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学习波浪理论时,遇到各家说法、解读不一;术语、概念不一致;对调整浪分析差异较大;理论不完整等情况,这可能是几经转手之后对波浪理论的扭曲,你需要做的是研读原著,看艾略特本人怎么说!
  ★中信证券冠军基金经理荣千亲笔翻译,期货老鬼刘海亮导读推荐!
  1.附当代波浪理论大师小罗伯特·普莱切特深入点评,不可错过的股市教科书!
  2.“波浪理论之父”艾略特存世名著全集,一本书读透原汁原味的波浪原理!
  3.收录艾略特波浪理论原著珍贵图解,波浪理论实操规则精解。
  ★波浪理论派奠基之作,拒绝人云亦云的“波浪理论”!
  1.波浪理论8浪循环形态分析;波浪理论3大法则;不规则顶部研判、推动浪、调整浪特性及模式……
  2.股市暴涨时指标钝化、技术“骗线”、多空陷阱……波浪理论帮你克服技术分析的缺陷。
  ★研读具有时间穿透力的经典,真正掌握市场行为关键!
  1.1932年,美股股市一片悲凉气氛,艾略特致电《美国投资周刊》,精准预言了即将开始的大牛市!
  2.1978年,艾略特理论继承者普莱切特运用波浪理论在期货交易竞赛,四个月获利400%以上。      
内容简介
     《艾略特波浪理论》是“波浪理论之父”艾略特著作合集,收录了包括《波浪原理》《自然法则》《金融世界(文章集)》等内容。波浪理论全方位透视市场运行规律,让我们明白某种特定的形态为什么要出现,在哪里出现,我们目前处在什么形态之中。跟着艾略特学投资,掌握即将出现的顶部或底部预警信号,真正做到低买高卖而不是被迫长期持有!     
作者简介
     R.N.艾略特(R.N.Elliott,1871—1948年),美国证券分析大师,通过对股票市场数据的研究,创造了一种可以辨识金融市场趋势的技术分析方法,现在被称为艾略特波浪理论。艾略特波浪理论是读懂市场涨跌的一种语言,也成为了股民常用的趋势分析工具之一,被称为“市场行为的关键”。     
精彩书评
     人们对波浪理论通常有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应用受挫后即弃之如敝屣;另一种是深通此道,把其视为股市利器,秘不示人。
  ——[美] 普莱切特 艾略特波浪理论继承者
  就股市和期货市场分析而言,艾略特的波浪理论很可能是兼容并包的技术方法了……绝大部分价格形态都可以用艾略特波浪结构加以解释。
  ——[美]约翰·墨菲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
  普莱切特是一位依据艾略特波浪理论进行预测的技术分析师,他已成为我们时代的预言家,其预言确能撼动股市。
  ——[美]乔治.索罗斯  《金融炼金术》     
目录
   第一部分 波浪原理
第一章 波浪原则与股市的波动    3
第二章 奇数浪与偶数浪的识别    7
第三章 波浪命名法    13
第四章 第5浪和调整浪特征    19
第五章 延伸浪    39
第六章 不规则顶部    49
第七章 涨跌速度、成交量与图表分析    51
第八章 股价走势图应用分析    57
第九章 波浪理论的实际应用    61
第十章 调整期走势预测    65
第十一章 其他领域中的波浪理论    71
第二部分 《金融世界》文章集
预告篇 “波浪理论”    77
第一章 周期循环概述    79
第二章 完整的波浪运动    83
第三章 绘制通道方法    87
第四章 预测股市变化    91
第五章 熊市调整循环    95
第六章 重要浪级第5浪    99
第七章 调整浪形态    101
第八章 三角形调整浪    105
第九章 循环浪    111
第十章 循环与亚循环    115
第十一章 波浪理论的实际应用    119
第三部分 自然法则——宇宙的奥秘
第一章 吉萨大金字塔的秘密    125
第二章 神秘的自然规律    127
第三章 人类活动    135
第四章 人类活动的特征    137
第五章 调整浪    141
第六章 交替原则    151
第七章 算术刻度    153
第八章 实例说明    155
第九章 13年三角形    161
第十章 膨胀    167
第十一章 金价    169
第十二章 专利的数量波动    173
第十三章 技术特征    177
第十四章 道琼斯铁路股指数    181
第十五章 消息的价值真相    185
第十六章 如何绘制走势图    189
第十七章 最佳投资时机    193
第十八章 选股的原理    195
第十九章 金字塔形符号    199
第二十章 循环运动定律    201
第二十一章 “大萧条”的谬误    205
第二十二章 个体的情绪循环    207
