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典之殇 纪念原配的世界》:
王开岭文集之自然美学卷,系作者新文字结集,作者的注意力从自然细节开始,从那些曾经来过却正在消逝的风物开始,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美好元素开始,从儿时的记忆和笑声开始,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美的无限眷念。
《文明是副产品》:
作者用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从外婚制、农业、文字、纸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期的*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
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事实上,人类文化宝库里的大多数东西,没有实际用处。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要比有直接实际用处的东西的知识含量大得多。无用之学*后才有大用处。
作者简介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他是中国开放以后*早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社会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中阴冷的地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分析中国当下处境中的真实问题。著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神似祖先》、《沙葬》、《吾国教育病理》、《科场现形记》等。
目录
第一章 外婚制的起源 // 1
一、跨世纪学案 // 1
二、群婚与一夫一妻制的古典争论 // 3
三、灵长目的体征与婚配方式 // 7
四、走向一夫一妻制的原因 // 10
五、置身族群中的一夫一妻家庭 // 16
六、外婚制解释之一:抢婚 // 21
七、外婚制解释之二:体质 // 23
八、外婚制解释之三:性倾向 // 27
九、外婚制解释之四:保护内部秩序 // 32
十、性倾向与法律 // 35
十一、违规者 // 39
十二、目的与副产品 // 42
第二章 农业的起源 // 50
一、农业起源,文明之天问 // 50
二、难与采集说再见 // 51
三、起源方法论 // 56
四、定居与人口增长 // 61
五、天赐圣米 // 66
六、相互驯化 // 73
七、阶级、市场与宗教 // 79
八、粟与稻 // 83
第三章 文字的起源 // 93
一、两千年定义之争 // 93
二、陶符不是文字 // 106
三、泥筹与泥版 // 114
四、贞人与甲骨文 // 119
五、象形文字与声借 // 134
六、字母诞生的历史 // 142
七、汉字演绎的过程 // 147
八、论辩与文字 // 154
第四章 造纸术的起源 // 171
一、蔡伦传与纸的定义 // 171
二、蔡伦之前的“纸”字 // 172
三、蔡伦之前的纸张 // 175
四、漂絮说的重新解释 // 180
五、语言学与树皮布 // 184
六、人类学与树皮布 // 189
七、树皮布与蔡伦 // 194
第五章 雕版印刷的起源 // 199
一、印章 // 199
二、石刻 // 208
三、佛印 // 224
四、谁先 // 231
五、冯道与监本 // 235
第六章 活字印刷的发明 // 244
一、中国:被边缘化的活字发明 // 244
二、韩国:印汉字不走雕版路 // 255
三、传入还是字母使然 // 261
四、铅字支配印刷世界 // 270
五、王权与市场 // 276
第七章 文明与副产品 // 286
一、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之异同 // 286
二、产生文化变异的温床 // 290
三、目的论与副产品 // 299
后 记 // 311
参考书目 // 318
主题索引 // 329
人名索引 // 333
精彩书摘
后记
我的模糊记忆尚可,准确记忆很差,脑子里的电话号码不超过五个。对往事中一些细节的记忆常常超过一同经历者,但一些个人的大事件,诸如我哪年调入人大、北大,都要查看简历才能说出。我感觉,作为学术概念的“副产品”很早就扎根我头脑中。却是在拙作《文明是副产品》完稿后,整理旧作《代价论》时,才发现书中赫然记录着这一思想的萌芽:
