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名家主编,形式便利,版本精良,高清放大,印刷精美,绝不反光。
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采用折页形式,便于临摹。
1.折页形式,可伸可缩。既可以单面临摹,也可以展开整体欣赏,充分考虑读者需要,极为便利。
2.内容全面,版本优良。全套一共70种,囊括了历代书法精品,是很好的书法学习资料。
3.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适当放大,锋芒墨色纤毫毕现,可谓“下真迹一等”。
内容简介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畅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作者简介
古铁,原名胡紫桂,系中国书协第四届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书协副主席。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繁华落尽 无心自达
—《怀素小草千字文》法帖赏析 张俊东
怀素《小草千字文》,又称《千金帖》,绢本墨迹,末有『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於零陵,书时六十有三』署款,是怀素晚年之作。于右任曾跋:『此为素师晚年最佳之作。』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一百首》中论述怀素的书法艺术时也提道:『绢本小草千文卷,笔意略形颓懒,盖晚年之迹也。』①
从传承上看,当代秉承魏晋『二王』一脉的谢无量、白蕉等人都受到《小草千字文》的影响,而当代草圣林散之的书风更是直接源于此。
笔者对怀素的偏爱,来源于对草书的偏爱,更来源于对怀素《小草千字文》的偏爱。相较于怀素的《自叙帖》,虽然《自叙帖》的个性风格、知名度和影响比《小草千字文》更大一些,但我更喜欢这本《小草千字文》。每个人对艺术的审美都不一样,很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如果二者非要必选其一的话,我则坚信《小草千字文》所达到的境界要比《自叙帖》高。
如果把书法艺术划分成写技法、写风格、写境界三个层面的话,感觉《自叙帖》还停留在写风格的层面,而《小草千字文》则是怀素晚年心态、心境和人生境界的一种外观。那种含蓄、松透、古淡、从容的气息跃然纸上,形成一个强烈的气场,对于那些能够领悟的人,观此帖真是如饮甘露,久久不能忘怀。
《小草千字文》在整体审美上呈现出的是一种『老境』。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有一个标准,即『人书俱老』。这里的『老』不仅指书家的年龄要老,要享高寿以保证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来感悟人生、丰富人生,不断提高人生境界,更多的是要把人生的这种『老』转化为作品中自然而然呈现出的『老境』。那么什么是『老境』呢?古人讲『无心而自达』,就是随着岁月的历练自然而然留下、形成的东西,不是刻意追求就可以得到的。如秋日里荷茎的枯槁之美,历经风霜之后树叶五彩斑斓之韵致,是绚烂至极后的一种复归平淡,是经历世事、曾经沧海后的一种宠辱不惊。具体到怀素的书法艺术,怀素晚年的《小草千字文》和之前的《自叙帖》(一说为其53 岁时所作,正好提前十年)相比,已经没有了《自叙帖》那样高涨的激情和强烈的表现欲望,用笔的节奏和速度慢了很多,几乎没有过多的引带,也没有《自叙帖》的爽利,就是在一种平和、安静的心态下,缓缓地写来,自自然然地写来。文嘉讲:『绢本《千文》,笔法谨严,字字用意,脱去狂怪怒张之习,而专趋于平淡古雅。』王世贞评论怀素书法风格说:『晚年书圆熟丰美,又自具一种姿态,大要从山阴派中来。』②
也就是说,怀素晚年的书法风格和年轻时是不一样的,这一风格似乎是从『二王』体系中来的。大家都知道『二王』书风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是一种烂漫至极而复归于平淡的朴拙,其实只有这种朴拙、淡定和从容才能显示出一种更大的包容性和更高贵的气质。现实中,每个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当我们梳理艺术史,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书画史时就会发现,具有强烈个性风格的作品从某一种角度来看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小草千字文》貌似没有什么强烈的艺术风格,实则是境界很高的表现。