第二十三章 毕达哥拉斯    209
第二十四章 碎片分析    213
第二十五章 1942—1945年的美股大牛市    215      
精彩书摘
     《波浪理论》是一部奇书,誉满天下也毁满天下。
  虽然备受争议,但作为优势明显的技术工具,波浪理论几十年来纵横于证券期货等投机市场,对投资者影响之深,几无人可与之争锋。
  作者艾略特是一名出色的会计师,也作为普通股民炒过股票,战绩平平,但却不乏感悟。退休后他的事业再次出发,历时3年对美国股市的历史数据进行系统研究,最终发现了波浪理论,并因在1935年判断股指大底而名噪一时。他去世后,该理论被尘封了40年,后因罗伯特的发掘研究并据此神奇预测出20世纪80年代大牛市而满血复活,并风靡至今。
  凭借非凡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艾略特发现了大海波浪的规律,进而发现自然和人类的集中活动也都遵从波浪运动规律,当然也包括投机市场。以此为逻辑原点的波浪理论虽时常被质疑,但由于其拥趸无数,该理论被广泛运用于预测和实战,而且许多术语还成了投资圈的日常用语。这其中,必有深刻的内在逻辑,不是用简单的褒贬就可以定论的。
  艾略特认为,识别波浪的主要作用是研判所处的历史位置,以及可能的趋势发展。价格波动的规律是一浪未息一浪又来,若能识别和掌握波动规律,则能获取波浪的价差;反之,就有可能被波浪所吞噬。波浪理论暗合了大多数的技术分析理论,为市场分析提供了严密思考的基础,对未来市场提出了明确的展望,所以该理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被誉为不可多得的预测利器。波浪理论要说的是,虽然未来是不确定的但筛选出几种大概率走势是可能的,投资者只需从中选择最贴近当下行情的,并在实战中不断修正即可。
  我对波浪理论的认识,也经历了五个波浪:
  第一次读这本书,仿佛一下子置身于技术的蓝海,领略到了一种近乎海外仙岛般的探寻。我了解到,在发现波浪的自然规律后,艾略特通过大量的统计和分析,对美国股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后设计出了目标测算的方法,并在研究性预测中取得了极高的准确率。我还了解到,艾略特还用康德拉吉夫周期和其他理论的结合,说明了市场动力来自斐波那契数列,这是自然的力量,神秘而精准。读完一遍后,适逢许沂光用波浪理论公开预测中国股市,他的结论是1994年7、8月份要爆发猛烈的第三浪的上攻,事后证明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正确的,此后我对波浪理论就更加上心了。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波推动浪。
  第二次读这本书,我认真地消化了各种复杂的数浪规则,并据此设计出了详尽的交易计划,但几个月实战下来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即使如此,我也不敢去质疑过这个理论,只是认为自己的水性不好,适应不了市场的波浪。当时我想,一个完整的建仓平仓过程必须基于数浪,这是波浪理论的精髓,但是如何去把握却是一个莫大的难题。因为波浪的等级很难划分,而且是浪中有浪,所以深感不得要领。周围一起学习波浪的人也说,这个理论太抽象太不确定了,100人数浪会得到100种结果。当时,上证突破777点达到了1052点,按说该走出五浪形态了,大家都满怀信心地等待,但不久却出现了大幅回落,专家轻飘飘地说这属于五浪失败,但我们损失的却是真金白银,真是创深痛巨。这番经历使我感觉波浪理论在运用中稍有不慎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并不适合于实战。对我的信心来说,这是一波深刻的调整浪。
  第三次读这本书,我认真研读了其中晦涩的部分,包括作为支撑的经济、数学和哲学原理,方觉天道广阔。之后我又开始认为波浪理论是一种大智慧,对认识和把握市场有很高的价值,不深入进去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个理论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对走势要有弹性看法,要根据波浪的法则筛选出几种可能,然后根据真实走势加以优选。对识别趋势,波浪理论还是有确定性的方法的,确认波浪性质则取决于对趋势的确认,与趋势方向相同的就是推动浪,否则就是调整浪。其中的原则,比如主升五浪中第三浪一定不是最短的浪和第四浪底一定不能低于第一浪的浪尖,经过在期货市场上的实践,也是大概率的准确。这一段时间我在做外汇,在跟踪美元的趋势时,以波浪理论为原则,以移动平均线和MACD为依据,取得了不俗的战绩。虽然波浪等级的划分还是个问题,但根据书中的原则确定了几种可能,然后按照实际变化在操作中采取适当的动作,对交易的指导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我更加认同波浪理论了,这是对我的第二波推动浪。