如果像杜尔凯姆所说,*初开始分工的人们并不是为了增加财富,如果像费孝通所说,族外婚初行时人们不会认识到它会增加种族体质上的优势,就可以说“财富的增长”、“体质的增强”只是人们抱着另一目的做出的行动的副产品。既然一个行动会有其始料不及的积极的副产品, 也就当然可能有其始料不及的消极的副产品,即我们称之为的“代价”。正是因为人类行动的副产品每每在所难免,又总是始料难及,才使得代价论的建立具有了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我们反对目的论绝不是说人不抱有目标,选择一种手段必是企图达到一种目标。我们不赞同的是为无生命的事物提出一个它所追求的目标,把一事物形成后发挥的某种功能——很可能是其副产品——说成其产生的原因, 其存在的目的。(1995,25)
《代价论》出版于1995 年4 月,交稿于1993 年2 月,而该书写作始于1991 年。上面的文字见于该书第4 章(全书共20 章),多半是写于1991 或1992 年。大约12 年后,“副产品”在脑子里从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学术概念,提升到图谋日后研究和写作的主题。此见证于2003 年我在人民大学为本科生讲授的“怎么写论文”的课程中。2005 年我在北大重讲这门课,后根据授课录音整理出版了《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2005)。在该书中我曾这样说:
不久前去世的一位华裔大数学家陈省身,曾做过一个演讲,**生动。他在演讲开场白中讲,欧几里得在两千多年前,提出这样一个说法,说空间中只存在着5 种正多面体……*后一个是正二十面体,二十个三角形组成。…… 在大自然当中,两千年来一直没有看到一个自然的,或者是矿物质的结晶,或者一种生物,它的形状是正二十面体。这意味着,正二十面体只存在于人的思维当中,不存在于真实的自然界当中。但是到了两千多年以后……这个真实的世界里存在的正二十面体和欧翁脑子概念里的那个正二十面体遭遇了。……前沿的数学成果,要在多少年后走向应用,造福于社会呢?通常是三五百年吧。有些几乎永远不能走入实用。
反过来说,*实用的东西也意味着*常规的东西。一亩地多产几斤粮食,多实用啊。中国有个水稻专家袁隆平, 他培养的良种每亩产一千多斤,太伟大了。但是如果人类只有农业文明,没有任何别的文明形态,行吗?换句话说, 如果人类眼睛只盯着农业,那就连农业自身都发展不了。农业自身的发展尚且依赖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所以说,实际上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对我们只有小用处。我们开发了很多暂时看起来无用的东西,这些东西*后可能转化成一个个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将极大地造福于人类。
文字原来是干什么的?……什么是巫呢?巫是搞预卜的。部落要打仗,打仗风险太大了。打不打呀?你来给算一卦,于是在篝火边上烤起了牛的肩胛骨,或龟甲,烤完以后看看那个裂纹,预言一下,然后把它记录下来。记录的那东西叫什么呢?后来称作甲骨文。占卜有什么用处?……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它是当时的无用之学,但又肯定不是一点用处没有。马林诺夫斯基告诉我们,当水手们遇到风浪的时候,巫术使大家信心倍增,从而有助于他们战胜暴风。没有信心,可能很早就溃败了。所以你不能说巫术没有用。同样,占卜可以鼓舞士气。已经占卜过了,我们是天命所在,这股劲儿便陡然增长。……你能说那事情都是胡说八道么?要过后地看,以往的意识形态都有荒诞之处,但在当时有实在的功能。占卜过后,要煞有介事地记下一些符号。那些符号当时不过是服务于占卜的, 但*后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变成了文字。可以说,文字产生于一种无用之学。如果当年的部落首领都是高度实用,那就没有巫,没有甲骨文,没有日后的文字。文字出台时用处狭窄,后来才光大。
人类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副产品”造就的,不是有直接用途的那些东西造就的。有些东西看起来没有直接的用途,其演绎出来的副产品不得了。我如果精力和创造力还行的话,日后会努力写一本专著,叫作《副产品》。如果没这么大创造力的话,日后会写一长篇论文,或是做一次演讲,讲副产品。(2008,20—22)
《文明是副产品》是2013 年开始动笔的,月份已经模糊不清。就是说,动笔前大约22 年(1991—1992),“副产品”的概念在脑子里萌生。动笔前10 年(2003 年)已有了强烈的写作这一题目想法。
前言/序言
这是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约翰·列侬
如果我说我们对它既是不能忍受的又与它相处得不错,你会理解我的意思吗?
