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护理学

中医临床护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秋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临床护理
  • 护理学
  • 中医护理
  • 医学
  • 健康
  • 养生
  • 康复
  • 传统医学
  • 疾病护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4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19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53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共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医临床护理学的概念、原则与方法及学习的意义;第二章至第六章选择了内、外、妇、儿及其他各科临床常见病证,以各病证的辨证施护为重点,分别就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证鉴别、辨证要点、证候分型、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等内容进行阐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各病证的病机特点、诊治规律,在辨证观和整体观的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能在今后的护理实践中为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护理。

作者简介

  孙秋华,女,1961年9月出生,硕士,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和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中医护理学》项目负责人。先后在《中华护理杂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20余篇,主编出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浙江省重点教材等8部。

前言/序言


《中医临床护理学》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医临床护理的理论体系、实践方法与发展前沿。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一部深入挖掘中医护理精髓,并将其与现代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学术专著。全书以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理念为核心,将中医理论深度融入到临床护理的每一个环节,为护理人员提供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中医临床护理解决方案。 第一篇:中医护理理论基础 本篇为全书的基石,详细介绍了中医护理的学科定位、发展历程以及其独有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概述 1.1 中医护理学的学科内涵与特色: 深入剖析中医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科属性,强调其以“人”为中心,注重“形神合一”,将患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独特视角。对比西医护理,突出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康复以及身心健康维护方面的优势。 1.2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回溯中医护理从古代朴素实践到现代科学化发展的漫长历程,梳理历代名家在护理领域的贡献。分析当前中医护理学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包括教育体系、临床应用、科研进展等方面,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3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重点阐述中医护理学的指导性原则,如“治未病”的预防思想、辨证施护的个体化原则、整体观念下的情志护理、形神兼顾的康复护理等。解读这些原则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2.1 阴阳学说与护理: 阐释阴阳学说如何指导临床护理。例如,根据患者阴阳失衡的状况,制定相应的起居、饮食、情志调护方案;理解病情变化中的阴阳转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2.2 五行学说与护理: 探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理解疾病传变、脏腑功能协调性以及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例如,根据患者五行归属、脏腑失调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如肝郁气滞的安神理气护理,脾虚湿阻的健脾化湿护理。 2.3 藏象学说与护理: 详细讲解中医脏腑(心、肝、脾、肺、肾、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护理的密切关系。分析不同脏腑病变(如心悸、失眠、咳嗽、腹泻、腰膝酸软等)的护理要点,强调“见微知著”的观察和护理。 2.4 气血津液学说与护理: 深入理解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如气虚、血瘀、津伤、水肿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指导护理人员如何通过观察面色、脉象、舌苔、排泄物等,评估气血津液的盛衰,并制定相应的补益、活血、生津、利水等护理措施。 2.5 病因、病机与护理: 阐述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常见病因,以及这些病因如何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如邪正斗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紊乱等)。指导护理人员根据病因病机,理解疾病本质,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 第三章:中医体质学与护理 3.1 中医体质分型与临床意义: 详细介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体质的特征、易患疾病及养生保健要点。 3.2 体质辨识与护理干预: 指导护理人员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结合问卷调查,进行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生活起居、饮食调养、情志疏导、运动锻炼、穴位保健等,达到“因人施护”的目的。 第二篇:中医辨证护理实践 本篇将中医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结合,系统阐述各类常见病症的中医辨证护理方法。 第四章:内科常见病辨证护理 4.1 呼吸系统疾病辨证护理: 感冒: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辨证要点与护理。重点包括辨别感冒类型,指导患者调整起居、饮食,以及运用推拿、艾灸等辅助疗法。 咳嗽: 寒咳、热咳、虚咳、痰湿咳的辨证与护理。阐述不同咳嗽证型的病因病机,指导护理人员运用中药外敷、穴位按摩、饮食调护等方法缓解咳嗽症状。 哮喘、肺气肿: 寒喘、热喘、虚喘、痰阻喘的辨证与护理。重点关注缓解期和发作期的护理,包括情志护理、饮食禁忌、运动指导等。 4.2 消化系统疾病辨证护理: 胃脘痛: 寒凝胃痛、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湿热胃痛的辨证与护理。关注饮食调护,推拿按摩,以及中药敷贴的应用。 泄泻: 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滞泄泻、脾虚泄泻的辨证与护理。强调饮食禁忌,补充津液,穴位按摩等。 便秘: 热秘、气秘、虚秘的辨证与护理。指导患者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生活习惯,以及穴位刺激等方式改善便秘。 4.3 心血管系统疾病辨证护理: 心悸、失眠: 气血亏虚、心胆气虚、肝火扰心、心肾不交的辨证与护理。重点在于情志疏导、安神助眠的护理,包括睡前放松技巧、芳香疗法、耳穴压豆等。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 寒凝血瘀、气滞血瘀、痰浊阻滞的辨证与护理。关注疼痛缓解期的护理,以及预防复发的健康教育。 4.4 神经系统疾病辨证护理: 头痛: 外感头痛(风寒、风热)、内伤头痛(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的辨证与护理。指导患者通过调整生活作息、穴位按摩、饮食等方式缓解头痛。 眩晕: 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肾精不足的辨证与护理。关注患者安全,预防跌倒,以及通过推拿、穴位刺激等改善症状。 第五章:妇科常见病辨证护理 5.1 月经不调: 月经先期、后期、量多、量少、痛经的辨证与护理。根据不同证型,指导饮食调养、穴位按摩、情志疏导,以及经期卫生。 5.2 带下病: 脾虚湿盛、肝郁湿热、肾虚带下的辨证与护理。关注个人卫生,以及中药保留灌肠、穴位敷贴等辅助护理。 5.3 妊娠期常见病: 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妊娠水肿的辨证与护理。强调孕期养生,饮食调护,以及针对性安胎护理。 第六章:儿科常见病辨证护理 6.1 小儿感冒、咳嗽: 相似于成人感冒咳嗽,但更强调辨别风寒、风热的细微差别,以及小儿特有的生理特点。护理上更注重推拿、捏脊等温和的治疗方式。 6.2 小儿腹泻、厌食: 脾胃虚弱、食积、寒湿等证型的辨证与护理。指导家长喂养技巧,腹部推拿,以及食物选择。 