本《中国纹样》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惊艳,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上那烫金的标题,初见时就让人心生敬意。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业余设计师,平时没少翻阅各种图录,但这本书的排版和选材水准,绝对是顶级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堆砌图案,而是像在编织一幅视觉的历史长卷。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突出了纹样的精美细节,又不会让人感到压迫。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纹样风格的细致区分,从汉代的古朴雄浑,到唐宋的华丽流畅,再到明清的繁复精巧,那种演变脉络清晰可见。特别是那些关于龙凤、祥云、海水江崖等核心母题的解析部分,作者似乎下了很大功夫去追溯它们在不同朝代、不同载体(比如瓷器、纺织品、建筑构件)上的细微变化。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本“视觉词典”,每当我进行创作遇到灵感枯竭时,只需随意翻开一页,那种穿越时空的工匠精神和审美情趣总能瞬间点燃我的创作火花。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是没得挑剔,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极其细微的线条和渐变都能精准捕捉,这对于研究者和从业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中国纹样》会显得略微艰深,因为它确实涉及了大量的历史名词和纹样学知识。但是,即便是像我这样,最初只是怀着好奇心翻开的普通爱好者,也会被它呈现的视觉奇观所震撼。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它没有设置太高的门槛,而是用最精美的图像作为敲门砖,引导读者去探究背后的深层结构。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展示了从丝绸到玉器上反复出现的“卷草纹”的无限变形,那种从具象到抽象、从植物形态到纯粹线条的演化过程,简直像在观看一部关于形式哲学的纪录片。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教”你画出这些纹样,而在于它能“打开”你的眼睛,让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潜藏在器物之下的古老秩序和美学逻辑。它让我对“美”的理解,从简单的“好看”上升到了对“结构和意义”的品味。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且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典藏级图录。
评分说句实在话,我买过太多关于“国潮”或“传统元素再设计”的书籍,它们大多停留在表层,只是把图案抠下来,生硬地贴到现代产品上,缺乏灵魂。而《中国纹样》完全是另一个层级的作品。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内敛,它没有过度渲染“国风之美”的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展示“如何美”的技术细节。例如,书中对几种不同时期“水波纹”的描绘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唐代的饱满,宋代的写意,以及明清的程式化——这种对比的深度,让我深刻理解了艺术风格是如何在传承中保持活力的。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它对“装饰性与功能性”平衡的探讨。它清晰地展示了,在古代,一件物品上的纹样绝非多余的点缀,而是与该物品的用途、使用者的身份,乃至宇宙观紧密相连的。这种“纹样即语言”的理解,让我对未来如何应用这些经典元素有了更审慎、更尊重历史的思考方向。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慢下来”欣赏传统的视角。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中国纹样》时,说实话,我原本的期待值是比较保守的,毕竟市面上这类图集太多了,大多是粗制滥造的“图库式”汇编。然而,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近乎学术的严谨性与艺术鉴赏的感性结合得恰到好处。我主要对宋代定窑和景德镇的青白瓷上的缠枝莲纹样特别感兴趣,它们那种含蓄内敛又不失生命力的韵味,是很多现代设计难以企及的。这本书里关于纹样的“语境”的探讨非常到位,它没有孤立地展示图案,而是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想甚至宗教信仰来阐释纹样的意义。比如,它如何解释“万字纹”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象征意义转变,这比起单纯地展示“万”这个符号本身,要深刻得多。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是跟随着一位资深的文物修复师在进行一场深度田野考察,那些图案不再是冰冷的图形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叙事载体。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我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图案组合,背后都有着一套复杂的文化逻辑在支撑,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传统审美的认知边界。
评分内容上有些失望,题目叫的这么大,结果是一本儿壁纸书。。
评分基本符合预期,京东买东西嘛,一是图个自营能放点心,二是物流配送值得点赞!
评分非常喜欢快递服务非常好。
评分很好,很喜欢这本书
评分还不错,是想要的
评分老婆点名买的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有塑封,还没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