——萨特
1
19世纪的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道:“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段让人隐隐动容的话。
他的指向是法国大革命。起先,我以为这样的评语只适于精神激昂、大变革和大撕裂的时代——分泌的希望和绝望同样多、创造力和破坏力同样大。但现在,我改了看法,觉得它几乎匹配任何岁月,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现世发出类似感慨。
前几天,接受一位独立制片人采访,地点是明城墙旁的酒吧,当被问“你怎么评价这个时代”时,狄更斯的话猛然在空气中一闪,像玻璃片的反光,我本能地眯起眼。朋友说,你眯眼的样子像是皱眉和闪躲,又像憧憬或陶醉。
那个寒风尖锐,但有阳光和红茶的下午,我说:“这是个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
两个“最”,说明逻辑的极度矛盾和混乱。但感情上,我们没理由不爱现世、不支持和肯定当代价值,因为我们只有它,我们的摇篮和坟墓、生涯和意义都住在里头——就像蚯蚓淹没在泥土里。我们把一辈子,仅有的一辈子都抵押给它,献身于它了。
俄国乡村诗人叶赛宁自杀后,高尔基哀鸣:他生得太早,或太晚了。
我以为,这是句悲伤过度的话。其实,每个人都生逢其时,每个人都结实地拥抱了自己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厌恶与赞美、冷漠与狂热、怀疑与信任、逃避与亲昵中完成了对时代的认领。
更何况,每个人都从周围人堆里找到了恋人、情人、友人,都娶了当代某女为妻,或以幸福名义嫁给了某男,而对方,恰恰是时代的分泌物。
当你说爱一个人的时候,其实说的就是爱这个时代。
除了爱,别无选择。连敌视和诅咒,亦属同样感情。
《东方回响:古典文明的传承与演变》 第一卷:盛世余韵:器物中的中国古典精神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索中国古典文明的物质载体——那些凝聚着古人智慧与匠心的器物。我们不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入手,而是聚焦于那些流传至今的器物,通过它们折射出古典中国在艺术、哲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独特精神与价值观念。 第一章:玉之德,玉之韵——从礼制走向生活 中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到商周的青铜时代,再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玉器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将首先深入剖析玉器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多重意义。它不仅仅是精美的装饰品,更是权力、地位、道德的象征。从天子祭祀用的圭、璧,到士大夫阶层的组玉佩,再到文人雅士的玩赏玉,玉器的形制、纹饰、工艺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将详细解读玉器上的纹饰,例如龙纹、凤纹、饕餮纹等,它们各自代表着什么神话传说、宇宙观念和审美情趣?玉器的“五德”(仁、义、智、勇、洁)又是如何通过玉的质地、光泽、声音被赋予的?我们将追溯玉器从神圣的礼器,逐渐走向世俗化、生活化的过程,探讨玉器如何渗透到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寄托情感、表达审美的载体。此外,我们还将关注玉器的材质、产地以及不同时期工艺技术的演变,揭示古代中国在矿物开采、雕琢技艺上的高超水平。 第二章:青铜时代的交响——礼乐文明的物质化呈现 商周青铜器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是那个时代最辉煌的物质成就。本书将深入探讨青铜器作为礼乐制度的物质载体,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我们将从鼎、簋、尊、爵等器物入手,分析其在祭祀、宴饮、朝聘等重要仪式中的作用。这些器物上的铭文,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当时政治、军事、社会状况的史料。我们将解读部分重要铭文,例如《毛公鼎》、《散氏盘》等,来了解周代的历史事件、宗法制度和王权观念。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如饕餮纹、云雷纹、窃曲纹等,展现了商周时期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宗教信仰。我们将分析这些纹饰的演变,以及它们所象征的神灵、祖先崇拜和宇宙秩序。此外,本书还将关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从泥范法到复合范法,揭示古代中国工匠在冶金、制模、浇铸等方面的卓越智慧。通过对青铜器的细致解读,我们将得以窥见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等级森严、礼乐并重的古代中国社会。 第三章:陶与瓷的对话——从实用器到艺术品 陶器是中国最早的实用器之一,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到龙山文化的黑陶,再到汉代的画像砖,陶器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技术进步的轨迹。本书将重点分析陶器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陶器的特色。我们将探讨陶器上的彩绘、刻画纹饰所表达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和早期艺术萌芽。 而瓷器的出现,则将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推向了新的高峰。从东汉的原始青瓷,到唐代的唐三彩,再到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瓷器以其细腻的质地、温润的光泽、丰富的釉色和精美的造型,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本书将详细介绍宋代瓷器的辉煌成就,分析不同窑口瓷器的特点,例如汝窑的“雨过天青”釉、官窑的“紫口铁足”、哥窑的“金丝铁线”、钧窑的“窑变釉”、定窑的“刻花”、“划花”、“印花”等。我们将探讨这些釉色和装饰技法的背后,所体现的古人对自然色彩的模仿和对纯粹美学的追求。瓷器不仅仅是生活用具,更是文人雅士案头的清供,是士大夫阶层品味和身份的象征。本书还将追溯瓷器外销的历史,探讨中国瓷器如何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了世界各地的陶瓷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第四章:书写文明的载体——简牍、帛书与纸张的革命 文字是文明的标志,而书写工具和载体的演变,则深刻影响了知识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代中国曾使用过多种书写材料。本书将介绍甲骨文、金文、石刻等早期文字载体,以及竹简、木牍、缣帛等主要书写材料。我们将分析竹简的制作工艺、编联方式,以及其在传播知识、记录历史方面的作用。缣帛作为更为轻便、精美的书写载体,又承载了怎样的文学、艺术和宗教内容?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本书将详细介绍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程,以及纸张的材质、性能和生产工艺。