在以《小草千字文》作为范本进行临写和创作的时候,我们在具体技法上要注意把握和借鉴这么几点。
首先是起笔处的『调整笔锋』。纵观此帖,几乎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的起笔无一处是露锋直接入纸的,每一个点画的起笔都有调整笔锋的动作,要么是藏锋,要么是顿笔调整笔锋。怀素苦学书法『笔成冢』『芭蕉叶练字』的故事人人皆知,这样严谨地调整笔锋可能是怀素精研技法的一种习惯,但我们要思考他这样做的目的和科学性。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整笔锋使笔锋更好地与纸摩擦,使『万毫齐力』,保证线条质量,特别是线条中段的质量;另外,处处藏锋入纸,不露锋入纸的目的是可以保证真气内敛,从单个字到整体作品气息饱满。包世臣在书论中讲: 『画瘦行宽,而不凋疏者,气满也。……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③
细观此帖,字距、行距都很大,也少引带,而能气息饱满的主要原因就是线条中段中实,这与怀素善于调整笔锋不无关系。其次是横折处的『使转』。笔法决定线条质量,转折决定书法风格,书法笔法的横折是很重要的一个用笔单元。因为在这一用笔中,线条起笔、运笔后的原始方向发生了改变,这是唯一在运笔过程中出现的原始线向发生改变的点画,因而在横折这一点上的处理很关键。怀素此帖单个字的横折处几乎没有一处有明显的折笔动作,横折处的角度也几乎没有一个是90 度角的,都是绞转使转,横折处的角度大多都是大于90 度的角。④
……
前言/序言
璀璨中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卷一:汉风唐韵——篆隶楷的演变与辉煌 引言: 汉唐盛世,中华文化艺术如日中天。书法的演进不仅是笔墨技巧的提升,更是时代精神、哲学思想的直观体现。本卷聚焦于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两个重要阶段:以秦汉为代表的古拙雄健的篆隶时期,以及以初唐为基石、盛唐达至巅峰的楷书艺术。 第一章:金石之声——篆书的源流与秦汉风骨 篆书,作为汉字的古老形态,其结构严谨、线条匀称,蕴含着上古审美的秩序感与庄重感。本章追溯小篆的规范化进程,从西周的金文到秦代的李斯统一文字,展现了篆书在礼器、碑刻中的核心地位。重点剖析吴昌硕等晚清碑学大师如何从古老的金文石刻中汲取力量,赋予篆书以浑厚苍劲的时代气息。我们将细致辨析小篆的圆转流畅与大篆的古朴浑厚之间的微妙差异,探讨其笔法中“中锋用笔”的精髓,如何使得线条既有力度又不失温润。 第二章:隶变之潮——汉代碑刻的雄强与蚕头燕尾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隶变”,它彻底摆脱了篆书的象形意味,奠定了后世楷书的基础形态。汉隶以其方折的笔势、特有的“蚕头燕尾”波磔,展现出一种蓬勃向上、气势磅礴的时代精神。本章精选汉代碑刻中的代表作,如《乙瑛碑》、《曹全碑》等,深入分析其章法的错落有致与笔画的波澜壮阔。通过对这些碑刻拓片的仔细考察,读者可以领略到汉代工匠和书家如何在石材上镌刻出既有金石气又有书卷气的独特美学。我们还将探讨隶书在魏晋时期向楷书过渡中的形态调整,及其在民间和官方文书中的实际应用。 第三章:楷书之宗——初唐的法度森严与盛唐的气象万千 楷书,或称真书,是成熟汉字的典范。初唐时期,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的书家,确立了楷书的规范和法度,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初唐四家”。欧体的险劲瘦硬,虞体的平和圆润,褚体的秀逸洒脱,薛体的骨力内含,共同构建了唐代楷书的基石。本章将重点解析这些大家如何将篆隶的遗韵与行草的灵动融为一体,使楷书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进入盛唐,颜真卿以其浑厚博大、气势磅礴的“颜体”,展现了大唐开阔的胸襟与力量,其楷书不仅是书写,更是一种道德和人格的体现。唐楷的法度之严谨,为后世提供了不可逾越的典范。 --- 卷二:行草的自由精神——魏晋风流与宋代意韵 引言: 如果说楷书是“法”的极致,那么行草便是个性的张扬与情感的奔放。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对个体精神的关注,催生了中国书法史上最为自由奔放的行草艺术。本卷将探索笔墨如何成为心声的载体,以及宋代文人书家如何将“意”置于“形”之上。 