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事再没完美:香港流行乐坛40年

当世事再没完美:香港流行乐坛4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怡东 著
图书标签:
  • 香港乐坛
  • 流行音乐
  • 音乐史
  • 文化研究
  • 香港文化
  • 粤语流行曲
  • 时代变迁
  • 社会变迁
  • 音乐评论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807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0787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1
字数:27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根随时间轨迹,看许冠杰、陈百强、谭咏麟、张国荣、张学友、刘德华、梅艳芳、beyond、王菲、陈奕迅等耳熟能详的香港歌手如何在香港流行乐坛里叱咤风云。
◎潮流和经典总在不经意间相互交替,流行是为了成就经典,经典则在某个时刻苏醒再次成为潮流。
◎一曲歌代表一个时代,香港流行音乐曾如何影响我们的青春,以后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独一句歌可记“当世事再没完美,可远在岁月如歌中找你”。

内容简介

本书把目光放在从公元1974年起整整四十年的香港流行音乐走过的漫长岁月。从无到有,从微小到繁华,从转折到衰微,情势的流变和人物的故事,一些片段一些画面都在字里行间找到情感的归属。“当世事再没完美可远在岁月如歌中找你”,一句歌词,也是标题,更是全书的中心所在。

目录

序章
流行曲岁月
年末成绩单
唱片与音乐
香港乐坛装了什么
微型发展史
第一章
1974年—1983年星光初现与电视金曲
1974年—1976年流行从这里开始
1977年巨星成名
1978年破与立
1979年浪潮
1980年主题曲对决
1981年星之成长
1982年王·后起航
1983年旧时代的最后欢送
第二章
1984年—1993年汹涌澎湃的迭生
1984年不寂寞的起点
1985年争霸的序幕
1986年一后两皇三泰斗
1987年乐队的异类八度
1988年说不出再见的晚上
1989年夕阳,朝阳
1990年新星集结号
1991年差一点天王
1992年成年礼
1993年一生何求海阔天空
第三章
1994年—2003年开拓时期的防守
1994年苏醒,潜伏的生命力
1995年三代同堂
1996年同楼异阁
1997年分水岭下细水长流
1998年丰收总是迟到
1999年世纪末的新秩序
2000年来份特别礼物
2001年此刻,实至名归
2002年长江推前浪
2003年上今日·芳华·绝代
第四章
2003年—2013年开凿另一壁江山
2003年下涅槃之歌
2004年尚欠一人
2005年最美好的时代
2006年向情歌宣战
2007年五十五个爱的奇迹
2008年赢了一条街
2009年严重似情侣讲分手
2010年重伤在水深火热
2011年更替只在朝夕
2012年混沌与复刻
2013年梦想,成长……
第五章
还有什么可送给你……
假使没有别离:陈慧娴
后会无期:Swing
幸存者:吴雨霏
忧郁小生或快乐王子:蓝奕邦
后记

