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问题》选译自麻省理工出版社的刊物《设计问题》(Design Issues)。该刊物是国际设计研究领域的著名学术期刊,主要刊登设计思想前沿研究论文,在国际设计领域有很大影响力。经麻省理工出版社授权,辛向阳教授带领的设计哲学团队从该刊物选译论文,结集陆续出版,旨在深化设计研究、推进知识创新,为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领域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启发。丛书适合设计院校教师、研究生、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企业管理人员阅读。
《设计问题》(Design Issues)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出版社授权翻译。译者孙志祥、辛向阳、代福平。Design Issues是国际设计研究领域的著名学术刊物,主要刊载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批评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案例,在设计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设计问题》(第二辑)选译自Design Issues 2013年的重要文章,可以作为研究生的教辅读物和业界的参考读物,对于深化中国设计教育和提升设计实践水平有积极作用。
《设计问题》(Design Issues)由国际设计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布鲁斯. 布朗(Bruce Brown)、理查德. 布坎南(Richard Buchanan)、卡尔. 迪桑沃(Carl Disalvo)、丹尼斯. 当丹(Dennis Doordan)、维克多. 马格林(Victor Margolin) 主编。中文版译者为辛向阳、孙志详、代福平。
《设计问题》译者简介
孙志祥,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江南大学设计哲学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设计文献翻译。
辛向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哲学博士、原香港理工大学交互设计专业创始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设计哲学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哲学、交互与体验设计、设计战略与方法
代福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设计学博士研究生,江南大学设计哲学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与信息可视化设计、交互与体验设计、中西设计哲学比较。
目 录
序 / V
设计无学科 / 1
1. 引言 / 2
2. 设计职业的严肃性 / 3
3.(设计)学科的消解 / 6
4. 学科性 / 10
5. 失去学科性的设计 /13
6. 结论 /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科学家、工程师和设计师 / 19
1.引言 / 20
2.二战初期的美军 / 21
3. 二战早期的采购和生产 / 23
4.航空技术进步 / 29
5.小型军用物资 / 34
II
设计问题(第一辑)
6.科学研究与发展局 / 38
7.运筹学/ 42
8.第一代计算机 / 43
9.结论 / 47
面向社会开放技术:介乎跨学科和民众参与之间 / 49
1. 引言 / 50
2.设计与科学技术研究的开放路径 / 51
3. 呼吁跨学科联系 / 54
4.从民众参与到开放社会行动计划 / 57
5. 结论 / 62
何谓参与?设计引领通往交叉学科框架之路 / 65
1. 引言 / 66
2. 跨学科参与的关联面 / 69
3. “参与广度”维的扩展 / 77
4. 深度、广度和范围的整合 / 78
5. 第四维:产出内容中的参与证明 / 81
6.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范例 / 83
7. 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的设计范例 / 85
8. 结论 / 88
设计对话:本能愉悦修辞框架 / 91
1.引言 / 91
2. 情感、情感认知和设计 / 92
3. 情感和情感认知 / 94
4. 情感设计框架:探索和合成 / 99
III
目 录
5. 设计对话中的外部影响和干扰 / 103
6. 情感设计对话中缺失的联系:本能愉悦修辞 / 106
7. 结论 / 111
设计思维支持:信息系统与推理 / 115
1.引言 / 116
2. 信息系统对设计的支持 / 116
3. 设计思维的理论 / 118
4. 人类设计思维的合理解释 / 125
5. 设计思维的信息系统支持分析 / 132
6. 讨论和结语 / 139
环境关系设计:从含糊性到织造性 / 141
1. 引言 / 141
2. 错误的逻辑 / 142
3. 设计:清除障碍的障碍 / 144
4. 学科障碍 / 147
5. 从含糊性到织造性 / 153
6. 结语:设计人类学在认识和造就世界中的作用 / 156
设计行动主义的颠覆性美学:设计调和艺术和政治 / 159
1.引言 / 159
2. 设计研究中的设计行动主义框架 / 162
3. 介于美学和政治范畴之间的设计行动主义 / 168
4. 设计行动主义新框架 / 176
5. 结论 / 177
设计问题(第一辑)
设计与精神性:与智慧经济相适应的物质文化 / 179
1. 引言 / 179
2. “精神性”的消亡和新兴的回归 / 182
3. 关于精神性的视角:世界观、需求和意义 / 185
4. 意义的层级 / 190
5. 精神性的理解 / 191
6. 精神性、冥想和创造性过程 / 196
7. 对设计的启发 / 199
8. 面向智慧经济 / 202
后 记 / 207
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末,以中央工
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成立(1958年)和无锡
轻工业学院造型系(现江南大学设计学院)(1960年)成立为
标志。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设计教育开始了第一阶段的改
革,在理论上表现为“设计”概念的引入,实现“工艺美术”
到“设计”的转换。此阶段,虽然对“设计”的内涵尚未清晰
了解,但人们已经隐约意识到“工艺美术”和“设计”概念并
不一致,开始接受“设计”(DESIGN)这个外来词。
第二阶段的改革开始于1990年代中期,在理论上表现为设
计概念内涵的探索,把设计表述为 “艺工结合”,或者进一
步表述为“艺术×科学”。人们认识到设计既有艺术也有工学
的属性,既是艺术表现也是科学创造。尽管如此,由于“工
艺美术”的历史认知惯性,专业名称仍表述为“艺术设计”和
“设计艺术学”,前者用于本科阶段,后者用于研究生阶段。
“艺术”作为前缀或者后缀,对“设计”进行修饰或者延伸。
