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对《罗生门》、《精神病患者》、《邦尼与克莱德》、《美国往事》、《天堂电影院》、《上帝也疯狂》、《死亡诗社》、《阿甘正传》、《毕业生》、《低俗小说》、《大话西游》、《毒太阳》、《花火》、《地下》、《无人地带》、《春去春又来》等二十余部电影进行了有关解读与分析。
电影经典解读,解读影片与导演、解读自己;解读主题、人物、形式,风格、镜头、技巧;解读社会、人生、宇宙。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河流中,电影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不过,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仅仅一百余年时间,它已享有了自己的辉煌,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批优秀的电影人创造了许多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已成为我们人类绚丽多彩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对世界经典电影的分析、解读。
作者简介
周文,四川人,中了传媒大学电视系剐教授。四川大学历史系本科,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硕士,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士。出版仃《电视专题》、《电视艺术概论》(与人合作),创作舞台剧《上帝之死》、《和氏璧》,编导电视片及晚会多部集,发表戏剧影视、文化传播论义多篇。任期刊杂志《电视艺术》责任编辑。
内页插图
目录
罗生门
精神病患者
毕业生
邦尼与克莱德
上帝也疯狂
卡 门
美国往事
死亡诗社
天堂电影院
阿甘正传
低俗小说
杀手莱昂
大话西游
毒太阳
地下
《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
花火
《我的父亲母亲》与《一个都不能少》
无人地带
春去春又来
精彩书摘
罗生门
一、剧情梗概
日本平安朝时期,大雨滂沱,古老破败的罗生门下,在此避雨的樵夫、行脚僧与打杂的正谈论着一桩离奇的凶杀案及其审判。
武士武弘与妻子真砂在森林里碰到强盗多襄丸,真砂被强暴,武士被杀。后来,多襄丸被抓。在纠察使署,证人樵夫与当事人多襄丸、真砂,借女巫还魂的武士一起交代这件案子。
多襄丸说,他一看见美貌的真砂就打起了主意,将武士骗到山上设陷阱将其捆绑,之后当着武士的面占有了他的妻子。真砂迷恋他的男性魅力,要求多襄丸与丈夫决斗,谁赢就跟谁。双方大战二十多回合,武士被杀。
真砂说,她被多襄丸强暴后,丈夫对她极为蔑视,在悲愤与恍惚中,她扑向武士,结果误杀了丈夫,自己自杀未遂。
借女巫之口的武士却说,强暴发生后,多襄丸要带真砂走,真砂让多襄丸先杀死武士,多襄丸大为惊讶,认为这女人太狠毒,就问武士如何处置她,真砂害怕而逃走,多襄丸追她而去。之后,武士羞辱、悲愤交集,于是自杀。
作为旁观者,樵夫说,多襄丸占有了真砂后要带她走,真砂要求两人决斗,开始,武士和多襄丸不愿意为一个女人决斗,真砂调唆、刺激,两人终于厮打起来,武士最终被杀死。
三人正在罗生门谈论,这时传来弃婴的哭声,打杂的当着樵夫和行脚僧的面剥去了婴儿的衣服。此事触动了樵夫,他承认自己偷走了插在武士胸口上的短刀,然后收养了弃婴。罗生门的雨渐渐停了,雨过天晴。
二、影片结构
本片导演黑泽明(1910—1998)出生于日本东京,是家中的第8个孩子,父亲是一名严厉的军人。黑泽明自幼就在严格的家教下学习剑道、书法、绘画,一窿曾立志当一名画家。1936年以助理导演和剧本撰稿人的身份进入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投身名导演山本嘉次郎门下学习导演和编剧。1943年执导处女作《姿三四郎》,在日本一举成名。1950年,《罗生门》问世,接连斩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成为日本与亚洲第一部走向世界的电影,它奠定了黑泽明在世界影坛大师级导演的显赫地位。以后的几十年里,他执导的《七武士》(1954),《蜘蛛巢城》(1957)、《影子武士》(1980)、《乱》(1985)等都是世界电影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黑泽明的影片大多蕴涵着深刻的道德观念与哲理,影像风格极具特色,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影响深远。1990黑泽明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98年,这位世界电影界的天皇病逝于日本,享年88岁。
半个世纪来,《罗生门》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价值的电影之一,哺育和影响了无数后代电影大师。影片深刻的思想、丰富而有创意的影像结构与形式,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难以比肩的典范。
本片结构,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下午时分,大雨中的罗生门,樵夫、行脚僧与打杂的谈论林中杀人案,这是影片的现实时空,是影片的大框架,三人在此回忆、评论事件,可称之为第一叙述时空。第二,同一天上午,纠察使署,见证人樵夫、行脚僧与当事人强盗多襄丸、武士妻子真砂、武士的代表女巫对武士被杀事件提供呈词,可称为第二叙述时空。第三,三天前,丛林中,武士被杀案件的具体呈现,纯粹的故事时空。
