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名家主编,形式便利,版本精良,高清放大,印刷精美,绝不反光。
1.折页形式,可伸可缩。既可以单面临摹,也可以展开整体欣赏,充分考虑读者需要,极为便利。
2.内容全面,版本优良。全套一共70种,囊括了历代书法精品,是很好的书法学习资料。
3.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适当放大,锋芒墨色纤毫毕现,可谓“下真迹一等”。
内容简介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畅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作者简介
古铁,原名胡紫桂,系中国书协第四届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书协副主席。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话说孙过庭及其《书谱》
齐玉新
唐代的孙过庭无疑是书法史上的一位大书法家和理论家,其《书谱》不仅仅是一本可供临摹的书法范本,同时也是一部著名的书法论着。
孙过庭,字虔礼,浙江富阳人,一说作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太宗贞观时代(627—649),卒于武则天时代垂拱三年(687)稍后。孙过庭曾为率府录事参军,官位低微,所以记录唐代历史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没有其传记,仅陈子昂为其作过两篇祭文。
孙过庭一生到底流传过多少墨迹,生前擅长何种书体,现在也不得而知。唐代张怀瓘在其名篇《书断》中将孙过庭列为“能品一百七人之隶书二十三人之一”,或许孙过庭擅长隶书,但因为没有墨迹或者碑刻存世,也不得而知。张怀瓘还提到孙过庭曾作过《运笔论》,《运笔论》是否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书谱》呢?宋代《宣和书谱》也曾记载孙过庭作过小字《千字文》,孙的《千字文》未见流传,其所谓的“小字”会是什么样子?因为孙过庭身世、传记都较少流传,所以有关他的书法方面的资料是比较模糊的。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有关孙氏的书法信息就只有这么一部《书谱》。目前流传下来的宋代阁帖以及各种历史资料中,也几乎没有见到过《书谱》有其他形式的版本资料,民间曾传有《书谱》宋代拓本,因无具体传承史料,笔者也未得见。
《书谱》分为上、下两卷,共六篇,完成于唐代武则天垂拱三年。孙过庭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谱》呢?用他本人的话讲,就是要“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唐代因李世民推崇王羲之,故书家对“二王”之书风无不顶礼膜拜,唐初诸人无不摹右军之书。在众多出类拔萃的唐代书法家中,能够传承王羲之书风的,首推虞世南。然虞世南更多的是继承了王羲之的意韵、风神,孙过庭则在形体上胜于虞世南,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因此清代大收藏家孙承泽认为孙过庭可享“唐第一妙腕”之美誉。近代也曾认为,得王羲之形神者无外乎孙过庭的《书谱》和贺知章的《孝经》,此又另当别论。孙过庭对于“二王”书法,在《书谱》中始终存在一个观点,就是“扬羲抑献”,他认为“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然而,唐代楷书虽然风行其世,但也出现了张旭、怀素这样的草书大家,唐代也是历史上最推崇王羲之书风的时代,有一手“形神兼备”的纯正王羲之书风的孙过庭却没有得到和形成应有的认可和影响,这是因为政治、地位的关系呢,还是因为没有个性面目?
历史发展到了宋代,孙过庭的《书谱》才得以被宋高宗认可—“此谱妙备草法”,宋徽宗也渗金御题,因此《书谱》卷首钤有“宣和”“政和”印,还有宋徽宗手书的“唐孙过庭书谱序”字样。
南宋姜夔的《续书谱》显然也是在孙过庭《书谱》的基础上产生。宋代的《宣和书谱》认为孙过庭“尤善于用笔”,米南宫也认为孙过庭“甚有右军法……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由此可见,到了宋代,孙过庭的草书艺术才真正被认可,米芾的论断,也同时说明孙过庭的草书的确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精髓。
孙过庭的草书,用笔多变奇诡,跳荡起伏变化很大,尤其是入纸的空抢动作和使转含蓄蕴藉,直接秉承了王羲之的笔法体系;结体古质今妍,深得王羲之之神髓,这一点从王羲之传世的一些唐人摹本的手札中可见一斑。
从当代书法学研究和学习的角度讲,我们无法见到王羲之亲笔的墨迹,存世的基本都是唐代王羲之墨迹的摹本。因此,研究和学习王羲之书法,书写孙过庭的《书谱》无疑是最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此帖的艺术成就也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
前言/序言
