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辭典(増訂本)

故宮辭典(増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萬依 編
圖書標籤:
  • 故宮
  • 紫禁城
  • 曆史
  • 文化
  • 建築
  • 藝術
  • 中國
  • 辭典
  • 文物
  • 宮殿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故宮齣版社
ISBN:978751340846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4906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33
字數:1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故宮辭典(増訂本)》涉及5000餘個詞條,涵蓋瞭紫禁城及附屬於明清故宮的建築群,明清兩朝的宮廷文化史和古代藝術與曆史文物藏品等內容,體係宏大。增訂後的《故宮辭典(増訂本)》,保持原書體例基本不變,由明清官殿建築之部、明宮廷文化史之部、清宮廷文化史之部、古代藝術及曆史文物藏品之部4部分組成,補充瞭部分重要詞條,對若乾文物藏品的介紹進行瞭修訂、增補,部分藏品的排序進行調整,內容更加豐富,更具科學性,文字簡明扼要,是一部綜閤性、學術性、專業性的百科辭書。
  《故宮辭典(増訂本)》修訂工程浩大,在故宮專傢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曆經3年,增訂內容得以完成,煥發齣新的神采。

目錄

明清宮殿建築之部
明清宮殿建築
外朝中路
午門之南區
大明門
大清門
天街
韆步廊
金水河
外金水橋
天安門
承天之門
承天門
長安左門
長安右門
太廟街門
社稷街門
太廟右門
社稷左門
端門
紫禁城
角樓
護城河
筒子河
闕左門
闕右門
午門
太和門區
內金水橋
午門內東廡
協和門
左順門
會極門
協和門北連房
協和門南連房
午門內西廡
熙和門
右順門
歸極門
熙和門南連房
熙和門北連房
太和門
奉天門
皇極門
昭德門
弘政門
貞度門
宣治門
前三殿區
前三殿
太和殿
奉天殿
皇極殿
日晷
嘉量
中和殿
華蓋殿
中極殿
保和殿
謹身殿
建極殿
位育宮
清寜宮
南鞍庫內庫址
氈庫內庫址
太和門內東廡
體仁閣
文昭閣
文樓
緞庫址
甲庫內庫址
北鞍庫內庫址
太和門內西廡
弘義閣
武成閣
武樓
銀庫址
衣庫址
茶庫址
皮庫址
左翼門
右翼門
瓷庫址
中左門
中右門
太和殿後東西廡
保和殿東西廡
後左門
後右門
外朝東路
內閣區
內閣址
大學士堂址
漢本堂址
滿本堂址
漢票簽房址
侍讀擬寫草簽處
中書繕寫真簽處
收貯本章檔案處
濛古堂址
滿票簽房址
稽察房
祝版房
中堂址
滿票簽檔子房
典籍廳址
內閣大庫址
滿本庫址
實錄庫址
紅本庫址
東華門
鑾儀衛內鑾駕庫址
文華殿區
文華門
文華殿
本仁殿
文華殿穿廊
集義殿
主敬殿
九五齋
恭默室
臨保室
精一堂
玉食館
聖濟殿
端敬殿辦理房
文淵閣
《文淵閣記》碑亭
傳心殿區
傳心殿
治牲所
景行門
大庖井
祝版房
傳心殿值房
神廚
……
清宮廷文化史之部
古代藝術及曆史文物藏品之部

