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文書係:稻香園隨筆

科學人文書係:稻香園隨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田鬆 著
圖書標籤:
  • 文學
  • 散文
  • 隨筆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稻香園
  • 魯迅
  • 文化隨筆
  • 雜文
  • 思想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439697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561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科學人文書係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0
字數:132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真正的問題不是怎麼樣發展,而是怎麼樣停下來; 人類隻有一個地球,但是地球上不隻有人類

內容簡介

把對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反思與批評聚閤起來,對當下的社會生活,構建齣一個整體性的闡釋。人類隻有一個地球,但是地球上不隻有人類;真正的問題不是怎麼樣發展,而是怎麼樣停下來。

作者簡介

田鬆 哲學博士,理學(科學史)博士;學過物理,愛好文學;做過報社記者、電視策劃、專欄作傢。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偏愛跨學科案例研究,如以垃圾、牛奶、食品工業為對象的綜閤研究。

目錄

目錄
稻香園隨筆
1. 金花銀朵的夜晚/3
2. 忘本與無本/8
3. 非典型的人生/12
4. 遙遠的罪惡與你我有關/18
5. 雨神帶不走的/24
6. 現代化的鬍蘿蔔/30
7. 古道爾的選擇/36
8. 輕騎踏月不忍歸/42
9. 在空投的教育中失去傳統/47
10. 在自己的傢鄉失去意義/52
11. 未來的世界是垃圾做的/58
12. 讓我們停下來,唱一支歌兒吧/64
13. 墓園的早晨/71
14. 憑什麼你可以過彆人的生活/77
15. 當星空不在/84
16. 做一個有道德的物種/91
17. 一年一度的告彆/96
18. 感受印第安人的疼痛/102
19. 機器復製時代的生活/108
20. 當美女由奢侈品變成日用品/113
21. 要年薪多少纔能日日歡歌/118
22. 刀耕火種的生存智慧/126
23. 一個民族需要理想/134
24. 一個民族需要傳統/141
25. 人類隻有一個太陽/148

稻香園新筆
1. 命懸一綫的蓋婭/157
2. 上帝造的與人造的/167
3. 來於塵土,歸於塵土/177
4. 什麼知識,改變誰的命運/186
5. 我們是行走著的塑料/197
6. 科學的技術到底滿足瞭誰的需求/206
7. 喚醒我們柔軟的心弦/216

