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寶良 著
圖書標籤:
  • 明代
  • 士大夫
  • 精神世界
  • 文化史
  • 思想史
  • 社會史
  • 明史
  • 傳統文化
  • 士人階層
  • 價值觀
  • 心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321310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604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學人叢書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83
字數:5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明學”作為“宋學”的繼承者,並稱“宋明理學”。明代的士大夫理應屬於隋唐以後新型的士大夫,然就明代士大夫極度追求“清議”,且具個性解放的特點來說,其精神世界則又是六朝士大夫的直接繼承者。本書從君子、小人之辨,齣處、仕隱的睏惑,忠孝節義的兩難睏境,生與死的抉擇,雅俗之辨及其互動等多個視角,通過思想與社會交互為用的研究方法,亦即從曆史與社會的脈絡中去闡釋明代士大夫的知識與行動。這無疑與以往的研究過於偏嚮“觀念史”不同,而是希望在政治史、教育史、地域研究等領域的相互關聯之下,重新詮釋明代思想史的實際動態。這是一種精神史的研究,其目的在於考察士大夫的精神與政治、社會之間的關係。

作者簡介

陳寶良,1963年生,浙江紹興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學士、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西南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著有《中國的社與會》、《明代社會生活史》等多部專著,並在海內外報刊發錶明清史論文百餘篇。所著多被海內外知名大學列為學生指定參考書。其中《中國流氓史》、《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捲》兩書,已被翻譯成韓文、英文齣版;《明代社會生活史》一書,則被《中華讀書報》評為“2004年度十大社科圖書”,並入圍“首屆華語傳媒圖書大奬”。

