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學導論

地震學導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萬永革 著
圖書標籤:
  • 地震學
  • 地球物理學
  • 地質學
  • 自然災害
  • 地球科學
  • 地震
  • 地殼
  • 地震波
  • 構造地質
  • 岩石力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7926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067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4
字數:71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地震學以彈性力學為基礎,因此在第二章我們對彈性力學的基本概念做一簡單迴憶,第三章則根據這些彈性力學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地震波在三維介質中傳播的地震波動方程、這些方程中與地震震相有哪些聯係,地震震相有哪些性質。第四章根據第三章地震波動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層介質中的地震波傳播在地球錶麵、地球內部的平層界麵的反射、透射係數,涉及到地震圖的振幅和相位如何確定;第五章,地震麵波與地球自由振蕩;第六章首先根據地震波動方程得到地震波傳播可以看作射綫的條件,然後研究平層作為射綫理論的地震波走時和震中距的計算;作為遠距離觀測地震波,第七章介紹球層介質中射綫形狀、地震波走時和震中距計算;作為第六、七章的延續,講解如何采用地震波走時和震中距的計算理論求解地下速度結構和地震參數;第九章,地震波的能量、振幅衰減與震級;第十章,講解地震震源理論初步。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引言1
1.1地震學簡史1
1.2全球地震活動分布與闆塊構造7
1.3中國的地震分布與塊體構造11
1.4地殼14
1.5全球平均速度模型15
習題22
第2章應力和應變27
2.1應力27
2.1.1應力張量27
2.1.2任意個麵上的應力可以由應力張量錶示28
2.1.3坐標變換及脫離坐標係的任意截麵上的剪應力和正應力錶示30
2.1.4主應力和應力主軸33
2.1.5應力值37
2.2應變張量38
2.2.1位移場錶示38
2.2.2應變的物理解釋39
2.2.3本徵值和本徵嚮量42
2.3綫性的應力應變關係42
2.3.1彈性常數的引入42
2.3.2彈性參數的物理意義44
2.3.3彈性係數之間的關係45
2.3.4彈性模量的單位46
習題46
第3章地震波動方程50
3.1維波動方程50
3.1.1維波動方程的導齣及求解50
3.1.2維波動傳播的模擬52
3.1.3描述地震振動和波的基本概念54
3.2三維波動方程的導齣57
3.3體應變和剪切應變的波動方程59
3.4地震波的勢61
3.5三維波動方程求解62
3.6P波和S波的振動方嚮64
3.6.1P波的振動方嚮64
3.6.2S波的振動方嚮66
3.6.3P波和S波振動方嚮的空間錶示70
3.7三維方程的球坐標下求解:球麵波72
3.8有限差分求解二維聲波傳播方程75
習題78
第4章平層介質中的地震波83
4.1地震波傳播的連續性條件和勢函數83
4.1.1平層介質中地震波傳播的連續性條件83
4.1.2P波、SV波與SH波的波場是分離的84
4.1.3PSv係統和SH係統的勢函數84
4.2地球自由錶麵地震波的反射84
4.2.1P波在自由界麵的反射85
4.2.2SV波入射到自由錶麵90
4.2.3SH波在自由界麵上的反射94
4.2.4自由界麵上的位移,視入射角95
4.3地震波在內部平層界麵的反射和透射係數98
4.3.1SH波的反射和透射係數98
4.3.2PSV係統的反射、透射係數102
4.4模擬平麵波的矩陣方法106
4.4.1Haskell矩陣106
4.4.2反射透射係數矩陣107
4.4.3Haskell矩陣在平層介質中的傳遞109
習題110
第5章地震麵波和地球自由振蕩114
5.1Love波114
5.1.1Love波頻散方程114
5.1.2截止頻率和最長波長117
5.1.3頻散麯綫計算例118
5.1.4位移分布119
5.2Rayleigh波125
5.2.1均勻半空間中的Rayleigh方程125
5.2.2均勻半空間中的Rayleigh波的質點運動127
5.2.3液體層覆蓋在半空間介質上的Rayleigh波方程132
5.3Iove波為SH波相長乾涉的結果133
5.4地震波頻散135
5.4.1頻散的直觀解釋135
5.4.2麵波衰減較慢的解釋139
5.5根據地震圖得到麵波群速度和相速度的方法140
5.5.1群速度141
5.5.2相速度160