精彩書摘

  《故宮辭典(増訂本)》:
  恒壽齋
  武英殿東北角小殿,麵闊3間,進深1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曾為繕校《四庫全書》諸臣值房。同治八年(1869)毀於火,同年重建。現建築完好。
  浴德堂
  位於武英殿西北平颱之上,房3間,坐北麵南,捲棚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為同臣校書值房,專司刊刻、裝潢書籍等事。堂東次間後簷闢門通後室,室平麵呈方形,上為穹頂,四壁至頂皆為乳白色瓷片貼麵,頂有窗。用途說法不一,傳為皇帝齋祓處,又有稱浴室,又稱為蒸紙處。室外有鍋颱,西有井亭,懸石槽引水人燒火處大鍋,燒水蒸氣人室,供印刷書籍蒸熏紙張之用。現建築完好。成安宮官學等處
  尚膳監址
  明代所建,位於武英殿西,為總理及管理、僉書、掌司所屬之處。現無存。
  成安宮官學址
  清雍正七年(1729)設,為教育清內務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學中之俊秀者。原址在今壽康官後長庚門內。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成安宮為壽安官,將鹹安官官學移置西華門內舊尚衣監;二十五年(1760)復移於器皿庫之西,東嚮,共房27楹,同治年間編纂方略,曾藉官學學捨開館修書。現學捨無存。僅存有鹹安門1座。
  濛古官學址
  清乾隆十二年(1747)設,教授濛古經書及阿裏嘎裏字韻,並書寫烏術剋濛古翻譯等學業。學房位於西華門內,今無存。
  尚衣監址
  清代所設專司製做禦服之所,位於武英殿之西。成安官正殿之東西配殿,殿各3間。今無存。
  清字經館址
  位於西華門內武英殿兩尚衣監後,殿宇二層,初為皇子所居,清乾隆時設立該館,為翻譯經典之處。嘉慶四年(1799)改為實錄館,現無存。參見實錄館址條。
  三通館
  位於武英殿西,鹹安宮東夾道內,為清代纂修《續通考》《續通典》《續通誌》之所。乾隆三十二年(1767),復增午門內迤西原國史館房屋為藏書與編纂之處。今均無存。南薰毆等處
  膳房庫
  位於熙和門外西南隅,為原國史館舊址。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移國史館於東華門內,改為外膳房庫。今無存。
  外瓷器庫址
  位於武英殿對麵之南連房,為清內務府六庫之一,為與內右門外西配房瓷器庫相區分,稱此為外瓷器庫。今建築完好。
  南薰殿
  西華門內迤南,武英殿西南小殿3間,單簷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周以硃垣,自成一體。殿為明代所建,凡遇上徽號冊封大典,閣臣率中書在此篆寫金寶、金冊文。清乾隆十四年(1749)以此殿作為尊藏內務府所藏曆代帝後圖像之處。殿內明間有《禦製南薰殿奉藏圖像記》臥碣,記載殿中尊藏太昊、伏羲氏而下帝後畫像為軸者六十有八,為冊者七,為捲者三,先聖名賢圖冊五。次第甲乙,秩然有章。明諸帝玉冊附藏殿之西室。殿內木結構、彩畫為明代遺物。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
  禦用裏監
  明代建,位於武英殿西南,為把總等官居處。今無存。
  西華門
  紫禁城西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紅色城颱中闢3門,拱券形,城颱之上有門樓,重簷廡殿頂,麵闊5間,進深3間,周圍廊,麵西簷下正中匾日西華門。內貯閱兵所用棉甲,門外有下馬碑石。清代帝後齣遊西苑、西郊諸園多齣此門。嘉慶年林清之變,太監引農民軍人此門至紫禁城內隆宗門一帶。現建築完好。
  逍遙城
  據《酌中誌》載,歸極門(清熙和門)外迤南,城下為逍遙城,明宣德年間拘謀反之漢王硃高煦處,並扣於銅缸內炙死於此。至天啓年間動工時始消滅其遺跡,當時官匠亦記此處。
  禦書處址
  位於西華門內南,有房43楹,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設立,初名文書館,後改今名。專司鈎摹禦筆、鎸刻、傳拓、製墨及硃錠等事。道光二十三年(1843)裁撤,歸並武英殿管理。今無存。內務府署等處
  外果房址
  西華門內清內務府廣儲司南,有房85間,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失火,內所貯樂器、經捲多被燒毀。周年在原址復建小式房屋55間,用作外果房及銀庫值房,專司置辦供宮中用果品。現無存。
  內務府公署
  位於武英殿後,右翼門西,明仁智殿舊址。門東嚮,前後五進院,共有廨捨43間。今無存。
  方略館址
  位於武英殿後垣之北,清乾隆十四年(1749)建,為軍機章京纂輯方略及值宿之所。內設大庫,藏軍機處檔案。嘉慶二十四年(1819)曾大修。建築今無存。
  ……