第四章:魏晋风骨——王羲之父子的开创性与书圣的地位 “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是行草艺术的集大成者。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精妙之处在于笔法的自然流转与章法的欹侧有致,达到了“尽善尽美”的艺术高度,却又让人感觉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痕。本章深入剖析“二王”一脉的笔法特点,包括“提按顿挫”的技巧,以及行书在连带与分离之间的平衡艺术。我们将对比王献之的《九成宫摹本》与王羲之的风格差异,探讨父子二人如何共同将行书推向了古典美学的顶峰。 第五章:狂放的浪漫——张旭与怀素的草书革命 草书在唐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成为抒发个体情感最为直接的媒介。张旭的“颠张”与怀素的“醉素”,以其狂放不羁、如风驰电掣的笔法,彻底颠覆了对线条的传统认知。张旭草书的笔势连绵,结构多变,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舞蹈感。怀素则更注重线条的“瘦硬”与“奇险”,笔墨变化无穷,气势磅礴。本章将重点探讨“狂草”背后的时代背景,即士大夫阶层对传统束缚的反叛精神,以及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如何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的“逍遥”理念相契合。 第六章:宋人尚意——苏黄米蔡的文人书风 宋代文人以“尚意”为旗帜,挑战了唐代对法度的执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后为蔡京,但以米芾的“刷字”和黄庭坚的“长枪大戟”最具代表性)的风格迥异,却共同指向了“我书意造书法”的境界。苏轼的丰腴雄健,黄庭坚的笔意内敛、结构修长,米芾的迅疾跳脱、惊心动魄,都展现了书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个性。本卷将分析宋人如何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使得书法不再仅仅是写字,而成为了一种与宇宙对话的哲学实践。 --- 卷三:元明清的继承与创新——碑学的复兴与帖学的演变 引言: 随着元、明、清的更迭,书法艺术在继承晋唐宋元的基础上,开始了对碑学与帖学的重新审视与融合。 第七章:元代的复古与帖学的精微 元代,赵孟頫以其深厚的学养,提倡“复归晋唐”,重新将二王帖学推向主流。赵体的温润秀美,结构匀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解析赵孟頫如何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融入魏晋的古意,使帖学在宋代“尚意”之后,重新回归到对笔法精准度的追求。 第八章:明代的多元探索与碑学的萌芽 明代书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以台阁体为代表的官方书风,以及以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书派。祝允明的狂放与董其昌的“禅意”和“平淡天真”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此同时,随着对汉魏碑刻的重新重视,碑学开始悄然兴起,为清代的碑学爆发奠定了基础。 第九章:清代的碑学高潮与篆隶的回归 清代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帖学审美疲劳的背景下,以邓石如、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书家,高举“碑学”大旗,将研究重心从二王帖本转向汉魏碑刻。他们重新发现了篆隶的雄强之美,并将其融入楷行草之中,使得中国书法在经历了帖学的千年发展后,重新获得了金石的刚健之气。本章详细梳理碑学复兴对整个书坛的震撼与影响,以及最终如何促成篆隶楷行草诸体的全面复兴与发展。 结语: 从甲骨钟鼎的刻划,到秦汉的规整,再到魏晋的灵动,唐代的法度,宋代的意趣,直至清代的碑学回归,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笔墨极限、熔铸时代精神的民族史。每一次技法的革新,都深植于对前人经典的深刻理解与再创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