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大家的翻译论著,深入浅出,可读性极强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英语语言文学专家、教育家、翻译家、作家。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往云南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完成学业,1939年留校任教。1947年考取庚款公费留学,入英国牛津大学茂登学院,获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后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副院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学术期刊《外国文学》主编,多语种学术杂志《文苑》主编等。历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外国文学组组长,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等。著有《英国文学论文集》、《英语文体学论文集》、《翻译:思考与试笔》、《英国文学史》等,译有《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等。
1 新时期的翻译观—一次专题翻译讨论会上的发言
7 词义、文体、翻译
21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32 翻译与文化繁荣
45 严复的用心
53 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问题—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
58 我为什么要译诗—一本译诗集的自序
61 谈诗人译诗
66 译诗与写诗之间—读《戴望舒译诗集》
85 穆旦的由来与归宿
97 一个莎剧翻译家的历程
114 以诗译诗,甘苦自知—评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
124 译彭斯的再思
131 一首哲理诗及其翻译
146 汉语译者与美国诗风
161 另一面镜子:英美人怎样译外国诗
175 Translation Standard in China: a Survey
附录
195 答客问:关于文学翻译
204 诗评与译诗—与王佐良教授一席谈
208 “土耳其挂毯的反面”
从技术层面来看,这本书的文本组织结构呈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螺旋上升态势。它不像一条直线,而是像盘旋而上的楼梯,每踏上一个台阶,视野都会开阔一分,对全局的把握也更清晰一层。作者在处理时间线索上展现了高超的技巧,过去、现在、未来的片段交织缠绕,却又井然有序,丝毫没有造成混乱感,反而增强了命运无常的宿命感。书中偶尔出现的、那些短小精悍的段落,如同散落的宝石,独立成章时已是光彩夺目,一旦放入整体的语境中,便能折射出与上下文紧密相连的复杂光芒。这要求作者对宏观结构和微观细节有着异乎寻常的掌控力。我个人特别喜欢那种描述环境细节的段落,它们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让原本的场景描写超越了单纯的写景,上升到了对某种存在状态的隐喻。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不断整合信息、修正理解的智力探险,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对生命本质更深沉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独特了,初读时我甚至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着别样深意的词句。它不像某些畅销小说那样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更专注于营造一种氛围,一种弥漫在字里行间、挥之不去的独特气质。作者似乎对文字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动词、每一个形容词的选择都经过了千锤百炼,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古典的美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大场面或重要转折时的克制,没有过度的渲染和煽情,反而依靠精准的描摹,让情绪自然而然地涌现。这需要极高的文字功底和对叙事节奏的精准把控。读完后我特意翻阅了几页开头,发现早期的铺垫,那种看似闲笔的地方,其实都是为后文的爆发埋下的引线,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布局之深远。这本书更像是一首长篇的散文诗,韵律感十足,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适合在安静的午后,伴着一杯清茶,慢慢品味,去感受文字本身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那种细腻的情感铺陈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洞察力,让我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世界之中。读下去,我发现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引导我进行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作者的文笔老练而不失真挚,笔触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游走自如,让人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又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丝哲思的微光。特别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复杂纠结、难以言说的情感,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共鸣之余,也不免思考起自身过往的点滴。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巧妙,看似松散却处处埋有伏笔,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像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发展,最终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冲击着读者的心扉。我喜欢作者那种不急不躁的叙事节奏,它给予了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消化和咀嚼那些深刻的意象和隐喻。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脑海中久久回荡的不是某个情节,而是那种被触动后,内心世界悄然发生某种微妙变化的余韵。
评分坦白说,我并非一开始就完全理解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它的深度需要读者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心力去反复琢磨。不同于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更像是一块需要细细打磨的璞玉,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发现新的光泽和纹理。作者在构建这个叙事世界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想象力和逻辑性,即便探讨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或哲学议题,也总能通过具象化的场景或人物的困境将其承载下来,使得理论不至于高高在上,而是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我注意到,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意象,比如光影的变幻、季节的更迭,它们并非简单的背景装饰,而是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贯穿始终,引导着故事走向更深层次的内涵。这让我忍不住想要拿起笔,试着去梳理这些线索,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理解框架。对于那些追求阅读深度和思考广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丰厚的馈赠,它给予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角度和视角转换极其高明,常常在不经意间,作者就将读者的视线从一个角色的内心抽离,投射到更宏大的背景之中,或者猛地拉近,聚焦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这种张弛有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被引导的愉悦感。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同类题材容易陷入的窠臼——比如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或扁平化的角色塑造。相反,这里的每个人物都带着各自的重量和复杂性,他们的选择充满了宿命感和人性的挣扎。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沉默”的运用,很多时候,最关键的信息和情感的表达,都隐藏在人物未说出口的话语里,或是通过环境氛围烘托出来。这种“留白”的艺术,使得读者不得不参与到文本的再创造中,用自己的经验去填补那些留给想象力的空白。这种主动的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粘性和回味无穷的价值。读完后,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对“人与人之间界限”的理解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绝非易事。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书籍很好值得拥有!
评分是正版。还在研究^O^
评分嗯,很棒。。。。。。
评分还没开封,应该是正品吧
评分庄绎传教授的一部经典之作,多学习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买了好多本了!
评分这套书印刷精美,译家经验分享,值得收藏起来细细品味
评分万里风烟接素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