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名家主编,形式便利,版本精良,高清放大,印刷精美,绝不反光。
1.折页形式,可伸可缩。既可以单面临摹,也可以展开整体欣赏,充分考虑读者需要,极为便利。
2.内容全面,版本优良。全套一共70种,囊括了历代书法精品,是很好的书法学习资料。
3.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适当放大,锋芒墨色纤毫毕现,可谓“下真迹一等”。
内容简介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畅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作者简介
古铁,原名胡紫桂,系中国书协第四届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书协副主席。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遒、峻、爽、清话柳体
苏美华
一、生平简介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29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唐穆宗偶然看见他的笔迹,一时以为书法圣品,就将柳公权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40多岁。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初学王羲之,以后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融入自己的新意,然后自成一家,独创柳体。柳公权享年88岁,一共臣事7位皇帝,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至唐懿宗咸通六年,最后以太子少师卒于任上。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问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送梨帖题跋》,其风格仍有二王风范,遒秀并臻,潇洒自然。《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立于唐会昌元年(841)十二月,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刻。楷书共28行,满行54字。该碑现藏于西安碑林。
二、艺术特色
柳公权是楷书大家,也是自唐穆宗以来一直被推崇的颇有艺术个性的大书家。而《玄秘塔碑》是柳公权64岁时书,风格突出,人书俱老。要理解和把握柳字的艺术特色,就必须从两个角度进行较缜密的分析:一是溯流求源,了解柳公权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样,才能清晰地看到这一脉书法渊源及流向。二是对照比较,通过比较,凸显其艺术个性与风格精神。品读各种记载、评论,结合其碑原作,可以得知柳公权的书法乃融合诸家,自成一体。他初学二王晋法,对王羲之的《东方朔画赞》和《黄庭经》用功最勤,取其古雅、端稳和妍秀,初成气象;继而对唐代书法进行师承研究,对欧阳询的方正峻险、褚遂良的简淡丰神用功颇深,极有心得,这从柳体中不难看出。当然,这期间他最推崇、得益最多的肯定数颜真卿了,颜真卿楷书的磅礴大气震惊唐代,自然成了柳公权师法的对象,也是柳体形成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源头。明王世贞谈及《玄秘塔碑》时称“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晋法—大变耳”,清刘熙载说“(柳书)《玄秘塔》出颜之《郭家庙》”,可见其学颜出欧,别有新意,后世常说的“颜筋柳骨”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佐证。柳字的第三个源头当然是魏碑了。他的遒劲峭拔、斩钉截铁的方笔就是魏碑里常用的笔法。从魏晋到柳公权中晚年只不过四五百年光景,名碑法帖尚且较容易弄到和看到。尽管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对晋书特别是王羲之书法极力推崇,以王羲之为主的晋书的影响在唐代甚至后代都很大,但不管是初唐的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还是中唐的颜真卿,都明显地受到北魏碑刻与民间书法的影响。魏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用笔上,还体现在一种时代的审美取向上—魏碑墓志大都率意真淳、豪放不羁、真力弥满、不事雕琢。唐朝国势强盛,雄踞四野,在以雄强为美、以大气为美的审美取向下颜真卿才能出现,也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同与追捧。柳字从颜出,有颜字的雄强而无颜字的丰腴,独创的骨力洞达的笔法,既是他师颜变法的结果,也是他远追魏碑风骨的必然。再来看柳体与其所师承或者所受影响的诸体之比较。简言之,王羲之楷书结体方正、笔势圆融、气象浑穆、境界中和,柳公权楷书则结字纵长、中宫严谨、纵笔挥洒、斩截有力;欧阳询楷书平中见奇、典雅峭劲,柳公权则出于法度、气象雄强;颜真卿楷书血肉丰满、真气内充,妙在“筋”,柳公权楷书则收放自如、峭拔险劲,妙在“骨”;魏碑墓志多用方笔,刀斫斧劈、强雄粗犷,柳公权楷书则方圆兼得、不偏不倚、笔法丰富。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柳体的风格特征,那就是遒、峻、爽、清:
遒—笔力遒劲,骨法洞达;
峻—字法谨严,峭拔奇崛;
爽—方圆兼得,魏晋风骨;
清—气韵清健,无有俗气。
三、临摹指要