前言/序言

作者的话

一直很想写一篇关于香港流行乐坛发展的文章,把乐坛经历的大事、歌手的音乐、他们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作为一个见证。对于这个陪伴着自己成长的乐坛,有很多想挖掘,到底它是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呢?香港粤语流行歌曲依然是我主要的音乐来源,虽然现在看来它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但谁也无法否认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造就了无数著名歌星,小小的地方却以流行曲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
这次记录想把港乐历史串联起来。参考的资料有两种,一种是以时间为序列,另一种是按人物归类。个人偏向以时间为序列编写本书,这样可以一步一步见证乐坛的成长,同时能清楚知道哪些人曾主宰乐坛的潮流。以时间为序,必须面对更多问题,特别是较早期的一些资料,没有亲身经历,对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部分歌手也尤为陌生,但无论怎样,该记录的都会记录下来。至于最近十来年乐坛的发展,本人就有很多感受在里面,同时也希望把这些都记录下来。或许有人会说四大天王之后香港粤语乐坛开始式微,但在我看来乐坛依然充满各种可能性,时代在前进,新时代的突起必须要有相当的记录。
初时,我只想从自己所知的香港乐坛入手,放弃不谈年代久远的。但是观看2011年快乐女生时,一名参赛者的话冲击了我——“我希望继续我的歌唱风格,在这个快餐歌曲时代,把我认为的经典歌唱出来,在以前一直感动我的歌曲。”当时“经典”二字就刻在我心中,也改变了我对歌曲的看法。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与未来,那些过去的歌影响着现代歌曲发展,没有那些老经典就无法孕育出现在我们听的歌曲,因为当代作曲者填词人都是听着那些歌成长的。也许,老的歌无法适合我们现在的口味,但是对待这些歌必须有一颗尊重的心,因为总有一天我们的歌也会变老。在承认经典老歌的同时,我也会一直听现代的流行曲,不为别的,抛弃现在等于抹杀未来。过去的歌固然能称为经典,现在的歌也可以。人们喜欢贵古贱今,总说现在的歌不好听而改听外文歌或只听老歌,可是有否想过连我们当代都不努力挖掘、演绎现代歌曲的内涵又有多少能成为经典留下?没有一首歌是命中注定的经典,经典需要时代的演绎。我尊重老歌,但我更希望能看到歌者把这时代的歌唱成经典。
经典太多,在大流之中也流失了很多,我希望能通过对过往资料的查阅了解更多我所不知道的香港粤语流行乐坛。了解过去的,更加了解我现在所认识的。我会把那些当红歌手都写上,只要能在记忆中留下印记的就会在记录里出现。个人喜恶肯定会影响叙述的立场和角度,但我力求将事实呈现,无法证实的说法和议论宁缺毋滥。
最后,告诫自己要坚持把这篇文章写下来,遇到纠结的事只能暂停但禁止放弃,以使命感注入此,时刻记住。
2011年8月于顺德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当世事再没完美:香港流行乐坛40年》的图书简介,重点放在该书探讨的内容,避免提及任何与该主题无关的信息,并力求语言自然流畅,富有深度。 --- 《当世事再没完美:香港流行乐坛40年》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香港流行音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长达四十余载的跌宕起伏与时代变迁。这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史的梳理,更是一幅描绘特定时代社会文化风貌的宏大画卷。香港乐坛的黄金时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竞争激烈,同时又与社会思潮紧密交织的熔炉。 黄金时代的辉煌与底色 四十年的跨度,恰好覆盖了香港从经济起飞、步入繁荣鼎盛,再到回归后经历转型阵痛的完整历程。流行音乐作为城市脉搏的直接反映,其旋律、歌词与风格的演变,无不映射出港人的集体情感与身份认同的变迁。 早期,粤语流行曲(Cantopop)的崛起,是本土文化自信重建的重要标志。从翻唱日语歌曲的青涩阶段,到本土创作力量的觉醒,本书详细梳理了那个时代词曲作者们如何摸索出一条既能与国际潮流接轨,又深深植根于本土语境的音乐道路。我们看到了林子祥、张国荣、梅艳芳、陈百强等一代巨星,他们不仅是歌手,更是文化符号的缔造者。他们的歌曲,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宏大的叙事结构,构建了一个几乎“完美”的音乐神话。 转型期的阵痛与创新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亚洲金融风暴的阴影笼罩,以及社会环境的微妙变化,香港乐坛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航海时代”。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唱作人涌现,音乐制作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峰。四大天王的现象级成功,既是商业运作的极致体现,也是对大众情感需求精准把握的结果。在这个阶段,音乐的多元化趋势开始显现,R&B、摇滚、电子乐等元素被更深入地融入粤语歌曲之中。 然而,这种辉煌并非没有代价。随着市场对“完美偶像”的追捧,音乐工业流水线的固化也带来了同质化的风险。本书将聚焦于这种光环背后的创作困境,探讨在巨头林立的商业体系下,小众音乐人如何艰难求生,以及他们对音乐本体价值的坚守。 世纪之交的挑战与重塑 进入新千年,互联网的兴起、盗版的冲击以及唱片工业的结构性衰退,对香港乐坛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以往那种以电台和电视台为主导的推广模式被彻底打破。乐坛的重心开始向更具个性和独立性的方向转移。 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独立音乐场景的勃发,以及新兴音乐人如何利用数字平台,重新定义与听众的关系。从后摇滚到独立流行(Indie Pop),这些新的声响不仅是对主流商业模式的反思,也折射出新一代港人对身份认同、社会空间以及未来方向的探索。我们看到,昔日的“完美”叙事逐渐破碎,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复杂、多面和带有棱角的个体声音。 词曲背后的时代精神 《当世事再没完美》的核心,在于探讨音乐如何成为时代情绪的载体。四十年的变迁,见证了香港社会心态的微妙转变:从对“狮子山下”精神的集体认同,到对回归后身份的审慎观望,再到面对快速变迁世界的迷惘与反思。 词作的力量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书细致解读了黄霑的豪迈、林夕的哲思、周耀辉的都市疏离感,他们笔下的文字,不仅是流行歌词,更是记录时代变迁的“社会学文本”。当“完美”成为过去式,流行歌曲不再提供简单的慰藉,而是开始直面现实的复杂与不确定性。 通过对不同时期标志性作品的深度剖析,本书试图呈现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香港流行乐坛图景:它如何从模仿走向成熟,如何从巅峰滑落并进行自我革新,以及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它将如何在新的生态中继续书写它的故事。这四十年,是香港的四十年,也是流行音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的四十年。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太对我的胃口了。它不像那种学院派写作那样端着架子,而是带着一种香港特有的市井烟火气和犀利洞察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描绘场景时那种画面感极强,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甚至带着一种跳跃式的节奏感,仿佛作者本人就在你耳边,用他独有的腔调跟你吐槽那些乐坛的恩怨情仇。我尤其喜欢它对几位重量级音乐人性格侧面的刻画,那种入木三分的描摹,远超出了对他们音乐成就的简单赞美。它敢于触碰那些边缘化的、甚至略带争议的话题,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美化。这让整本书读起来非常真实,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魅力。那种对“不完美”的直视,恰恰构成了这部作品最动人的部分。它不只是记录了音乐,更记录了那些创造音乐的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沉浮,最终留下属于他们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的让人爱不释手,光是摆在书架上就是一种享受。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无论是舞台上的光芒万丈,还是私下里略显青涩的瞬间,都带着一种不可复制的年代质感。特别是那些针对特定年份的乐坛大事记的梳理,做得极其精炼,就像是给特定时期的音乐做了一个快速的“定格”。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那些文字成功地唤醒了我深藏的听觉记忆。每读到一个关于某首经典情歌的创作背景,我都能立刻在脑海中重构起当年听这首歌时的情景、心情,甚至周围的环境气味。这种深度的感官联结,是很多音乐评论望尘莫及的。这本书成功地将“阅读”变成了一种“聆听”的体验,它让你在文字中,重新体会到了那个“完美”尚未褪去、却已然开始消逝的黄金年代的余温。