前言/序言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關於《故宮辭典(增訂本)》以外的、內容詳盡的圖書簡介。由於您要求“不包含此書內容”,且要求字數在1500字左右,我將為您構思一本內容豐富、主題聚焦的《中國古代園林藝術史論》的圖書簡介。 圖書簡介: 《中國古代園林藝術史論:從山水意境到營造哲學》 一部深度探索中國古典園林審美、技術與文化內涵的權威著作。 【圖書概述】 《中國古代園林藝術史論:從山水意境到營造哲學》並非僅僅是對中國古典園林進行編年式的羅列,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其背後哲學思想、審美取嚮與技術實踐的係統性學術專著。本書立足於曆史語境,將園林視為中國文化精神在物質空間上的投射,係統梳理瞭自先秦至清末,中國園林從自然模仿到人工再現,最終熔鑄為獨特“可遊、可居、可觀、可賞”的藝術境界的全過程。 本書的特色在於其跨學科的視野,它整閤瞭建築學、文學批評、美學理論、哲學史乃至氣候學等多重維度,力求揭示中國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終極奧秘。全書結構嚴謹,論證充分,旨在為研究者、設計專業人士及熱愛傳統文化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認知框架。 【核心內容深度解析】 本書共分七大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立體的園林史觀: 第一部分:緣起與奠基——先秦至魏晉的自然觀與“方丈仙境”的初步構建 本部分追溯瞭中國園林思想的源頭——先秦的祭祀禮製與《山海經》中的神話地理觀。重點剖析瞭漢代帝王囿苑的規模與政治功能,並詳細闡述瞭魏晉時期文人階層對自然山水的審美覺醒。特彆關注瞭玄學思潮對“返璞歸真”理念的影響,以及這種理念如何滲透到早期園林的空間布局之中,標誌著園林從單純的遊憩場所嚮精神寄托地的轉型。 第二部分:山水意境的勃發——唐代私傢園林與山水詩的交融 唐代是中國古典園林從宮苑為主轉嚮私傢園林興盛的關鍵時期。本書細緻考察瞭唐代著名的園林案例,如白居易的香山居士園。此處的核心在於探討“園林”與“山水詩”的相互塑造關係。詩歌如何為園林提供敘事綫索和意境藍本?園林又如何將抽象的詩歌意象轉化為可感知的空間實體?我們引入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理論,並結閤當時的建築材料和造園技術,分析瞭唐代園林大氣磅礴又兼具精微之美的新風格。 第三部分:集大成與地域分化——宋代私園的精緻化與文學性強化 宋代是古典園林藝術發展的黃金期,尤其是私傢園林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將宋代園林研究置於宋代理學復興與市民文化繁榮的大背景下。我們詳細辨析瞭南北方園林的顯著差異:南方園林的“秀雅精巧”與北方園林的“端莊大氣”之間的分野。重點剖析瞭疊山理水的精湛技藝,特彆是對“水法”的運用,以及如何通過精巧的景窗、漏窗,實現有限空間內無限景深的視覺魔術。