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炉煤气净化及回收工程技术规范(GB 51135-2015) [Technical Code For Converter Gas Cleaning and Recovery System Engineering]

转炉煤气净化及回收工程技术规范(GB 51135-2015) [Technical Code For Converter Gas Cleaning and Recovery System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冶金建设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转炉煤气
  • 煤气净化
  • 煤气回收
  • 工程技术规范
  • GB 51135-2015
  • 冶金
  • 环保
  • 工业气体
  • 气体处理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841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5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Technical Code For Converter Gas Cleaning and Recovery System Engineer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转炉煤气净化及回收工程技术规范(GB 51135-2015)》适用于尾矿堆积坝排渗加固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检验、监测及验收。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  则
2 术  语
3 基本规定
4 工艺系统设计
5 设  备
6 工艺管道
7 辅助设施
8 试运行
9 安全与环保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钢铁冶金与能源高效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精炼与创新 本书汇集了当代钢铁冶金领域在原料处理、高温冶金反应控制以及清洁能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全书聚焦于提升钢铁生产过程的资源效率、降低环境负荷,并探讨了未来冶金技术向超低排放和近零碳排放转型的关键路径。 第一部分:铁前工艺优化与原料准备的革新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现代高炉冶炼对原料质量的严苛要求,并详细阐述了当前烧结、球团制备工艺的优化策略。重点关注了超细粉料的应用、混合料烧结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模型,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原料粒度分布和矿物组成,实现高炉高风温、高利用系数的稳定运行。特别引入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烧结过程模拟平台,用以预测和调控烧结矿的固结强度、冷热态性能,确保其在上升管中的均匀性。 内容涵盖了: 高炉利用系数提升的新型配料方案: 探讨了高比例球团(尤其是中低品位球团)在不同高炉结构中的适应性分析,以及对焦炭质量的敏感性研究。 烧结过程的能效优化: 详细介绍了余热回收技术在烧结机余热锅炉中的应用案例,包括对烟气余热回收效率的精确计算方法,以及预热鼓风技术对降低固态燃料消耗的贡献。 新型铁前技术展望: 分析了直接还原铁(DRI)技术,特别是氢基还原在未来钢铁生产中的潜力,及其对现有高炉体系的潜在冲击与融合路径。 第二部分:转炉冶炼过程的精细化控制与反应机理 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系统梳理了转炉吹炼过程中的气液反应动力学、热量传递机制及炉渣的物理化学性质。它超越了传统的经验操作规程,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构建了多相反应体系的数学模型,用以指导吹炼终点的精确控制。 氧气喷身与吹氧效率的流体力学分析: 结合高速摄像和CFD(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吹头设计(如水平吹头、环缝吹头)对熔池内氧气射流穿透深度、卷渣和二次氧化程度的影响。提出了基于CFD模型的吹氧参数优化流程。 炉渣性能与终点控制: 深入探讨了炉渣碱度、氧化性和镁质含量对脱硫、脱磷效率的影响。阐述了利用在线光谱分析技术对炉渣成分进行实时监测和干预的工程实践。 转炉冶金过程的温度场建模: 建立了基于炉衬侵蚀速率和钢水热量平衡的动态温度模型,为连铸过程对钢水温度的平稳供应提供了理论支撑。特别关注了微合金元素的添加时机和收得率控制。 第三部分:副产煤气的高效回收、净化与能源梯级利用 鉴于转炉煤气(LDG)作为高热值富燃气体的巨大能源价值,本部分重点探讨了煤气回收系统的集成设计、净化技术以及在钢铁厂内部的能源梯级利用策略。这部分内容与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相关。 煤气回收系统的集成设计原则: 详细介绍了湿法、干法煤气回收工艺的选择标准、投资回报分析以及操作的可靠性要求。重点对比了无压、低压、高压回收的技术特点及其对后续处理系统的兼容性。 深度净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详细阐述了用于去除煤气中粉尘、硫化物(特别是H2S)和氰化物的先进技术。内容包括: 湿法除尘: 澄清槽设计、洗涤塔填料选择及循环水处理方案。 脱硫工艺: 探讨了胺法脱硫、直接法脱硫(如使用氧化铁催化剂的工艺)的反应器设计与再生效率。特别关注了副产硫磺回收的可行性。 氰化物控制: 介绍了通过水洗或催化氧化法降低煤气中HCN含量的技术,以满足后续燃烧设备对气体的要求。 煤气能源梯级利用的系统集成: 分析了净化后的转炉煤气在钢铁厂内的合理分配方案,包括: 应用于加热炉/均热炉的替代燃料: 探讨了煤气热值偏低时,如何通过富氧燃烧或与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进行精确配比,以确保火焰稳定性和燃烧效率。 能源发电与供热: 介绍了燃气轮机或蒸汽轮机组的应用案例,以及煤气余热用于工厂区域供暖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部分:环保、安全与智能化监控 本部分强调了冶金工程在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下的技术升级,并引入了现代化的过程安全管理和智能监控体系。 VOCs与二次污染物控制: 探讨了对转炉吹炼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捕集与处理技术,如催化氧化或吸附技术。同时,关注了转炉二次烟尘的超低排放改造方案。 过程安全管理(PSM): 结合行业事故案例分析,重点阐述了针对高压气体、高温液态金属操作区域的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安全仪表系统(SIS)的集成应用。 数字化与过程优化: 介绍了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生产数据进行挖掘,建立预测性维护模型(PdM),从而优化设备运行周期,减少非计划停机,实现从“控制”到“预测”的转变。 本书的读者对象涵盖了钢铁冶金设计院的工程师、大型钢铁企业的技术骨干、相关高校的师生以及从事能源环保工程的技术人员,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深入研究这本《转炉煤气净化及回收工程技术规范》,我切实体会到它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它没有固步自封于当前的主流技术,而是为下一代技术的集成预留了空间。比如,规范中对智能化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SCADA)在煤气回收过程中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规范性要求,这为未来引入AI优化算法和预测性维护打下了数据基础。同时,对于新兴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如高级氧化脱硫或新型除尘介质的应用,规范也提供了明确的测试验证流程和准入标准,鼓励了技术创新。这表明,它不是一本过时的技术汇编,而是一份具有生命力的指导文件,能够引领钢铁企业向更精细化、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年轻一代的工程师来说,掌握这部规范,就等于掌握了未来十年内该领域的主流技术脉络和发展方向,无疑是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部工程技术规范的问世,对于长期在钢铁行业摸爬滚打的老工程师们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们都知道,转炉煤气作为钢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副产品,其净化和回收历来是技术攻关的难点。以往的规范往往过于宽泛或者侧重于某个单一环节,导致在实际项目中,不同专业之间经常因为标准理解不一而产生摩擦和返工。这本书的出现,终于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权威的指导蓝图。我尤其欣赏它在设计参数确定、设备选型原则以及污染控制指标上的细致阐述。比如,它对除尘效率的量化要求,不再是含糊其辞的“尽量降低”,而是给出了明确的浓度限值和计算方法,这直接关系到后续余热回收装置的稳定运行和脱硫效率的达标。再者,对于涉及到的关键工艺流程,如图文并茂的系统流程图和关键节点的控制逻辑,都体现了编制者深厚的实践经验。我个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行业内集体智慧的结晶,能有效减少项目前期的模糊地带,让工程实施更加顺畅和高效,特别是在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压力时,这本规范提供的技术支撑无疑是坚实的基石。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工业能效提升的能源管理人员,我原先在评估新建或改造项目时,最大的痛点就是缺乏一个全面、可量化的评估体系来衡量煤气回收系统的综合效益。传统的评估往往只关注短期投资回报,而忽略了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和能源转换效率。这部规范在这方面做出了极大的突破。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做”的技术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例如,关于煤气净化后热值梯级利用的优化策略,规范里详尽地分析了不同回收路径(发电、供热、化工原料)的能耗平衡模型,这对我制定长期能源战略规划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框架。我发现,严格按照规范推荐的流程和设备冗余度来设计,虽然初始投资可能略有增加,但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系统的故障率明显降低,维护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这种前瞻性的设计理念,远超出了以往那种“能用就行”的粗放式管理模式,真正体现了国家在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方面的决心和深度。

