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名傢主編,形式便利,版本精良,高清放大,印刷精美,絕不反光。
1.摺頁形式,可伸可縮。既可以單麵臨摹,也可以展開整體欣賞,充分考慮讀者需要,極為便利。
2.內容全麵,版本優良。全套一共70種,囊括瞭曆代書法精品,是很好的書法學習資料。
3.特選不反光紙張,四色高清印刷,適當放大,鋒芒墨色縴毫畢現,可謂“下真跡一等”。
內容簡介
本係列叢書精選曆代常用碑帖範字加以放大,並配以摺頁的形式,有彆於市麵上的其他書法類圖書,是本社黑白版《中國曆代法書名碑原版放大摺頁》(常銷,暢銷)的彩色升級版。既可用於學校、書法培訓中心,也可為書法愛好者自學使用。
作者簡介
古鐵,原名鬍紫桂,係中國書協第四屆書法發展委員會委員、第五屆新聞齣版委員會委員、文化部青聯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七十年代書傢”藝委會委員、湖南省書協副主席。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話說孫過庭及其《書譜》
齊玉新
唐代的孫過庭無疑是書法史上的一位大書法傢和理論傢,其《書譜》不僅僅是一本可供臨摹的書法範本,同時也是一部著名的書法論著。
孫過庭,字虔禮,浙江富陽人,一說作河南陳留(今河南開封)人。生卒年不詳,約生於唐太宗貞觀時代(627—649),卒於武則天時代垂拱三年(687)稍後。孫過庭曾為率府錄事參軍,官位低微,所以記錄唐代曆史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沒有其傳記,僅陳子昂為其作過兩篇祭文。
孫過庭一生到底流傳過多少墨跡,生前擅長何種書體,現在也不得而知。唐代張懷瓘在其名篇《書斷》中將孫過庭列為“能品一百七人之隸書二十三人之一”,或許孫過庭擅長隸書,但因為沒有墨跡或者碑刻存世,也不得而知。張懷瓘還提到孫過庭曾作過《運筆論》,《運筆論》是否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書譜》呢?宋代《宣和書譜》也曾記載孫過庭作過小字《韆字文》,孫的《韆字文》未見流傳,其所謂的“小字”會是什麼樣子?因為孫過庭身世、傳記都較少流傳,所以有關他的書法方麵的資料是比較模糊的。我們今天唯一能見到的有關孫氏的書法信息就隻有這麼一部《書譜》。目前流傳下來的宋代閣帖以及各種曆史資料中,也幾乎沒有見到過《書譜》有其他形式的版本資料,民間曾傳有《書譜》宋代拓本,因無具體傳承史料,筆者也未得見。
《書譜》分為上、下兩捲,共六篇,完成於唐代武則天垂拱三年。孫過庭為什麼要寫這樣一本《書譜》呢?用他本人的話講,就是要“庶欲弘既往之風規,導將來之器識。除繁去濫,睹跡明心者焉”。唐代因李世民推崇王羲之,故書傢對“二王”之書風無不頂禮膜拜,唐初諸人無不摹右軍之書。在眾多齣類拔萃的唐代書法傢中,能夠傳承王羲之書風的,首推虞世南。然虞世南更多的是繼承瞭王羲之的意韻、風神,孫過庭則在形體上勝於虞世南,達到瞭“形神兼備”的境界,因此清代大收藏傢孫承澤認為孫過庭可享“唐第一妙腕”之美譽。近代也曾認為,得王羲之形神者無外乎孫過庭的《書譜》和賀知章的《孝經》,此又另當彆論。孫過庭對於“二王”書法,在《書譜》中始終存在一個觀點,就是“揚羲抑獻”,他認為“以子敬之豪翰,紹右軍之筆劄,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剋箕裘。況乃假托神仙,恥崇傢範,以斯成學,孰愈麵牆”。然而,唐代楷書雖然風行其世,但也齣現瞭張旭、懷素這樣的草書大傢,唐代也是曆史上最推崇王羲之書風的時代,有一手“形神兼備”的純正王羲之書風的孫過庭卻沒有得到和形成應有的認可和影響,這是因為政治、地位的關係呢,還是因為沒有個性麵目?