罗生门下的谈论,作为现实时空,它包含了已经过去的纠察使署与丛林两个时空;作为第一叙述时空,由它的叙述带出纠察使署与丛林故事。因此,它对整个影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既是影片最外围的最大的结构框架,也是影片的轴心,是影片的意义层。它的收放范围决定着影片其他部分的布局,在整体上,它由现实回到过去,又从过去回到现实,唯有它可以在三个时空之间自由往返,但是,就在几进几出、来回穿梭之间,影片的意义已经生成。最关键的是这层时空相对于其他两个时空是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是一个超然的审判与评论场所。这在后面还将讨论。
纠察使署部分既是罗生门部分的回忆,同时,它又担负着对三天前的叙述与回忆,是影片的中间层。起着承接的作用。如果说罗生门部分是对叙述的叙述,即樵夫与行脚僧对三位当事人叙述的转叙述,那么,纠察使署部分则是当事人直接的陈述。丛林部分是故事的展示,是对前面叙述层的再现,与第二叙述时空密切关联,二者共同完成每一个当事人的叙述,这部分处于结构的最内层。
抛开时空观念,换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影片的结构,即一个故事与它的四个版本。
在茂密的丛林,炎热的季节,一名武士的妻子遭遇强暴,武士被杀,现在的任务是追查杀人凶手。这样一件事,完全可以拍一个精彩的福尔摩斯探案,但是编导去Ⅱ选择了一个“复杂”的叙事,将这一简单的事件讲了四遍,而且每一遍都不一样。
派克?泰勒在其论文《(罗生门>作为现代艺术》中曾说,《罗生门》配得上作为现代艺术的主要人工制品这一地位,因为它与现代性的典范毕加索的艺术有共通之处。他指出,影片的性质是立体的——它那时间上的多透视类似未来主义绘画的多空间透视,尤其是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镜子前的姑娘”以及杜尚的“下楼梯的裸体女人”这样一些现代艺术的标本。而这些画的多面性在于把一个单一的现实分解为它的各个部分,即辩证的、共鸣的、竞争的、对立的局部。这个现实归根结底是一个,但是透视是分离的。
泰勒其实只说对了一部分,即《罗生门》的多样性,但是,却与毕加索、杜尚等人的未来主义、立体主义完全不一样,因为《罗生门》并不是“把一个单一的现实分解为它的各个部分,即辩证的、共鸣的、竞争的、对立的局部”。影片故事的四个版本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关系,不是一个故事的不同方面或不同部分,也就是说,四个版本不是一个完整故事的某一个局部,而是彻头彻尾完全不同的四个故事。四个故事彼此独立、封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关联,它们合起来不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故事,更何况它们根本无法融合为一体。这也正是《罗生门》与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在结构上的区别。
一个故事与它的四个不同版本,这显然是使影片真正有价值有创意的结构形式。而它的原型就是影片的来源,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剧作家桥本忍在改编剧本时,原样保留了小说《筱竹丛中》的这种结构。正是通过这种结构,内容的多义性、模糊性才真正得到体现,一个形式就是内容甚至决定内容的绝好范例。
当然,后来,黑泽明在桥本忍的改编本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不仅增加了大雨滂沱中的罗生门与门里的讨论,而且使它成为整个影片的连接线索;同时,不是叙事上简单的串联,在影片的意义上,它还是对四个故事的超越。这一点在后面的影片主题上还将详细谈到。
三、影片主题
影片问世几十年来,有关其主题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也是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证明。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三方面的观点:一、认为影片表达了人的不可相信与对人性的绝望;二、认为影片表达了对客观真理存在的怀疑;三、影片抨击了人的自私、堕落,同时肯定了人道主义。可以说,由于影片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属正常。但是,比较而言,第三种观点更加全面。不过,看完影片的第一感觉,包括之后长久留在人们心里的印记,或者说,影片给我们的真正冲击与震撼,确实又是片中展现与揭示的有关人性的恐怖。因此,本片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有着立体的、多方面的丰富内涵。
(一)真相的迷宫
在我们的常识里,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只应该有一个客观存在,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是,《罗生门》却让观众坠入了真相的迷宫,真理的客观性发生了动摇。
影片里,武士妻子真砂遭强奸与武士被杀是确凿无疑的,但是,关于武士被杀的经过,几位当事人与目击者的说法完全不一致,矛盾重重,甚至南辕北辙,一派扑朔迷离。
强盗多襄丸说是他杀死了武士。在他的陈述中,他强调了这么几点:第一,他垂涎武士妻子真砂的美貌,心旌摇动,称之为女神,不惜代价一定要弄到手,第二,并不想杀害武士,但在占有真砂准备离去时,真砂叫住了他,说他与她的丈夫必须有一人得死,她不愿自己的耻辱让两个男人知道,二人必须决斗,这样,多襄丸才与武士打斗起来;第三,他与武士的决斗十分激烈,大战23回合才得出胜负,他是堂堂正正比武杀死了武士。