5.6全球麵波166
5.7多層介質中麵波的頻散麯綫的計算169
5.8簡正模型174
5.8.1弦的振動174
5.8.2均勻液體球的自由振蕩——地球自由振蕩的模式179
5.8.3球型振蕩和環型振蕩184
5.8.4地球自由振蕩的觀測185
習題189
第6章平層介質中射綫理論195
6.1波動方程嚮射綫理論的過渡195
6.2平層介質中的Benndorf定律和Snell定律198
6.2.1Benndorf定律198
6.2.2Snell定律199
6.3平層介質的射綫方程200
6.3.1速度隨深度增加的平層介質地震波傳播路徑的形態200
6.3.2參數方程201
6.4速度梯度為常數的地震波傳播203
6.4.1單層走時和震中距203
6.4.2速度梯度為常數的介質中的射綫路徑205
6.5速度隨深度指數增加的走時和震中距計算207
6.6震源在地錶的成層介質地震波走時計算舉例208
6.6.1速度隨深度逐漸增加的地震波射綫震中距、走時的計算208
6.6.2速度陡變帶的地震波走時212
6.6.3含低速層的地震波射綫路徑216
6.6.4含高速夾層的地震波射綫路徑219
6.7天然地震的震相走時221
6.7.1單層地殼介質模型中地震波震相與走時麯綫221
6.7.2多層地殼介質模型中地震波走時麯綫226
6.8地震射綫在斜界麵的反射與摺射243
6.8.1反射波243
6.8.2首波244
習題247
第7章球層介質中的射綫理論254
7.1球層介質中的Snell定律和Benndorf定律254
7.1.1Snell定律254
7.1.2Benndorf定律255
7.2射綫方程256
7.3幾種特定速度分布的球層中的地震波走時和震中距207
7.3.1恒速球層257
7.3.2冪函數分布變速層259
7.3.3速度綫性變化的變速層260
7.4射綫的麯率261
7.4.1射綫麯率的推導261
7.4.2不同速度分布的射綫路徑262
7.4.3目前地球速度模型的射綫路徑的討論272
7.5遠震震相及其觀測280
7.6按PREM模型模擬的地震波走時286
7.6.1P波射綫路徑及走時模擬286
7.6.2PP和PPP震相的路徑模擬288
7.6.3PcP和PcS的路徑模擬292
7.6,PP,PPP,PcP,PcS的走時模擬295
習題297
第8章走時數據的反演302
8.1球層介質的速度反演302
8.1.1拐點法(古登堡法)302
8.1.2HerglozWiechert方法303
8.1.3地球錶麵震源震中距的計算309
8.2地球內部密度、重力加速度與壓力的估計方法312
8.2.1地球內部密度的估計312
8.2.2地球內部重力的估計313
8.2.3地球內部壓力的估計315
8.3單颱地震定位及均勻介質中地震的多颱定位316
8.3.1單颱定位法316
8.3.2三站求取震源位置的石川法322
8.3.3四個颱站(或以上)求解地震位置的Inglada算法323
8.3.4多颱(四個或以上)求解地震發震時刻的和達直綫法325
8.4地震定位結果與颱站分布的關係327
8.5迭代定位方法330
8.5.1迭代定位方法的基本思路330
8.5.2迭代方法的具體實現331
8.6相對定位方法342
8.6.1主事件定位342
8.6.2雙差定位法342
習題343
第9章地震波能量及衰減,地震震級347
9.1地震波的能量347
9.2維速度模型的幾何擴散351
9.3地震波的衰減359
9.3.1品質因子359
9.3.2Q值與復數彈性模量的關係364
9.3.3地球品質因子的測量366
9.3.4地球內部的品質因子367
9.4地震震級及烈度368
9.4.1地震震級369
9.4.2地震烈度374
習題381
第10章震源理論384
10.1格林函數和矩張量384
10.1.1格林函數384
10.1.2矩張量386
10.1.3地震矩張量與地震波位移的關係387
10.2地震斷層與地震矩張量388
10.2.1斷層參數388
10.2.2地震矩張量的物理意義389
10.2.3斷層麵參數與地震矩張量的轉換公式393
10.3震源機製參數的相互轉換395
10.4震源的輻射圖像402
10.4.1P波輻射花樣402
10.4.2S波的輻射花樣406
10.5震源機製參數的圖形錶達——海灘球409
10.5.1Wulff投影410
10.5.2等麵積投影422
10.6P波初動測定震源機製(斷層麵解)431
10.6.1斷層錯動産生的P波初動的四個象限431
10.6.2采用P波初動求解震源機製的思路432
10.6.3求解震源機製的計算機實現433
10.6.4根據P波初動符號分布猜測震源機製解的個程序439
10.7由體波資料反演矩張量442
10.8由麵波波形資料反演地震矩張量444
10.9有限尺度震源産生的地震波447
10.9.1單側破裂移動源447
10.9.2雙側破裂移動源452
10.10全球矩心矩張量計劃簡介454
10.10.1矩心矩張量方法和算法概述454
10.10.2矩心矩張量目錄文件(ndk)格式457
習題459
主要參考文獻464

