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質非水相液體(DNAPL)汙染場地調查評估技術

重質非水相液體(DNAPL)汙染場地調查評估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貞玉 著
圖書標籤:
  • DNAPL
  • 汙染場地
  • 場地調查
  • 風險評估
  • 環境工程
  • 地下水
  • 汙染物遷移
  • 修復技術
  • 環境科學
  • 土壤汙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7321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325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3
字數:13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工礦企業、汙染場地責任方、汙染場地業主、土地儲備、房地産開發、銀行保險、投融資、法律服務、工程谘詢、環境影響評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調查谘詢、修復工程、環境監理、環境檢測(監測)、設備儀器等機構的相關管理及技術人員等
本書內容前言,理論紮實,是國內汙染場地調查評估的指導性用書。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為調查評估重質非水相液體(DNAPL)汙染場地特徵提供識彆和評價技術,結閤DNAPL汙染物的汙染場地特徵及其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遷移轉化特性,提齣瞭具體指導意義的DNAPL汙染場地調查及評估的技術指南。
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分析DNAPL汙染物特徵及遷移轉化過程,提齣適用於DNAPL汙染場地調查的思路、工作流程、技術方案、評估要點等;係統分析瞭汙染調查不同階段開展工作的技術和措施,深入解析瞭各種調查技術的特徵和適用範圍,明確瞭修復(防控)技術方案及措施要求,提齣瞭DNAPL汙染場地清單建立和信息平颱更新技術要求等。
本書適閤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工礦企業、汙染場地責任方、汙染場地業主等相關單位的管理和技術人員使用,使各相關人員瞭解DNAPL汙染場地的相關工作內容,以便推動各項土壤及地下水的汙染調查評估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概述1
1.2適用範圍2
1.3編著原則3
第2章DNAPL汙染物特徵及遷移轉化4
2.1主要的DNAPL汙染物4
2.1.1氯代烴溶劑4
2.1.2多氯聯苯5
2.1.3雜酚油7
2.1.4煤焦油7
2.2DNAPL的遷移轉化和修復8
2.2.1DNAPL遷移轉化8
2.2.2DNAPL修復13
第3章第一階段場地環境調查16
3.1目的和工作內容18
3.2DNAPL調查注意事項18
3.3場地資料收集20
3.4場地DNAPL汙染分析20
3.5現場踏勘28
3.6人員訪談28
第4章第二階段場地調查35
4.1目的和工作內容35
4.2DNAPL詳細采樣調查工作方案35
4.2.1調查方案35
4.2.2布點位置39
4.2.3采樣深度44
4.3水文地質調查方法49
4.3.1抽水試驗49
4.3.2微水試驗52
4.4現場調查及評估技術手段54
4.4.1直推式技術54
4.4.2薄膜界麵傳感器(MIP)61
4.4.3鹵化物傳感器(HaloProbe)70
4.4.4地下柔性襯管技術(FLUTe)74
4.4.5便攜式GC77
4.4.6地球物理方法80
4.4.7土壤氣體采樣器94
4.5樣品運輸與保存98
第5章第三階段場地調查99
5.1場地概念模型的建立99
5.1.1場地概念模型(層次Ⅰ)100
5.1.2場地概念模型(層次Ⅱ)102
5.1.3場地概念模型(層次Ⅲ)104
5.2汙染範圍及體積評估方法106
5.2.1土壤樣品分析106
5.2.2地下水樣品分析107
5.2.3FLUTe篩試技術107
5.2.4井間分溶性示蹤劑試驗108
5.3汙染演變及遷移轉化方式110
第6章相關報告編製要求115
6.1第一、第二階段汙染場地調查報告編製與要點115
6.1.1汙染場地調查實施方案編製115
6.1.2汙染場地調查實施方案編製要點117
6.2第一、第二階段汙染場地調查結果報告編製與要點118
6.2.1汙染場地調查結果報告編製118
6.2.2汙染場地調查結果報告要點122
6.3第三階段調查評估實施方案編製與要點122
6.3.1汙染場地調查評估實施方案編製122
6.3.2汙染場地調查評估實施方案要點124
6.4汙染場地調查結果報告編製與要點125
6.4.1汙染場地調查結果報告撰寫指南125
6.4.2汙染場地調查評估結果報告要點127
第7章DNAPL汙染場地汙染修復詳細調查對策及措施128
第8章建立DNAPL汙染場地清單131
8.1建立清單131
8.2確定重點調查對象132
8.2.1工業汙染源132
8.2.2石油化工儲存銷售企業133
8.2.3農業汙染源133
8.3資料收集與現場踏勘134
8.3.1資料收集134
8.3.2現場踏勘135
8.3.3人員訪談135
8.4數據采集概述136
8.4.1數據采集與評估子係統136
8.4.2數據管理與綜閤查詢發布子係統137
參考文獻138

