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國:古典之殤 紀念原配的世界+文明是副産品(套裝2冊)

古典中國:古典之殤 紀念原配的世界+文明是副産品(套裝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開嶺,鄭也夫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古典
  • 中國
  • 社會
  • 婚姻
  • 女性
  • 文明
  • 傳統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 書海齣版社
ISBN:1194503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4503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33
套裝數量:2
字數:24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古典之殤 紀念原配的世界》:
  王開嶺文集之自然美學捲,係作者新文字結集,作者的注意力從自然細節開始,從那些曾經來過卻正在消逝的風物開始,從那些被人類辜負的美好元素開始,從兒時的記憶和笑聲開始,以獨特的視角、細膩的筆觸錶達瞭自己對於自然美的無限眷念。
  
  《文明是副産品》:
  作者用獨具見識,富於想象且細緻的考辯和大膽的推論,從外婚製、農業、文字、紙張、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這些人類早期的*偉大發明,來思考人類文明的産生。
  人類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産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東西造就的。事實上,人類文化寶庫裏的大多數東西,沒有實際用處。沒有實際用處的東西要比有直接實際用處的東西的知識含量大得多。無用之學*後纔有大用處。

作者簡介

鄭也夫,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中國著名社會學專傢。曾任中央電視颱“東方之子”主持人,“實話實說”總策劃。他是中國開放以後*早研究中國知識分子問題的社會學傢。他以其獨特的態度,對待社會生活中陰冷的地帶,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觀察和分析中國當下處境中的真實問題。著有《走齣囚徒睏境》、《代價論》、《信任論》、《神似祖先》、《沙葬》、《吾國教育病理》、《科場現形記》等。

目錄

第一章 外婚製的起源 // 1
一、跨世紀學案 // 1
二、群婚與一夫一妻製的古典爭論 // 3
三、靈長目的體徵與婚配方式 // 7
四、走嚮一夫一妻製的原因 // 10
五、置身族群中的一夫一妻傢庭 // 16
六、外婚製解釋之一:搶婚 // 21
七、外婚製解釋之二:體質 // 23
八、外婚製解釋之三:性傾嚮 // 27
九、外婚製解釋之四:保護內部秩序 // 32
十、性傾嚮與法律 // 35
十一、違規者 // 39
十二、目的與副産品 // 42

第二章 農業的起源 // 50
一、農業起源,文明之天問 // 50
二、難與采集說再見 // 51
三、起源方法論 // 56
四、定居與人口增長 // 61
五、天賜聖米 // 66
六、相互馴化 // 73
七、階級、市場與宗教 // 79
八、粟與稻 // 83

第三章 文字的起源 // 93
一、兩韆年定義之爭 // 93
二、陶符不是文字 // 106
三、泥籌與泥版 // 114
四、貞人與甲骨文 // 119
五、象形文字與聲藉 // 134
六、字母誕生的曆史 // 142
七、漢字演繹的過程 // 147
八、論辯與文字 // 154

第四章 造紙術的起源 // 171
一、蔡倫傳與紙的定義 // 171
二、蔡倫之前的“紙”字 // 172
三、蔡倫之前的紙張 // 175
四、漂絮說的重新解釋 // 180
五、語言學與樹皮布 // 184
六、人類學與樹皮布 // 189
七、樹皮布與蔡倫 // 194

第五章 雕版印刷的起源 // 199
一、印章 // 199
二、石刻 // 208
三、佛印 // 224
四、誰先 // 231
五、馮道與監本 // 235

第六章 活字印刷的發明 // 244
一、中國:被邊緣化的活字發明 // 244
二、韓國:印漢字不走雕版路 // 255
三、傳入還是字母使然 // 261
四、鉛字支配印刷世界 // 270
五、王權與市場 // 276

第七章 文明與副産品 // 286
一、生物進化與文化進化之異同 // 286
二、産生文化變異的溫床 // 290
三、目的論與副産品 // 299
後 記 // 311
參考書目 // 318
主題索引 // 329
人名索引 // 333




精彩書摘

後記
我的模糊記憶尚可,準確記憶很差,腦子裏的電話號碼不超過五個。對往事中一些細節的記憶常常超過一同經曆者,但一些個人的大事件,諸如我哪年調入人大、北大,都要查看簡曆纔能說齣。我感覺,作為學術概念的“副産品”很早就紮根我頭腦中。卻是在拙作《文明是副産品》完稿後,整理舊作《代價論》時,纔發現書中赫然記錄著這一思想的萌芽:

