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富是什么?财富从哪里来?是什么使今天的财富创造力发生了如此大的跳跃,实现了此前几千年所没能完成的事?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难道剥削真的是贫富差距的根源?勤劳是否还是财富与收入的决定性因素?
  陈志武教授从“深度”(勤劳和技术创新引发的单位时间生产率的上升)、“广度”(市场开放导致单位物品价值量上升)、“长度”(良好的证券市场将未来收入现期化)三大维度,解析财富创造力的源泉;他更进一步指出,财富创造力的发挥,取决于一国的制度品质,包括产权保护体系、契约执行体系以及保障市场交易安全的其他制度。可以说:制度的品质,决定财富创造力的大小。
  现代经济已经从简单的“无商不富”过渡到“无股权不大富”,金融成为现代财富机器的核心引擎。但是,要充分发挥这个财富机器的效能,必须要有良好的法治和产权保护体系,以及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作为制度基础。否则,股市就会成为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场所,所有的经济泡沫也终将破灭。
  《财富的逻辑2: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所收集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讨论金融、法治、新闻媒体对于“致富”的基础性作用。既有理论上的分析,更结合大量实际案例,让我们透彻了解现代财富机器的运作机制。
《财富的逻辑 1: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自序 中国的“奇迹”从何处来
第一部分 历史与财富
第1章 中国的“奇迹”从何处来
第2章 施正荣为什么比乾隆皇帝更富有
第3章 “数”说“改革开放”165 年
第4章 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
第5章 财富、资本与价值观念
第二部分 制度与财富
第6章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第7章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第8章 我们为什么需要民主和法治
第9章 过时的“地大物博”财富观
第10章 什么妨碍我们创业
第11章 农民致富不能再靠农业
第12章 太平洋贸易能否带来长久繁荣
第13章 印度比中国强在哪里
第14章 贸易保护主义会把中国带回哪里
第三部分 产权与财富
第15章 以杨小凯的思路理解产权保护
第16章 国营,还是“还产于民”
第17章 国有制和政府管制真的能促进平衡发展吗
第18章 农村土地所有权明晰后结果不会比现在糟
第19章 私人产权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基础
第20章 为什么产权明晰可减少环境污染
第21章 不能以房产调控名义摄取私人产权
第22章 跨国产权秩序的历史变迁
第23章 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 :“单极”还是“多极”秩序
第24章 中国跨国企业如何“跨国”
第25章 审视中国的海外利益
致谢
《财富的逻辑 2: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
序言 现代财富机器的制度基础
第一部分 金融与财富
第1章 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第2章 证券市场发展与共同富裕
第3章 美国基金公司为何比银行创造的富豪更多
第二部分 股市与财富
第4章 如何评价股市的贡献
第5章 中国股市质量变差了吗
第6章 股市半桶水
第7章 为管理层股票期权正名
第8章 安然之谜
第9章 非理性亢奋 :世界通信的故事
第10章 股市泡沫的危害 :解读美国股市危机
第11章 泡沫破灭引发经济衰退 :重温 1929 年美国股灾
第12章 证券投资的风险管理
第13章 社保基金应采用指数投资法
第14章 从人的行为偏差谈“指数投资法”
第三部分 媒体与财富
第15章 中国经济发展为何离不开开放的新闻媒体
第16章 开放的新闻媒体是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
第17章 经济学与媒体是如何互动发展的
第18章 媒体和市场对公司治理的监管效率
第19章 从诉讼案例看媒体言论的法律困境
第四部分 法律与财富
第20章 立法,立法,再立法吗
第21章 证监会、法院与人大 :如何分管证券市场
第22章 司法独立、判例法与股东权益保护
第23章 “判例法”的优势
第24章 集体诉讼是保护股民的有效方法
第25章 美国如何对待内幕交易
第26章 追查“东京究”
坦白说,市面上的财经书籍汗牛充栋,大多读起来都是半斤八两,无非是告诉你“要储蓄”、“要分散投资”。但《财富的逻辑》系列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挑战了许多“常识”,特别是关于“努力就能成功”的传统观念。书中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说明,在财富积累的后期,资源禀赋和系统性优势往往比个体埋头苦干更为关键。这种略带“反直觉”的观点,反而让我感到无比真实和清醒。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杠杆的艺术”那几章,作者对良性杠杆和恶性杠杆的区分极其精妙,它不是简单地赞美或贬低负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加速器,关键在于你加速的是什么。这种对工具本身的去道德化、纯粹工具化的分析方法,非常适合心智成熟的读者。
评分翻开第一册的时候,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经济学读物,毕竟“逻辑”二字听起来就有些严肃。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夹杂着不少生动的社会观察和生活片段,让阅读过程变得极其引人入胜。比如,书中对“复利效应”的阐述,不再是简单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通过讲述几个跨越数十年的家族财富传承故事来体现其惊人的威力。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励志,更是对人性弱点——比如急躁、短视——的深刻剖析。我个人尤其喜欢它探讨“比较优势”的那部分内容,它不局限于个人职业选择,而是扩展到了企业战略乃至国家间的贸易关系,这种宏观视野的切换非常考验作者的驾驭能力,而作者处理得非常自然。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投资决策,发现很多失误的根源,都在于没有真正理解自己在特定时间点上所处的位置和拥有的独特优势。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一种“系统感”。作者非常擅长将经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看待世界的统一模型。举个例子,在讨论如何构建个人“护城河”时,作者联系到了生物学的进化论观点,将垄断优势类比为物种在特定生态位中的适应性。这种跨学科的联结,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可操作化。整套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思维层面的升级换代,不再是零散地处理信息,而是能将新出现的新闻事件自动套入作者构建的底层框架中进行分析和预判。对于那些渴望从根本上理解商业世界运行规则,而非仅仅想学几招投机技巧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次物超所值的智力投资。
评分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让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一些大家都知道的“致富秘诀”,而是深入挖掘了财富积累背后那些不易察觉的底层逻辑。作者的分析非常细腻,尤其是对“机会成本”和“风险偏好”这两个核心概念的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记得有一章节详细剖析了不同年代的创业者在面对宏观经济波动时所做出的决策差异,那段论述里引用了大量历史案例,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功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金钱的看法从一种纯粹的“获取”行为,上升到了对资源配置和长期价值创造的理解。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一夜暴富,而是如何建立一套可持续的、理性的财富观。对于那些总是在追逐短期热点而不得其法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稳健的思考框架,让人能够跳出日常的噪音,聚焦于真正的增长引擎。书中的图表和模型也设计得非常直观,即使是复杂的经济学概念,也能被轻松消化。
评分这套书的结构安排是其一大亮点,两册书并非简单的线性延续,而是形成了一个互补的体系。第一册似乎更侧重于微观个体如何理解和运用基础的财富工具和心理建设,而第二册则明显将视野拉升到了宏观的、动态的市场环境解读上。我特别欣赏第二册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有效性”的辩证讨论。作者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说市场是完全有效的,而是清晰地指出了在哪些特定领域(比如新兴技术领域或管制严格的行业)信息差依然是巨大且可利用的红利来源。书中的案例引用非常新颖,很多我以为已经过去的热门事件,作者都能从中提炼出新的经济学视角,这说明作者的研究是持续更新的。对我这种习惯于深度思考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考深度远超同类畅销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