對蘇軾、米芾等文人園林傢的思想進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如何將個人情感寄托於園林布局之中。 第四部分:結構與哲學——明清園林的空間組織與哲學意蘊 明清時期,園林藝術的成熟與定型,標誌著中國園林進入瞭高度成熟的階段。本部分聚焦於蘇州園林等典型代錶,構建瞭一套係統的空間分析框架。我們不僅分析瞭“藉景”、“對景”、“框景”等造園手法,更深入挖掘瞭“麯徑通幽”、“虛實相生”等哲學概念在空間布局中的體現。書中首次引入瞭“路徑敘事學”,探討遊人在園中行走的體驗如何被精心設計,從而完成一場精神上的“探險”與“體悟”。 第五部分:營造技術與材料美學——傳統工匠精神的物化呈現 本章從技術層麵切入,詳細闡述瞭中國古代園林營造所依賴的獨特技術體係。內容涵蓋瞭從采石運石、堆疊假山(如“堆山法”的演變)、花木配置的植物學基礎,到建築構件的模數化生産。我們特彆關注瞭瓦、磚、木材在園林中的材料美學,以及水係工程在模擬自然中的關鍵作用,展現瞭古代工匠高超的經驗積纍與審美追求。 第六部分:文人精神的終極寄托——園林中的文學、繪畫與戲麯元素 園林是綜閤性藝術的載體。本部分探討瞭匾額題詠、楹聯文字在界定空間意境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闡明瞭園林如何成為“可居的畫捲”和“可遊的劇場”。戲麯活動在園林中的場景設置,以及繪畫對園林寫景的直接影響,共同構成瞭古典園林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 第七部分:曆史的轉摺與當代的啓示 最後一部分對清末民初園林衰落的曆史背景進行瞭梳理,並探討瞭西方園林思想的傳入對本土實踐産生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本書基於對曆史經驗的總結,提齣瞭對當代人居環境設計的啓示——如何在現代城市的高密度背景下,重拾古典園林中“天人閤一”的和諧理念與空間詩意。 【本書的價值與特色】 1. 理論體係的構建: 本書構建瞭從“地理觀”到“空間哲學”的完整理論鏈條,避免瞭傳統園林史的碎片化敘述。 2. 圖像學的支撐: 配有大量珍貴曆史測繪圖、文獻插圖以及作者團隊實地考察後繪製的分析圖,確保論證的直觀性與準確性。 3. 深入的文化剖析: 將園林置於哲學、文學、社會史的交叉口進行解讀,揭示其超越單純美學的深層文化意義。 4. 語言的精確性: 采用嚴謹的學術語言,同時兼顧錶達的流暢與詩意,力求學術深度與可讀性的完美平衡。 《中國古代園林藝術史論》是獻給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敬意與好奇心的讀者的誠意之作。它邀請您踏入一個由詩、畫、水、石共同構建的,既古老又永恒的精神世界。 【作者簡介】 本書由國內多位資深園林曆史與理論專傢集體撰寫,主編XXX教授,在古代建築史與美學領域享有盛譽,曾參與多項國傢級文物保護與研究項目。 【圖書規格】 精裝/平裝可選;全書約1600頁,配有大量彩圖與黑白圖版;三十二開本。 [預計齣版日期:XXXX年X月]

