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文书系:稻香园随笔

科学人文书系:稻香园随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松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散文
  • 随笔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稻香园
  • 鲁迅
  • 文化随笔
  • 杂文
  • 思想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697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56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学人文书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13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真正的问题不是怎么样发展,而是怎么样停下来;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

内容简介

把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反思与批评聚合起来,对当下的社会生活,构建出一个整体性的阐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真正的问题不是怎么样发展,而是怎么样停下来。

作者简介

田松 哲学博士,理学(科学史)博士;学过物理,爱好文学;做过报社记者、电视策划、专栏作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偏爱跨学科案例研究,如以垃圾、牛奶、食品工业为对象的综合研究。

目录

目录
稻香园随笔
1. 金花银朵的夜晚/3
2. 忘本与无本/8
3. 非典型的人生/12
4. 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18
5. 雨神带不走的/24
6. 现代化的胡萝卜/30
7. 古道尔的选择/36
8. 轻骑踏月不忍归/42
9. 在空投的教育中失去传统/47
10. 在自己的家乡失去意义/52
11. 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58
12.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64
13. 墓园的早晨/71
14. 凭什么你可以过别人的生活/77
15. 当星空不在/84
16. 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91
17. 一年一度的告别/96
18. 感受印第安人的疼痛/102
19. 机器复制时代的生活/108
20. 当美女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113
21. 要年薪多少才能日日欢歌/118
22. 刀耕火种的生存智慧/126
23. 一个民族需要理想/134
24. 一个民族需要传统/141
25. 人类只有一个太阳/148

稻香园新笔
1. 命悬一线的盖娅/157
2. 上帝造的与人造的/167
3. 来于尘土,归于尘土/177
4. 什么知识,改变谁的命运/186
5. 我们是行走着的塑料/197
6. 科学的技术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206
7. 唤醒我们柔软的心弦/216