曆史發展到瞭宋代,孫過庭的《書譜》纔得以被宋高宗認可—“此譜妙備草法”,宋徽宗也滲金禦題,因此《書譜》捲首鈐有“宣和”“政和”印,還有宋徽宗手書的“唐孫過庭書譜序”字樣。
南宋薑夔的《續書譜》顯然也是在孫過庭《書譜》的基礎上産生。宋代的《宣和書譜》認為孫過庭“尤善於用筆”,米南宮也認為孫過庭“甚有右軍法……凡唐草得“二王”法,無齣其右”。由此可見,到瞭宋代,孫過庭的草書藝術纔真正被認可,米芾的論斷,也同時說明孫過庭的草書的確繼承瞭王羲之的書法精髓。
孫過庭的草書,用筆多變奇詭,跳蕩起伏變化很大,尤其是入紙的空搶動作和使轉含蓄蘊藉,直接秉承瞭王羲之的筆法體係;結體古質今妍,深得王羲之之神髓,這一點從王羲之傳世的一些唐人摹本的手劄中可見一斑。
從當代書法學研究和學習的角度講,我們無法見到王羲之親筆的墨跡,存世的基本都是唐代王羲之墨跡的摹本。因此,研究和學習王羲之書法,書寫孫過庭的《書譜》無疑是最好的研究和學習資料,此帖的藝術成就也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
前言/序言
《翰墨風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傳承與流變》 書籍概述: 《翰墨風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傳承與流變》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書法史演變脈絡、梳理曆代書傢風格特徵、剖析書體發展規律的權威性學術著作。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微的文本分析相結閤,係統梳理瞭自甲骨文、金文肇始,經篆、隸、楷、行、草五體完備直至近現代書風演變的全過程。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立體的中國書法藝術知識體係,揭示書法作為一門獨特東方美學載體的內在精神內核與外在形式之美。 內容結構與深度解析: 本書的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分為上下兩捲,共十三章,輔以詳盡的圖版注釋與參考文獻。 上捲:源流探微——書體初成與確立之時代 第一章:文字的誕生與書法的萌芽(先秦時期) 本章聚焦於漢字在商周至春鞦戰國時期的早期形態。詳細考察瞭甲骨文的契刻特徵及其與蔔筮儀式的關係,分析瞭金文(鍾鼎文)在周代禮器上的銘刻實踐如何推動瞭綫條的規範化和結構的美學化。重點探討瞭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地域差異性,以及石鼓文等重要遺存所展現齣的古樸雄渾之氣,為後世篆書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秦漢的統一與隸變的革命 深入分析瞭秦朝統一文字的重大曆史意義,重點闡述瞭小篆的規範化過程,以及隸書在秦漢時期作為官方應用字體發生的結構性變革——“蠶頭燕尾”的形態確立。本章通過對漢代碑刻(如《乙瑛碑》《曹全碑》)的細緻比對,揭示瞭隸書從古樸嚮成熟轉化的階段性特徵,並探討瞭草書的雛形——章草的齣現,是如何在日常文書處理中孕育而生的。 第三章:楷書的定型與魏晉風度的初現 楷書的成熟標誌著中國書法的基本格局最終形成。本章詳盡論述瞭魏晉時期,在社會動蕩與玄學思潮的影響下,書法開始從“實用”嚮“審美”轉化的關鍵一步。通過對鍾繇、王羲之父子在楷書上所做的開創性貢獻的分析,確立瞭楷書的典範,並初步勾勒齣魏晉士人追求自然、率真的審美傾嚮。 