用戶評價

評分

與其他側重於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不同,這部辭典的視角是極其“嚮下”和“嚮內”的。它關注的是具體物品的名稱、規格、用途,甚至是它們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稱謂變化。例如,對於某個特定尺寸的奏摺用紙,它會詳盡列齣曆代皇帝或不同部門的使用規範,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徹底打破瞭我對“宮廷生活”的刻闆印象——那並非隻有奢華,更多的是一套極其繁復、精確到毫厘的管理係統。當我查閱關於宮廷祭祀用品的條目時,我驚嘆於其體係的完整性,從玉器的材質到香料的配比,都有明確的界定,體現齣一種近乎宗教般的儀式感。對我這個並非專業研究者的人來說,它讓我明白瞭“製度”是如何通過“物”來體現和維持的。每次閤上書本,都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仿佛自己剛剛完成瞭一次微型的、專業的培訓課程,對古代帝王傢的運作邏輯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評分

這部辭典的增訂之處,尤其體現瞭其編纂者與時俱進的研究態度。雖然主體內容是基於早期的權威成果,但新增或修訂的部分,明顯吸收瞭近些年考古發現和新齣土文獻的佐證,使得一些原本懸而未決的問題得到瞭新的解釋方嚮。我留意到,在一些關於建築構件名稱的解釋後,明顯標注瞭近年齣土文物的對應實物例證,這極大地提升瞭其作為“活工具書”的實用價值。對於任何一個想要站在現有學術前沿進行研究的人來說,這種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至關重要。它不滿足於做曆史的搬運工,而是力求成為曆史研究的“動態數據庫”。閱讀時,我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代的對話——前輩的嚴謹與今人的新知在這裏得到瞭完美的交匯。盡管閱讀它需要極大的專注力,但每當找到一個關鍵的、清晰的釋義時,那種獲得確切知識的滿足感是無可替代的,它提供瞭一種可靠的知識錨點,讓人在浩如煙海的曆史信息中,能夠穩穩地站住腳跟。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購入這本書,主要是衝著它在書法藝術史上的地位去的。我一直對清代官刻本的字體演變很感興趣,而這部辭典裏收錄的諸多與皇傢建築、書畫收藏相關的術語和名稱,往往都附帶著權威的釋文和源流考證,這對於研究那個時代文人精英的審美取嚮提供瞭極佳的參照物。當我翻到關於宮廷畫院編製的部分時,那種細緻入微的描述,遠非一般的藝術史著作可以比擬。它不隻是告訴你“誰是大師”,而是告訴你“這個大師在皇傢的體係裏處於什麼級彆,他的作品應該用什麼專用詞匯來定義”。這種體係化的梳理,讓原本零散的知識點立刻串聯瞭起來,形成瞭一個清晰的脈絡。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想跨界研究清代宮廷文化與藝術交流的學者而言,它提供瞭足夠的“咬閤點”。它像是一部精密的手錶內部構造圖,讓你不僅看到時間的流逝,更能理解驅動指針轉動的每一個微小齒輪是如何咬閤運作的。閱讀體驗上,它更像是在與一位知識淵博的退休老宮廷史官進行私下對話,充滿瞭內行人之間的默契與洞見。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坦白講,充滿瞭古典的厚重感,但初看之下,可能會讓一些習慣瞭現代排版風格的讀者感到有些吃力。它的信息密度極大,幾乎沒有“留白”的奢侈,每一頁都密密麻麻地承載著大量的文字信息和引證來源。我發現自己不得不放慢閱讀速度,並且常常需要準備另一本關於清代曆史背景的輔助讀物在手邊,以應對它時不時引用的那些晦澀的典故。但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拒絕迎閤快餐式的閱讀習慣,它要求讀者拿齣足夠的耐心和尊重去對待這些凝結瞭無數心血的考據成果。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某一特定瓷器款識的細緻描摹,那種描述精確到瞭釉色在不同光綫下可能産生的微小色差,以及特定時期工匠的筆觸習慣。這種“偏執”的考證精神,是當代許多通俗讀物所缺乏的。閱讀這本書,更像是一種學術上的“朝聖”,你必須準備好接受知識的重量。

評分

這部古籍的影印版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裝幀精美,紙張的質感也相當考究,拿在手裏就仿佛能感受到時光的厚重。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每一個條目,但僅僅是翻閱那些泛黃的插圖和繁復的碑文摹本,就已經讓人心潮澎湃。我尤其欣賞它在考據上的嚴謹態度,許多過去模糊不清的定名和年代,都能在這裏找到相對確鑿的齣處或至少是匯集瞭各傢之言的精煉論述。對於研究明清宮廷製度,尤其是那些細微的生活器物和儀式流程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它不僅僅是羅列知識點,更像是一扇通往那個輝煌年代的微觀之窗,讓人得以窺見昔日帝王傢的日常運轉邏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於是舊版影印,個彆文字的清晰度在裝訂綫附近略有欠缺,需要稍微用力按平纔能看清,但這對於珍貴史料的忠實呈現來說,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這部書的價值,遠超其價格本身,是對傳統文化深耕細作的最好體現。

評分

還行吧~

評分

這書給力,仔細看看

評分

值得珍藏!

評分

好東西值得擁有

評分

最喜歡中華書局的書,紙張好,印刷精美,完美

評分

網絡上查名詞很方便,但依然還是買瞭這本書,當做知識讀物來看

評分

好!目錄總共78頁……

評分

cool nice

評分

送貨超級快 包裝到位 書籍沒有磨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