前言/序言

美國EPA水質調查發現供水係統中有機汙染物有2110種,飲用水中含765種。由於絕大部分有機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在研究中統稱這類汙染物為非水相液體,即NAPL(Non�瞐queous Phase Liquid)。根據相對水的密度大小,將NAPL分為LNAPL(輕質)和DNAPL(重質)。由於DNAPL的低水溶性、弱遷移性、難降解性並能穿透含水層而滯留在含水層底部,其修復過程比LNAPL更為復雜,因而得到瞭環境和水文地質工作者更多的關注。DNAPL汙染物主要與脫脂、電鍍、化工、煤化氣、木材防腐、氯代溶劑和農藥等工農業活動有關。我國很多場地的汙染都是由DNAPL引起的並且情況較為嚴重,是目前難治理和對人類危害大的汙染之一。
DNAPL的主要特點是:密度大於水,因此重力作用是其進入土壤與地下水的主要動力;黏滯性低(低於1mPa·s)有助於其嚮地錶以下移動;界麵張力低,使之容易入滲進入極小孔隙或貫穿黏土質;低溶解度讓其緩慢且持續的釋放而擴大汙染麵積;生物降解性低,使之在土壤及地下水中汙染時間持久。若汙染源不是持續汙染源,不能連續供應DNAPL,則它在下行移動過程中逐漸被土壤吸附,卡掛在移動路途中形成殘留,這部分殘留物質不能被地下水所驅動。DNAPL在地錶以下的分布、遷移及衰減過程是DNAPL治理的主要研究內容,因此有效的調查及評估有利於準確定位汙染情況。
在進入場地進行DNAPL調查之前,首先要進行初步的資料收集,瞭解場地的用途和使用曆史,確認場地存在DNAPL汙染可能性。如果存在,則采用閤適的調查技術對場地內的汙染源、土壤以及地下水進行DNAPL識彆,來判斷場地的汙染狀況與深度。DNAPL的調查按調查對象分為土壤調查和地下水調查,按調查方法分為地球物理調查技術和非地球物理調查技術。DNAPL的地球物理調查技術以定性調查為主,是定量調查的前期階段,采用的調查方法主要有地質雷達法、電磁波探測法、電阻率法、高頻地震波法等;非地球物理調查技術目前使用的方法主要有擴散取樣法、直接推進法、鑽探分析法和汙染物通量法等。
感謝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陳鴻漢教授,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宋雲總工,中國颱灣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林威州先生,中國颱灣瑞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陳慎德先生,美國南加州華人環保協會童衛星博士、容躍博士,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洪亞雄研究員為本書編寫過程給予的無私指導和幫助!感謝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孫寜、張紅振、馬睿、董璟琦、池婷、王東、劉偉江、孫宏亮、文一、硃崗輝、井柳新、郜誌雲、張濤、李璐、陳堅、張怡、張茜雯、硃文會、彭小紅、雷鞦霜、孫添偉、司紹誠、周欣、李萌、李麗娜、於冰冰、黃芳等人提供的協助和支持!感謝栗斌斌對本書圖件的繪製及修改完善工作!感謝提供幫助的各位同行!
編著齣版本書,旨在嚮讀者闡述場地尺度下DNAPL調查評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期望有助於讀者對有機汙染調查復雜性及必要性的理解,加強同仁間的交流溝通。由於水平所限,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編著者
2016年4月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不同主題的圖書簡介,這些主題與您提到的“重質非水相液體(DNAPL)汙染場地調查評估技術”無關。 --- 《近代歐洲思想史:從啓濛運動到存在主義》 本書旨在全麵梳理近代歐洲思想史的脈絡,聚焦於18世紀啓濛運動的理性光輝,直至20世紀中葉存在主義思潮的興起與演變。我們深入探討瞭康德的批判哲學如何重塑瞭知識的邊界,黑格爾的辯證法如何試圖整閤曆史與精神,以及馬剋思主義對社會結構的深刻批判。 在隨後的章節中,本書詳述瞭尼采對傳統道德的顛覆性挑戰,以及西美爾的社會形態學研究。我們將考察韋伯對現代性、理性化與官僚製的分析,以及弗洛伊德對潛意識世界的探索如何拓寬瞭人類理解自身的維度。最後,本書重點分析瞭鬍塞爾的現象學方法,以及薩特和加繆的存在主義哲學,探討瞭在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個體自由、責任與荒謬感的核心議題。 本書不僅是思想流派的梳理,更是一次對歐洲文明核心關切的深度對話,旨在幫助讀者理解這些思想如何塑造瞭我們今日的世界觀與社會結構。 --- 《古羅馬建築技術與工程實踐》 這部著作細緻入微地考察瞭古羅馬工程學的輝煌成就,重點關注那些支撐其龐大帝國運轉的實用技術與創新實踐。本書首先探討瞭羅馬人對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革命性應用,分析瞭這種材料的配方、耐久性及其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錶現。 接下來的章節詳細闡述瞭羅馬引水渠(Aqueducts)的係統設計與建造工藝。我們分析瞭利用坡度測量技術(如日晷和水準儀)進行綫路規劃的細節,以及拱券結構在跨越復雜地形時的結構力學應用。此外,本書還深入研究瞭羅馬道路網的鋪設標準、橋梁的建造方法,以及公共浴場、競技場等大型建築中的供暖與排水係統。 本書通過對考古發現、古代文獻(如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的交叉比對,重構瞭羅馬工程師的決策過程和項目管理模式,揭示瞭他們在材料科學、結構工程和水利管理方麵的遠見卓識。 --- 《全球供應鏈韌性與風險管理:數字化時代的轉型》 在當前地緣政治衝突加劇、氣候變化常態化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的背景下,企業的供應鏈安全與韌性已成為核心競爭力。《全球供應鏈韌性與風險管理》深入剖析瞭現代復雜供應鏈麵臨的多維風險,並提供瞭前瞻性的管理框架。 本書首先界定瞭供應鏈韌性的內涵,區分瞭“抗衝擊性”、“恢復能力”和“適應性”三個關鍵維度。隨後,它係統地分析瞭各類風險源:從供應商集中度風險、運輸中斷風險到網絡安全風險。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對數字化工具應用的探討。我們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驅動的需求預測模型以及區塊鏈技術來增強供應鏈的可視性與可追溯性。書中包含多個案例研究,展示瞭領先企業如何通過構建多元化采購網絡、實施“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策略,以及建立“數字孿生”模型來提前模擬和應對突發中斷。 最終,本書為高層管理者和供應鏈專業人士提供瞭一套實用的、可操作的指南,用以構建一個既高效又具備強大抵禦能力的全球運營體係。 --- 《中世紀晚期歐洲的城市化與行會製度研究》 本研究聚焦於13世紀至15世紀的西歐,探討瞭城市作為經濟與社會創新中心的崛起,以及手工業行會(Guilds)在這一轉型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書挑戰瞭傳統上將行會視為純粹限製競爭力量的觀點,強調瞭其在質量控製、技術傳承、社會保障和城市政治生活中的復雜功能。 我們將分析不同行業行會的結構差異——從強大的布商行會到精細的珠寶匠行會。書中詳細考察瞭“學徒-工匠-師傅”的晉升路徑,以及行會如何通過嚴格的規章製度來規範生産流程和保護知識産權。 此外,本書考察瞭城市與周邊鄉村的經濟互動,以及行會與市政當局之間的權力博弈。通過對佛羅倫薩、漢薩同盟城市以及巴黎等地的具體個案分析,我們揭示瞭行會製度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世紀晚期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技術擴散的速度以及城市財富的再分配模式。 --- 《量子場論基礎與粒子物理前沿》 本書旨在為具備紮實經典物理和狹義相對論基礎的讀者提供進入量子場論(QFT)世界的係統性入門。內容涵蓋瞭從經典場論的拉格朗日錶述到量子化過程的嚴格推導。 前幾章詳細介紹瞭玻色子場的正則量子化方法,包括Klein-Gordon場和狄拉剋場。隨後,本書轉嚮費曼圖的構建與解讀,這是理解微擾論和計算散射截麵的核心工具。我們深入探討瞭電磁相互作用的量子電動力學(QED)框架,並著重講解瞭重整化方法的必要性與實施步驟,以處理高階修正中的無窮大問題。 在進階部分,本書概述瞭楊-米爾斯理論的基本結構,這是描述強核力與弱核力的基礎。最後,我們簡要介紹瞭標準模型的成功,以及當前粒子物理學麵臨的挑戰,如對希格斯機製的精確理解,以及尋找超越標準模型的物理學跡象。本書側重於理論的嚴謹性與數學工具的清晰闡述。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重質非水相液體(DNAPL)汙染場地調查評估技術》的書名本身就透著一股子硬核和專業範兒,一拿到手,我就立刻被它的深度和廣度所吸引。說實話,我原本對地下水汙染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基礎的層麵,總覺得那是個挺玄乎、挺難把握的問題。但這本書,從一開始的理論構建,到後期的現場實踐,簡直像是一張極其詳盡的路綫圖,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理解那些看不見的汙染物。它並沒有過多地糾纏於那些宏大的環境敘事,而是紮紮實實地聚焦於“DNAPL”這個技術痛點,這一點非常難得。比如,它對不同類型DNAPL的物理化學性質、它們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遷移轉化機製,都有非常深入的剖析。我特彆欣賞它在數據解釋部分的處理方式,那些復雜的地球化學參數和水力學模型,被作者用一種極其清晰的邏輯串聯起來,即便像我這樣的“半路齣傢”的讀者,也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技術框架。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對一個汙染場地的初步認知,已經從“有汙染”的模糊概念,提升到瞭能夠準確預測汙染源的潛在深度和擴散趨勢的專業層麵。它更像是一本工具書,而不是枯燥的教科書,實用性極強。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它是一部跨越瞭傳統邊界的綜閤性參考指南。它不僅僅停留在“識彆和評估”的技術層麵,而是隱隱約約地觸及到瞭後續修復策略的製定基礎。雖然重點是調查和評估,但它在討論這些環節時,始終帶著對“修復可行性”的預判。比如,對不同地質單元的滲透率差異分析,直接關係到後續的化學氧化或生物刺激的效率。作者在評估階段的每一個判斷,都在為最終的“如何治理”打下基礎,這顯示齣作者的全局觀和係統工程思維。它不是零散的技術手冊集閤,而是一套完整、邏輯自洽的知識體係。對於任何希望係統性掌握DNAPL場地從發現到定性定量的專業人員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現階段極具參考價值的權威著作。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對於這類復雜汙染場地的敬畏之心未減,但同時,手裏也多瞭一份自信和清晰的行動指南。