前言/序言


古代哲學思想的流變與重構:一部跨越文明的深度考察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學科的現代技術指南,而是旨在對人類文明史上那些奠基性的、關於“存在”、“知識”、“價值”與“秩序”的宏大思辨進行一次係統而深入的梳理、比較與再詮釋。我們將追溯從蘇美爾的城邦神學到古希臘的理性覺醒,再到印度河榖的吠陀體係,以及中華文明早期的諸子百傢,探究人類在麵對自然、社會和自身有限性時所構建的最早的宇宙觀與倫理框架。 本書的核心議題在於剖析“理性之光如何點燃”,以及不同地理空間中,哲思如何獨立發展,又如何在後世的交流中相互激蕩,最終塑造瞭我們今日對世界的理解模式。我們尤其關注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邊緣化或誤讀的思潮,試圖用當代批判性的視角重新激活其內在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與秩序的初探 第一章:前蘇格拉底的宇宙之謎:從水到“邏各斯”(Logos)的飛躍 本章將詳盡考察米利都學派(泰勒斯、阿那剋西曼德、阿那剋西美尼)對“本源物質”(Arche)的追問,揭示人類試圖用自然性的解釋取代神話敘事的最初努力。我們將深入分析赫拉剋利特的“變動不居”與巴門尼德的“永恒存在”之間的張力,探討這兩種看似對立的觀點如何共同構成瞭西方形而上學的兩條基本路徑。重點會放在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數”的本體論地位的提升,闡釋幾何學與音樂和諧如何被視為宇宙秩序的藍圖。 第二章:東方古國的智慧胚胎:禮樂、天命與“道”的萌芽 與西方追求實體本體不同,早期東方文明的思考集中在社會倫理的建構和人與宇宙間的和諧關係。我們將考察殷商時期“天命”觀念的演變,並著重對比西周禮製的精妙設計——它如何通過規範化的儀式(禮)來維持政治與宇宙的穩定。隨後,本書將聚焦於春鞦戰國時期“百傢爭鳴”的社會背景,分析儒傢(孔子、孟子)對“仁”與“義”的內求式道德構建,以及道傢(老子、莊子)對“無為”和“自然”的超越性追求,展示其在社會治理與個體心靈自由上的深刻洞察。 第三章:印度次大陸的輪迴與解脫:苦難的哲學與終極的彼岸 本章將跨越地緣,考察古印度哲學的獨特進路。我們首先梳理奧義書(Upanishads)中“梵我同一”(Atman-Brahman)的核心思想,探討“業”(Karma)如何作為一種道德因果律,解釋生命現象的循環。隨後,我們將詳細對比婆羅門教的等級製度與沙門思潮的興起,特彆是佛教的“四聖諦”與“八正道”。本書強調,佛教對“無我”(Anatta)的論斷,是對當時普遍接受的靈魂不變論的顛覆性挑戰,其邏輯的嚴密性在古代哲學中獨樹一幟。 第二部分:古典體係的成熟與批判的誕生 第四章: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從洞穴到至善的形而上學之旅 本書將以深度文本分析的方式,重新審視柏拉圖的“相”(Forms)的理論。我們不將理念界視為簡單的超驗實體,而是將其解讀為一種認知結構與價值的絕對標準。通過對《理想國》中教育體係和“洞穴寓言”的細緻解讀,本書揭示瞭柏拉圖如何試圖將倫理學的確定性提升至本體論的高度,並論證瞭哲學王統治的必然性。 第五章:亞裏士多德的經驗轉嚮:科學方法論的奠基石 與柏拉圖的二元論形成鮮明對比,本章聚焦於亞裏士多德如何將哲學“拉迴人間”。我們將重點闡述其“四因說”(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如何係統性地組織經驗世界,以及其對邏輯學(三段論)的開創性貢獻。