第七章:外科常见病辨证护理 7.1 疮疡初起、溃后护理: 辨别疮疡的寒热虚实,运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等中药外敷、熏洗,以及伤口护理。 7.2 跌打损伤: 气滞血瘀、筋骨损伤的辨证与护理。运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外敷、熏洗,以及手法复位、固定等。 第三篇: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与方法 本篇重点介绍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是中医护理的亮点,也是现代护理的重要补充。 第八章:中药护理技术 8.1 中药外用疗法: 详细介绍中药敷贴、膏摩、熏洗、坐浴、滴耳、滴鼻、雾化等方法的适应证、配伍原则、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例如,肺痈的银翘散外敷,肝肾亏虚的腰背部艾叶热敷。 8.2 中药内服辅助护理: 结合临床,介绍根据辨证结果,在医嘱指导下,护理人员如何协助患者进行中药代煎、煎煮、冲服,以及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服用剂型(如汤剂、散剂、丸剂、丹剂)。 8.3 中药保留灌肠与灌胃: 介绍治疗腹泻、便秘、胃炎等疾病的中药保留灌肠方法,以及中药灌胃在危重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第九章:非药物疗法护理 9.1 推拿按摩疗法: 详细介绍不同部位(如头面部、颈肩部、背部、腹部、四肢)的推拿手法,以及针对感冒、头痛、胃痛、腹泻、便秘、失眠等常见病症的常用穴位与手法。强调推拿的补泻手法选择。 9.2 针灸疗法辅助护理: 介绍常用的穴位及其主治,以及针灸对常见病症的辅助治疗作用。重点强调护理人员在针灸过程中的配合与观察,如体位摆放、穴位选择的建议、观察病人反应等。 9.3 艾灸疗法: 介绍艾灸的种类(如直接灸、间接灸、温灸盒)、选穴原则、操作方法,以及在调理虚寒、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等方面的应用。 9.4 拔罐疗法: 介绍不同拔罐方法(如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络拔罐法),及其在治疗风湿痹痛、咳嗽、腹泻等方面的作用。 9.5 刮痧疗法: 介绍刮痧的工具、方法、循经选穴原则,以及在感冒、发热、中暑、肌肉酸痛等情况下的应用。 9.6 耳穴疗法: 介绍耳廓的解剖分区,常用耳穴及其主治,以及耳穴压豆、耳尖放血等方法在镇痛、安神、助眠、减肥等方面的应用。 9.7 导引、太极拳与保健操: 介绍适合不同患者群体的中医导引、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功法的基本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价值,指导患者进行居家锻炼。 第十章:情志护理与心理调护 10.1 中医情志学说与心理健康: 阐述中医“七情致病”的理论,分析情志失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10.2 护理中的情志干预: 指导护理人员如何通过倾听、沟通、同情、理解,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运用中医音乐疗法、芳香疗法、冥想等方法,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促进身心和谐。 第十一章:饮食调养与护理 11.1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 详细阐述“食物性味”、“归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基本原则。 11.2 辨证施食: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指导患者选择适宜的食物,列举具体食疗方,并给出饮食禁忌。例如,肝郁气滞者宜食疏肝理气之品,脾胃虚寒者宜食温中健脾之品。 11.3 疾病期的饮食护理: 针对急性期、恢复期、慢性病期患者的饮食管理,强调“辨证施食”在不同阶段的应用。 第四篇:中医临床护理的拓展与发展 本篇将目光投向中医临床护理的未来,探讨其在急重症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科研与教育的发展。 第十二章:中医护理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 12.1 中医辨证思维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 探讨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如何指导急危重症的护理。例如,在重症肺炎中,辨别寒痰、热痰;在休克中,辨别亡阳、亡阴。 12.2 常见急危重症的中医特色护理: 针对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昏迷等病症,介绍具有中医特色的辅助护理措施,如中药灌肠、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熏洗等,以期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第十三章:中医康复护理 13.1 中医康复护理的理念与方法: 强调“治病必求其本”,将康复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介绍中医在运动康复、言语康复、心理康复等方面的特色疗法。 13.2 常见疾病康复期中医护理: 针对脑卒中后遗症、骨科术后、慢性病等康复期患者,提供中医体质调理、药膳食疗、康复功法指导、穴位刺激等综合性护理方案,以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第十四章:中医护理的科研与教育 14.1 中医护理研究方法与进展: 介绍中医护理研究的设计、方法学,以及在疗效评价、机理探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鼓励护理人员参与科研,探索中医护理的科学证据。 14.2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与继续教育: 探讨中医护理教育体系的构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强调提高护理人员的中医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推动中医护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十五章: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未来展望 15.1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模式与优势: 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疾病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协同作用。 15.2 中医护理的国际化发展: 展望中医护理走向世界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如何在全球医疗健康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理论与实践并重,图文并茂,集学术性、实用性、指导性于一体,是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人员、在校护理学生以及对中医护理感兴趣的读者必备的参考书。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中医护理的精髓,掌握辨证施护的技能,熟练运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从而提升临床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具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古代兵器发展史的书,实在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古代战争就是刀枪剑戟,没想到里面的门道如此之深。这本书从史前时期的石器、骨器开始,一直讲到近现代火器出现之前,几乎涵盖了所有能想到的冷兵器。它不仅介绍了各种兵器的形制、材质、制作工艺,还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军事策略和战术如何影响了兵器的发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弓弩的部分,作者详细讲述了不同类型的弓弩的结构、射程、以及它们在战场上的应用,甚至还提到了古代制造弓弩所需的复杂技术和珍贵材料。书中还穿插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和将领,通过分析他们在战斗中使用的兵器,来印证兵器发展对战争进程的影响。那些精美的插图和考古发现的实物照片,更是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战场,亲眼见证那些冷兵器的锋芒。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天文学的著作,简直是一场智识的盛宴!我一直对浩瀚的星空充满敬畏,也对古人如何仰望星辰、解读宇宙充满了好奇。这本书为我揭开了层层迷雾。它从最基础的星象观测方法讲起,介绍了古代人如何利用肉眼、简陋的观测工具,记录星体的运动轨迹,绘制星图。接着,它详细阐述了不同文明(特别是中国和古希腊)在天文学上的成就,比如恒星的位置、行星的运行规律、以及对日食、月食等天象的预测。我被书中关于古代历法制定的部分深深吸引,那些复杂的计算和周密的考量,体现了古人对时间、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作者还探讨了古代天文学与占星术、哲学、甚至宗教之间的联系,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宇宙的认知是如何与他们的世界观紧密相连的。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的原文和古籍插图,配以清晰的现代解读,让我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直接与古人的智慧对话。