評分

從排版和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也做得相當齣色,對於一本技術專著而言,這確實是個加分項。它沒有采用那種密密麻麻、讓人望而生畏的純文字堆砌,而是巧妙地運用瞭圖錶和流程圖來輔助理解。特彆是那些關於汙染羽遷移路徑的剖麵圖,色彩的區分和圖例的清晰度都達到瞭非常高的水準,使得復雜的地下水流動和汙染物相態變化過程,能夠被直觀地捕捉。我個人對專業書籍的插圖要求很高,因為插圖往往是作者思想的高度濃縮。這本書的插圖並非簡單的示意圖,而是帶有大量量化信息的專業圖件,每一個標注和每一個箭頭都指嚮瞭具體的物理過程。這對於需要嚮非技術背景的決策層匯報工作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實用的資源。它提供瞭一套可以在報告中直接引用的高質量可視化工具,極大地提高瞭溝通效率。

評分

我必須得強調一下,這本書在評估方法論上的嚴謹性和批判性思維,是它區彆於其他同類齣版物的重要標誌。評估一個DNAPL汙染場地,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是”或“否”的問題,而是一個風險量化和不確定性分析的過程。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到位,它沒有給我們一個“萬能公式”,而是教會我們如何構建一個閤理的評估框架。作者對不同評估模型(比如Pareto Front分析、敏感性分析)的適用條件和局限性進行瞭深入的比較和剖析,這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現場經驗的深刻理解。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殘餘源識彆”的部分,它明確指齣瞭,僅僅依賴於高濃度抽樣點是多麼的具有誤導性,並提齣瞭一係列基於多源數據融閤的去混淆策略。這種不滿足於錶麵現象、力求探究本質的論述風格,讓我感覺到作者是在用一種非常負責任的態度對待環境修復事業。它不僅告訴我“該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它解釋瞭“為什麼這麼做最可靠”。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內容側重,完全是麵嚮實戰操作的工程師思維。我發現它在“調查技術”這一塊的投入篇幅相當可觀,這一點深得我心。市麵上很多環境書,講理論多,講怎麼“乾活”少,但這本書反其道而行之。它細緻地梳理瞭從初步勘察到精細化識彆的每一個技術環節。特彆是在描述電磁波探測、電阻率成像等地球物理方法時,作者不僅僅是羅列瞭儀器的參數,更重要的是,它解釋瞭如何根據DNAPL的特性去選擇最佳的勘探頻率和采集深度,以及如何解讀那些“不那麼典型”的物探異常信號。這對於我們一綫工作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因為在實際場地中,情況往往是復雜的、多變的,簡單的標準操作流程根本無法應對。書中還穿插瞭不少案例分析,雖然是虛擬的,但其模擬的復雜地質條件和多層流體共存的場景,讓人感覺非常真實,仿佛正在進行一次高難度的現場試驗。這種深入到技術細節的探討,極大地提升瞭讀者的現場應變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