  第四次读这本书,结合操作中的得失,我又重新开始审视波浪理论了。海洋的波浪是天体引力造成,这是有确定性的,但市场的波浪是什么引力造成的,有确定性吗?我的答案是没有。因为没有确定性,所以波浪才需要多重假设,波浪分割可以修改,波浪要等到走完后才能给予定性,这是滞后的。在实操中,我根据以前的经验用标准的波浪分割模式对瑞士法郎和英镑进行了预测,并以此为入市依据制定了交易计划,结果是左右挨耳光,以至于爆仓。事后反思,波浪理论不可以直接套用到外汇市场,因为如果市场波浪都是总体向上的,那么美元和其他各国货币应该都是总体向上的,我们知道这不是事实。我的信心又降到冰点,对我来说,这是第二波调整浪。
  第五次读这本书,是立信版的《波浪理论》。这个版本翻译水平很高,可读性大大增强,于是重新有兴趣深究了其中的奥秘。这次读完后,我认为立信版是学习《波浪理论》的首选,不但译文流畅,而且没有人为的解释和附会,可以更清晰地追踪大师的思维过程。艾略特深入研究了群体行为倾向,把经济运动、生态周期、人的情绪变化都转换成为可辨认的形态,这可以解释一切社会情绪的变化,运用在股市中,更是得心应手。其实我早已不怎么用波浪理论了,但头脑中还是有浪型的存在,并内化在实战上了。我进一步认识到,善用波浪理论比不善用或不会用的人在认识和操作能力上有质的差距。这次阅读成为我认识和运用该理论的第三波推动浪。
  艾略特认为,因为通货膨胀和生产力水平的总体趋势都是提高的,所以股市必然会呈现结构性的膨胀,所以股票的价格运动主要以上升趋势为主、下跌趋势为辅,下跌总的说来是对上升的调整,螺旋式上升是股价的运动规律之一。根据这个思想,在中国目前的股市我们可以选择质地优良的股票长期持有,就可以大概率地博取到大波浪的收益,这也和价值投资理论不谋而合。
  时至今日,关于波浪理论的论战还在不断升级,这更说明了该理论的价值。经典技术分析认为价格说明一切,波浪理论则认为形态更能说明一切,这种另辟蹊径的思想是对传统理论的直接挑战。一般来说,人们愿意支持或争论的是同源但不同分支的观点,但对不同源的观点则倾向于全盘否定,这就是波浪理论备受质疑的根源之所在。
  我们涉足投机市场的目的是赢利,而不是为了捍卫或贬损某一理论的。你可以不喜欢波浪理论,但一定要对它有所了解,因为市场中很多人都在使用,他们是市场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海亮①
  ① 刘海亮,职业基金管理人,财经作家,著有《从一万到一亿》《撤单》等。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小罗伯特·普莱切特点评版 艾略特波浪理论”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 城市肌理的演化:现代都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变迁的互证研究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专家姓名,例如:陈文浩]  ISBN: [虚构的ISBN]  出版社: 远景建筑学社  页数: 680页(含大量图表与历史地图)  定价: 188.00元  ---   图书简介   导言:被忽略的无形之网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钢铁、混凝土和玻璃构筑的实体空间中,然而,真正塑造我们日常体验、经济活动乃至社会阶层固化的,却是潜藏在这些实体之下的“城市肌理”——一种由历史遗留、规划干预、资本流动和社会习俗共同编织而成的动态网络。本书《城市肌理的演化》正是试图剥开现代都市那层光鲜亮丽的表皮,深入剖析其内部驱动力、物质载体及其随时间推移发生的结构性转变。  本书的视角超越了单纯的城市规划蓝图或建筑美学评论,它立足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史和城市考古学的交叉地带,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细胞”——从街区布局到基础设施分配——都在持续地适应和反映着宏观的社会经济压力。   第一部分:肌理的物质基础与历史锚点 (约 200 页)  本部分着重探讨城市肌理的物质构成及其历史渊源。