如果像杜爾凱姆所說,*初開始分工的人們並不是為瞭增加財富,如果像費孝通所說,族外婚初行時人們不會認識到它會增加種族體質上的優勢,就可以說“財富的增長”、“體質的增強”隻是人們抱著另一目的做齣的行動的副産品。既然一個行動會有其始料不及的積極的副産品, 也就當然可能有其始料不及的消極的副産品,即我們稱之為的“代價”。正是因為人類行動的副産品每每在所難免,又總是始料難及,纔使得代價論的建立具有瞭理論和現實的意義。我們反對目的論絕不是說人不抱有目標,選擇一種手段必是企圖達到一種目標。我們不贊同的是為無生命的事物提齣一個它所追求的目標,把一事物形成後發揮的某種功能——很可能是其副産品——說成其産生的原因, 其存在的目的。(1995,25)

《代價論》齣版於1995 年4 月,交稿於1993 年2 月,而該書寫作始於1991 年。上麵的文字見於該書第4 章(全書共20 章),多半是寫於1991 或1992 年。大約12 年後,“副産品”在腦子裏從占有一席之地的一個學術概念,提升到圖謀日後研究和寫作的主題。此見證於2003 年我在人民大學為本科生講授的“怎麼寫論文”的課程中。2005 年我在北大重講這門課,後根據授課錄音整理齣版瞭《與本科生談:論文與治學》(2005)。在該書中我曾這樣說:

不久前去世的一位華裔大數學傢陳省身,曾做過一個演講,**生動。他在演講開場白中講,歐幾裏得在兩韆多年前,提齣這樣一個說法,說空間中隻存在著5 種正多麵體……*後一個是正二十麵體,二十個三角形組成。…… 在大自然當中,兩韆年來一直沒有看到一個自然的,或者是礦物質的結晶,或者一種生物,它的形狀是正二十麵體。這意味著,正二十麵體隻存在於人的思維當中,不存在於真實的自然界當中。但是到瞭兩韆多年以後……這個真實的世界裏存在的正二十麵體和歐翁腦子概念裏的那個正二十麵體遭遇瞭。……前沿的數學成果,要在多少年後走嚮應用,造福於社會呢?通常是三五百年吧。有些幾乎永遠不能走入實用。
反過來說,*實用的東西也意味著*常規的東西。一畝地多産幾斤糧食,多實用啊。中國有個水稻專傢袁隆平, 他培養的良種每畝産一韆多斤,太偉大瞭。但是如果人類隻有農業文明,沒有任何彆的文明形態,行嗎?換句話說, 如果人類眼睛隻盯著農業,那就連農業自身都發展不瞭。農業自身的發展尚且依賴於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所以說,實際上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對我們隻有小用處。我們開發瞭很多暫時看起來無用的東西,這些東西*後可能轉化成一個個副産品,這些副産品將極大地造福於人類。
文字原來是乾什麼的?……什麼是巫呢?巫是搞預蔔的。部落要打仗,打仗風險太大瞭。打不打呀?你來給算一卦,於是在篝火邊上烤起瞭牛的肩胛骨,或龜甲,烤完以後看看那個裂紋,預言一下,然後把它記錄下來。記錄的那東西叫什麼呢?後來稱作甲骨文。占蔔有什麼用處?……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它是當時的無用之學,但又肯定不是一點用處沒有。馬林諾夫斯基告訴我們,當水手們遇到風浪的時候,巫術使大傢信心倍增,從而有助於他們戰勝暴風。沒有信心,可能很早就潰敗瞭。所以你不能說巫術沒有用。同樣,占蔔可以鼓舞士氣。已經占蔔過瞭,我們是天命所在,這股勁兒便陡然增長。……你能說那事情都是鬍說八道麼?要過後地看,以往的意識形態都有荒誕之處,但在當時有實在的功能。占蔔過後,要煞有介事地記下一些符號。那些符號當時不過是服務於占蔔的, 但*後走齣瞭一條康莊大道,變成瞭文字。可以說,文字産生於一種無用之學。如果當年的部落首領都是高度實用,那就沒有巫,沒有甲骨文,沒有日後的文字。文字齣颱時用處狹窄,後來纔光大。
人類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産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東西造就的。有些東西看起來沒有直接的用途,其演繹齣來的副産品不得瞭。我如果精力和創造力還行的話,日後會努力寫一本專著,叫作《副産品》。如果沒這麼大創造力的話,日後會寫一長篇論文,或是做一次演講,講副産品。(2008,20—22)

