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茅海建人文游记,揭秘邻邦文化基因
二十年苦研戊戌变法之大成
通晚清之变,解近代中国盛衰之源
《当代学人精品 茅海建卷》是澳门大学历史系茅海建教授的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论文六篇、随笔散文三篇。书中所收九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关于戊戌变法研究;二是关于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历史细节研究;三是关于作者的少量随笔散文,如在越南学术访问见闻、在韩国板门店旅游见闻。
茅海建,国际著名历史学家,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两次鸦片战争与戊戌变法这两块传统领域,但均能推陈出新,有所发明。代表作《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前后重印二十余次,在学术界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
我不敢说这些当代学人中谁最终能成为大师,但可以肯定的是,列入本丛书的一些成果完全够得上大师之作 。
——葛剑雄
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先前研究各说的认知、补正、修正
一、学术史与本文之旨趣1
二、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6
事后报告制度6
未送慈禧太后的个别重要奏折10
慈禧太后似不掌握全部谕旨的原文14
事前请示制度15
从张荫桓弹劾案看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政治权力关系19
三、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初三日的政治异动20
开懋勤殿与七月三十日给杨锐朱谕20
八月初一日召见袁世凯24
八月初二日给康有为的明发上谕31
八月初三日参预新政军机章京“签拟”权力受限33
四、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突然回西苑43
杨崇伊的奏折与八月初三日晚慈禧太后决定明日回西苑43
伊藤博文的觐见47
八月初四日光绪帝移居瀛台非为囚禁51
八月初五日上午光绪帝单独处理政务54
五、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训政前后56
八月初五日慈禧太后决定回颐和园时间推迟至初十日56
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训政58
袁世凯告密消息传到北京63
光绪帝不认可“围园劫后”说67
六、整肃与软禁69
八月十五日慈禧太后决定不回颐和园70
八月十九日杖毙太监72
八月二十三日起光绪帝被软禁75
九月初四日公布光绪帝病情77
七、结论81
附录一:百日维新期间军机处上呈慈禧太后重要折片82
附录二:光绪二十四年正月至百日维新前军机处上呈慈禧太后重要折片91
补记94
“康有为自写年谱手稿本”阅读报告96
一、手稿本的基本情况96
二、抄本的流传及刊行100
三、书名、卷数与写作时间104
四、手稿本的修改与增添108
五、光绪十五年之误记113
六、初步的结论与愿望115
戊戌变法前后诸政事117
一、光绪十九年刘坤一查办张之洞117
二、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起用容闳120
三、光绪二十一年李提摩太的“妙法”128
四、光绪二十二年查验刘鹗的假资产证明137
五、光绪二十二年为李鸿藻治病142
六、光绪二十四年清朝决策岳州自开通商口岸147
七、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香港谈话、来信及“密诏”在上海发表与张之洞等人对此的反应155
八、光绪二十六、七年策反邱菽园160
九、光绪二十七年请奖梁庆桂等人赴西安报效事169
十、光绪二十七年请废大阿哥171
公使驻京本末176
一、“公使驻京”之由来176
二、《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对“公使驻京”的规定179
三、全免关税与修改条约186
四、俄国使节、美国公使在北京190
五、西礼觐见的威慑力量195
六、普鲁士等国条约的范式201
七、西礼觐见的实现208
八、简短的结语215
三元里抗英史实辨正217
一、起因:英军的暴行217
二、中英文献记载及其差异218
三、英军撤退的原因220
四、传说流传的原因222
五、抗英民众的身份223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225
一、南京条约及其之后的交涉225
二、四项重大权益的丧失227
三、“一视同事”的原则231
四、简短的结语233
陈旭麓先生忌日十周年235
在越南的学术访问239
日程安排与一般印象239
教授与文庙240
严霆为242
在胡志明陵前243
感受到的经济生活244
在闹市区被抢劫245
在板门店247
板门店、联合安全区(JSA)与非军事区(DMZ)247
“脱北者”249
第三地道与都罗山250
霸道的摄影师与不那么霸道的高丽参商店252
附:游客声明(编号:UNC REG 551-1)253
征引文献255
我不敢说这些当代学人中谁最终能成为大师,但可以肯定的是,列入本丛书的一些成果完全够得上大师之作 。
——葛剑雄
读完这本《当代学人精品·茅海建卷》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茅海建先生的治学态度严谨得令人敬佩。他对于史料的挖掘和辨析,简直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但这种“吹毛求疵”恰恰是一位优秀历史学家必备的品质。我尤其欣赏他对清末民初那段复杂历史的梳理,其间的权力运作、各方博弈,被他描绘得丝丝入扣,脉络清晰。翻阅书中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我发现他从不满足于简单的叙述,而是深挖其背后的制度根源和社会结构性因素。比如他对某个具体条约签订前夜,不同派系之间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过程的还原,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重量与无奈。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他的论断极具说服力,而非空泛的口号式评论。