後記/226

精彩書摘

3. 非典型的人生
現在是2003年4月24日,陽光燦爛,照耀在窗前的枝葉上。葉子們一天天長大,在陽光下搖曳,在春風裏飄拂,很愜意,很舒展。這是北京郊遊的大好時機,但是大街上卻空空蕩蕩,稀稀落落,與往年的繁忙不可同日而語。
僅僅幾個月的工夫,現代漢語就誕生瞭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新詞。突如其來的“非典”迅速改變瞭我們的生活狀態,公共活動推延,朋友聚會取消,凡是要與人打交道的事件都大幅度縮減。口罩成瞭今春最酷的時裝,時時提醒我們,“非典”凶猛,請勿靠近。
死亡從來不像現在這樣逼近我們,我們也從來不像現在這樣親近死亡。在麗江,著名的宣科喜歡講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老外對一位納西族老太太說:“你們納西人的生活節奏太慢瞭。”老太太說:“年輕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死亡。你走那麼快乾什麼?”人為什麼活著,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也是一個永恒的問題。但是,似乎隻有剛剛意識到死亡之存在的年輕人纔會為這個問題而睏惑、煩惱。時日一久,那睏惑和煩惱便逐漸被稀釋、淡忘瞭。每個人都按部就班地接受社會既定的軌道,跟隨著所謂時代的步伐,為瞭自行車、手錶;電視、洗衣機;電腦、手機;汽車、房子……一路奮鬥下去,走嚮終點。美麗的波斯姑娘小昭唱道: 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那一日,對於忙忙碌碌的現代人,似乎是在無窮遠的未來。前不久收到一個電子賀卡,如畫的風景中鑲嵌著這樣一條喻世格言: 有的人,活著的時候,好像永遠不會死去;到瞭死去的時候,好像從來不曾活過。
“非典”把這最後一刻重重地拋到我們麵前,逼迫我們注視死神,過濾自己繁雜的生活。
平日裏,大傢最常說的一個字是“忙”,可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得不做的?人們常說,四十歲以前拼命掙錢,四十歲以後拿錢買命,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在傳統社會中,一個個人的生存意義,是在其所屬的群體中獲得的。近些年媒體褒揚瞭一個為袁崇煥守墓的佘姓傢族,佘傢祖上是袁崇煥的部將,他們代代相傳,守護袁將軍的英靈,已經延續瞭三百餘年。守墓成瞭佘傢每一代人生存的意義,這個意義在他們齣生之前就已經先驗地存在瞭。這使得這個傢族的每一個成員都成為曆史大樹上的一片葉子,一瓣枝芽,而這棵曆史之樹也因為他們的存在得以存活、生長。
由於袁崇煥的曆史地位,我們今天對他的守靈人給予瞭某些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稱頌。而對於那些在明十三陵附近世代因襲以守候皇陵為己任的幾個村莊的農民,似乎隻是感慨。但是,在我看來,他們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在於守候本身,而不在於守候的對象。無論他們守候的是袁將軍墓還是明皇陵,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個能夠終生守候的對象,從而使自己現世的生存與曆史的血脈相接,成為曆史的一部分。
我常常想,作為漢民族的一員,我現在的生存與我們遙遠的祖先有什麼文化上的聯係嗎?我們是否擁有一個全民族共同守望的理想,那種從一個民族的曆史深處生長齣來的、代代傳承的理想?這個理想不因我們的生存境遇而變,就像西洋婚禮上常說的,無論富貴貧賤,無論生老病死,都能忠貞不渝?
我們有嗎?孩子生下來,就有一係列目標在等著他們,好的幼兒園,好的小學,好的中學,好的大學,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好的配偶,好的下一代。每一步的理想和目標都與時俱進,隨勢而變。這樣一種生存與曆史無關,這一代和下一代沒有文化上的血肉關聯。
幾韆年的曆史和文化傳統不能賦予我們今天的生存以意義,我們的意義隻在遙遠而未知的將來。
現代人是無根的浮萍,在時代的潮流上漂浮。生物學傢劉易斯描寫過白蟻的生活,一群白蟻能夠完成非常復雜的建築,比如憑空搭齣一個拱形通道,白蟻們可以從兩邊分彆開始,最後在空中準確對接。在這個工程中,沒有一個工程師做總指揮,每一隻白蟻都不知道最後的目標,它們的個體行為看起來毫無目的,但是蟻群作為整體卻錶現齣某種單一生物個體具有的智能。劉易斯認為,我們可以把蟻群看作一個生命個體,而把一隻隻白蟻看作這個大的生命個體的細胞。就如“我”在舉起手臂的時候,手臂上的每一個細胞不知道“我”要做什麼,它們沒有開會研討,卻使我完成瞭舉手這個動作。劉易斯說,蟻群越大,智慧越多。
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有獨立的意誌,我們的行動有自己的目的。然而,我們真的有嗎?也許我們隻是一隻隻螞蟻,是一個更大的生物個體的一個細胞而已。
那個大的個體叫作人類。
現在,整個人類被各種各樣的網絡連在一起,人類越發像一個單獨的個體瞭。當我們意識到我們習慣的一些比喻,比如交通網絡之於血管,通訊網絡之於神經,不免會有一語成讖的戰栗。
當作為個體的我們失去瞭與曆史的血脈連接,當我們的生存隻是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經濟體的投入産齣,我們的確更像是一個細胞,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人群越大,智慧越多嗎?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上已經沒有任何天敵瞭。沒有天敵的結果,就是無限度地膨脹,就像癌細胞。從旁觀者的角度,癌細胞是愚蠢的,它們無限度地繁殖,迅速耗盡宿主的能源,殺掉宿主,隨後也必然地餓死自己。能力越強的癌,讓自己死得越快!
你走那麼快做什麼呢?天又亮瞭,晨曦中,窗前的葉子逐漸清晰起來。小區的路上開始齣現晨練的人們,其中有的還戴著口罩。
“我”手臂上的細胞,會知道“我”的想法嗎?
作為人類的個體,我們能夠知道人類的意圖嗎?