《文明是副産品》是2013 年開始動筆的,月份已經模糊不清。就是說,動筆前大約22 年(1991—1992),“副産品”的概念在腦子裏萌生。動筆前10 年(2003 年)已有瞭強烈的寫作這一題目想法。

前言/序言

  這是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
  ——約翰·列儂
  如果我說我們對它既是不能忍受的又與它相處得不錯,你會理解我的意思嗎?
  ——薩特
  1
  19世紀的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寫道:“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段讓人隱隱動容的話。
  他的指嚮是法國大革命。起先,我以為這樣的評語隻適於精神激昂、大變革和大撕裂的時代——分泌的希望和絕望同樣多、創造力和破壞力同樣大。但現在,我改瞭看法,覺得它幾乎匹配任何歲月,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現世發齣類似感慨。
  前幾天,接受一位獨立製片人采訪,地點是明城牆旁的酒吧,當被問“你怎麼評價這個時代”時,狄更斯的話猛然在空氣中一閃,像玻璃片的反光,我本能地眯起眼。朋友說,你眯眼的樣子像是皺眉和閃躲,又像憧憬或陶醉。
  那個寒風尖銳,但有陽光和紅茶的下午,我說:“這是個好的時代,也是個最壞的時代。”
  兩個“最”,說明邏輯的極度矛盾和混亂。但感情上,我們沒理由不愛現世、不支持和肯定當代價值,因為我們隻有它,我們的搖籃和墳墓、生涯和意義都住在裏頭——就像蚯蚓淹沒在泥土裏。我們把一輩子,僅有的一輩子都抵押給它,獻身於它瞭。
  俄國鄉村詩人葉賽寜自殺後,高爾基哀鳴:他生得太早,或太晚瞭。
  我以為,這是句悲傷過度的話。其實,每個人都生逢其時,每個人都結實地擁抱瞭自己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厭惡與贊美、冷漠與狂熱、懷疑與信任、逃避與親昵中完成瞭對時代的認領。
  更何況,每個人都從周圍人堆裏找到瞭戀人、情人、友人,都娶瞭當代某女為妻,或以幸福名義嫁給瞭某男,而對方,恰恰是時代的分泌物。
  當你說愛一個人的時候,其實說的就是愛這個時代。
  除瞭愛,彆無選擇。連敵視和詛咒,亦屬同樣感情。
《東方迴響:古典文明的傳承與演變》 第一捲:盛世餘韻:器物中的中國古典精神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探索中國古典文明的物質載體——那些凝聚著古人智慧與匠心的器物。我們不從宏大的曆史敘事入手,而是聚焦於那些流傳至今的器物,通過它們摺射齣古典中國在藝術、哲學、社會生活等方麵的獨特精神與價值觀念。 第一章:玉之德,玉之韻——從禮製走嚮生活 中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從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到商周的青銅時代,再到春鞦戰國諸子百傢爭鳴,玉器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書將首先深入剖析玉器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的多重意義。它不僅僅是精美的裝飾品,更是權力、地位、道德的象徵。從天子祭祀用的圭、璧,到士大夫階層的組玉佩,再到文人雅士的玩賞玉,玉器的形製、紋飾、工藝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我們將詳細解讀玉器上的紋飾,例如龍紋、鳳紋、饕餮紋等,它們各自代錶著什麼神話傳說、宇宙觀念和審美情趣?玉器的“五德”(仁、義、智、勇、潔)又是如何通過玉的質地、光澤、聲音被賦予的?我們將追溯玉器從神聖的禮器,逐漸走嚮世俗化、生活化的過程,探討玉器如何滲透到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寄托情感、錶達審美的載體。此外,我們還將關注玉器的材質、産地以及不同時期工藝技術的演變,揭示古代中國在礦物開采、雕琢技藝上的高超水平。 第二章:青銅時代的交響——禮樂文明的物質化呈現 商周青銅器在中國文明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是那個時代最輝煌的物質成就。本書將深入探討青銅器作為禮樂製度的物質載體,所承載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我們將從鼎、簋、尊、爵等器物入手,分析其在祭祀、宴飲、朝聘等重要儀式中的作用。這些器物上的銘文,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更是當時政治、軍事、社會狀況的史料。我們將解讀部分重要銘文,例如《毛公鼎》、《散氏盤》等,來瞭解周代的曆史事件、宗法製度和王權觀念。青銅器的造型藝術,如饕餮紋、雲雷紋、竊麯紋等,展現瞭商周時期獨特的審美風格和宗教信仰。我們將分析這些紋飾的演變,以及它們所象徵的神靈、祖先崇拜和宇宙秩序。此外,本書還將關注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從泥範法到復閤範法,揭示古代中國工匠在冶金、製模、澆鑄等方麵的卓越智慧。通過對青銅器的細緻解讀,我們將得以窺見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等級森嚴、禮樂並重的古代中國社會。 第三章:陶與瓷的對話——從實用器到藝術品 陶器是中國最早的實用器之一,其曆史悠久,種類繁多。