评分

从项目管理和合同执行的角度来看,这份规范是界定各方责任和技术底线的“定海神针”。在大型工程项目中,业主、设计院、设备供应商和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责任划分至关重要。过去,因为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常常出现“打太极”的现象:设计院认为设备不达标,设备供应商则辩称设计参数有误,施工方则抱怨接口不匹配。有了这部国标(GB 51135-2015),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所有人都必须参照这个统一的技术语言和验收标准进行工作。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接口标准和调试验收章节的严谨性。它明确了试运行阶段必须达成的各项性能指标,以及出现偏差时的追责机制。这极大地压缩了项目后期的扯皮时间,加快了工程的投产进度。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对项目进度和质量全面负责的人来说,手握这样一本权威文件,底气十足,能有效管控从图纸深化到最终移交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确保交付成果符合最高行业要求。

评分

我对规范中关于安全和环境风险控制的部分给予高度评价。转炉煤气属于易燃易爆、且含有一定毒性气体的复杂介质,其净化回收过程涉及高压、高温和大量化学反应,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以往的经验依赖于特定工厂的“内部安全规程”,往往存在地域性和个体差异。这部国家标准统一了风险评估的方法论和安全设施的最低配置要求,构建了一个更具普适性的安全防护体系。例如,在压力容器和管道系统的惰化保护、紧急泄放系统的响应时间、以及气体泄漏监测和报警系统的冗余设计等方面,规范都给出了量化且可验证的技术参数。这对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本质安全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再仅仅要求“做好安全工作”,而是清晰地指明了“如何通过工程技术手段确保安全”,这种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的思维转变,才是真正体现了技术规范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