这本《设计问题 第一辑 设计思想论丛》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排版,立刻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思想的重量感。拿到书的那一刻,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厚实而富有纹理,这大概是出版社在细节上追求极致的体现吧。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对设计本质的追问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讨论具体的设计作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哲学层面,探讨“什么是设计”以及“设计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书中对许多经典设计案例的剖析,并非仅仅停留在形式美感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设计诞生的底层逻辑和时代背景,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式,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设计思维深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中那种严谨又不失灵动的笔触,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与你进行一场关于创意与哲学的深度对话,时不时冒出的犀利观点,总能让人拍案叫绝,甚至重新审视自己过去习以为常的一些设计认知。
评分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设计师,我时常感到在日常工作的琐碎和商业目标的压力下,自己的创意很容易变得功利和短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剂清醒剂,将我猛地拉回了设计的初心。它没有提供任何可以直接套用的“模板”或“技巧”,相反,它挑战的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好设计”的预设标准。书中的某个章节专门讨论了“不确定性”在设计过程中的价值,这与我们通常追求的确定性和可控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论证了,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既有秩序的打破和对未知的拥抱,这种对“偶然性”的策略性运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在设计稿被否决后留下的“失败”尝试,或许其中蕴含着比最终定稿更具启发性的信息。阅读体验上,虽然内容厚重,但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为巧妙,总能用一个富有哲理性的引言或总结,将看似分散的思绪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读者不断向前探索。
评分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思考”的指南。作者在探讨一系列设计思想流派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从早期的包豪斯运动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再到当代数字时代的复杂系统思考,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棱镜,折射出设计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美学追求。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形式追随功能”这一老生常谈命题的重新审视。作者没有简单地赞同或否定,而是通过引入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辩证地指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功能本身也成为了被设计的对象,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实用性”的理解边界。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很多句子需要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其内涵,但这并非是晦涩难懂的炫技,而是为了承载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深刻洞察,它要求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力,才能真正地步入作者构建的思想迷宫。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而不是轻松的散步。但正是这种对思维惯性的持续挑战,才使得它显得如此珍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高度抽象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隐喻,它们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那些原本可能只在哲学系课堂上出现的术语,变得生动而具体。例如,他将“设计迭代”比喻为“雕塑家对大理石的持续对话”,这种充满画面感的表达,瞬间让枯燥的流程变得富有诗意。这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旨在培养一种持续提问的能力——一种对“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永恒追问。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身边的一切物体和环境的眼光都发生了微妙的偏移,多了几分审视、几分敬畏,以及对设计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和文化意图的警觉,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和珍藏的案头之作。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对于设计与社会、技术、伦理之间的复杂交织有着异常敏锐的洞察力。尤其是在讨论到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时,作者并没有停留于常见的可用性分析,而是深入探讨了数字产品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人类的注意力和认知结构。他提出的“注意力经济下的设计伦理困境”,发人深省,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所做的许多交互优化,究竟是在服务用户,还是在变相地“捕获”用户的时间。这种超越行业范畴的批判性思维,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设计专业领域,它更像是对当代技术文明的一次深刻反思。而且,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历史案例非常扎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他总能准确地从历史长河中打捞出与当下问题相呼应的先例,让论证显得有根有据,令人信服。这本书读起来需要耐心,但它所给予读者的思想回馈,是任何短期培训班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好,下次还会再来,京东自营还是值得信赖的!
评分阳光刚刚好沟沟壑壑回家
评分新书啦,不过类似学术期刊吧
评分好,下次还会再来,京东自营还是值得信赖的!
评分阳光刚刚好沟沟壑壑回家
评分好用,下次还会再来,京东自营还是值得信赖的!
评分印刷好,是正品,绝对。
评分好用,下次还会再来,京东自营还是值得信赖的!
评分真是快啊,赞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