從仰韶文化的彩陶,到龍山文化的黑陶,再到漢代的畫像磚,陶器見證瞭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和技術進步的軌跡。本書將重點分析陶器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時期陶器的特色。我們將探討陶器上的彩繪、刻畫紋飾所錶達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和早期藝術萌芽。 而瓷器的齣現,則將中國古代的陶瓷工藝推嚮瞭新的高峰。從東漢的原始青瓷,到唐代的唐三彩,再到宋代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瓷器以其細膩的質地、溫潤的光澤、豐富的釉色和精美的造型,贏得瞭世界性的贊譽。本書將詳細介紹宋代瓷器的輝煌成就,分析不同窯口瓷器的特點,例如汝窯的“雨過天青”釉、官窯的“紫口鐵足”、哥窯的“金絲鐵綫”、鈞窯的“窯變釉”、定窯的“刻花”、“劃花”、“印花”等。我們將探討這些釉色和裝飾技法的背後,所體現的古人對自然色彩的模仿和對純粹美學的追求。瓷器不僅僅是生活用具,更是文人雅士案頭的清供,是士大夫階層品味和身份的象徵。本書還將追溯瓷器外銷的曆史,探討中國瓷器如何通過絲綢之路,影響瞭世界各地的陶瓷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第四章:書寫文明的載體——簡牘、帛書與紙張的革命 文字是文明的標誌,而書寫工具和載體的演變,則深刻影響瞭知識的傳播和思想的交流。在紙張發明之前,古代中國曾使用過多種書寫材料。本書將介紹甲骨文、金文、石刻等早期文字載體,以及竹簡、木牘、縑帛等主要書寫材料。我們將分析竹簡的製作工藝、編聯方式,以及其在傳播知識、記錄曆史方麵的作用。縑帛作為更為輕便、精美的書寫載體,又承載瞭怎樣的文學、藝術和宗教內容? 漢代造紙術的發明,無疑是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本書將詳細介紹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曆程,以及紙張的材質、性能和生産工藝。紙張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書寫成本,使得知識的普及和思想的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我們將探討紙張的普及對中國古代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麵産生的深遠影響,例如促進瞭書籍的生産和流通,推動瞭文學、史學、哲學等領域的發展,甚至為宗教的傳播提供瞭物質基礎。通過對這些書寫載體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知識體係是如何構建、傳承和演變的,以及文字如何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世界的橋梁。 第五章:建築的哲學——天人閤一的宇宙觀在空間中的體現 中國古代建築,尤其是宮殿、寺廟、園林等,是古典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它們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古人宇宙觀、哲學思想、社會等級的生動體現。本書將從“天人閤一”的哲學理念齣發,解讀中國古代建築的空間布局、結構形式、裝飾藝術。 我們將以故宮、天壇、孔廟等為例,分析其嚴格的軸綫對稱布局,體現的“中正平和”的君權思想。屋頂的形式,如廡殿、歇山、攢尖等,以及鬥拱、飛簷等構件,又蘊含著怎樣的力學智慧和審美追求?建築的色彩,如黃色代錶皇權,紅色象徵喜慶,綠色用於民間,都傳遞著豐富的社會信息。 本書還將重點探討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從蘇州園林的山水寫意,到皇傢園林的宏偉氣派,中國園林是如何將自然美與人工美巧妙地結閤,創造齣“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我們將分析疊石、理水、植物配置、建築點綴等要素,以及它們如何共同營造齣寜靜緻遠、詩情畫意的空間體驗。園林不僅僅是休憩之地,更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體悟人生哲理的場所。通過對這些建築的解讀,我們可以理解古代中國人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同時,如何將自身對宇宙、對社會的理解,融入到他們所創造的空間之中。 第二捲:文明的流轉:古典精神的現代迴響 如果說第一捲是對古典中國物質文明的深入挖掘,那麼第二捲則著眼於古典文明精神內核的現代傳承與演變。我們探討的“文明是副産品”,並非貶低文明的價值,而是強調真正的文明,往往是那些源於生活、源於人性的真摯追求,在不經意間生長齣的瑰麗果實。它不是刻意製造的教條,而是自然流淌的生命力。 第一章:儒道佛的交融與分裂——重塑古典思想的現代生命力 中國古典思想的基石,無疑是儒、道、佛三傢。本書將梳理這三大學派在中國曆史上的發展脈絡,分析它們各自的核心思想,例如儒傢的仁、義、禮、智、信,道傢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以及佛教的慈悲、因果、解脫。 然而,曆史並非簡單的疊加,而是復雜的交融與互動。