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發達國傢將科技計劃作為組織國傢科技活動的重要形式,在長期實踐中積纍瞭豐富經驗,對我國正在進行的科技計劃體係改革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發達國傢科技計劃管理機製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組織編寫,對發達國傢在生命科學、環境與生態、能源、資源海洋、製造業、農業等領域的重大科技計劃的發起、立項、組織運行、項目管理、過程監督、後期評估及科研項目的管理和科技計劃專業管理機構的組織運行機製進行分析研究。在國彆和領域調研的基礎上總結共性問題和規律,形成瞭發達國傢科技計劃的宏觀管理機製、專業管理機構運行機製、項目管理機製的研究結果。
《發達國傢科技計劃管理機製研究》有助於各級決策管理部門和公眾瞭解世界發達國傢科技計劃宏觀管理機製、科技計劃專業管理機構、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機製,可供各級領導乾部、相關領域專傢學者、師生及社會公眾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國傢科技計劃的全過程管理
第一節 國傢科技計劃管理的挑戰
第二節 國傢科技計劃全過程管理
第三節 發達國傢科技計劃全過程管理中的主要機製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美國科技計劃的全過程管理
第一節 美國科技管理體製及科技計劃製訂體係
第二節 美國科技計劃預算與組織實施機製
第三節 美國能源部的科技計劃管理及典型計劃
第四節 美國農業部的科技計劃管理及典型計劃
第五節 美國NASA的科技計劃管理及典型計劃
第六節 美國NIH的科技計劃管理及典型計劃
第七節 美國NIST的科技計劃管理及典型計劃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日本科技計劃的全過程管理
第一節 日本科技計劃管理體係
第二節 日本科技計劃預算組織實施機製
第三節 日本科技計劃的專業管理機構及典型計劃
第四節 啓示與建議
參考文獻
第四章 英國科技計劃的全過程管理
第一節 英國科技規劃與計劃管理體係
第二節 英國科技計劃預算組織實施機製
第三節 英國科技計劃的專業管理機構及典型計劃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德國科技計劃的全過程管理
第一節 德國科技計劃管理體係
第二節 德國科技計劃預算組織實施機製
第三節 德國科技計劃專業管理機構及典型計劃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法國科技計劃的全過程管理
第一節 法國科技計劃管理體係
第二節 法國科技計劃預算組織實施機製
第三節 法國科技計劃的專業管理機構及典型計劃
參考文獻
第七章 韓國科技計劃的全過程管理
第一節 韓國科技計劃管理體係
第二節 韓國科技計劃預算組織實施機製
第三節 韓國科技計劃的專業管理機構及典型計劃
參考文獻
第八章 歐盟科技計劃的全過程管理
第一節 歐盟科技規劃的決策機製
第二節 歐盟框架計劃的組織實施機製
第三節 歐盟框架計劃的專業管理機構
第四節 歐洲空間局的科技計劃管理
參考文獻
第九章 發達國傢重點研發計劃的管理機製
第一節 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
第二節 美國國傢植物基因組計劃
第三節 美國網絡與信息技術研發計劃
第四節 美國國傢納米技術計劃
第五節 美國腦科學計劃
第六節 美國蛋白質結構計劃
第七節 英國乾細胞計劃
第八節 英國海洋酸化研究計劃
第九節 澳大利亞大陸結構與演化計劃
第十節 歐盟整閤結構生物學重大研究計劃
參考文獻
第十章 發達國傢基地型、人纔型和技術創新型科技計劃的管理機製
第一節 美國長期生態研究計劃
第二節 美國地球透鏡計劃
第三節 日本世界頂級研究中心計劃
第四節 加拿大首席研究員計劃
第五節 美國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
第六節 美國國傢製造業創新網絡計劃
第七節 歐盟創新與技術研究院計劃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發達國傢科技計劃的專業管理機構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發達國傢專業管理機構分類
第三節 主要發達國傢科技計劃專業管理機構布局
第四節 專業管理機構與我國科技計劃分類的對應關係
第五節 特點分析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發達國傢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機製的優化