全书的行文风格,老辣而内敛,没有花哨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掷地有声。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转型期政治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专业殿堂的必经之门。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洞察。茅海建先生并没有将历史的走向视为一条预先写好的剧本,而是细致描摹了那些在关键节点上,无数微小因素的叠加和关键人物的抉择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走向。这种对历史动态过程的把握,是很多纯粹的制度史研究难以触及的深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他对于某一特定政策推行的社会阻力、官僚系统的反应机制的描述。他似乎能将那些沉睡在档案深处的文字,重新激活成有血有肉的权力游戏。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人”在历史洪流中能动性的尊重,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张力。它不是在宣讲历史的铁律,而是在展示历史是如何在各种限制和可能中,被一步步“创造”出来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需要读者付出时间去跟进他缜密的逻辑推导,但收获绝对值得。
评分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历史透镜。茅海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喧哗,却能直击问题的核心。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概念辨析的精准度,在涉及诸如“中央权力”、“地方自主性”这些模糊不清的术语时,他总能首先进行清晰的界定,从而避免了后文论述中的歧义。这种对语言和概念的敬畏,体现了一位真正学者的专业素养。全书的结构安排也堪称精妙,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流畅,仿佛是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层层递进,将复杂的历史图景徐徐展开。对于一个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升历史素养的绝佳教材,它教会我如何带着审慎的态度去阅读和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变革时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但回味无穷的杰作。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老道的侦探在解谜,每一步推理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据链之上。它不像某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戏剧性冲突,而是将历史还原成一个复杂的逻辑系统,等待读者去探究其内在的运行规律。我发现茅海建先生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近乎冷酷的客观性,非常值得称赞。他似乎刻意抽离了个人情感的投射,将历史人物置于他们所处的特定时空背景下进行审视,既不肆意褒扬,也不随意贬低,而是力求还原其行为的“合理性”——这里的合理性并非指道德上的正确,而是指其在当时语境下的必然性。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的完美结合,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政治史变得立体而鲜活。读完之后,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某些历史人物的简单化认知,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复杂性的理解。对于那些追求学术深度,不满足于碎片化历史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说实话,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著作时,我曾担心会因为其学术性太强而感到枯燥,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茅海建先生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叹服。他能在保持高度的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构建出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多方利益纠葛的敏感问题时,他总能找到一个既不偏颇又不失深度的切入点。这种平衡感的把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注意到,书中的论证过程极具层次感,一个观点提出后,紧接着便是大量的原始材料佐证,然后才是细致入微的分析。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扎实作风,彻底打消了所有“史家之言”可能存在的虚浮感。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学会了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思维方式:面对任何历史叙事,都应追问其背后的“证据链”和“解释框架”。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评分京东快递好,只能夸夸这个了。其他呢?
评分二十年苦研戊戌变法之大成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很好
评分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都是经典,非常划算的价格,葛剑雄老师编的这套书值得珍藏!
评分满意,京东活动很给力。
评分书还是不错的,值得一读
评分内容不错,写的很真实,很值得看看,看后可以认识到不同的观点,在书中看到历史的厚重!!
评分蛮好,帮人买的,优惠券,折算下来一折买书可以的,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