目錄

導論1

一、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3

二、士大夫、士大夫傢族及其關係網絡51

三、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及其轉嚮83

第一章 君子小人之辨159

一、引言159

二、從道德人格看君子小人之辨161

三、從政治人格看君子小人之辨177

四、君子、小人之辨的曆史轉嚮185

五、結語206

第二章 齣處仕隱的睏惑217

一、引言217

二、齣處進退:士大夫的“大閑”219

三、仕抑或隱:士大夫的睏惑227

四、齣處仕隱觀的新動嚮237

五、齣處仕隱:士大夫的抉擇250

六、結語279

第三章 忠孝節義的兩難境地284

一、引言284

二、士大夫的忠孝觀及其轉嚮288

三、士大夫的節義觀及其轉嚮307

四、士大夫忠孝節義的行為實踐331

五、結語359

第四章 生死之間的抉擇365

一、引言365

二、生死觀:儒佛道之辨及其閤流367

三、士大夫的生死觀及其轉嚮378

四、士大夫麵對生死的行為抉擇392

五、結語406

第五章 雅俗之辨及其互動409

一、引言409

二、雅俗之辨:雅與俗的兩分410

三、雅俗互動態勢的形成415

四、士大夫的崇雅意識及其精緻生活423

五、結語451

餘論452

一、明清易代與江南士大夫傢族的衰替452

二、清初士大夫遺民的頭發衣冠情結及其心理分析488

三、清初禮教秩序的重建與士大夫精神史的波摺525

參考文獻549

一、古代典籍549

二、近人論著567

後記582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宋代儒學思想與社會變遷的著作的詳細簡介: 書名:經史熔鑄:宋代士人的儒學實踐與社會重構 作者: (此處可自行設定一位具有學術背景的作者名) 齣版社: (此處可設定一傢知名學術齣版社) --- 內容簡介 《經史熔鑄:宋代士人的儒學實踐與社會重構》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960-1279年)知識分子群體——士人階層——如何在其特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中,重塑並實踐儒傢思想的學術專著。本書超越瞭傳統上將宋代視為“理學興起”的簡單敘事,而是著重探討瞭士人如何通過對經典(經)的重新闡釋與對曆史經驗(史)的深刻反思,構建齣影響此後近韆年中國社會結構的意識形態基礎。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宋代的社會轉型,特彆是官僚體係的擴大、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對外族政權的持續壓力,直接推動瞭士人將抽象的哲學思辨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社會倫理和政治規範。這種轉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的“學理突破”,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經史熔鑄”工程。 第一部分:變局中的士人:身份的生成與挑戰 本部分首先勾勒齣宋代士人群體的社會構成與權力基礎。不同於唐代以門第聲望為主導的精英階層,宋代士人是科舉製度的産物,他們的閤法性根植於對文本的掌握和對道義的承擔。然而,這種新生的精英階層麵臨著深刻的身份危機:一方麵,他們是皇帝的工具,肩負著治理國傢的重任;另一方麵,他們又是道德的楷模,必須時刻警惕權力的腐蝕。 我們詳細考察瞭“清議”傳統在宋代的強化及其內在的矛盾。清議既是士人維護道統的武器,也常常成為黨爭的工具。書中分析瞭如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錶述,並非僅僅是個人情操的流露,而是士人麵對日益復雜的內外環境,試圖為自身政治介入尋求閤法性基礎的結構性錶達。 第二部分:儒學的再奠基:義理與考據的張力 宋代儒學被後世概括為“理學”,但本書認為,這種概括掩蓋瞭其內部的復雜性與動態性。士人對儒學的重構,本質上是對漢唐經學“訓詁”和“章句”體係的超越,其目標是直指“道”的本體論基礎。 書中重點考察瞭周敦頤、邵雍的宇宙論嘗試,他們如何將儒傢的倫理關懷提升到形而上的層麵,為後來的硃熹集大成奠定瞭哲學框架。同時,我們沒有忽視程顥、程頤兩兄弟在心性論上的探索,特彆是他們對“格物緻知”的解釋,展現瞭儒傢如何試圖融閤內省的功夫與外在世界的認識。 然而,這種哲學構建並非脫離實際。本書的另一重要貢獻在於將“義理之學”與“考據之學”——即對先秦兩漢典籍的文本細讀——置於同一分析框架下。我們揭示瞭宋代理學傢如何利用對古文的精準考據來反駁佛教和道教,從而確立儒學作為“正統”的知識權威。這種“考據”是服務於“義理”的工具,體現瞭宋代士人“學以緻用”的深層焦慮。 第三部分:經史互動:曆史敘事與政治倫理的構建 宋代士人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對曆史的極度敏感和高度的史學自覺。他們將史學視為“鏡鑒”,是檢驗自身政治實踐和道德操守的終極尺度。 本書深入分析瞭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在士人精神世界中的核心地位。司馬光的編纂,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部以治亂興衰為綫索,對“君臣之道”進行細緻規範的政治教科書。我們探討瞭士人如何利用通鑒中的案例來論證“人存政舉”、“道統優先”的政治理念。 與此相對,本書也討論瞭王安石變法的理論基礎。王安石對儒學的理解,更側重於“經世緻用”,他試圖從《周禮》中挖掘齣可以重構當代財政和教育體係的藍圖。這種對曆史文本的激進解讀,直接導緻瞭宋代後期曠日持久的“新舊黨爭”。黨爭的核心,正是對何種“經史解釋權”可以指導國傢治理的根本分歧。 第四部分:社會重構:傢族、理學與鄉村治理 宋代的士人不僅僅是朝堂上的官員,他們更是地方社會的精神領袖和倫理重塑者。本書最後探討瞭理學如何滲透到具體的社會結構中,特彆是對宗族製度和理學化傢訓的影響。 我們考察瞭宋代士人如何利用新的教育資源和道德規範,重建和強化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結構,以應對城市化帶來的社會鬆動。這種重構一方麵加強瞭地方的自治能力,另一方麵也強化瞭“內外有彆”的性彆倫理。通過對地方誌和祠堂碑刻的研究,本書展示瞭士人的儒學實踐如何在微觀層麵重塑瞭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秩序和道德認知。 結語 《經史熔鑄》認為,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個充滿內在張力的統一體:他們既是抽象哲思的追求者,又是現實政治的參與者;既是曆史的繼承者,又是社會秩序的改革者。正是這種在經義、史實與現實睏境之間不斷進行的“熔鑄”過程,塑造瞭具有高度責任感和強烈道德自覺性的宋代士人,並最終確立瞭後世中國知識分子階層恪守的典範與規範。本書試圖通過細緻的文本考察和宏觀的社會背景分析,還原這一復雜而深刻的曆史進程。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人情感連接起來,構建瞭一個既有學術嚴謹性又有文學感染力的敘事空間。它不僅僅是關於“士大夫”的研究,更是關於“理想主義者在現實睏境中如何存續”的永恒命題的探討。作者對於明代中後期文人集團在麵對內憂外患時,其精神防禦機製的分析,尤其發人深省。他們是如何在不斷自我否定的過程中,又不斷重建信仰的?書中的許多論斷,比如關於“士人焦慮”的根源探討,讓我聯想到當下的某些社會現象,這說明優秀的史學研究是具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的。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每次都能從中汲取新養分的傑作。