前言/序言


科學人文書係:文明的交響與思想的航程 本套叢書旨在搭建一座跨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的橋梁,探索人類知識體係中最富張力、也最具啓發性的交匯點。我們深知,現代世界的復雜性已無法被單一學科的視角所完全闡釋。從宇宙的起源到人類社會的演進,從物質的基石到心智的奧秘,真正的洞察力往往誕生於學科邊界的碰撞與融閤之中。本叢書緻力於呈現那些深刻的、富有遠見的論述,它們不僅要求嚴謹的邏輯和紮實的實證基礎,更需要寬廣的文化視野和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 本套係涵蓋的主題與核心價值: 一、 科學的哲學沉思與曆史脈絡 我們相信,科學不僅僅是方法的堆砌或技術的進步,它更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深刻哲學活動。本係列中關於科學史的部分,將著重探討科學觀念如何隨時代更迭而嬗變,從古希臘的思辨到啓濛運動的理性爆發,再到二十世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帶來的範式革命。 《物理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這本書並非單純的物理學教科書,而是對構成現代物理學世界觀的基本概念——如時間、空間、實在性、觀測者角色——進行深入的哲學拷問。它會追溯牛頓經典時空觀的建立,剖析愛因斯坦如何顛覆瞭直覺,並探討在弦理論或量子引力領域,我們對“實在”的理解可能麵臨的根本性挑戰。重點在於討論物理學定律的本體論地位:它們是客觀的描述,還是人類心智構建的模型? 《科學革命的社會根源》: 探究科學的興起並非孤立的智力事件,而是深刻嵌入特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之中的産物。例如,航海技術的發展如何催生瞭精密的天文觀測學;工廠流水綫的標準化如何影響瞭控製論和係統思維的形成。本書會細緻分析十七世紀的科學社團如何作為知識生産的中心,以及科學知識如何被權力結構所采納、利用或壓製。 二、 人文精神與技術倫理的張力 在人工智能、基因編輯和大規模數據分析日益主導我們生活的今天,人文學科的角色不再是退守象牙塔,而是必須直麵技術進步帶來的倫理睏境與存在主義追問。 《數字時代的感官體驗與主體消融》: 聚焦於媒介理論與現象學。隨著虛擬現實、社交媒體和算法推薦成為我們感知世界的主要渠道,人類的“在場感”和“身體性”正在經曆怎樣的重塑?本書將藉鑒梅洛-龐蒂和德勒茲的思想,分析屏幕如何成為一種新的“身體延伸”,以及在超連接的環境下,個體身份的邊界是如何變得模糊和易變的。它探討瞭在算法的預測和乾預下,自由意誌是否僅僅是一種被模擬的幻覺。 《生物技術時代的“人”的定義》: 這是一個關於生物倫理和人類學交叉的深刻探討。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的成熟,使得人類首次具備瞭“設計”自身後代的能力。本書將考察不同文化傳統中關於“自然”與“人工”的界限,追溯從普羅米修斯神話到現代優生學思想的曆史幽靈。核心問題是:當我們有能力消除缺陷、增強能力時,我們如何界定一個“正常”或“完備”的人?這種能力對人類的平等觀念和物種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三、 文明演進中的環境與生態視角 人類曆史是與地球環境相互塑造的曆史。本套係強調,對環境的理解不僅是生態學的任務,更是曆史學、經濟學和文化研究的共同議題。 《大地的深層曆史:地質時間與人類尺度》: 這部作品旨在將人類文明的短暫性置於地質學的宏大尺度之下進行審視。它將介紹“深層時間”的概念,展示大陸漂移、冰期更迭等地球動力學過程如何塑造瞭人類的遷徙、農業的興起和文明的興衰。通過考察小冰期對歐洲社會結構的影響,或大型火山噴發事件對古代帝國的衝擊,本書旨在培養讀者一種“地球公民”的意識,即認識到人類的命運與地球係統的穩定性是緊密耦閤的。 《從地方到全球的知識流動:農業革命的傳播動力學》: 分析農業技術(如灌溉係統、作物選擇、畜力使用)如何在不同地理區域被“馴化”和“傳播”。這不僅僅是關於作物本身,而是關於知識、貿易網絡和權力關係如何隨之移動。書中會對比美索不達米亞的早期城市化與安第斯山脈高海拔農業的適應性策略,揭示不同生態壓力下,人類創造齣的多樣化生存智慧。 四、 邏輯與認知科學的前沿對話 認知科學的突破正在改變我們對“思考”、“推理”和“決策”的傳統理解。本係列將引入最新的神經科學和計算模型成果,反思古典的邏輯學與認識論。 《心智的具身性:走齣柏拉圖的洞穴》: 批判“心智是純粹抽象計算”的傳統觀點。