我們將深入探討儒、道、佛三傢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相互影響、相互藉鑒,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齣現的融閤與對立。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與佛學的興盛;宋明理學的齣現,集儒、釋、道三傢之大成;以及近代以來,麵對西方文明的衝擊,中國知識分子如何重新審視和解讀這三傢思想。 “文明是副産品”的視角,將引導我們思考,這些古老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究竟是以何種形式重新煥發生機?我們不再糾結於對經典字句的考據,而是關注它們如何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行為模式,以及對於人生意義的探索。例如,儒傢的集體主義精神在現代社會的企業文化、社會治理中仍有體現;道傢的生態哲學,在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麵前,提供瞭新的思考維度;佛教的慈悲與包容,在多元化社會中,依然是化解衝突、促進和諧的重要力量。本書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和思考,展示古典思想並非陳跡,而是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活水源泉,它們的現代價值,恰恰體現在那些不刻意追求、但卻自然而然流露齣的善良、智慧與平和之中。 第二章:士人精神的變遷——從“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到“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士人”在中國古代社會扮演著獨特的角色,他們是知識的傳播者、文化的傳承者、道德的倡導者,也是政治的參與者和批評者。本書將追溯中國古代士人精神的演變曆程。從春鞦戰國的“士”階層,到漢代的“舉孝廉”、“察舉製”,再到唐宋的科舉製度,士人在社會流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瞭怎樣的變化? 我們重點關注“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儒傢理想,以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士人情懷。士人如何將個人的道德修養與社會責任緊密結閤,如何通過文學、藝術、教育來影響社會,如何麵對政治的起伏和命運的挑戰,始終保持獨立的品格和高潔的情操?本書將通過對李白、杜甫、蘇軾、王陽明等曆史人物的解讀,展現不同時代士人精神的側麵。 進入近代,麵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革,傳統的士人精神麵臨著嚴峻的挑戰。新的時代呼喚新的知識分子。本書將探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興起,以及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曆史事件對知識分子群體的影響。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如何在繼承古典文化的同時,吸收西方先進思想,為中國的現代化探索道路?“文明是副産品”在此處得以體現,那些在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的時代浪潮中,湧現齣的真摯的探索者和創造者,他們並非為瞭“製造文明”而行動,而是齣於對真理的追求,對民族命運的關懷,以及對個體價值的珍視,從而在不經意間,推動瞭中國文明的進步。 第三章:生活美學的復興——“樂”與“雅”的現代演繹 古典中國,並非隻有宏大的敘事和深刻的哲學,更有充滿情趣的生活美學。本書將關注古典中國人在“樂”與“雅”方麵的追求,以及這些追求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得到新的演繹。 “樂”不僅僅是音樂,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享受。從古代的琴棋書畫,到雅集的酬唱,再到節日的慶典,古典中國人在追求精神愉悅的同時,也注重物質的適度和審美的鑒賞。本書將探討古代文人的“四藝”——琴、棋、書、畫,它們是如何成為文人寄情、抒懷、交流的重要方式,以及如何體現古人對意境、神韻的追求。 “雅”則是一種內在的品味和外在的風度。它體現在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的方方麵麵。從漢代的“衣冠”,到唐代的“仕女圖”,再到宋代的“茶道”、“香道”,古典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構建瞭一套獨特的審美體係。 “文明是副産品”的視角,將引導我們重新審視這些生活美學。它們並非是為瞭“提升文明等級”而刻意為之,而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嚮往,以及對內心寜靜的追求。現代社會,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重新開始關注“慢生活”,開始追求“品質生活”。本書將探討,如何在現代生活中,重新拾起古典的“樂”與“雅”。例如,現代的茶藝、插花、書法課程,音樂會、藝術展覽,以及那些注重細節、追求品味的傢居設計,都體現瞭古典生活美學在當代的迴響。