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影响为何如此深远?它与此前的美国革命和此后的俄国革命等有何关联?它到底是黑格尔眼中“灿烂的黎明”,还是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在这本书中,法国大革命研究大家威廉?多伊尔并不是在复述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而是力图深入探究这场革命对人类社会意义何在。                 
内容简介
   本书先是探讨法国大革命的那些熟悉意象,有来自狄更斯、奥希兹女男爵和托尔斯泰的,还有“没有面包,就让他们吃蛋糕”的传说以及三色旗。随后,通过简要考察旧制度及其崩溃,多伊尔分析了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旧制度如何变得过时,成就如何满足不了野心。多伊尔努力让读者认识到: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以及法国以外历时久远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结构,今天的我们仍然生活在这场革命的遗产之中。全书最后部分则思考了这场革命为何会引起那么多的争议。     
作者简介
   威廉?多伊尔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著有《欧洲的旧秩序:1660-1800》(第2版,1992)、《法国大革命的起源》(第3版,1999)、《旧制度下的法国》(2001)、《牛津法国大革命史》(第2版,2002)、《贵族及其大革命时期的敌人》(2009)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回响   
第二章 缘起   
第三章 历程   
第四章 终点   
第五章 起点   
第六章 位置   
法国大革命大事年表   
革命历法   
索引   
英文原文      
前言/序言
   序言  
沈坚   
1989 年,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之时,一种对法国大革命新的历史解释在西方取得了主导地位,这一新的解释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修正主义”。与传统的法国大革命解释不同,这一“修正主义”的观点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初动力主要来自思想方面,而不在于社会经济方面;它也不是由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而是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汇合的总爆发,由财政危机触发,后来走向无序;它的影响也主要在思想观念和政治行为方面,对法国社会的改造并不大。  
本书的作者威廉? 多伊尔就是法国大革命“修正”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1980 年,作者发表了《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一书,迅速扬名,此书也一版再版。1989年,他应牛津大学出版社之邀出版了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专著《牛津法国大革命史》,此书2002年再版。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写一本导读性的短篇法国大革命史,虽然可以驾轻就熟,但也容易落入俗套,陷入雷同的泥淖。作者说“其挑战性要比乍看起来的大”,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此书依然写出了新意。作者将法国大革命的大众影响以“回响”的方式放在卷首,宛如小说作品的倒叙,让人急于想了解究竟。为了引人入胜,“回响”一章还引用大量为人熟知的作家和历史学家的作品,如奥斯卡? 王尔德、柏克、卡莱尔、 艾玛? 奥希兹、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甚至提到在欧美国家家喻户晓的“让他们吃蛋糕吧”的传说,生动展示法国大革命在民众中的影响,并以广阔的视野提到了它的世界影响。  
在叙事方式上,威廉? 多伊尔一如既往,将自己的观点掩盖在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娓娓道来之中。该书篇幅虽短,信息量却很大。英语原著在“回响”以后各章都以疑问词开头,如“为何发生”(Why)、“如何发生”(How)、“终结了什么”(What)、“开始了什么”(What)、“历史地位在何处”(Where)。 本书分析了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和过往历史学家们对这一事件的研究和评价。一书在手,可以对法国大革命了然于胸了。  
本书译者是我多年相识的学生和同行,也是法国旧制度和法国大革命史的专家,这几年来著述和译著颇丰,勤勉耕耘,必有所得。由专家来翻译专业著作可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读了译著后,还意外发现,译者的中文表达也非常好,译文流畅,用词精到。此书出版可喜可贺,同时向译者表达我的敬意。该书篇幅不大,序言更该简短,就此打住了。   
2016 年12 月    
				
 
				
				
					好的,为您准备了一份不包含《牛津通识读本:法国大革命》内容的、关于另一本历史著作的详细图书简介。  ---   《大时代的断裂:1789-1848年欧洲的社会转型与思想冲突》  (约1500字详细简介)   导言:当旧世界走向终结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次特定的政治事件或某一位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是试图描绘自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至1848年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的半个多世纪里,欧洲大陆所经历的深刻而痛苦的社会结构重塑过程。这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旧的、以贵族和教会为核心的秩序正在瓦解,而新的、基于民族、工业和市民阶层诉求的现代性正在艰难地破土而出。