本書將基於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理論,論證我們的思維、情感和概念結構,是深深根植於我們的身體結構、感官輸入和運動經驗之中的。例如,我們對“重”與“輕”、“上”與“下”的理解,是如何先於語言而形成並影響瞭抽象思維的?書中將展示動物行為學和人腦成像技術如何支持這一身體中心的研究範式。 《不確定性下的決策藝術:貝葉斯思維與人類判斷的偏差》: 探討在信息不完全或充滿噪音的環境下,人類如何做齣判斷。從古典的概率論到現代的貝葉斯推斷方法,本書將對比理想的統計模型與真實人類的啓發式偏誤(如確認偏誤、錨定效應)。它將結閤行為經濟學的案例,分析在金融市場、醫學診斷等高風險領域,理解和修正自身判斷的內在缺陷,是實現理性決策的關鍵。 本套“科學人文書係”力求提供一種整體性的知識視野,鼓勵讀者跳齣專業壁壘,以更廣闊的視角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它不是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更深刻、更有力的問題,引導讀者參與到人類知識的持續建構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輕易地觸碰到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停下來,去迴味某一句,某一段。書中的一些觀點,對我來說是全新的,甚至有些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變化”的理解,他認為變化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而我們要做的是去擁抱變化,而不是抗拒。這一點,在我麵對生活中各種不確定性時,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我曾一度對未知感到恐懼,但讀瞭這本書後,我開始嘗試以一種更積極、更開放的心態去迎接未來的挑戰。此外,書中關於“聯係”的探討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例子,展現瞭我們與他人、與自然、與整個宇宙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讓我們意識到自己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宏大生命網絡中的一部分。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感到渺小,卻又無比充實。

評分

我通常不太喜歡那種過於學術化、充斥著專業術語的讀物,總覺得離生活太遠,讀起來晦澀難懂。但這本書,卻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固有印象。《科學人文書係:稻香園隨筆》,讀起來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味道,文字樸實無華,卻又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將復雜的科學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的能力。比如,在書中關於某個科學現象的探討,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段枯燥的論述,沒想到作者卻用瞭一個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原本抽象的原理講得明明白白,讓我恍然大悟。更重要的是,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科學的層麵,他還會將科學的發現與人文關懷相結閤,引發讀者對生命、對社會、對人類文明的更深層次的思考。我讀到一部分關於技術發展對人類生活影響的討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贊美或批判,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探討瞭技術進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適應和引導這種變化。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循循善誘,引導我去發現科學的魅力,去理解人文的深度,讓我在閱讀中不斷獲得啓迪。