這些並非刻意“復興”的文化符號,而是人們在追求幸福、追求內心充實時,自然而然流露齣的對美好事物的熱愛。 第四章: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從“師徒製”到“工匠精神”的當代思考 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藝,如陶瓷、絲綢、木工、建築、烹飪等,都凝聚著世代相傳的智慧與經驗。本書將探討古典技藝的傳承模式,例如傳統的“師徒製”,以及這種模式在現代社會所麵臨的挑戰與轉型。 “師徒製”強調口傳心授、言傳身教,注重技藝的實踐與對傳統的遵循。然而,在現代社會,隨著教育體係的改革和科技的進步,傳統的師徒製是否還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本書將通過對一些傳統技藝傳承人的采訪和案例分析,展示他們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所做的努力。 “工匠精神”並非現代社會的獨有概念,它在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藝中早已根深蒂固。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是每一個優秀的工匠所必備的品質。“文明是副産品”在此處,錶現為那些在日復一日的實踐中,對技藝懷有敬畏之心,對作品負責到底的普通勞動者。他們的專注與堅持,在不經意間,創造瞭無數令人驚嘆的藝術品和實用器,也構成瞭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書將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重塑和弘揚“工匠精神”。它不僅僅是對傳統技藝的保護,更是對一種職業道德、一種人生態度的肯定。通過對現代科技與傳統技藝的結閤,例如3D打印技術在陶瓷、木工中的應用,我們看到瞭技藝創新的可能性。同時,我們也強調,任何創新都不能脫離對傳統根基的尊重。古典技藝的現代迴響,在於它們所蘊含的耐心、專注和對品質的不懈追求,這些品質,是任何時代、任何文明都不可或缺的。 第五章:鄉土情懷與傢國理想——古典精神在當代中國的土壤 “鄉土情懷”是中國古典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唐詩宋詞中描繪的田園風光,還是明清小說中刻畫的市井生活,都離不開對故土傢園的眷戀。本書將探討,這種深植於中國人心中的鄉土情懷,在現代社會是如何體現的? 從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提齣,我們看到瞭國傢和社會層麵對於“鄉土”價值的重新認識。同時,許多藝術傢、作傢、學者,也通過自己的作品,錶達著對故土的思念和對鄉村文化的關注。 “傢國理想”更是貫穿中國古典文明的始終。從“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中國知識分子始終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傢民族的興衰緊密聯係在一起。在現代社會,這種傢國情懷又以何種方式傳承和發展? 本書將結閤當代的社會現象和文化思潮,來探討古典精神在當代中國的土壤中,是如何生根發芽,又將如何繼續生長。我們強調,“文明是副産品”的理念,並非鼓勵人們無所作為,而是引導人們迴歸本真,從對生活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對真理的追求齣發,在這些真摯的情感和不懈的努力中,自然而然地成就文明。那些熱愛傢鄉、建設傢園的人們,那些心懷國傢、為社會進步而努力奉獻的人們,他們並非為瞭“創造文明”而行動,而是齣於一份樸素的責任感和熱愛,在他們的行動中,恰恰孕育著新的文明。 《東方迴響:古典文明的傳承與演變》旨在通過對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探索,展現古典中國文明的獨特魅力,以及它在現代社會所煥發的生機與活力。我們相信,真正的文明,並非來自宏大的敘事或刻意的宣揚,而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對人性的關懷,在這些樸素而真摯的生命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生長齣的,閃耀著智慧與光輝的果實。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厚重的紙質感和內頁的印刷質量,一看就知道是下瞭不少心思的。我特地選瞭個周末的下午,泡瞭壺茶,打算沉浸其中。一開始翻開,那些引人入勝的標題和排版布局,就勾起瞭我對曆史深層肌理的好奇心。作者的敘事筆觸極為細膩,仿佛能透過文字觸摸到那個遙遠時代的脈搏。尤其是對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分析,他總能提供齣一些彆齣心裁的視角,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舊能沉思許久。我尤其欣賞他對文化傳承與時代變遷之間那種復雜關係的探討,那種在贊頌輝煌時,又隱含著對逝去美好的緬懷,情感是如此豐富而剋製。它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像是一場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對“古典”二字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敬畏。

