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油画600年(2) 1617世纪欧洲油画艺术 [600 Years Of The Western Oil Paintings Ⅱ: The European Oil Painting Art In The 16th-17th Century]

西方油画600年(2) 1617世纪欧洲油画艺术 [600 Years Of The Western Oil Paintings Ⅱ: The European Oil Painting Art In The 16th-17th Centu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甘苏庆 译
图书标签:
  • 西方油画
  • 油画艺术
  • 欧洲艺术
  • 16世纪
  • 17世纪
  • 文艺复兴
  • 巴洛克
  • 艺术史
  • 绘画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4685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906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西方油画600年
外文名称:600 Years Of The Western Oil Paintings Ⅱ: The European Oil Painting Art In The 16th-17th Century
开本:12开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油画600年(2) 1617世纪欧洲油画艺术》是一部全面介绍西方油画艺术的著作。其特点是:1、所有资料完全依据画家及其作品所在国画廊和博物馆的解说为基准,参考世界性评论家的著作和网站的介绍综合编著的,具有纠偏作用。2、这是一本介绍纯粹用油料作画的作品,填补我国同类书籍的空白。3、规范性:对每一时期油画艺术流派产生的背景、特征、代表人物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画家的生平、艺术发展道路、流派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动机、内容和方法等加以介绍。4、客观性:对不同画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尽量客观反映画家本人的创作动机和思想内容。5、全面性:增添了国内相关书籍中尚未介绍的油画家及其作品、为已熟悉的画家补充能说明其流派的作品。迄今,在国内尚未看到纯粹介绍西方油画的书籍和如此全面客观介绍西方油画的性美术书籍。

目录

16、17世纪欧洲的油画艺术
第三章 矫饰主义油画艺术
一、意大利矫饰主义油画艺术
塞巴斯蒂安·德尔·皮翁博
雅各布·蓬托尔莫
弗朗西斯科·帕米加尼诺
弗朗索瓦·克鲁埃
朱塞佩·阿尔钦博托
保罗·委罗内塞
雅各布·罗布斯提·丁托歹0多
安东尼·柯列乔
阿尼奥洛·布隆奇诺
二、西班牙矫饰主义油画艺术
埃尔·格列柯
三、德国矫饰主义油画艺术
亚当·叶勒斯海默