评分

这部书的书名就带着一股子宿命论的悲凉感,让人忍不住好奇,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和音乐,能引出“再没完美”这样的论断。我一拿到手,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和排版吸引住了。那种老唱片封面的设计风格,带着明显的复古气息,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粤语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我特地找了个安静的周末,泡上一壶茶,打算沉浸在这场音乐的追忆之旅中。我一直觉得,香港流行乐坛不仅仅是音乐,它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是无数人青春的BGM。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从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对音乐人背后心路历程的剖析,让我这个老歌迷读得津津有味。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流水账式的编年史,而是充满了故事性,每一个段落的叙述都像是娓娓道来的私房话,让人感觉亲近又真实。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刁钻,抓住了那些被光环掩盖下的,更具人性的挣扎和追求。

评分

坦白说,我本来对流行音乐史类的书籍抱持着一种警惕心,生怕又是泛泛而谈的抒情散文。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叙事结构上设计得非常巧妙,并非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像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把不同年代、不同阵营的音乐人、唱片公司、甚至幕后制作人员的关系梳理得清晰可见。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得以窥见整个乐坛运作的复杂生态。我感觉作者更像是一位专业的田野调查者,而不是一个仰望星空的粉丝。书中引用的那些一手访谈资料和细微的行业数据,都证明了其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对于真正想了解香港流行乐坛是如何从萌芽走向巅峰,再到经历变革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的基础和深入的理解框架。它教会我,音乐的辉煌背后,是无数次商业抉择和艺术妥协的叠加。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我立刻被那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所折服。作者显然花了大把时间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轶事,并且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将香港乐坛四十年来的几次重大转折点梳理得井井有条。它不是那种只谈情怀、不谈数据的肤浅读物。书中对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演变,以及背后经济环境和社会思潮的相互作用,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某一首经典歌曲时,那种如同解剖刀般精准的切入点,能让你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这不仅仅是一本给歌迷看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史的教科书。我甚至能从文字中感受到那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行业如何在一片白热化的竞争中,迸发出惊人创造力的那种张力。读完一章,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去重温一下书中提到的那些老歌,再去对比作者的分析,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美妙。

评分

内容很精彩,但书的尺寸有点奇怪

评分

写得很一般,浮光掠影,没多大意思!

评分

内容很精彩,但书的尺寸有点奇怪

评分

好书,真正值得人人阅读欣赏的

评分

特价买的,活动很给力,书的内容也不错

评分

做活动时入手,价格满意!书里竟然一张图片都没有,太奇葩了!

评分

内容很精彩,但书的尺寸有点奇怪

评分

做活动时入手,价格满意!书里竟然一张图片都没有,太奇葩了!

评分

怀念十年前的摇滚和民谣,不对是二十年前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