武士妻子真砂说是自己杀了丈夫。她遭强暴后,极为悲愤,但是,丈夫的眼神却让她绝望,她说:“即使是现在,当我想起他那双眼睛的时候,我全身的血液也会变得冰凉,从他的双眼我所看到的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悲痛,而是冰冷的目光,憎恶的表情。”这双冷酷的眼睛使她宁愿死去,她神志错乱,恍恍惚惚中误杀了丈夫。
借女巫之口的武士承认是自杀,因为妻子真砂在遭强暴之后,不仅没有痛苦,反而在强盗多襄丸面前显出从未有过的美丽;不仅答应跟随多襄丸走,还叫多襄丸杀死自己。天地沉寂,树叶摇曳,武士听见自己在哭泣,在极度的屈辱与绝望中自杀。
在旁观者樵夫的版本里,强盗多襄丸占有真砂后,跪在地上请求真砂跟他走,真砂将捆绑丈夫的绳子解开,意为两人决斗。武士骂真砂是妓女,不愿为之拼命,可以奉送给多襄丸。多襄丸听后很尴尬,也犹豫起来。真砂于是狂笑,讽刺他们都不是真正的男人。刺激之下,二人打斗,水平都很差,歪歪倒倒,胆战心惊,气喘吁吁。最终,武士卡在树丛中被杀。
真相只有一个,可是,影片里却有四个关于真相的版本,三个当事人都称自己是杀人者,关于杀人的原因与过程都不一样。具体的杀人工具,强盗多襄丸与樵夫说是剑,武士与真砂则称用的是匕首。樵夫作为目击者,理应客观公正,但他的叙述也前后自相矛盾,一方面说被剑所杀,最后却又承认自己确实顺手拿了插在武士胸口的匕首。于是,一件本应简单的案件在众说纷纭之中变得离奇、复杂,迷雾重重,最终失去了客观的本来面目。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曾经指出:“从根本上说,历史是非叙述的、非再现的,不过,我们又可以附带一句,除了以文本的形式,历史是无法企及的,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先文本化的形式,我们才能够接触历史。”
前言/序言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河流中.电影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不过,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仅仅一百余年时间,它已享有了自己的辉煌,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批优秀的电影人创造了许多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已成为我们人类绚丽多彩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对世界经典电影的分析、解读。对经典的分析、解读,自古便有“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不同观念,与现代的阐释学相对应。即所谓还原文本与创造性“误读”的区别。笔者以为,两者各有千秋,各擅其长。
首先,”我注六经”式的还原文本是基础,通过对原作品rh容、形式、风格、技巧等的分析,充分地了解、回溯原作者的创作心理轨迹,从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学习与借鉴。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电影创作与此同理。所以。将一部经典电影从主题、人物形象、结构形式、镜头语言等方面进行分解、探讨,从而抵达导演的创作原旨,对电影的学习、鉴赏来说是一条极好的途径,这是此书的主要目的。基于这个前提,对电影原文本、对导演创作初衷的还原式解读也就成为本书内容的主要部分。
其次,事实上,笔者更喜欢也更推崇“六经注我”式的创造性解读。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既是包括电影在内的所有艺术经典作品具有无限丰富性的体现,也是我们阅读经典的真正乐趣所在。不管专业人员还是业余人员,在观看电影时,不仅愿意探知、理解导演等主创的意图。
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部关于全球文学巨著的深度剖析 书名: 文脉绵延:全球文学里程碑的深度考察与时代回响 作者: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一位富有学术背景和文学洞察力的作者姓名,例如:林语申]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家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或人文类出版社] ISBN: [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构的ISBN] --- 内容提要: 《文脉绵延:全球文学里程碑的深度考察与时代回响》并非简单地罗列文学作品的梗概或背景资料,而是一部旨在穿透历史迷雾,直抵人类精神核心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自古典时代直至二十世纪末期,那些被时间洗礼后依然熠熠生辉的、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学“圣经”与“旗帜”。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他们写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他们如何重塑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全书共分为六个宏大的部分,每一部分都建立在一个核心的主题和特定的文化地理坐标之上,以建立一种跨越地域和语言的文学对话网络。 第一部分:起源与神话的奠基石——东方叙事的永恒回响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古老的东方文明,重点解析了《荷马史诗》之外的、构建了东方世界观的几部关键文本。