第四章 巴洛克油画艺术
一、意大利巴洛克油画艺术
米开朗基罗·梅里奇·达·卡拉瓦乔
安尼巴莱·卡拉契
圭多·雷尼
彼得·达·科尔托纳
二、法国巴洛克油画艺术
路易·勒·南
尼古拉·普桑
克劳德·洛兰
乔冶·拉·图尔
西蒙·乌埃
路易斯·托克
三、佛兰德斯巴洛克油画艺术
彼得·保罗·鲁本斯
雅各布·约丹斯
安东尼·凡·戴克
四、西班牙巴洛克油画艺术
朱塞佩·德·里贝拉
弗兰西斯科·德·苏巴朗
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兹贵支
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穆立罗
文艺复兴的回响与巴洛克的光影:16、17世纪欧洲油画的辉煌篇章 16世纪与17世纪,是西方油画艺术史上波澜壮阔、异彩纷呈的两个世纪。它们不仅继承了前代大师的丰厚遗产,更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为后世留下了无数震撼心灵的杰作。这时期,油画作为一种媒介,其表现力被推向了极致,色彩的运用、光影的描绘、技法的革新,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余晖,到荷兰黄金时代的繁盛,再到巴洛克艺术的磅礴气势,这些精彩纷呈的画派与艺术家,共同构建了16、17世纪欧洲油画艺术的宏伟画卷,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乃至世界美术的发展。 16世纪:文艺复兴的鼎盛与转型 16世纪上半叶,虽然被视为文艺复兴的高峰期,但其影响依然在继续,并在欧洲各地播撒。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依然涌现出无数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的雕塑般的形体、拉斐尔和谐的构图与理想化的人物、提香对色彩的精妙运用,都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宏大的宗教题材,还是细腻的人物肖像,都充满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赞美着人性的光辉与神性的庄严。 然而,16世纪也并非全然是和谐与理想的延续。社会动荡、宗教改革的冲击,都为艺术带来了新的思考。 Mannerism(样式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在16世纪中叶开始兴起,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某种偏离与反叛。样式主义艺术家们,如蓬托莫、布龙齐诺、格雷考等,开始追求更为复杂、扭曲的构图,人物比例失调,色彩对比强烈,情感表达也更加夸张和内敛。他们试图通过这些手法,表达内心的不安、精神的苦闷,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深刻体悟。这种风格的出现,标志着艺术从追求和谐与理想,转向探索更复杂的心理维度和视觉效果。 除了意大利,16世纪的欧洲其他地区也逐渐吸收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艺术理念。北方文艺复兴,以其写实主义的精神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油画领域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以德国画家丢勒为例,他的版画技法精湛,对解剖学和透视学的深入研究,使他的画作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而他的一些油画作品,同样展现出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和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绘。 17世纪:巴洛克的光影与现实主义的勃兴 17世纪,是欧洲油画艺术发生巨大变革和飞跃的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巴洛克风格的兴盛。巴洛克艺术,诞生于意大利,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地,它以戏剧性的光影对比(Chiaroscuro)、强烈的运动感、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情感表达为主要特点。它常常带有宗教的虔诚、宫廷的奢华,以及对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 在意大利,卡拉瓦乔被誉为巴洛克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暗面画法”(Tenebrism)闻名,即画面中大部分区域被黑暗笼罩,仅有少数区域被强烈的、戏剧性的光线照亮。他大胆地将圣经故事中的人物描绘成普通的、甚至是粗鄙的现实人物,赋予了宗教题材前所未有的世俗感和人情味。他的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戏剧性,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画家。 卡拉瓦乔的艺术理念在欧洲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西班牙,委拉斯开兹被认为是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如《宫娥》(Las Meninas),以其精湛的写实技巧、对光线的巧妙运用以及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洞察而著称。他擅长描绘宫廷生活,但他的笔触下的现实,却充满了平凡的真实感和 subtle 的情感。 在荷兰,17世纪迎来了其绘画的黄金时代。与南欧巴洛克风格的宏大叙事和宗教情感不同,荷兰油画更侧重于描绘日常生活、风俗人情、静物和风景。伦勃朗,这位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以其对光影的独特运用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而闻名。他的肖像画,如《夜巡》(The Night Watch),以其生动的人物群像和戏剧性的光影处理,成为了巴洛克绘画的典范。他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更是一位能够捕捉人类情感本质的大师。 维米尔,另一位荷兰黄金时代的巨匠,则以其宁静、细腻的室内场景和对光线的精妙描绘而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以其简洁的构图、柔和的光线和人物神秘的表情,散发出一种永恒的魅力。他笔下的日常场景,却蕴含着诗意的宁静和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赞美。 此外,17世纪的荷兰还涌现出大量优秀的风景画家、静物画家和风俗画家,他们共同构建了荷兰绘画的繁荣景象。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上的杰作,也为我们了解17世纪荷兰的社会生活、自然风光和人文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记录。 技法的革新与媒材的演进 16、17世纪,油画作为一种绘画媒介,其技法和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艺术家们更加深入地探索颜料的混合、油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不同层次的涂抹来表现物体表面的质感。他们对色彩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运用更加丰富和微妙的色彩变化来塑造形体、营造氛围。 光影的处理是这一时期油画技法上最重要的突破之一。从卡拉瓦乔的强烈对比,到伦勃朗的柔和而富有层次的光线,再到维米尔对自然光的细腻捕捉,艺术家们通过对光线的不同处理,赋予了画面以生命力、空间感和情感张力。 此外,透视法、解剖学等科学知识在绘画中的应用也日益成熟,使得艺术家们能够更准确地描绘人物的身体结构和空间的深度,从而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影响 16、17世纪的欧洲油画,不仅仅是纯粹的艺术创作,更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宗教题材的绘画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它们用于教堂装饰,传播宗教教义,激发信徒的虔诚。宫廷绘画则用于赞美君主的权威、记录历史事件,展现皇室的富丽堂皇。而随着市民阶级的兴起,描绘日常生活、肖像画、风俗画等也日益受到重视,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欧洲油画的辉煌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洛克艺术的宏大叙事和戏剧性手法,成为了后来许多艺术运动的灵感来源。写实主义的精湛技艺和对现实的深入描绘,也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16、17世纪的欧洲油画艺术,是人类艺术史上一座不可忽视的丰碑。它既是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新时代精神的深刻回应。在这一时期,无数艺术家们用他们的画笔,描绘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无论是文艺复兴的余韵,还是巴洛克的光影,抑或是荷兰黄金时代的宁静与真实,都共同谱写了欧洲油画史上一曲壮丽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西方油画600年(2):16/17世纪欧洲油画艺术》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书中所描绘的那些色彩斑斓的画布。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邀请,让我得以亲身感受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创造力的年代。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盛期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甚至北方的佛兰德斯。那些大师们用画笔捕捉的瞬间,如今依旧鲜活地在我眼前闪耀。我惊叹于提香晚期作品中那浓烈而又深邃的色彩运用,光影在他的笔下跳跃,人物的情感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仿佛还能听到画布上油彩干燥时细微的断裂声。而卡拉瓦乔的“黑暗之光”,更是将戏剧性的张力推向了极致,他的画面中,光明与黑暗的强烈对比,如同舞台上的聚光灯,精准地聚焦于人物的内心挣扎与神圣启示,每一丝肌肉的纹理,每一片衣角的褶皱,都仿佛在低语着故事的起伏。我尤其着迷于他处理人物眼神的方式,那种直视观者的、充满力量的目光,让我感觉自己被卷入了画中的某个场景,成为了其中一个沉默的见证者。