纸张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书写成本,使得知识的普及和思想的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我们将探讨纸张的普及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流通,推动了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的发展,甚至为宗教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对这些书写载体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知识体系是如何构建、传承和演变的,以及文字如何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桥梁。 第五章:建筑的哲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空间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宫殿、寺庙、园林等,是古典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它们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古人宇宙观、哲学思想、社会等级的生动体现。本书将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出发,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装饰艺术。 我们将以故宫、天坛、孔庙等为例,分析其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体现的“中正平和”的君权思想。屋顶的形式,如庑殿、歇山、攒尖等,以及斗拱、飞檐等构件,又蕴含着怎样的力学智慧和审美追求?建筑的色彩,如黄色代表皇权,红色象征喜庆,绿色用于民间,都传递着丰富的社会信息。 本书还将重点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苏州园林的山水写意,到皇家园林的宏伟气派,中国园林是如何将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我们将分析叠石、理水、植物配置、建筑点缀等要素,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宁静致远、诗情画意的空间体验。园林不仅仅是休憩之地,更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体悟人生哲理的场所。通过对这些建筑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古代中国人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同时,如何将自身对宇宙、对社会的理解,融入到他们所创造的空间之中。 第二卷:文明的流转:古典精神的现代回响 如果说第一卷是对古典中国物质文明的深入挖掘,那么第二卷则着眼于古典文明精神内核的现代传承与演变。我们探讨的“文明是副产品”,并非贬低文明的价值,而是强调真正的文明,往往是那些源于生活、源于人性的真挚追求,在不经意间生长出的瑰丽果实。它不是刻意制造的教条,而是自然流淌的生命力。 第一章:儒道佛的交融与分裂——重塑古典思想的现代生命力 中国古典思想的基石,无疑是儒、道、佛三家。本书将梳理这三大学派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脉络,分析它们各自的核心思想,例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及佛教的慈悲、因果、解脱。 然而,历史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复杂的交融与互动。我们将深入探讨儒、道、佛三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融合与对立。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与佛学的兴盛;宋明理学的出现,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以及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如何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三家思想。 “文明是副产品”的视角,将引导我们思考,这些古老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究竟是以何种形式重新焕发生机?我们不再纠结于对经典字句的考据,而是关注它们如何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例如,儒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企业文化、社会治理中仍有体现;道家的生态哲学,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前,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佛教的慈悲与包容,在多元化社会中,依然是化解冲突、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思考,展示古典思想并非陈迹,而是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活水源泉,它们的现代价值,恰恰体现在那些不刻意追求、但却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善良、智慧与平和之中。 第二章:士人精神的变迁——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士人”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道德的倡导者,也是政治的参与者和批评者。本书将追溯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的演变历程。从春秋战国的“士”阶层,到汉代的“举孝廉”、“察举制”,再到唐宋的科举制度,士人在社会流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们重点关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人情怀。士人如何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如何通过文学、艺术、教育来影响社会,如何面对政治的起伏和命运的挑战,始终保持独立的品格和高洁的情操?本书将通过对李白、杜甫、苏轼、王阳明等历史人物的解读,展现不同时代士人精神的侧面。 进入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传统的士人精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知识分子。本书将探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兴起,以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如何在继承古典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方先进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道路?