好临摹《玄秘塔碑》,我想若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注意,必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1.读帖引路。反复阅读全帖,力求有较全面深刻的印象。尤其要了解柳体的相关知识,以便通过理论来指导感性的认知。同时还必须阅读全文、识读文字、注意句读、理解文意,这样有助于整体记忆。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柳公权玄秘塔碑》的图书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此书,而是聚焦于其他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作品,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印记:历代碑帖精品赏析与临摹指南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独有的艺术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它不仅是文字的书写规范,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本系列丛书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专业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呈现一系列精选的历代碑帖经典,引导读者深入领略历代大家精湛的书法艺术。 本册精选内容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几部标志性碑刻与法帖,这些作品不仅在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范本。 第一部分:魏晋风骨——钟繇《黄庭经》与《乐毅论》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期,楷书的成熟与行书的勃兴在此阶段完成。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其书风典雅含蓄,法度森严而不失自然灵动。 《黄庭经》:作为一部重要的道家经典,其书法版本流传至今的摹刻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钟繇楷书最早面貌的绝佳材料。本部分将细致呈现《黄庭经》的拓本细节。我们会着重分析其笔画的提按顿挫,体势的平正内敛。钟繇的笔法强调“蚕头燕尾”的早期特征,线条圆润丰腴,结体方中寓圆,充分体现了汉隶向真书过渡的特征。我们将探讨其如何通过笔意的连带与结构上的疏密变化,营造出一种恬淡冲和的审美意境。对于初学者而言,《黄庭经》是建立稳健楷书基础的理想范本,其字形大小适中,章法匀称,易于把握。 《乐毅论》:此帖相传为钟繇书写,其风格略带行书的笔意,相较于《黄庭经》更显流便。本册将对比分析《乐毅论》在行笔速度、墨韵变化上与《黄庭经》的差异。观察其“飞白”的运用,以及点画之间气势的连贯,有助于理解魏晋时期书家在追求“意态”表达上的探索。我们将剖析其用笔的瘦劲与结字的开张,体会古人“静如泰山,动如风雨”的审美追求。 第二部分:盛唐气象——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精微解析 唐代楷书发展至鼎盛,欧阳询以其“险劲”的书风独步书坛。《九成宫醴泉铭》无疑是唐楷的最高典范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本册将以超高清晰度的影印或制版方式呈现《九成宫》的精髓。着重分析欧体“三十六法”的体现: 1. 结体之“险”:解析其点画之间欹侧避让的内在逻辑,如何通过中宫的紧密和四边的舒展,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峙美”。例如,横画的“上仰势”与竖画的“垂露势”的巧妙配合。 2. 笔法之“劲”:详尽展示“起笔如刀刻,收笔如绝丝”的用笔技巧。特别是对“蚕头燕尾”的继承与发展,欧阳询将其规范化、法度化,使笔画刚劲有力,入木三分。 3. 章法之“严”:分析通篇字距、行距的严格控制,以及界格对整体气韵的规范作用。这种严谨的布局,体现了盛唐气象的恢宏与秩序感。 针对临习者,本部分特别增加了对一些难点字的笔画结构还原分析,帮助读者穿透拓本的表象,直抵书家运笔的内在力度与空间布局的奥秘。 第三部分:颜筋柳骨的对照——颜真卿《多宝塔碑》与唐人碑刻的对比研究 颜真卿的书法雄浑博大,开创了“颜体”,与欧阳询并峙,代表了唐代书法的两种最高成就。 《多宝塔碑》:本书将呈现《多宝塔碑》的碑刻原貌。颜体的特点在于其“丰腴”、“雄强”。我们将对比分析颜真卿在用笔上的“侧锋”运用,如何使横画厚重饱满,以及点、撇、捺的舒展大度。与其楷书的端庄浑厚相对应,颜体的精神气质在于其正直仁厚的文人风范。 唐人楷书的并陈:为了让读者对唐代楷书风格的多样性有更清晰的认识,本册还将穿插展示部分唐代其他重要碑刻的局部,如虞世南的温润、褚遂良的秀逸,从而衬托出欧、颜二体的独特贡献。通过这种对比,读者能够理解法度的不同侧重,以及书家如何将个人性情融入到规范的框架之中。 第四部分:宋代尚意——苏轼《寒食帖》的行书意境 跨入宋代,书风由尚“法”转向尚“意”,注重抒发个人胸臆。苏轼的《寒食帖》是“宋四家”之首的代表作,是行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本部分将侧重于解析其“意”的表达: 1. 笔势的跌宕:解析苏轼如何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以及笔锋的轻重疾徐,来表达诗句中的情感波动,如“也无人惜从容就死”处的笔画拖沓与重按。 2. 结构的变化:观察苏轼如何故意打破楷书的平衡感,使字形欹侧、笔画拉长或缩短,以求得整体气韵的和谐,而非单个字的完美。这体现了宋代文人书法自由洒脱的精神。 3. 章法的气韵:由于《寒食帖》是手札,其章法自然错落,字距行距变化丰富。我们将探讨这种“不拘一格”的布局,是如何营造出一种亲切、自然的交流感。 本丛书力求通过对这些经典碑帖的深度呈现与解析,不仅提供高品质的视觉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掌握历代大家在点画、结体、章法以及精神层面上的艺术精髓,最终服务于个人的书法实践与审美提升。每一部分都配有详尽的考据与释文,确保读者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亦能领略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