下捲:高峰聳峙——成熟期的藝術升華與流變 第四章:二王一脈的集大成與法度之極 本章將重心完全放在“書聖”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的藝術成就上。詳細剖析瞭王羲之如何融匯漢隸和鍾繇楷書之長,創立瞭影響後世韆年的行書典範《蘭亭序》(通過摹本分析)。探討瞭“盡善盡美”的藝術標準是如何被確立的,以及“永”字八法等技法理論的産生背景。 第五章:唐代尚法:楷書的鼎盛與個性化探索 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黃金時期。本章係統梳理瞭初唐“歐虞褚薛”四大傢的不同風格取嚮:歐陽詢的險峻法度、虞世南的溫潤平和、褚遂良的靈動秀逸、薛稷的清瘦拔高。繼而深入分析瞭盛唐顔真卿和晚唐柳公權的突破性貢獻,顔體的雄渾博大與柳體的遒勁瘦硬,如何將法度的要求推嚮瞭極緻,形成瞭“尚法”的核心精神。 第六章:草書的飛揚:從章草到今草的質變 本章獨立考察瞭草書的發展曆程。從漢魏的章草(如《急就章》)到晉代的今草(張芝的“章草之祖”),再到唐代張旭和懷素將草書推嚮瞭抒情和狂放的巔峰。詳細辨析瞭“顛張醉素”如何運用筆墨的疾速、連綿和體勢的欹側,錶達強烈的內在情感,標誌著書法藝術完全脫離瞭純粹的書寫功能。 第七章:行書的變奏: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閤 行書因其兼具楷書的易識性與草書的流暢性,成為最廣泛使用的書體。本章重點研究瞭唐代以後行書的風格演變,包括顔真卿的渾厚行書與柳公權的勁健行書,以及五代宋初蘇舜欽、蔡襄等人的早期探索。強調瞭行書作為連接楷、草的橋梁地位,以及其在文人審美中的重要性。 第八章:宋代尚意:文人書法的自覺興起 宋代是中國士人階層審美趣味發生巨大轉變的時期。本章核心探討瞭“宋四傢”(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的“尚意”主張。分析瞭蘇軾的“我書意造無法”如何挑戰瞭唐代的法度觀念,黃庭堅對綫條的拉長和結體的欹側,米芾的“刷字”和對古人書法的兼收並蓄,標誌著書法藝術開始更多地關注書寫者自身的學養和性情。 第九章:元明清的承啓與復古思潮 元代趙孟頫提倡復古,力追晉唐,對宋人書風進行瞭矯正,強調書法應迴歸法度與文人修養的統一。明代文徵明、祝允明等人繼承瞭“颱閣體”的規範,同時也孕育瞭更具個性的“吳門書派”。清代碑學興起,對帖學産生瞭巨大衝擊。本章分析瞭碑學(如鄧石如、包世臣)如何從漢魏碑刻中汲取金石氣,為中國書法注入瞭新的生命力。 結語:跨越時空的對話 總結全書,強調書法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其“中和”之道,即在法度與意趣、繼承與創新之間的永恒張力。探討瞭書法在當代社會中如何繼續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存在。 本書特色: 1. 宏觀與微觀結閤: 不僅梳理瞭宏大的曆史脈絡,更對每一代書傢的代錶作進行瞭深入的筆法和結構分析。 2. 注重時代精神: 將書法藝術的演變與當時的社會思潮、哲學思想(如玄學、禪宗、理學)緊密結閤,揭示其背後的文化驅動力。 3. 理論體係構建: 係統闡述瞭“尚法”、“尚意”、“尚態”等核心審美範疇的形成與流變。 4. 語言嚴謹: 采用學術研究的嚴謹筆調,力求精確闡述專業術語和曆史事件,避免口語化和主觀臆斷。 本書是書法愛好者、藝術史研究者、傳統文化學習者不可多得的深度參考讀物。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曆代名傢的畫冊,更是一部解讀中國文人精神世界與審美理想的“筆墨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