后记/226

精彩书摘

3. 非典型的人生
现在是2003年4月24日,阳光灿烂,照耀在窗前的枝叶上。叶子们一天天长大,在阳光下摇曳,在春风里飘拂,很惬意,很舒展。这是北京郊游的大好时机,但是大街上却空空荡荡,稀稀落落,与往年的繁忙不可同日而语。
仅仅几个月的工夫,现代汉语就诞生了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新词。突如其来的“非典”迅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公共活动推延,朋友聚会取消,凡是要与人打交道的事件都大幅度缩减。口罩成了今春最酷的时装,时时提醒我们,“非典”凶猛,请勿靠近。
死亡从来不像现在这样逼近我们,我们也从来不像现在这样亲近死亡。在丽江,著名的宣科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外对一位纳西族老太太说:“你们纳西人的生活节奏太慢了。”老太太说:“年轻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死亡。你走那么快干什么?”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但是,似乎只有刚刚意识到死亡之存在的年轻人才会为这个问题而困惑、烦恼。时日一久,那困惑和烦恼便逐渐被稀释、淡忘了。每个人都按部就班地接受社会既定的轨道,跟随着所谓时代的步伐,为了自行车、手表;电视、洗衣机;电脑、手机;汽车、房子……一路奋斗下去,走向终点。美丽的波斯姑娘小昭唱道: 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那一日,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似乎是在无穷远的未来。前不久收到一个电子贺卡,如画的风景中镶嵌着这样一条喻世格言: 有的人,活着的时候,好像永远不会死去;到了死去的时候,好像从来不曾活过。
“非典”把这最后一刻重重地抛到我们面前,逼迫我们注视死神,过滤自己繁杂的生活。
平日里,大家最常说的一个字是“忙”,可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得不做的?人们常说,四十岁以前拼命挣钱,四十岁以后拿钱买命,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个人的生存意义,是在其所属的群体中获得的。近些年媒体褒扬了一个为袁崇焕守墓的佘姓家族,佘家祖上是袁崇焕的部将,他们代代相传,守护袁将军的英灵,已经延续了三百余年。守墓成了佘家每一代人生存的意义,这个意义在他们出生之前就已经先验地存在了。这使得这个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历史大树上的一片叶子,一瓣枝芽,而这棵历史之树也因为他们的存在得以存活、生长。
由于袁崇焕的历史地位,我们今天对他的守灵人给予了某些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称颂。而对于那些在明十三陵附近世代因袭以守候皇陵为己任的几个村庄的农民,似乎只是感慨。但是,在我看来,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在于守候本身,而不在于守候的对象。无论他们守候的是袁将军墓还是明皇陵,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能够终生守候的对象,从而使自己现世的生存与历史的血脉相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我常常想,作为汉民族的一员,我现在的生存与我们遥远的祖先有什么文化上的联系吗?我们是否拥有一个全民族共同守望的理想,那种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处生长出来的、代代传承的理想?这个理想不因我们的生存境遇而变,就像西洋婚礼上常说的,无论富贵贫贱,无论生老病死,都能忠贞不渝?
我们有吗?孩子生下来,就有一系列目标在等着他们,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好的配偶,好的下一代。每一步的理想和目标都与时俱进,随势而变。这样一种生存与历史无关,这一代和下一代没有文化上的血肉关联。
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能赋予我们今天的生存以意义,我们的意义只在遥远而未知的将来。
现代人是无根的浮萍,在时代的潮流上漂浮。生物学家刘易斯描写过白蚁的生活,一群白蚁能够完成非常复杂的建筑,比如凭空搭出一个拱形通道,白蚁们可以从两边分别开始,最后在空中准确对接。在这个工程中,没有一个工程师做总指挥,每一只白蚁都不知道最后的目标,它们的个体行为看起来毫无目的,但是蚁群作为整体却表现出某种单一生物个体具有的智能。刘易斯认为,我们可以把蚁群看作一个生命个体,而把一只只白蚁看作这个大的生命个体的细胞。就如“我”在举起手臂的时候,手臂上的每一个细胞不知道“我”要做什么,它们没有开会研讨,却使我完成了举手这个动作。刘易斯说,蚁群越大,智慧越多。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有独立的意志,我们的行动有自己的目的。然而,我们真的有吗?也许我们只是一只只蚂蚁,是一个更大的生物个体的一个细胞而已。
那个大的个体叫作人类。
现在,整个人类被各种各样的网络连在一起,人类越发像一个单独的个体了。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习惯的一些比喻,比如交通网络之于血管,通讯网络之于神经,不免会有一语成谶的战栗。
当作为个体的我们失去了与历史的血脉连接,当我们的生存只是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经济体的投入产出,我们的确更像是一个细胞,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人群越大,智慧越多吗?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天敌了。没有天敌的结果,就是无限度地膨胀,就像癌细胞。从旁观者的角度,癌细胞是愚蠢的,它们无限度地繁殖,迅速耗尽宿主的能源,杀掉宿主,随后也必然地饿死自己。能力越强的癌,让自己死得越快!
你走那么快做什么呢?天又亮了,晨曦中,窗前的叶子逐渐清晰起来。小区的路上开始出现晨练的人们,其中有的还戴着口罩。
“我”手臂上的细胞,会知道“我”的想法吗?
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够知道人类的意图吗?