尤其重要的是,本書將詳細論述亞裏士多德的“中道”(Golden Mean)倫理學,探討它如何成為一種植根於實踐智慧(Phronesis)的、麵嚮城邦生活的實用哲學。 第六章:斯多葛主義與伊壁鳩魯主義:希臘化時代的個體心靈庇護所 麵對馬其頓帝國的擴張和城邦的衰落,哲學轉嚮關注如何獲得內在的平靜。本章將對比這兩種主要的希臘化哲學。斯多葛主義如何通過區分“可控”與“不可控”來培養堅韌的德性(Apatheia),以及伊壁鳩魯主義如何通過對痛苦的消除(Ataraxia)和對自然無畏的追求來實現幸福。本書將考察它們對後世羅馬法治精神和基督教倫理思想産生的深遠而微妙的影響。 第三部分:融閤、衝突與中古的過渡 第七章:新柏拉圖主義的宗教化傾嚮:靈性的迴歸與“流溢說” 本章探討瞭普羅提諾(Plotinus)如何將柏拉圖的理念體係推嚮神秘主義的高峰。我們將詳細解析其“太一”(The One)、“努斯”(Nous,理性)和“靈魂”(Psyche)的層級結構,揭示這種自上而下的“流溢”(Emanation)模型,是如何為亞伯拉罕諸教的“神創論”提供瞭必要的哲學框架。 第八章:早期中國哲學的製度化與詮釋學睏境 本書將分析秦漢大一統帝國建立後,法傢思想的暫時勝利與儒傢思想如何被確立為官方意識形態的過程。重點將放在漢代經學傢的工作,即他們如何將早期鬆散的、帶有辯論性質的諸子思想,固化為一套具有權威性的、服務於中央集權的解釋體係。這種“詮釋的重負”對後世中國思想的創新性構成瞭怎樣的製約,值得深入探討。 總結:永恒的追問與未竟的對話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總結這些古代思想體係共同麵對的幾個永恒命題:知識的可靠性、德性的本質、以及人類在宇宙中的恰當位置。我們旨在展示,盡管古代文明的地理背景和最終目標有所不同,但他們對人類處境的深刻洞察,至今仍是當代思想不可或缺的參照係。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是簡單地復述曆史,而是激活這些古老的智慧,促使讀者在理解其曆史背景的同時,將其視為一種可供審視和批判的“思維工具箱”。 --- 閱讀體驗提示: 本書的敘述風格力求嚴謹而富有文學性,避免使用過於刻闆的學術術語堆砌。它要求讀者具備對曆史背景的初步認知,並願意投入精力去解析復雜概念的內在邏輯聯係。內容側重於概念的起源、發展脈絡、內部矛盾以及跨文化比較,而非對特定學派的細枝末節的考據。它提供的是一幅宏大的思想全景圖,而非孤立的知識點羅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以前總覺得地震是很遙遠、很神秘的事情,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明白其中蘊含著多麼復雜的科學原理。作者在解釋地震成因時,不僅提到瞭闆塊構造學說,還深入探討瞭斷層活動、岩石應力應變等關鍵概念。那些關於斷層類型、活動規律的描述,讓我對地震的發生有瞭更具象的理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涉及瞭地震預測和預警的一些技術和挑戰,這部分內容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的前沿,也體會到瞭科學傢們為此付齣的努力。雖然有些部分涉及的數學公式和物理模型稍微有些難度,但作者總是會通過類比和生動的例子來幫助讀者理解,這一點非常人性化。總的來說,這本書滿足瞭我對地震背後科學機製的好奇心,讓我不再僅僅是恐懼,而是多瞭一份敬畏和理解。

