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蔚年谱长编

蓝天蔚年谱长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蓝薇薇 著
图书标签:
  • 科幻
  • 太空歌剧
  • 未来史
  • 星际战争
  • 冒险
  • 成长
  • 架空历史
  • 科技
  • 宇宙
  • 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458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327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晚清以来人物年谱长编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57
字数:9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蓝天蔚(1877—1921),晚清民国时期名军事将领,民主革命者。数次东渡日本研修军事,与吴禄贞、张绍曾被称为“士官三杰”。归国后,任新军标统、协统等职。武昌起义爆发,“三杰”共谋响应,发起滦州兵谏,并在奉天发动起义,旋奉南京临时政府命,任关外都督,率海陆军北伐。张勋复辟,组织IB部讨逆。参加护法运动,任鄂西靖国联军总司令,兵败遇害。
  《蓝天蔚年谱长编》以记述谱主蓝天蔚生平活动为主,兼收与谱主活动有关资料。正谱前有蓝天蔚生平概述、家族源流等,谱余收入谱主身后数年相关事,谱后附录谱主述、相关资料,后是征引文献及人名等索引等。

目录

谱前
蓝天蔚生平概述
蓝氏家族源流
黄陂沿革与民风

1877年(清光绪三年 丁丑)1岁
与蓝天蔚有重大关系者年表
1878年(清光绪四年 戊寅)2岁
1879年(清光绪五年 己卯)3岁
1880年(清光绪六年 庚辰)4岁
1881年(清光绪七年 辛巳)5岁
1882年(清光绪八年 壬午)6岁
1883年(清光绪九年 癸未)7岁
1884年(清光绪十年 甲申)8岁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 乙酉)9岁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丙戌)10岁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 丁亥)11岁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 戊子)12岁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 己丑)13岁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 庚寅)14岁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 辛卯)15岁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 壬辰)16岁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 癸巳)17岁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18岁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19岁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丙申)20岁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21岁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22岁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己亥)23岁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24岁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25岁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26岁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27岁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甲辰)28岁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29岁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丙午)30岁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丁未)31岁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32岁
1909年(宣统元年 己酉)33岁
1910年(宣统二年 庚戌)34岁
1911年(宣统三年 辛亥)35岁
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36岁
1913年(民国二年 癸丑)37岁
1914年(民国三年 甲寅)38岁
1915年(民国四年 乙卯)39岁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40岁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41岁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42岁
1919年(民国八年 己未)43岁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44岁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45岁
谱余
附录一 蓝天蔚著述
附录二 《蓝天蔚事略》等
附录三 相关档案资料汇编
征引书目
词目索引
薇记