我们详细考察了古印度“吠陀”体系中的哲学思辨如何渗透到后来的叙事文学中,特别是对梵文史诗中关于“业报”、“轮回”与英雄主义三重性的精微分析。同时,对早期儒家经典中的叙事技巧,即如何通过历史人物的“典型化”来构建社会伦理蓝图,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学解读。我们的核心论点在于:东方文学的经典性,在于其将宇宙秩序与个体命运紧密捆绑的哲学深度。 第二部分:古典的断裂与重塑——西方文明的逻辑构建 这一部分着重审视了古希腊悲剧与罗马共和国史诗中蕴含的政治哲学与人性探索。与一般导论不同,本书侧重于对欧里庇得斯戏剧中“怀疑主义”的萌芽,以及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如何微妙地完成了从“个人英雄主义”向“帝国使命感”的意识形态转换。我们使用了结构主义的工具,揭示了这些文本如何建立起西方文学中关于“理性”、“城邦”与“命运抗争”的底层逻辑框架,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埋下了种子。 第三部分:信仰的疆域与想象力的边界——中世纪的象征体系 中世纪文学往往被简化为宗教教义的附属品。本书则挑战了这一观点,深入剖析了中世纪传奇(如亚瑟王传说)中“世俗浪漫”与“神圣虔诚”的紧张关系。我们对但丁的《神曲》的解读,超越了其神学意义,而是将其视为中世纪宇宙图景(Cosmology)和修辞学的集大成者。本书揭示了在严格的教会体系下,文学如何通过隐喻和象征,维护着一套复杂的、多层次的意义系统。 第四部分:人文主义的觉醒与个体的浮现——文艺复兴的肖像学 文艺复兴被视为现代性的开端,本书细致地分析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人”的地位如何发生颠覆性变化。我们不再满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表面戏剧性,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语言对“自我”概念的解构与重塑——哈姆雷特式的犹豫,麦克白式的野心,如何标志着内在心理世界的勃发。同时,我们也考察了塞万提斯如何通过《堂吉诃德》这一文本,对“英雄叙事”本身进行了反思性的解构,开启了现代小说的自我批判传统。 第五部分:理性的高墙与情感的洪流——启蒙与浪漫主义的辩证法 本书用一整个章节来处理十九世纪的“两极”对立。在“理性之声”部分,我们考察了十八世纪小说中对社会病态的冷静解剖,例如对功利主义思潮在叙事中产生的异化效果的描绘。紧接着,在“情感的回归”部分,我们详尽分析了浪漫主义文学如何通过对“崇高”(The Sublime)、自然与非理性力量的赞美,对启蒙理性构筑的秩序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重点分析了歌德、拜伦等人的作品中,如何确立了“天才”、“激情”与“异乡人”这些核心的现代文学原型。 第六部分:现代性的焦虑与叙事模式的崩塌——二十世纪的文化转向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现代主义”的巨变。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探讨的不是“现代主义流派”的罗列,而是其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工业化、战争创伤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冲击。我们详细剖析了意识流叙事如何试图捕捉“时间的主观性”,并考察了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如何彻底瓦解了十九世纪“全知叙述者”的权威性。本书将现代主义视为一次“本体论的危机”,文学的使命从“反映现实”转向了“构建意义”。 --- 写作特点与学术价值: 跨文化比较视角: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了地域藩篱,将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经典作品放在一个“人类共同经验”的框架下进行比较分析。例如,我们将东方哲学中的“非我”观念与西方尼采式的“超人”概念进行对照,探讨英雄主义的普适性与局限。 文本细读与理论深度结合: 每一章节都包含对关键文本的细致“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但绝不陷于碎片化的解读。细读的目的是为了激活深层的理论对话,例如,运用叙事学、接受美学及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对既有经典进行“再发现”。 聚焦“时代回响”: 本书强调文学经典并非静止的文物,而是持续与当代对话的媒介。每部分结尾都设有“当代意义投射”环节,探讨这些古老叙事在信息爆炸、全球化加剧的今天,如何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严谨的学术风格: 全书行文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引证详实。语言风格兼具学者的严谨与文学鉴赏家的热情,力求使晦涩的理论变得清晰易懂,同时保持学术探讨的严肃性。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文、史、哲专业的师生,以及所有对世界文学史怀有深度探索热情的非专业读者。它提供的不是一份“指南”,而是一张通往人类精神大陆的“导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