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学》阐述了教育方法学的历史,并系统论述了教育方法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育方法学》对教室内的对话、课程研究、教师职位的专业性、计算机和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中国的课程改革颇具参考价值。《教育方法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述通俗易懂,并结合诸多案例对教育方法学进行了形象具体的阐述。《教育方法学》对教育科研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供中小学教师、校长实践工作中参考。
佐藤学,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教育学会前会长,日本学术会议一部(人文社会科学部)前部长。有《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的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教育改革设计》等。中译本有《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课程与教师》《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等。
于莉莉,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毕业,教育学硕士,师从佐藤学教授。历任东京福祉大学兼职讲师,日本琦玉工业大学基础教育中心兼职讲师。
第一章 教育方法学概要
——从教育方法的学问迈向教育实践的学问
第二章 教育方法学的历史
一、近代以前的教育方法
二、教学论的产生——夸美纽斯
三、适应自然教育学——裴斯泰洛齐
四、国民国家教育学——赫尔巴特与赫尔巴特主义
五、儿童中心主义教育与学习的共同体——杜威
六、效率主义教育学——博比特与查特斯
七、单元学习的各种类型
八、行为科学的教育技术学——泰勒与布卢姆
九、从认知教学论到文化教育学——布鲁纳
第三章 日本的教学与授业研究
一、教学的产生与制度化
二、教学改革的挑战
三、战后的新教育
四、教学研究与教师研修
第四章 教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一、行为科学的范式——“过程一产出模型”
二、对行为科学的批判(1)——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
三、对行为科学的批判(2)——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
四、基于参与观察的研究
第五章 教与学:意义和关系的重建
一、教学的两个概念——“模仿模式”与“变化模式”
二、学习的再定义——关系论认识及其实践
三、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及其课题
四、教学的两种模式——“技术性实践”与“反思性实践”
五、反思性教学——实践及其表现方式
第六章 教室中对话(沟通)的结构
一、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行为分析——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
二、课堂教学中的沟通——贝拉克的教学分析
三、课堂教学的民族学方法论——梅汉的对话分析
四、教室中的对话结构——卡兹顿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五、教室话语与学力差异的研究
第七章 课程研究的课题
一、什么是课程
二、学科内容的组织与特征
三、教育内容的课题与文化领域
四、隐性课程
五、课程政治学
六、课程的文化研究
第八章 教师的专业性
一、教师形象探究
二、教师文化的各种类型
三、教师的实践性见识
四、教师教育的难题
第九章 计算机与教育
一、信息社会的教育
二、多媒体与教育
三、计算机的活用
四、学习的网络
第十章 课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教育方法学》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对教育的许多模糊认知,并提供了清晰的视角。作者以一种极为平和却深刻的方式,探讨了“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性。他指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学习节奏、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如何在这种差异中找到平衡,并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是教育者需要深思的问题。书中关于“评估的多元化”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是单一的考试分数,而是包含了过程性评估、表现性评估等多种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反思性实践”的强调。作者鼓励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能够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万能公式”,而是更像是一本“思维工具箱”,为教育者提供了思考的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我感觉自己不仅在学习教学方法,更是在学习一种教育哲学,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评分《教育方法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并没有直接指点迷津,而是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和深刻的见解,引领你一步步走向智慧的彼岸。书中关于“探究式学习”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是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从提出问题开始,主动搜集信息、分析证据、得出结论。作者详细阐述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如何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错误”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的解读。过去,我们往往将错误视为失败,而这本书则认为,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通往理解的必经之路。作者引导我们如何去“拥抱错误”,从中汲取养分,不断进步。此外,书中关于“合作学习”的技巧分析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坐在一起,而是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这本书让我对“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探索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比一场畅快的头脑风暴。作者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教育领域中一些长期存在的“痛点”,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解决方案。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分析所吸引。他不再仅仅强调外部激励,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书中列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展示了教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例如,关于“游戏化学习”的章节,我看到了如何将游戏的元素融入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现成的“鸡汤”,而是通过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论据,引导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从中不仅学到了实用的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以及如何培养真正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优秀人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初读《教育方法学》,我以为会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武功秘籍”,但事实证明,它更像是一张充满未知与可能性的“藏宝图”。作者的笔触轻盈却充满力量,他没有直接给出“怎么做”的详细步骤,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思考题和发散性的讨论,引导读者自行挖掘宝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部分,它打破了以单一标准衡量学生能力的局限,为那些在传统课堂上“不被看见”的孩子们提供了新的可能。作者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独特天赋,并设计能够激发不同类型智能发展的活动。例如,书中关于“项目式学习”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如何将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完成一个真实项目时,同时发展逻辑思维、创造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与我过去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本书更像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激发了我对教育的无限想象,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教育视野被极大地拓展了,对未来的教学实践充满了新的期待和动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风暴!刚拿到《教育方法学》时,我满怀期待,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然而,翻开书页的那一刻,就被作者跳脱的思维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他没有拘泥于陈旧的框架,而是以一种近乎颠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教”与“学”的本质。书中提到的“情境化学习”概念,让我对以往的课堂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反思。作者用生动的案例,剖析了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融入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认知。我尤其欣赏他对“隐性课程”的深入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了教师在言传身教之外,更容易被学生模仿和吸收的那些潜在影响。书中并非简单罗列方法,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每种方法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心理学依据,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和对教育本质的探索。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方法的启示,更是对教育者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对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下一代的新理解。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的“宝典”。
评分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这次京东图书活动,趁机多买了一些书,速度快,东西不错!
评分挺好的
评分正品,好书,我喜欢!
评分得好的一本书,喜欢!
评分读的有收获
评分读的有收获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