前言/序言


瀚海孤帆:一部关于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度探析 作者: [此处填写一位虚构的、深谙清代贸易史的学者姓名,例如:林鸿泰] 出版社: [此处填写一家历史学或社科类专业出版社的名称,例如:文汇学社] 出版日期: [此处填写一个接近出版实际情况的年份,例如:2024年10月]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人物或编年史的传记式著作,而是对1840年至1870年间,中国东南沿海与东南亚、印度洋乃至更远海域之间那条复杂、脆弱而又充满活力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度解剖。它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细微之处,描绘了一个在西方列强冲击下,中国传统贸易体系如何挣扎求存、转型与重塑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分:沉船、契约与海关的变局(1840-1855) 开篇聚焦于鸦片战争后,传统清廷对海洋贸易的控制力如何被瞬间瓦解。我们不复述战争本身,而是深入探讨条约体系对中国商船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协定关税的建立,如何使得本土贸易成本结构发生剧变,以及地方海关如何被迫从征敛者转变为勉强的“监管者”。 一、 广州与福州的“洋行化” 本章细致考察了广州“十三行”体系解体后,本土商号(如粤商的“天宝行”、闽商的“同源栈”)如何通过建立新的“契约合伙制”来应对外商的快速资本渗透。通过对厦门、汕头等地口岸早期商业文书的挖掘,揭示了“联保”机制如何成为地方商人在巨额风险面前最后的信誉屏障。尤其关注鸦片战争遗留的债务清偿问题,如何通过海关和地方绅商的共同努力,演变成一种新的地方金融秩序。 二、 船政与“洋务”的初始脉动 在海军力量衰弱的背景下,地方督抚如何开始对海事安全产生焦虑。本部分探讨了早期“洋务”思想在地方层面如何体现为对“沙船”和“广船”的现代化改良尝试,而非完全依赖船政局的宏大叙事。我们引入了数个关于东南沿海私营船厂试图引进欧式造船技术的案例,但重点分析了技术、资金链和官僚审批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解释了为何这些早期的改良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或仅停留在象征意义层面。 第二部分:南洋风云与劳动力迁移的暗流(1856-1865)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内陆经济的破坏,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向外迁徙潮之一。本书将重点放在考察这种迁移如何反哺了沿海的商业活动。 三、 “猪仔”贸易的阴影与合法的劳务输出 本书对“猪仔贸易”的道德谴责之外,更关注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法律真空。详细分析了英美势力如何利用香港、澳门作为中转站,将契约劳工输往古巴、秘鲁以及英属殖民地。同时,本书也对比研究了福建、广东的同乡会(公所)如何在当地政府默许下,建立起半官方的“招工局”,试图规范化劳工输出,以期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获取海外汇款这一至关重要的外汇来源。这些汇款对重建闽南、粤东的乡村经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四、 暹罗(泰国)的稻米帝国与中国资本的介入 在东南亚,暹罗大米成为全球市场上的新宠。本书通过审视曼谷的华人社区(尤其是潮州移民),揭示了他们如何从传统的贸易中介,逐步演变为掌控稻米种植园、碾米加工乃至国际货运的资本家。研究了中国商人如何利用宗族关系和本土语言优势,在与西方贸易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成功地嵌入了这条新兴的粮食供应链。 第三部分:航道上的竞争与地方治理的渗透(1866-1870) 在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清廷试图重新巩固对海洋事务的控制,但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由外商和地方精英共同重塑的贸易格局。 五、 海上“治安”的第三方化 长江的“安庆船厂”等项目固然重要,但对于保障商业航道,更直接的参与者是地方士绅和海外华人。本书详细分析了福建和广东沿海地方绅士如何资助和组织武装商船队,以对抗海盗——这实质上是在用地方资源填补中央海军的真空。研究了这些“义勇水师”与英国太古船公司等跨国企业之间微妙的合作关系,后者需要稳定的航道来保障其定期的货运服务。 六、 远洋信件与情报网络 本书的独特视角在于对信息流动的关注。通过梳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商人与南洋、南非的亲属及商业伙伴之间的往来信件(部分摘录自档案残片),勾勒出一个超越官方渠道的、由家族和同乡纽带构筑的“平行信息网络”。这个网络在报告海外局势、规避政治风险、以及快速调集商业资本方面,发挥了比官方驿站更为迅速和灵活的作用。 结语:一个被忽视的转型期 本书旨在挑战“中国在十九世纪中叶完全被动接受冲击”的传统叙事。它表明,在官方的衰弱与西方的压力之下,沿海的商人群体、地方士绅和海外移民,形成了一个富有韧性的、半自主的海洋经济体。他们通过灵活的契约、宗族网络和对新兴市场的快速反应,在巨变的时代中,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瀚海孤帆”之路。本书为理解晚清中国经济的底层动力和韧性,提供了关键的、细节丰富的视角。 --- 读者群体: 本书适合对晚清社会经济史、海洋史、全球贸易史有浓厚兴趣的研究人员、历史学专业学生,以及对中国商业家族运作模式感兴趣的读者。它摒弃了传统的政治史框架,转而从贸易实践和地方治理的交汇点进行考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巨著,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装帧设计得很古典,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流转着低调却不失庄重的光泽,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寻常的传记。我本来只是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群像抱有一丝好奇,没想到翻开扉页后,就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所深深吸引。他似乎对每一个引用的史料都进行了交叉验证,甚至连一些边缘人物的生平轨迹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那些尘封的档案自己开口讲述了故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陌生的年代背景或人名,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深入历史迷宫的探险。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如同磅礴的交响乐,铺陈开宏大的时代背景,时而又像是细腻的工笔画,捕捉到人物内心最微妙的情感波动。那种对历史的敬畏感和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同情,贯穿了整本书的脉络,让人在为历史的必然性叹息的同时,也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而动容。

评分

我更倾向于将这部作品视为一部关于“时间与记忆”的哲学沉思录,而不仅仅是人物传记。作者在叙述事件时,常常会跳出单一时间线,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探讨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物记忆中留下的不同印记,以及时间如何一点点地冲刷、重塑甚至扭曲人们对过去的认知。这种对“主观真实性”的探讨,让全书的立意拔高了不少。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思考“历史是什么”、“我们如何记住我们是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对自我认知边界的拓展。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经常拿出来,在新的生活体验下重新审视其中某些论断,会发现新的回味和共鸣,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史学著作应有的特质。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体量确实让人望而生畏,初次拿到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毅力能够读完。然而,一旦真正沉浸进去,那种被故事本身的魅力所裹挟的感觉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作者的文笔极其老辣,他没有采用那种过于晦涩的学术腔调,而是将严谨的史料与富有文学性的叙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节点时的那种克制与平衡。他提供材料,展现细节,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性。我常常会在某个关键转折点上,合上书本,在脑海中构建着不同的可能性,思考如果我是那个当事人,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深度的互动感,让阅读体验变得极为丰富和立体,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写就的历史,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一些专业名词和复杂的政治关系中迷失方向。但正是这份对读者的“要求”,也保证了它能够触及到最核心、最严肃的阅读群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家族网络和政治派系时的清晰逻辑。他仿佛拥有一张巨大的思维导图,将散落在各处的线索精准地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逻辑严密、结构稳固的叙事骨架。这种结构上的精妙,使得即便是面对长达数卷的篇幅,读者也始终能把握住核心脉络,不至于感到疲倦或混乱。每当感到有些吃力时,只需要回顾一下前几章的总结,便能立刻重新定位,这种阅读上的“导航系统”,是作者高超的组织能力体现。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对“人”的刻画,而非单纯的事件堆砌。许多历史著作往往将人物塑造成符号或工具,但在“蓝天蔚年谱长编”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明显缺憾的复杂个体。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挖掘了人物成长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早年的求学经历对世界观的塑造,或是某次偶然的会面如何影响了其后数十年的决策方向。这些看似琐碎的“边角料”,恰恰构成了人物性格的基石。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家族信件和日记片段,它们像是一扇扇小小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宏大叙事背后的私人情感与挣扎。这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记载,而是一幕幕鲜活的人生悲喜剧,让人在敬佩之余,也对其所承受的时代重压感同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