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沉甸甸的,纸质不错,印刷也清晰。我本来是冲着“科学哲学”这几个字去的,想找点关于理论构建、方法论的探讨。结果翻开目录,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从基础逻辑到前沿科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一些经典哲学流派在不同科学领域的应用,介绍得非常详尽,像是给那些想跨学科研究的人准备的“工具箱”。我记得有几章专门讨论了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在物理学中的争论,那种深入骨髓的思辨味道,读起来非常过瘾,让人忍不住要拿起笔来做批注。不过,对于只想快速了解某个哲学概念在科学中应用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点过于细致,有些地方的论证链条有点长,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啃。总的来说,它给我的感觉是扎实、全面,但阅读体验上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学术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虽然很专业,但内容本身,恕我直言,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点“劝退”。它更像是为已经有扎实哲学或科学背景的研究人员准备的“进阶读物”。我尝试把它推荐给几位刚接触科学哲学的朋友,他们都表示里面的概念跳跃性太大,缺乏足够的背景铺垫。比如,关于“因果性”的章节,它直接就深入到结构因果模型和反事实推理的复杂讨论中,对于习惯了古典亚里士多德式因果观的读者来说,需要花费大量额外时间去查阅前置知识。对我而言,虽然阅读过程有些费力,但我喜欢它那种“不妥协”的态度。它假定读者已经了解基础知识,直接切入到最前沿、最难啃的骨头里去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高强度的智力训练,而不是轻松愉快的知识普及。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很有意思,不是那种传统的教科书式的线性叙事。它更像是把一堆高质量的、各自独立的论文汇编成册,每个章节都由该领域的权威专家撰写。这意味着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跳着读,不会因为漏掉前几章就跟不上后面的内容。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对“解释”这个核心概念的探讨。它不满足于给出哲学家们对“什么是好的科学解释”的几种标准定义,而是结合了生物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案例来具体分析:在不同情境下,什么样的解释才算得上是“充分的”?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意识到,脱离了具体科学背景谈哲学,很多时候都是空中楼阁。唯一的缺点是,由于章节间的作者不同,有时候风格和术语使用上会有一点点不连贯,需要读者自己去整合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智力财富。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不同科学分支的边界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例如,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心智”归属于某个单一学科,而是详细梳理了哲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是如何在概念层面相互渗透和冲突的。书中对“意向性”的分析,结合了计算主义和具身认知模型的最新进展,提供了非常多值得玩味的论据。它不只是在描述“别人是怎么想的”,更是在积极参与到这些争论中去。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的每一个论证步骤是否严密无误,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缺点可能在于它的篇幅过于庞大,知识密度极高,如果不能带着问题意识去读,很容易迷失在浩瀚的哲学海洋中,最终只记得零星的概念片段,而未能把握住其内在的哲学主线。
评分我是在准备一个关于科学革命的研讨会时偶然发现这本书的。原本以为它会是老生常谈,无非是波普尔和库恩的重复。然而,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范式转变”在当代科学中如何运作的讨论。它并没有停留在历史回顾,而是着重分析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兴研究领域,比如复杂系统理论和信息论,这些领域是如何挑战和重塑我们对“科学规律”的理解的。书中对于“涌现性”的哲学讨论尤其精彩,作者似乎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本体论框架来容纳这些非线性的、自组织的现象。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传统还原论的信心动摇了,这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学术冲击。这本书的语言相对比较学术化,充满了专业术语,但对于深度思考者来说,这反而是它的优点,因为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引导你进行更艰深的思考。
评分满意
评分慕名购买这系列看着很美好
评分满意
评分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
评分努力学习新知识!
评分慕名购买这系列看着很美好
评分¥120.00
评分商品不错 物流也是很给力
评分商品不错 物流也是很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