“文明是副产品”在此处得以体现,那些在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时代浪潮中,涌现出的真挚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他们并非为了“制造文明”而行动,而是出于对真理的追求,对民族命运的关怀,以及对个体价值的珍视,从而在不经意间,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进步。 第三章:生活美学的复兴——“乐”与“雅”的现代演绎 古典中国,并非只有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哲学,更有充满情趣的生活美学。本书将关注古典中国人在“乐”与“雅”方面的追求,以及这些追求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新的演绎。 “乐”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享受。从古代的琴棋书画,到雅集的酬唱,再到节日的庆典,古典中国人在追求精神愉悦的同时,也注重物质的适度和审美的鉴赏。本书将探讨古代文人的“四艺”——琴、棋、书、画,它们是如何成为文人寄情、抒怀、交流的重要方式,以及如何体现古人对意境、神韵的追求。 “雅”则是一种内在的品味和外在的风度。它体现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的方方面面。从汉代的“衣冠”,到唐代的“仕女图”,再到宋代的“茶道”、“香道”,古典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审美体系。 “文明是副产品”的视角,将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这些生活美学。它们并非是为了“提升文明等级”而刻意为之,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现代社会,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新开始关注“慢生活”,开始追求“品质生活”。本书将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新拾起古典的“乐”与“雅”。例如,现代的茶艺、插花、书法课程,音乐会、艺术展览,以及那些注重细节、追求品味的家居设计,都体现了古典生活美学在当代的回响。这些并非刻意“复兴”的文化符号,而是人们在追求幸福、追求内心充实时,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第四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从“师徒制”到“工匠精神”的当代思考 中国古代的各项技艺,如陶瓷、丝绸、木工、建筑、烹饪等,都凝聚着世代相传的智慧与经验。本书将探讨古典技艺的传承模式,例如传统的“师徒制”,以及这种模式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师徒制”强调口传心授、言传身教,注重技艺的实践与对传统的遵循。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师徒制是否还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本书将通过对一些传统技艺传承人的采访和案例分析,展示他们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所做的努力。 “工匠精神”并非现代社会的独有概念,它在中国古代的各项技艺中早已根深蒂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每一个优秀的工匠所必备的品质。“文明是副产品”在此处,表现为那些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对技艺怀有敬畏之心,对作品负责到底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专注与坚持,在不经意间,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艺术品和实用器,也构成了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书将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重塑和弘扬“工匠精神”。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更是对一种职业道德、一种人生态度的肯定。通过对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的结合,例如3D打印技术在陶瓷、木工中的应用,我们看到了技艺创新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强调,任何创新都不能脱离对传统根基的尊重。古典技艺的现代回响,在于它们所蕴含的耐心、专注和对品质的不懈追求,这些品质,是任何时代、任何文明都不可或缺的。 第五章:乡土情怀与家国理想——古典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土壤 “乡土情怀”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唐诗宋词中描绘的田园风光,还是明清小说中刻画的市井生活,都离不开对故土家园的眷恋。本书将探讨,这种深植于中国人心中的乡土情怀,在现代社会是如何体现的? 从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们看到了国家和社会层面对于“乡土”价值的重新认识。同时,许多艺术家、作家、学者,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着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乡村文化的关注。 “家国理想”更是贯穿中国古典文明的始终。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这种家国情怀又以何种方式传承和发展? 本书将结合当代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来探讨古典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土壤中,是如何生根发芽,又将如何继续生长。我们强调,“文明是副产品”的理念,并非鼓励人们无所作为,而是引导人们回归本真,从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真理的追求出发,在这些真挚的情感和不懈的努力中,自然而然地成就文明。那些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人们,那些心怀国家、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奉献的人们,他们并非为了“创造文明”而行动,而是出于一份朴素的责任感和热爱,在他们的行动中,恰恰孕育着新的文明。 《东方回响:古典文明的传承与演变》旨在通过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探索,展现古典中国文明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现代社会所焕发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相信,真正的文明,并非来自宏大的叙事或刻意的宣扬,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人性的关怀,在这些朴素而真挚的生命活动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的,闪耀着智慧与光辉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