評分

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微雨的午後翻開的,正是那種最適閤窩在沙發裏,捧著一本書,靜靜享受時光的時刻。《科學人文書係:稻香園隨筆》,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子清雅,仿佛能聞到稻田的香氣,又帶著幾分知識的沉澱。我一直對這種跨越科學與人文界限的探討深感興趣,總覺得最深刻的智慧,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無關的學科之間。我記得書的封麵設計也十分彆緻,沒有花哨的圖案,隻有簡潔的綫條和素雅的色彩,傳遞齣一種返璞歸真的美感。翻開第一頁,便被那種舒緩的文字節奏吸引住瞭,作者的筆觸是那樣細膩,描繪的場景栩栩如生,仿佛我身臨其境,一同感受著那份寜靜與思考。讀著讀著,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的節奏,是否過於匆忙,忽略瞭身邊那些細微的美好。這本書就像一劑溫和的良藥,讓我慢下來,重新審視生活,去發現那些被我忽視的詩意。我特彆喜歡其中一段關於自然景色的描寫,作者用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將四季的變換、花草的生長、蟲鳥的鳴叫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讓我仿佛置身於那片稻香園,感受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種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也深深地打動瞭我,讓我對這個世界有瞭更深的眷戀。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在一次長途旅行中,偶然發現的一處靜謐的避風港。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能找到這樣一本能讓心靈沉靜下來的書,實屬不易。作者的文筆自然流暢,沒有一絲矯揉造作,讀起來就像與一位老友促膝長談。我喜歡書中那種淡淡的憂傷,並非絕望,而是一種對人生短暫,對生命無常的深切體悟。這種情緒的流露,反而讓我感到一種真實和親切。我記得書中有關於“遺憾”的討論,作者並沒有迴避這個話題,而是以一種平和的態度,去剖析遺憾産生的原因,以及我們如何從中汲取教訓,繼續前行。這種坦誠的探討,讓我感到釋然。更令我著迷的是,作者在字裏行間透露齣的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真理的追求,這種精神深深地感染瞭我。他鼓勵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去拓寬自己的視野,去理解更廣闊的世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旅程,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種寜靜而深遠的思考。作者在行文之間,展現瞭一種對世界獨特的洞察力,那種洞察力並非來自於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來自於對日常生活中細微之處的敏銳捕捉。我記得書中有關於“時間”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去糾結於物理學上的時間定義,而是從一種更具個人感受的角度,去描繪時間在我們生命中留下的痕跡,那些被遺忘的瞬間,那些在記憶中閃閃發光的片段。這種對時間的解讀,讓我對自己的過往有瞭新的審視,也對未來的日子有瞭更珍惜的態度。書中的語言風格也極具特色,既有詩意的想象,又不失理性分析的嚴謹。常常是一段優美的景物描寫,緊接著便是對某種現象的精闢點評,這種“景”與“理”的結閤,讓閱讀體驗更加豐富。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談論“選擇”時所展現的智慧,他並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去勇敢地做齣自己的選擇,並為之負責。這種對個體價值的肯定,讓我感到非常溫暖和鼓舞。

評分

還行是正版

評分

印刷不錯。是我想要的書。田鬆的書,在他的微博上就看瞭,是真的喜歡纔買的,和微博發的沒差,應該是正版。

評分

物流很快,質量很好

評分

包裝很不錯。

評分

和照片一樣 內容也齊全

評分

和照片一樣 內容也齊全

評分

印刷不錯。是我想要的書。田鬆的書,在他的微博上就看瞭,是真的喜歡纔買的,和微博發的沒差,應該是正版。

評分

和照片一樣 內容也齊全

評分

和照片一樣 內容也齊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