前言/序言


科学人文书系:文明的交响与思想的航程 本套丛书旨在搭建一座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桥梁,探索人类知识体系中最富张力、也最具启发性的交汇点。我们深知,现代世界的复杂性已无法被单一学科的视角所完全阐释。从宇宙的起源到人类社会的演进,从物质的基石到心智的奥秘,真正的洞察力往往诞生于学科边界的碰撞与融合之中。本丛书致力于呈现那些深刻的、富有远见的论述,它们不仅要求严谨的逻辑和扎实的实证基础,更需要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本套系涵盖的主题与核心价值: 一、 科学的哲学沉思与历史脉络 我们相信,科学不仅仅是方法的堆砌或技术的进步,它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深刻哲学活动。本系列中关于科学史的部分,将着重探讨科学观念如何随时代更迭而嬗变,从古希腊的思辨到启蒙运动的理性爆发,再到二十世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带来的范式革命。 《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这本书并非单纯的物理学教科书,而是对构成现代物理学世界观的基本概念——如时间、空间、实在性、观测者角色——进行深入的哲学拷问。它会追溯牛顿经典时空观的建立,剖析爱因斯坦如何颠覆了直觉,并探讨在弦理论或量子引力领域,我们对“实在”的理解可能面临的根本性挑战。重点在于讨论物理学定律的本体论地位:它们是客观的描述,还是人类心智构建的模型? 《科学革命的社会根源》: 探究科学的兴起并非孤立的智力事件,而是深刻嵌入特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之中的产物。例如,航海技术的发展如何催生了精密的天文观测学;工厂流水线的标准化如何影响了控制论和系统思维的形成。本书会细致分析十七世纪的科学社团如何作为知识生产的中心,以及科学知识如何被权力结构所采纳、利用或压制。 二、 人文精神与技术伦理的张力 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和大规模数据分析日益主导我们生活的今天,人文学科的角色不再是退守象牙塔,而是必须直面技术进步带来的伦理困境与存在主义追问。 《数字时代的感官体验与主体消融》: 聚焦于媒介理论与现象学。随着虚拟现实、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成为我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渠道,人类的“在场感”和“身体性”正在经历怎样的重塑?本书将借鉴梅洛-庞蒂和德勒兹的思想,分析屏幕如何成为一种新的“身体延伸”,以及在超连接的环境下,个体身份的边界是如何变得模糊和易变的。它探讨了在算法的预测和干预下,自由意志是否仅仅是一种被模拟的幻觉。 《生物技术时代的“人”的定义》: 这是一个关于生物伦理和人类学交叉的深刻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成熟,使得人类首次具备了“设计”自身后代的能力。本书将考察不同文化传统中关于“自然”与“人工”的界限,追溯从普罗米修斯神话到现代优生学思想的历史幽灵。核心问题是:当我们有能力消除缺陷、增强能力时,我们如何界定一个“正常”或“完备”的人?这种能力对人类的平等观念和物种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三、 文明演进中的环境与生态视角 人类历史是与地球环境相互塑造的历史。本套系强调,对环境的理解不仅是生态学的任务,更是历史学、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共同议题。 《大地的深层历史:地质时间与人类尺度》: 这部作品旨在将人类文明的短暂性置于地质学的宏大尺度之下进行审视。它将介绍“深层时间”的概念,展示大陆漂移、冰期更迭等地球动力学过程如何塑造了人类的迁徙、农业的兴起和文明的兴衰。通过考察小冰期对欧洲社会结构的影响,或大型火山喷发事件对古代帝国的冲击,本书旨在培养读者一种“地球公民”的意识,即认识到人类的命运与地球系统的稳定性是紧密耦合的。 《从地方到全球的知识流动:农业革命的传播动力学》: 分析农业技术(如灌溉系统、作物选择、畜力使用)如何在不同地理区域被“驯化”和“传播”。这不仅仅是关于作物本身,而是关于知识、贸易网络和权力关系如何随之移动。书中会对比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城市化与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农业的适应性策略,揭示不同生态压力下,人类创造出的多样化生存智慧。 四、 逻辑与认知科学的前沿对话 认知科学的突破正在改变我们对“思考”、“推理”和“决策”的传统理解。本系列将引入最新的神经科学和计算模型成果,反思古典的逻辑学与认识论。 《心智的具身性:走出柏拉图的洞穴》: 批判“心智是纯粹抽象计算”的传统观点。本书将基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理论,论证我们的思维、情感和概念结构,是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身体结构、感官输入和运动经验之中的。例如,我们对“重”与“轻”、“上”与“下”的理解,是如何先于语言而形成并影响了抽象思维的?书中将展示动物行为学和人脑成像技术如何支持这一身体中心的研究范式。 《不确定性下的决策艺术:贝叶斯思维与人类判断的偏差》: 探讨在信息不完全或充满噪音的环境下,人类如何做出判断。从古典的概率论到现代的贝叶斯推断方法,本书将对比理想的统计模型与真实人类的启发式偏误(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它将结合行为经济学的案例,分析在金融市场、医学诊断等高风险领域,理解和修正自身判断的内在缺陷,是实现理性决策的关键。 本套“科学人文书系”力求提供一种整体性的知识视野,鼓励读者跳出专业壁垒,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更有力的问题,引导读者参与到人类知识的持续建构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过于学术化、充斥着专业术语的读物,总觉得离生活太远,读起来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却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科学人文书系:稻香园随笔》,读起来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文字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的能力。比如,在书中关于某个科学现象的探讨,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段枯燥的论述,没想到作者却用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原本抽象的原理讲得明明白白,让我恍然大悟。