評分

這本書絕對是地震學領域的入門佳作,它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枯燥的科學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我之前對地震學瞭解甚少,甚至覺得它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科,但這本書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從解釋地震是怎麼發生的,到地震波如何在地球內部傳播,再到如何利用地震數據來研究地球的結構,作者都娓娓道來,邏輯清晰。書中穿插的許多曆史上的著名地震案例,不僅豐富瞭內容,也讓讀者能夠從中吸取教訓,瞭解地震帶來的影響。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解地震儀器和數據處理時所展示的耐心和細緻,這讓我相信,即使是復雜的科技,也能夠被巧妙地呈現給大眾。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讓我對這個看似神秘的領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並渴望繼續探索下去。

評分

作為一名對地質構造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人,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梳理地震學知識的讀物。而這本《地震學導論》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甚至超齣瞭我的預期。書中對地震目錄、震級標度(如裏氏震級、矩震級)的講解,讓我明白瞭不同地震的強度是如何量化和比較的。關於地震序列、餘震、前震的討論,也為我理解地震的復雜性提供瞭理論基礎。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地震波成像技術時所展現齣的嚴謹和深度,這讓我瞭解到科學傢們如何利用地震波來“看見”地球的內部結構,繪製齣地球的“X光片”。那些關於地震對地錶形態影響的案例分析,也讓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地震的破壞力以及它塑造地貌的巨大作用。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從基礎概念到高級應用,層層遞進,適閤有一定基礎的讀者進一步深入學習。

評分

這是一本相當令人著迷的書!我一直對地球的內部運作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我們看不見的、但又深刻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力量。這本書就像一個引人入勝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揭開地震的麵紗。從最基礎的震源、震中、地震波傳播這些概念開始,作者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地震發生的原因,以及那些肉眼看不見的能量如何釋放和傳播。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地震波(P波、S波、麵波)的詳細闡述,它們就像地球內部的信使,帶著關於地殼深處的信息。書中那些精美的圖示和示意圖,更是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物理過程。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在進行一場深入地心的探險,每翻一頁,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對地球的認識也更加立體和深刻。即使是對地球科學完全不瞭解的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並且被其內容深深吸引。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自然界力量的敬畏之心。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瞭地球是一個充滿活力、時刻處於變化中的星球。書中對於不同類型地震(如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的分類和特點描述,讓我認識到地震並非單一的現象,而是多種地質過程的綜閤體現。作者在講解地震波的傳播路徑和衰減規律時,用瞭很多形象的比喻,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領略其中的奧妙。那些關於地震監測網絡、地震儀原理的介紹,讓我對現代地震學研究的精密和復雜有瞭更深的認識。雖然書中也提及瞭地震帶來的災難,但更多的是在強調科學研究對於減災防險的重要性,這讓我感覺非常有意義。

評分

~~~~~~~~~~~~~~~~~~~~~~~~~~~~~~~~~~~~~~~~~~~~~~

評分

OK

評分

不錯噢

評分

質量很不錯,就是發票有問題,不能按數量開,希望以後有改進

評分

挺專業、挺係統的的一本書

評分

正版

評分

同事推薦,很專業的工具書,學習中!

評分

挺不錯的,也很準時,速度快

評分

但願有用,有點小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