第一節 優化科技計劃的項目指南製訂程序
第二節 優化科技計劃項目評審專傢的組織方法
第三節 優化科技計劃的項目評審過程管理
第四節 優化科技計劃的項目全過程監管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啓示與藉鑒
附錄
附錄1主要研究機構中外文名稱及縮寫對照錶
附錄2主要科技計劃中外文名稱及縮寫對照錶
前言/序言
國傢科技計劃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工具和重要投資。2014年,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審議《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簡稱《方案》),在科技計劃體製方麵,我國在體係布局、管理體製、運行機製、總體績效等方麵都存在不少問題,突齣錶現在科技計劃碎片化和科研項目取嚮聚焦不夠。會議指齣,要徹底改變政齣多門、九龍治水的格局,堅持按目標成果、績效考核為導嚮進行資源分配,統籌科技資源,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傢科技管理平颱,構建總體布局閤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計劃體係和管理製度,以此帶動科技其他方麵的改革嚮縱深推進。
《方案》提齣,建立根據國傢戰略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對科技計劃的製訂有效引導和約束的機製,建立對各類科技計劃統籌協調的建製化、規範化、高效化、公開化機製,保證國傢科技資源配置有效聚焦國傢重大需求,各類科技計劃布局閤理、分工有序、有機銜接,既注重全麵布局、又講究重點突破和非對稱發展,既避免九龍治水、又充分發揮各方麵專業行業優勢,既避免重復申報與資助、又根據不同創新性質和參與者提供閤適的資源支持。會議還要求,建立科技計劃管理的專業化、規範化、公開化、高效化體係,建立對科研項目評審和執行過程的公開化、規範化、可審計、可問責的監管機製,建立決策、谘詢、執行、評價、監管各環節職責清晰、相對獨立、協調銜接的科技計劃管理體係,發揮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社會和科研計劃管理機構各自優勢與能力,發揮市場機製、信息公開、閤規監管問責等機製的製約效力,建立專業高效、廉潔公開的科技項目管理規範與流程。20世紀40年代以來,發達國傢將科技計劃作為組織國傢科技活動的重要形式,在長期實踐中積纍瞭豐富的經驗,對我國正在進行的科技計劃體係改革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為此,課題組在國傢層麵,對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等的科技計劃管理體係進行全麵調研;在領域層麵,分彆對生命科學、環境與生態、能源、資源海洋、製造業、農業等領域的重大科技計劃的發起、立項、組織運行、項目管理、過程監督、後期評估等全過程進行調研;同時,對各發達國傢科研項目的申請受理、評審、立項、實施過程管理、結題驗收,以及評估等的專業機構及其管理機製進行深入分析。
本研究集中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及各分中心的科技戰略情報研究力量,按照問題導嚮原則設計研究框架,根據國傢科技體製整體框架和科技計劃全生命周期組織調研分析,在國彆和領域調研基礎上總結分析共通性問題和規律,形成瞭關於發達國傢科技計劃宏觀管理機製、發達國傢科技計劃專業管理機構、發達國傢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機製的研究結果。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發達國傢科技計劃管理機製研究》這本書的詳細圖書簡介,內容專注於該主題的深度剖析,而不涉及對該書具體章節內容的復述或引用。 --- 圖書名稱:發達國傢科技計劃管理機製研究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發達國傢在國傢層麵組織、實施和管理科技研發(R&D)計劃所采用的復雜機製、治理結構與政策工具。在全球創新競爭日益激烈、技術迭代速度不斷加快的背景下,理解不同國傢如何構建其科技創新體係的核心驅動力——即宏觀科技計劃的運行模式——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科研管理者以及關注科技政策的學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的分析框架,用以剖析這些機製的演進脈絡、當前特徵及其麵臨的挑戰。 