我们试图捕捉的,是历史进程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断裂点”——它们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力更迭,更是思想观念、经济基础和日常生活形态的全面转向。   第一部分:革命的余烬与秩序的重建(1789-1815)  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法国大革命的直接遗产,以及拿破仑战争如何将这些激进的理念——自由、平等、民族认同——播撒至整个欧洲。我们摒弃了将拿破仑仅仅视为军事天才的传统叙事,转而探究其在法律、行政和教育领域的“革命遗产的固化”。  重点关注:  1. 法典的渗透与地方社会的抵抗: 详细考察《拿破仑法典》在莱茵河地区、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推行情况。重点分析这些现代化法律规范如何与地方性的习惯法、宗教信仰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关系发生冲突。我们通过地方行政档案和私人信件,重构农民阶层对新式税收和兵役制度的真实反应,揭示“解放”背后的统治成本。  2. 意识形态的输出与反作用力: 分析“民族主义”如何作为一把双刃剑出现。一方面,它被法国用以动员盟友和敌人;另一方面,它在被占领区催生了针对法国霸权的本土抵抗运动。例如,探讨德意志邦国中早期浪漫主义知识分子对拿破仑的复杂态度——既推崇其理性精神,又痛恨其军事征服。  3. 战后欧洲的“大妥协”: 维也纳会议并非简单的“复辟”,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权力制衡”与“意识形态隔离”。本章着重分析梅特涅体系的内在矛盾:它成功地压制了公开的革命活动,却无法根除启蒙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地下传播。我们考察了各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在保守主义外衣下,为维持稳定而进行的有限的行政与军事现代化。   第二部分:工业化的黎明与阶级的诞生(1815-1848)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政治风暴的延续,那么第二部分则转向了经济和社会的深层结构变化。蒸汽机的轰鸣声取代了战鼓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重点关注:  1. 农业革命的阴影与城市化的阵痛: 详细梳理圈地运动在不同国家(如英国、法国和普鲁士东部)的差异化进程,以及这如何塑造了欧洲劳动力市场的初期形态。我们通过城市人口统计数据和卫生报告,描绘了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里尔的生存环境——疾病、贫困与财富的极端集中。  2. “无产阶级”的初次集体发声: 本章探讨了早期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过程。这不仅仅是经济剥削的结果,更是工人聚集在工厂和工人区后,通过集体行动(如早期工会、互助会、破坏机器运动)进行文化认同建构的过程。我们将重点分析法国的“里昂丝织工起义”(1831年)如何首次将“工作权”提升到政治议程层面。  3. 自由主义的转型与分裂: 1815年后的自由主义者不再是统一的启蒙斗士,他们开始分化。一部分侧重于经济自由(古典自由主义,强调私有财产和自由市场),另一部分则开始关注社会公正和代议制改革(更温和的激进主义)。我们考察了英国的《改革法案》(1832年)的局限性,以及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时加剧了底层民众的疏离感。   第三部分:思想的战场:浪漫主义、历史主义与社会理论的孕育  在政治和社会剧变的同时,欧洲的思想界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感性”与“理性”的辩论。  重点关注:  1. 历史主义的兴起与对启蒙的修正: 赫尔德和戈特弗里德·冯·赫尔德尔的思想如何被用来对抗法国大革命的普世主义。历史主义强调每个民族的独特精神(Volksgeist)和历史的有机性,这为后来的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分析了兰克学派史学观念的早期萌芽,即“如实叙述过去”的尝试,及其对宏大叙事的颠覆。  2. 政治经济学的权力逻辑: 亚当·斯密的思想如何被改造和实用化。重点分析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欧洲大陆的传播与应用,以及它如何为工业资产阶级辩护,同时却在理论上为工人阶级的困境提供了“自然法则”式的解释。  3. 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先声: 在对既有秩序的失望中,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思潮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社会蓝图。本章细致对比了这三种主要流派的差异——从精英指导的工业社会(圣西门)到小型公社实践(傅立叶)——展示了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在拒绝资本主义剥削的同时,对工业化生产力本身的肯定与改造。   结论:1848:断裂的汇合点  本书的终点定格在1848年。这一年的革命浪潮(从巴勒莫到柏林,从巴黎到维也纳)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前五十年所有社会、经济、思想矛盾的总爆发。通过对1848年革命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在1789年埋下的种子,在工业化和思想冲突的催化下,最终以何种面貌集体爆发。然而,这次革命的失败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旧的王朝并未彻底复辟,而新的、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尚未成熟。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技术化和现实政治主导的阶段。  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 它避开了对单个革命事件的线性叙述,而是通过对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思想张力的交叉分析,展现了欧洲在迈向现代过程中所付出的、跨越阶层和国界的心灵与物质代价。它是一部关于“转型阵痛”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