评分

当我翻阅到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那种戏剧性的张力更是让我为之着迷。卡拉瓦乔的“暗黑光影”手法,简直是颠覆性的。他将宗教题材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主义方式呈现出来,光线被戏剧性地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不仅突出了人物的立体感,更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引人入胜的氛围。他的画作中的人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祇,而是充满血肉之躯的凡人,他们的表情、动作都充满了真实的情感,有时甚至显得粗糙而朴素,但正是这种真实,才让他们的虔诚和痛苦更加动人。我仿佛能听到画中人物的呼吸,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激荡,这种沉浸式的观感,是其他画派难以比拟的。

评分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区艺术风格的对比和阐述。比如,威尼斯画派对色彩的极致追求,与佛兰德斯画派对细节描绘的精益求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提香作品中那种油润饱满的色彩,仿佛能融化在空气中,而凡·艾克对每一根发丝、每一片肌理的刻画,又充满了冷峻的写实主义。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不仅仅是技法上的不同,更是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体现。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根植于其所处的土壤,吸收着养分,最终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评分

16、17世纪欧洲的油画艺术,真是一场史诗般的画卷,在这本书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画廊,每个时代、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我沉醉于威尼斯画派的奢华与感性,那些描绘盛大节日、宴会和异国情调的场景,色彩浓烈,笔触奔放,充满了生活的喜悦和感官的享受。提香的画作,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对于色彩的运用,那种能够表现出肌肤的质感、丝绸的光泽以及空气的流动感,简直是鬼斧神工。当我仔细观察他笔下人物的脸庞,能够感受到那种细腻的情感表达,无论是贵族夫人的优雅,还是神话人物的雄伟,都栩栩如生,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评分

这本书对于16、17世纪欧洲油画艺术的呈现,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和知识启迪。我从书中看到了文艺复兴的余晖如何与巴洛克的宏大叙事交织,看到了宗教改革对艺术观念带来的冲击,也看到了科学发展如何影响了艺术家们对光影和透视的理解。尤其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对卡拉瓦乔及其追随者们“明暗对比法”的深入剖析,那种戏剧性的光影处理,将画面人物的情感和戏剧性冲突推向了顶峰,让人在观赏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张力的场景之中。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展示了艺术的技巧,更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16、17世纪是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殖民扩张,这些都在艺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意大利,我看到了天主教的辉煌与反思,宗教题材的作品依旧占据重要地位,但艺术家们用更加人性和情感化的方式去诠释信仰,试图在动荡的时代中寻求精神的慰藉。而在北欧,新教伦理催生了对世俗生活和个人精神世界的关注,静物画、风俗画的兴起,反映了艺术家们对物质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热爱与探索。这种艺术与社会、与时代的紧密联系,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

评分

再往北看,尼德兰地区的艺术又呈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风貌。我被勃鲁盖尔笔下的农民生活所吸引,他的作品充满了朴实的人情味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他描绘的农田、村庄、市集,以及那些淳朴的劳动人民,都散发着一种土地的芬芳和生活的真实感。他似乎能够洞察到普通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将这些平凡的瞬间升华为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而鲁本斯的画作,则充满了 dynamism 和 exuberant 的生命力,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神话中的英雄还是现实中的贵族,都洋溢着健康、强壮和热情,他的作品总能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评分

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艺术流派的演变过程的梳理。从文艺复兴晚期追求和谐与理想化的风格,到巴洛克时期强调情感的张力与动感,再到17世纪荷兰地区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绘,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显得自然而又充满必然性。例如,在书中我看到了提香晚期作品中那种更加自由奔放的笔触,色彩也更加大胆鲜明,这已经预示着巴洛克风格的到来。而伦勃朗的肖像画,则将对人物内心的挖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用光影的变化来塑造人物的性格和情绪,这种对心理的深刻洞察,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评分

不仅仅是意大利,我在这本书的扉页间,也领略了尼德兰地区蓬勃发展的艺术。鲁本斯的宏伟叙事,他的作品仿佛一场盛大的庆典,画面中人物的动态流畅而充满力量,鲜活的肉体和奔放的情感,都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活力。他对于色彩的驾驭能力,那种丰沛而又和谐的色彩组合,总能带来一种视觉上的盛宴。而伦勃朗,这位“光影的魔术师”,他的肖像画,尤其是那些自画像,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不仅仅是在描绘一张脸,更是在刻画一个灵魂,岁月的痕迹,内心的波澜,都在他那精湛的笔触下得以呈现。我常常凝视他画面中人物眼角的皱纹,以及眼神中流露出的深邃思索,仿佛能感受到他本人在孤独的画室里,与自己的灵魂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对话。这种对人性的洞察,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而伦勃朗,恰恰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被那些画作中的人物所吸引。他们或是眼神深邃、充满智慧的长者,或是青春洋溢、笑容灿烂的少女,或是威严庄重的君主,或是辛勤劳作的平民。艺术家们用他们精湛的技艺,捕捉到了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精神状态。例如,伦勃朗在描绘自画像时,那种对自我审视的深刻,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我仿佛能够看到艺术家本人在镜子前,一丝不苟地观察自己的面容,并在画布上留下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思考。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是17世纪艺术一个重要的特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