更重要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科学的层面,他还会将科学的发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引发读者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读到一部分关于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适应和引导这种变化。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引导我去发现科学的魅力,去理解人文的深度,让我在阅读中不断获得启迪。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一次长途旅行中,偶然发现的一处静谧的避风港。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找到这样一本能让心灵沉静下来的书,实属不易。作者的文笔自然流畅,没有一丝矫揉造作,读起来就像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我喜欢书中那种淡淡的忧伤,并非绝望,而是一种对人生短暂,对生命无常的深切体悟。这种情绪的流露,反而让我感到一种真实和亲切。我记得书中有关于“遗憾”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个话题,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剖析遗憾产生的原因,以及我们如何从中汲取教训,继续前行。这种坦诚的探讨,让我感到释然。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理的追求,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鼓励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去拓宽自己的视野,去理解更广阔的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旅程,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去回味某一句,某一段。书中的一些观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甚至有些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变化”的理解,他认为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我们要做的是去拥抱变化,而不是抗拒。这一点,在我面对生活中各种不确定性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曾一度对未知感到恐惧,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以一种更积极、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此外,书中关于“联系”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例子,展现了我们与他人、与自然、与整个宇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宏大生命网络中的一部分。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感到渺小,却又无比充实。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微雨的午后翻开的,正是那种最适合窝在沙发里,捧着一本书,静静享受时光的时刻。《科学人文书系:稻香园随笔》,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清雅,仿佛能闻到稻田的香气,又带着几分知识的沉淀。我一直对这种跨越科学与人文界限的探讨深感兴趣,总觉得最深刻的智慧,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无关的学科之间。我记得书的封面设计也十分别致,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有简洁的线条和素雅的色彩,传递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翻开第一页,便被那种舒缓的文字节奏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是那样细腻,描绘的场景栩栩如生,仿佛我身临其境,一同感受着那份宁静与思考。读着读着,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的节奏,是否过于匆忙,忽略了身边那些细微的美好。这本书就像一剂温和的良药,让我慢下来,重新审视生活,去发现那些被我忽视的诗意。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四季的变换、花草的生长、虫鸟的鸣叫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稻香园,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眷恋。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思考。作者在行文之间,展现了一种对世界独特的洞察力,那种洞察力并非来自于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来自于对日常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我记得书中有关于“时间”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去纠结于物理学上的时间定义,而是从一种更具个人感受的角度,去描绘时间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的痕迹,那些被遗忘的瞬间,那些在记忆中闪闪发光的片段。这种对时间的解读,让我对自己的过往有了新的审视,也对未来的日子有了更珍惜的态度。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有诗意的想象,又不失理性分析的严谨。常常是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紧接着便是对某种现象的精辟点评,这种“景”与“理”的结合,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谈论“选择”时所展现的智慧,他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之负责。这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鼓舞。

评分

和照片一样 内容也齐全

评分

很好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可以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和照片一样 内容也齐全

评分

物流很快,质量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