我们首先回顾了前工业时代和工业革命早期,不同类型城市(如防御型城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城市)在空间组织上的根本差异。  核心议题包括:  1.  街道网络与所有权演变: 追溯从罗马网格、中世纪有机发展到工业时代理性化扩张的街道模式,并分析土地私有制如何固化或瓦解既有的空间连续性。我们引入了“路径依赖”理论,解释为何看似过时的道路布局至今仍在影响交通瓶颈和邻里互动。 2.  基础设施的隐形塑造力: 重点分析了供水、排污系统和电力网络的铺设过程,这些地下工程如何先于地上建筑,预先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边界和价值高低。特别对比了早期公共卫生改造如何无意中重塑了贫民窟与富人区的物理界限。 3.  垂直尺度的革命: 探讨电梯技术与钢结构的发展如何打破了传统城市“高度限制”,并分析了这种垂直扩张如何导致城市功能分区(居住、商业、办公)的剧烈分层,形成了我们今天习见的摩天大楼群落。   第二部分:社会经济驱动力下的空间重构 (约 250 页)  城市肌理并非静止不动,它在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持续“重塑”。本部分聚焦于宏观经济力量如何转化为微观的空间结果。  关键章节深入探讨了:  1.  郊区化与“汽车依赖型”肌理: 详细分析了二战后汽车普及和高速公路建设如何导致城市中心的人口和产业外流,催生出低密度、分散化的“蔓延”式城市形态。本书运用了详细的统计模型,量化了这种模式对公共交通投资、社区凝聚力以及能源消耗的长期负面影响。 2.  资本的“品味化”与空间清洗: 考察了“绅士化”(Gentrification)过程的地理空间表现。我们不仅仅描述了咖啡馆的进驻,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资本如何通过提升税收基数、改变地方法规和推动特定类型的建筑翻新,系统性地将原有社会群体挤压到更边缘的区域,从而改变了特定街区的“可读性”和“社会符号”。 3.  全球化节点与“双元结构”: 研究全球金融中心和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如何创造出一种与城市其他部分截然不同的、高度功能化和隔离化的“超中心”肌理。这种肌理往往服务于全球精英阶层,与本地的日常经济活动形成强烈的断裂。   第三部分:治理、抵抗与未来图景的协商 (约 230 页)  肌理的演变并非总是由自上而下的力量主导。本部分关注规划者、居民和创新实践者在塑造城市未来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提出的批判性视角包括:  1.  “可渗透性”的测量与设计: 提出了一套新的指标体系,用以衡量城市肌理的“可渗透性”——不仅指物理上的通行便利,更指社会信息流动的自由度。探讨了如何通过细碎化、混合使用和社区主导的小尺度干预,修复被大型开发项目破坏的社区连接。 2.  公共空间的“私有化”困境: 深入分析了现代城市中大量半公共空间(如购物中心内部广场、高档住宅区的附属绿地)的出现,它们在外观上模仿公共性,但在进入权和使用规范上却受到严格限制,这如何削弱了传统城市公共领域的功能。 3.  韧性城市与逆向规划: 借鉴了生态学中的“恢复力”概念,探讨在气候变化和经济波动背景下,城市肌理应如何具备自我修复和适应的能力。本书介绍了若干成功的“逆向规划”案例,即通过激励本地化、分散化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减少对单一中心系统的过度依赖。   总结:重塑我们的空间想象  《城市肌理的演化》旨在为规划师、城市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对城市生活抱有深刻关切的市民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它提醒我们,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的朝向,都是历史决策、经济博弈和社会权力分配的沉默证词。理解了这些无形的肌理,我们才能真正开始设计出更公平、更具韧性、也更富有人性的未来城市。  本书配有大量由作者实地测绘和研究绘制的历史地图、空间分析图表以及跨城市对比数据,确保了理论分析的扎实性和实践指导的有效性。它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被城市塑造,以及我们如何可以重新塑造城市”的深度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