《翰墨风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流变》 书籍概述: 《翰墨风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流变》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书法史演变脉络、梳理历代书家风格特征、剖析书体发展规律的权威性学术著作。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系统梳理了自甲骨文、金文肇始,经篆、隶、楷、行、草五体完备直至近现代书风演变的全过程。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立体的中国书法艺术知识体系,揭示书法作为一门独特东方美学载体的内在精神内核与外在形式之美。 内容结构与深度解析: 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上下两卷,共十三章,辅以详尽的图版注释与参考文献。 上卷:源流探微——书体初成与确立之时代 第一章:文字的诞生与书法的萌芽(先秦时期) 本章聚焦于汉字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早期形态。详细考察了甲骨文的契刻特征及其与卜筮仪式的关系,分析了金文(钟鼎文)在周代礼器上的铭刻实践如何推动了线条的规范化和结构的美学化。重点探讨了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地域差异性,以及石鼓文等重要遗存所展现出的古朴雄浑之气,为后世篆书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秦汉的统一与隶变的革命 深入分析了秦朝统一文字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阐述了小篆的规范化过程,以及隶书在秦汉时期作为官方应用字体发生的结构性变革——“蚕头燕尾”的形态确立。本章通过对汉代碑刻(如《乙瑛碑》《曹全碑》)的细致比对,揭示了隶书从古朴向成熟转化的阶段性特征,并探讨了草书的雏形——章草的出现,是如何在日常文书处理中孕育而生的。 第三章:楷书的定型与魏晋风度的初现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的基本格局最终形成。本章详尽论述了魏晋时期,在社会动荡与玄学思潮的影响下,书法开始从“实用”向“审美”转化的关键一步。通过对钟繇、王羲之父子在楷书上所做的开创性贡献的分析,确立了楷书的典范,并初步勾勒出魏晋士人追求自然、率真的审美倾向。 下卷:高峰耸峙——成熟期的艺术升华与流变 第四章:二王一脉的集大成与法度之极 本章将重心完全放在“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的艺术成就上。详细剖析了王羲之如何融汇汉隶和钟繇楷书之长,创立了影响后世千年的行书典范《兰亭序》(通过摹本分析)。探讨了“尽善尽美”的艺术标准是如何被确立的,以及“永”字八法等技法理论的产生背景。 第五章:唐代尚法:楷书的鼎盛与个性化探索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黄金时期。本章系统梳理了初唐“欧虞褚薛”四大家的不同风格取向:欧阳询的险峻法度、虞世南的温润平和、褚遂良的灵动秀逸、薛稷的清瘦拔高。继而深入分析了盛唐颜真卿和晚唐柳公权的突破性贡献,颜体的雄浑博大与柳体的遒劲瘦硬,如何将法度的要求推向了极致,形成了“尚法”的核心精神。 第六章:草书的飞扬:从章草到今草的质变 本章独立考察了草书的发展历程。从汉魏的章草(如《急就章》)到晋代的今草(张芝的“章草之祖”),再到唐代张旭和怀素将草书推向了抒情和狂放的巅峰。详细辨析了“颠张醉素”如何运用笔墨的疾速、连绵和体势的欹侧,表达强烈的内在情感,标志着书法艺术完全脱离了纯粹的书写功能。 第七章:行书的变奏: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行书因其兼具楷书的易识性与草书的流畅性,成为最广泛使用的书体。本章重点研究了唐代以后行书的风格演变,包括颜真卿的浑厚行书与柳公权的劲健行书,以及五代宋初苏舜钦、蔡襄等人的早期探索。强调了行书作为连接楷、草的桥梁地位,以及其在文人审美中的重要性。 第八章:宋代尚意:文人书法的自觉兴起 宋代是中国士人阶层审美趣味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本章核心探讨了“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尚意”主张。分析了苏轼的“我书意造无法”如何挑战了唐代的法度观念,黄庭坚对线条的拉长和结体的欹侧,米芾的“刷字”和对古人书法的兼收并蓄,标志着书法艺术开始更多地关注书写者自身的学养和性情。 第九章:元明清的承启与复古思潮 元代赵孟頫提倡复古,力追晋唐,对宋人书风进行了矫正,强调书法应回归法度与文人修养的统一。明代文徵明、祝允明等人继承了“台阁体”的规范,同时也孕育了更具个性的“吴门书派”。清代碑学兴起,对帖学产生了巨大冲击。本章分析了碑学(如邓石如、包世臣)如何从汉魏碑刻中汲取金石气,为中国书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结语:跨越时空的对话 总结全书,强调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中和”之道,即在法度与意趣、继承与创新之间的永恒张力。探讨了书法在当代社会中如何继续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存在。 本书特色: 1. 宏观与微观结合: 不仅梳理了宏大的历史脉络,更对每一代书家的代表作进行了深入的笔法和结构分析。 2. 注重时代精神: 将书法艺术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如玄学、禅宗、理学)紧密结合,揭示其背后的文化驱动力。 3. 理论体系构建: 系统阐述了“尚法”、“尚意”、“尚态”等核心审美范畴的形成与流变。 4. 语言严谨: 采用学术研究的严谨笔调,力求精确阐述专业术语和历史事件,避免口语化和主观臆断。 本书是书法爱好者、艺术史研究者、传统文化学习者不可多得的深度参考读物。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历代名家的画册,更是一部解读中国文人精神世界与审美理想的“笔墨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