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为一份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报告。2011年,142所研究型大学和协会向商务部提交了一封信件,重申对在校园和社区中推进创新和创业的承诺,并邀请联邦政府继续在相关领域与之合作。而这份报告是美国商务部创新和创业咨询委员会为了解,国内的高校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教员、校友和社区中的创新、商业化和创业,而开展的为期2年的活动中的一部分。
近年来,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本书介绍了美国在鼓励创新创业方面的策略,并详细阐述了高校中较出色、较有成效的实践。本书内容具体、丰富,对我国在创建创新创业型大学方面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责编期望我国高等院校能够通过学习域外同行的经验,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主动服务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满足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期许。
介绍了美国在鼓励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发展,并详细阐述了十一所高校在创新和创业方面较出色、较有成效的实践。本书内容具体、丰富,对我国在创建创新创业型大学方面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丛书主编:赵中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副主编;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秘书长;曾为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客座研究员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
坚持“立基点于本土,求视野于世界”之研究原则,长期从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研究、全民教育研究、印度教育研究、美国教育研究、国家创新政策比较研究,积极倡导应用现代管理思想以促进学校管理创新。策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主编“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中小学STEM教育”丛书;合作主编“当代教育理论”译丛;出版《学校管理体系与ISO9000标准》《学校文化》《学校经营》《战后印度教育研究》《质量为本——美国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欧洲国家创新政策热点问题研究》《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等著作。
前言
国家创新和创业咨询委员会联合主席致辞
致谢
概要
导言
第一章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
第二章鼓励教师创新和创业
第三章积极支持大学技术转移
第四章推进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第五章推动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
总结:认可从事经济活动的大学数量不断增长
附录一:对部分院校的“深入探讨”
1.阿肯色浸礼会学院的创业、创新及研究的商业化
2.亚拉巴马州立大学的创业、创新及研究的商业化
3.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创业、创新及研究的商业化
4.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创业、创新和研究的商业化
5.华盛顿特区霍华德大学的创业、创新和研究的商业化
6.洛雷恩县社区学院的创业、创新和研究的商业化
7.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的创业、创新和研究的商业化
8.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创业、创新和研究的商业化
9.普雷里维尤农工大学的创业、创新和研究的商业化
10.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威廉·马什·莱斯大学的创业、创新和
研究的商业化
11.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创业、创新和研究的商业化
附录二:延展阅读·译者的研究
1.概念证明中心:美国研究型大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新
组织模式
2.美国顶尖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究
——以伍斯特理工学院工程教育培养为例
3.美国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基于资源投入的视角
2009年6月,美国国会两位参议员和两位众议员联名向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出信函,要求科学院组建一个委员会对如下问题作出回答:
为了确保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能力能够维持其在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中的卓越地位,帮助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社会中参与竞争,促进繁荣并实现在卫生、能源、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国家目标,什么才是美国国会、各州政府、研究型大学及其他组织机构能够采取的最重要的十大行动?
美国国家科学院下属的国家研究委员会为回应议员们的问题而于2010年7月组建了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名誉主席、国家工程院院士、美洲银行董事局主席查尔斯·O·霍利迪(CharlesO.Holliday)为主席的研究型大学委员会(CommitteeonResearchUniversities)。研究型大学委员会共有22位委员,由来自企业界的公司总裁或首席执行官、基金会主席、著名大学的前任或现任校长、学院院长等担任,其中就有曾因在16天内由辞退到复职而被媒体广泛关注的弗吉尼亚大学校长特瑞萨·沙利文(TeresaSullivan)。
从2010年7月委员会组建到2012年6月14日《研究型大学与美国的未来》报告的正式出版,历时两年。正是经过这两年时间的广泛研究,通过召开会议(如无数的电话会议和正式会议)、征询意见(如美国大学协会、公立与赠地大学协会和政府关系委员会曾在2011年1月联名向研究型大学委员会提出有关“联邦研究政策的管理与财政改革”的建议书)、参阅文献(仅该研究报告列出的参考文献就达99份之多)等,这份涉及美国研究型大学未来10年发展战略、关系到美国国家繁荣和安全的“十大突破性行动”的研究报告才得以提交并出版。
研究型大学委员会在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可以成为“十大突破性行动”的10项建议,并在每项建议中依次提出了行动者与行动、预算内容、预期结果等三个方面的内容。10项建议简单译述如下,其中建议3和建议5与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主题尤其相关:
建议1在美国创新和研发战略之更大范围的框架内,联邦政府应该对大学实施的研究与发展及研究生教育采取稳定且有效的政策、实践和资助。唯有如此,美国才会拥有新知识和受过教育之人才的源泉,从而帮助美国实现国家目标及确保国家繁荣和安全。
建议2向公立研究型大学提供更多的自主,这样它们就能利用地方优势和区域优势进行战略性竞争并对新的机遇作出机敏灵活的回应。与此同时,恢复州对高等教育(包括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拨款,达到能使公立研究型大学以世界一流标准运行的水准。
建议3增强企业在研究伙伴关系中的作用,促进知识、观点和技术向社会的转移并加速“创新时间”,以便实现我们国家的目标。
建议4提高大学的成本-效益和生产能力,以便为纳税人、慈善家、公司、基金会和其他的研究资助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回报。
建议5创造一种“战略性投资计划”以资助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计划,这些创新计划对于提升国家优先事项之关键领域中的教育和研究质量至关重要。
建议6联邦政府和其他研究资助者应该以持续且明确的方式努力承担从研究型大学获得的研究项目和其他活动的全部费用。
建议7减少或取消那些根本不能改善研究环境但却增加管理成本、妨碍研究生产力及弱化原创能量的规程条例。
建议8通过解决诸如退学率、获得学位之时间、资助以及个人生涯机会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协调等问题来提高研究生完成课程计划的能力,以吸引有为学生。
建议9保证包括女性和少数族裔在内的所有美国人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获得教育的全部好处。
建议10确保美国继续从国际学生和学者参与美国的研究事业中获益较多。