評分

這套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漫長而麯摺的探險。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揭開瞭一層層塵封的謎團。我發現作者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極為老辣,他深知何時該放慢腳步,詳述細節,何時又該加快速度,勾勒全景。某些關於文化符號消亡的段落,那種筆力的收放自如,簡直堪稱一絕,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種無可挽迴的失落感。我並非曆史專業的讀者,但這本書的引導性極強,它沒有把我丟在陌生的概念裏自生自滅,而是用清晰的脈絡牽引著我,讓我這個外行人也能體會到個中三味。這是一次飽滿的、令人心神俱醉的閱讀旅程,收獲之豐厚,實屬難得。

評分

初讀這本,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知識密度的驚人。它絕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普及讀物,而是充滿瞭紮實的考據和精妙的論證。我不得不承認,有好幾次,我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些背景資料,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這並不令人氣餒,反而激發瞭更強的求知欲。作者似乎毫不保留地傾注瞭他畢生的研究心血,每一個段落都蘊含著深厚的學術功底。特彆是涉及到社會結構和思想演變的部分,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嘆服,即便觀點略顯尖銳,也總能找到堅實的史料支撐。讀完特定章節後,我感覺自己的知識框架被重新梳理瞭一遍,以往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起來,這種思維上的碰撞和提升,是閱讀其他很多書籍難以獲得的體驗。

評分

說實話,剛拿到這書的時候,我還有點擔心它的“紀念”色彩會不會太過於沉溺於過去,缺乏對現實世界的反思。但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巧妙地在對古典的追溯中,構建起瞭一套獨特的價值體係,並將其投射到我們所處的當代。作者在探討“文明”的生成與消亡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仿佛在提醒我們,今日的諸多現象,其根源往往深埋在更早的土壤之中。它迫使我跳齣日常瑣碎的關注點,去思考宏大敘事下個體命運的偶然性與必然性。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曆史的知識,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理解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思維工具,非常適閤那些不滿足於錶象、渴望探究深層機製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的文筆,老實說,帶著一股子陳年的韻味,但絕非枯燥的“老學究”腔調。它有種古籍般的沉穩,卻又在關鍵處迸發齣一種洞察世事的犀利。我特彆留意瞭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復雜的人性掙紮的,他很少做簡單的道德審判,而是將人物置於特定的曆史洪流中去考察他們的選擇與無奈。讀到某些人物命運轉摺的描寫時,我幾乎能感受到那種身不由己的悲涼,那份沉重感是如此真實可觸。這種帶著溫度的敘事,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情感上的投射和思考,仿佛自己也成為瞭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一名旁觀者,見證著興衰榮辱。

評分

語文老師推薦的對議論文有幫助

評分

快遞棒棒噠,

評分

京東書城非常好,書很便宜,摺扣很大,還有滿減活動,包裝很好,送貨速度很快,現在買任何東西都在京東買。

評分

謝謝,非常滿意!

評分

謝謝,非常滿意!

評分

值得一讀

評分

開學老師推薦的書,孩子很喜歡。

評分

京東書城非常好,書很便宜,摺扣很大,還有滿減活動,包裝很好,送貨速度很快,現在買任何東西都在京東買。

評分

開學老師推薦的書,孩子很喜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