评分

这本关于咖啡烘焙的书籍,绝对是咖啡爱好者们的福音!我一直以来都对咖啡的制作过程充满好奇,特别是不同烘焙程度对咖啡风味的影响。这本书从最基础的生豆知识开始讲起,详细介绍了各种咖啡豆的产地、品种、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风味特征。接着,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烘焙的原理,包括烘焙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温度、时间和风门等参数来塑造咖啡的风味。最让我惊艳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烘焙曲线图和案例分析,从浅烘到深烘,从单一产地豆到拼配豆,都有非常具体的指导。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在家进行烘焙,虽然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反复试验,但每一次的进步都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现在,我能根据自己的喜好,烘焙出不同风味的咖啡豆,满足自己挑剔的味蕾,这真的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本书不仅是技术指导,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咖啡大师在亲自传授秘籍。

评分

收到! 这就为您创作五段风格迥异、内容详尽、且绝不包含“中医临床护理学”真实内容的读者评价: 这本书的插图精美绝伦,配色大胆而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奇幻世界,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无论是人物的服饰、建筑的纹理,还是自然景物的光影变化,都栩栩如生,充满了艺术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描绘古代宫廷场景的画作,人物神态各异,衣袂飘飘,一颦一笑都仿佛能穿越时空,将读者带入那个遥远的年代。书中的文字描述也同样引人入胜,叙事流畅,语言生动,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无论是作为收藏还是作为馈赠,都显得格外出众。我甚至会把它放在茶几上,让朋友们都能欣赏到它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最近刚入手了一本关于古典园林艺术的书籍,实在是太令人惊喜了!里面的内容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经典园林,从苏州的婉约雅致,到北京的皇家气派,再到岭南的精巧别致,都做了深入的剖析。我一直对中国园林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一方方庭院里,蕴藏着无尽的东方哲学和生活美学。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些园林的求知欲。它不仅罗列了众多园林的代表作,还对其历史渊源、造园手法、以及其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巧妙组合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意境”的解读,作者用非常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诗情画意,这种“藏”与“露”、“虚”与“实”的艺术处理方式,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配有大量的实景照片和手绘图,直观地展现了园林的各个角度和细节,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份宁静与和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