高等院校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如何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如何积极回应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如何服务“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创中心建设?这些似乎都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亟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美国高等院校努力服务社会及回应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之传统并非今日才形成,其历史可追溯至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和赠地学院的诞生,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也随之出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美国日益感到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领袖地位受到挑战,创新、创业、竞争力等词语开始不断地出现在各种研究报告和政府机构的文件中,最终导致形成美国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从成立于1998年的美国国家安全/21世纪委员会在2001年发布《国家安全路线图》报告,到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2003年提出国家创新计划和2004年召开国家创新峰会及出版峰会最终报告《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达至繁荣》,从美国国家科学院繁荣21世纪全球经济委员会在2005年10月发表500多页的《迎击风暴:为了更辉煌的经济未来而激活并调动美国》报告,到布什政府在2006年2月正式发布《美国竞争力计划——在创新中领导世界》,乃至美国国会在2007年8月一致通过《美国创造机会以有意义地促进技术、教育和科学之卓越法》(英文缩写为AmericaCOMPETESAct,因此简称为《美国竞争法》),所有这些报告、国家政策和立法文件几乎全部都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其对国家创新创业和培养竞争力人才的促进提出了要求并寄予厚望。
这本书的标题让人联想到一份厚重的官方文件,充满了政策语言和对宏大叙事的追求。我原以为会读到一份枯燥的、充斥着数据和术语的报告,那种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没有调味的干粮,需要极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然而,阅读的过程远比我预想的要引人入胜。它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战略蓝图,描绘了美国在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交叉口上所做的深刻思考。作者们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复杂的政府意图转化为可以被读者理解和消化的叙事结构。那种美式报告特有的务实精神贯穿始终,不浪费笔墨于华而不实的辞藻,而是直接指向“如何做”和“为什么这样做”。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操作框架,让人不禁思考,在国内推动类似变革时,我们可以借鉴哪些经验,又需要规避哪些陷阱。这种从实践层面出发的视角,使得这份“报告”更像是一本高质量的行业白皮书,而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政府公文。它成功地平衡了宏观愿景与微观操作的可行性,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份精心打磨的“用户手册”,专门针对那些试图将大学从知识传授中心转型为创新驱动引擎的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它的结构清晰得近乎严苛,每一个章节似乎都对应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痛点。语言风格极为专业且克制,没有丝毫浮夸或情绪化的表达,完全是基于目标达成的效率导向。这种专业性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双重的:一方面,你感到无比信服,因为所有论断都有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你也会感觉到一丝距离感,因为它似乎更关注流程的优化而非深层次的哲学探讨。但这种“非哲学化”恰恰是它的力量所在,它拒绝陷入无谓的争论,而是将所有精力聚焦于如何让体系高效运转起来。读完后,我脑中留下的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一系列清晰的流程图和关键绩效指标(KPIs),感觉像是上了一堂高水平的战略执行课程。
评分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大学价值的新型度量衡。这种度量衡不再仅仅依赖于论文发表量或学生录取率,而是转向了对社会经济贡献的直接反馈。整本书的基调非常积极向上,但这种积极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对风险的充分认知之上的审慎乐观。它巧妙地运用了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叙事手法,使得即便是最保守的教育工作者,也能从中找到自己可以参与和推动变革的切入点。文风上,它展现出一种高度的“结构化美学”,逻辑线条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推动着整个论述向前。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阅读的书,但绝对是一本让你在合上封面后,能立刻感受到思维被重新校准过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它仿佛是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对高等教育未来形态的清晰愿景和执行指南。
评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郁的、充满活力的学术气息,但这种活力并非来自传统的象牙塔内部,而是源于它对“市场导向型”创新的执着追求。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强,它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像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辩论赛,层层递进地论证其核心观点。我特别欣赏它对“生态系统”构建的强调,这绝非简单的口号,而是对资源整合、利益平衡以及文化重塑的系统性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高强度的头脑风暴会议,每提出一个观点,马上就会有基于现实案例的强力支撑来反驳或佐证。作者们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微妙的、难以量化的“催化剂”因素——比如如何激发教授们的创业热情,如何打破院系壁垒,以及如何有效对接私人资本。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张力,仿佛在观看一场高风险的商业谈判,让人时刻屏住呼吸,期待下一个关键转折点的出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自信”与“前瞻性”,它不是在描述一个正在发生的事情,而是在描绘一个“必然会发生”的未来图景。阅读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们对传统学术模式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高等教育角色的坚定信念。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批判过去的弊端,而是用一种近乎命令式的语气,引导读者向前看,去拥抱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领域。行文间偶尔闪现的案例分析,像是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虽然短暂,却能瞬间照亮前方的道路,让人对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成就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它成功地将“创新”这个宏大叙事,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具有地域和机构针对性的模块。那种节奏是迅疾而坚定的,让人在阅读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在自己的体系内寻找对应的空间和机会,完全激发了行动的欲望。
评分非想像的好。可读就是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错
评分给个赞
评分非想像的好。可读就是
评分书是好书,就是买的看的费劲。。。。还好不是买给自己看的。。。
评分装订可以,还未看
评分送达速度快,包装完好,慢慢看!
评分虽然语境不同,但全球一体,美国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评分给个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