一、 機製的時代背景與理論基礎 現代發達國傢的科技計劃管理機製並非真空産物,而是特定曆史、經濟和社會結構相互作用的結晶。本書首先梳理瞭從二戰後以“登月計劃”為代錶的集中型管理模式,到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新公共管理(NPM)思潮影響,嚮更加開放、網絡化和績效導嚮轉型的發展曆程。 理論上,本書立足於係統科學、製度經濟學以及創新係統理論的交叉地帶。它將國傢科技計劃視為一個復雜的社會技術係統(Socio-Technical System),而非單純的行政流程。核心關注點在於如何平衡政府的戰略引導(Market Failure Correction)與市場自身的活力(Competence Exploitation),以及如何通過機製設計來促進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的有效對接。這涉及到對“技術路綫圖規劃”、“優先領域選擇”以及“評估問責製”等核心概念的深入闡釋。 二、 核心管理機製的類型學分析 發達國傢的科技計劃管理實踐展現齣顯著的多樣性,本書構建瞭一個分類模型,用以解析這些機製的內在邏輯。主要涵蓋以下幾種關鍵維度: 1. 組織結構與決策架構: 分析瞭不同國傢(如美國、歐盟、日本、德國)中,負責科技戰略製定的核心機構(如國傢科學院、專業委員會、跨部門協調辦公室)的職權範圍、獨立性及其與行政部門的互動關係。重點考察瞭“一攬子計劃”(Mission-Oriented Programs)與“分散型競爭性資助”(Grant-based Funding)之間的張力與互補性。 2. 資源配置與資金流動模式: 深入剖析瞭資金在國傢預算、專用基金與私人資本之間流轉的路徑。這不僅包括對直接撥款(Direct Funding)的效率分析,還包括對稅收抵免、風險共擔基金(Venture Co-investment)以及公私閤營(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等間接激勵工具的有效性評估。特彆關注瞭如何通過機製設計來管理研發活動的“風險溢價”。 3. 績效評估與問責體係(Accountability): 在強調創新産齣和經濟效益的驅動下,發達國傢普遍加強瞭對科技計劃的評估力度。本書係統考察瞭量化指標(如專利、論文、産業投資迴報率)與定性評估(如專傢同行評審、影響力評估)的結閤方式。探討瞭如何建立一種既能鼓勵長期探索性研究,又不對短期績效過度迎閤的評估文化。 三、 關鍵職能機製的深度解析 科技計劃的成功實施依賴於一係列關鍵職能環節的有效運作。本書對這些環節進行瞭細緻的解剖: 1. 戰略前瞻與議題設定機製: 考察瞭發達國傢如何利用“技術掃描”、“未來學研究”以及跨界專傢網絡的構建,來確定下一代核心技術領域。機製的有效性在於其能否超越短期的政治周期和既有的科研路徑依賴。 2. 跨部門與跨主體協同機製: 現代重大科技挑戰(如氣候變化、能源轉型、公共衛生)往往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大學、國傢實驗室和私營部門。本書分析瞭為打破“部門孤島”和“産學研壁壘”而設計的協調機製,例如聯閤項目辦公室(Joint Program Offices)和知識産權共享框架。 3. 國際閤作與全球治理機製: 麵對全球性科學挑戰,科技計劃的管理必須具備國際視野。本書探討瞭雙邊或多邊框架下,如何通過共同資助機製(Co-funding)和標準互認,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和規避重復投資。 四、 麵臨的挑戰與機製的適應性演化 當前,發達國傢的科技計劃管理機製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地緣政治競爭加劇、顛覆性技術(如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的不可預測性、以及對社會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更高要求。 本書探討瞭現有機製在應對這些新挑戰時的局限性,例如:傳統“自上而下”的規劃模式在應對“黑天鵝”式顛覆技術時的反應遲緩;績效評估體係在衡量“深度變革”(Transformative Change)時的不足;以及如何確保科技計劃的成果能夠惠及更廣泛的社會群體。 總結而言,本書超越瞭對具體政策條文的簡單羅列,而是緻力於揭示發達國傢科技計劃管理機製背後的深層邏輯、結構選擇的權衡取捨,以及這些機製在動態創新生態中展現齣的適應性與未來演化趨勢。它為讀者提供瞭一套高階的分析工具,用以理解全球科技治理的復雜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