評分

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得如同精密的鍾錶,每一個章節的推進都服務於一個核心論點:明代士大夫階層如何在其特定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環境下,完成瞭其身份認同和價值體係的塑造。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地域、不同派係士大夫差異時的細緻入微。他沒有將他們一概而論,而是清晰地勾勒齣江南士紳的務實進取與北方清流的激進理想之間的分野,以及這種分野如何影響瞭他們對國傢大事的不同態度。這種多維度的考察,避免瞭曆史研究中常見的扁平化敘事陷阱。讀完後,我對明代的政治生態,尤其是文官集團的內部運作機製,有瞭遠超教科書所能給予的深刻理解。那是一種錯綜復雜、充滿博弈和妥協的復雜生命體,而非單一的道德符號堆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那種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氣質,讓人在捧讀之前就已心生敬意。我尤其喜歡扉頁上那幅仿古的印章和題字,仿佛一下子就被拉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明代。內容上,作者的行文如行雲流水,對史料的梳理和運用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他沒有采用那種乾巴巴的學術羅列方式,而是通過對一係列鮮活的人物個案的深入剖析,將那個時代士大夫們內在的掙紮、矛盾與追求,描摹得淋灕盡緻。讀到關於某些清流領袖在權力傾軋中的無奈與堅守時,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種“欲說還休”的深沉,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不禁沉思,在任何時代,個體知識分子如何安放自己的良知與抱負。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對史實的還原,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解讀曆史的全新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那群“精神貴族”靈魂深處的風景綫。

評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這個主題略感吃力,畢竟“精神世界”這個範疇本身就比較宏大和抽象。然而,作者的敘述技巧高超得令人驚嘆。他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文學作品、私人信劄甚至一些地方誌中的軼聞作為佐證,使得原本冰冷的“主義”和“思潮”變得有血有肉,可感可觸。比如他對心學流派中個體自律與社會責任之間張力的描繪,簡直像是一場精彩的哲學辯論被搬上瞭舞颱,各個流派的代錶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慷慨陳詞。書中對於士大夫在儒釋道三傢思想的交融中如何構建其道德宇宙的論述,尤其精闢。這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關於“何為君子”的深度哲學探源,讓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現代人,得以慢下來,體會古人那種對“道”的執著探求,那種對內心秩序的近乎苛求的建構過程。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帶著一股子古雅的韻味,但絕不晦澀難懂。作者似乎深諳中國古典文學的精髓,遣詞造句既有廟堂之高的莊重,又不失江湖之遠的灑脫。他對於“雅緻”的描摹,比如士大夫們如何品鑒金石、如何布置書房、如何以詩文酬唱,這些細節的穿插,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在我看來,這些看似“閑筆”的部分,實則是構建其精神世界的基石,是他們抵抗外部喧囂、維護內心疆域的重要儀式。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一位博學的老友傢中做客,聽他娓娓道來那些舊日時光裏的風雅與憾事,讓人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和洗滌。它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的“精英”是如何定義“有意義的生活”的。

評分

裝訂精美,內容不錯印刷清晰

評分

送貨很快,包裝的也不錯,可以慢慢看瞭。

評分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瞭解明代可讀性強

評分

裝訂精美,內容不錯印刷清晰

評分

書的資料很全麵,投遞速度很快。非常滿意

評分

對明朝感興趣,買來研讀!

評分

質量很好,經典作品。

評分

開捲有益

評分

包裝完好,送貨員服務態度很好?商傢發貨也很快,給點個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