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个字:历史的闲言碎语

一生一个字:历史的闲言碎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自强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散文
  • 随笔
  • 人生
  • 思考
  • 文字
  • 阅读
  • 叙事
  • 闲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31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36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读史随笔集。取材于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作者从史书中的某人、某事、某一现象出发,展开叙述。本书文字流畅,根据充分,条理清楚,史料确凿,具备较高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学术性,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对广大读者进一步学习文史知识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杨自强,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湖晚报执行总编,嘉兴市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十部学术专著、学术随笔和新闻评论集。

目录

序 曹启文
第一辑 官场“经济人”
唐太宗的权术 3
谁杀了太子建成 12
作为广告的魏徵 21
“萧瑀牌”反光镜 29
纵做狗,也光荣 35
…………
第二辑 道可道,非常“道”
如何知得圣人肚里事 115
一生就是一个字 123
我是流氓我怕谁 132
…………
后记 267

精彩书摘

  唐太宗的权术
  中国的封建社会连绵两千年,出了大大小小几百个皇帝,但“好”皇帝似乎并不多,说来说去也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这几个,最多加上个这几年被“平反”的雍正。而即使这几个,也不全是喝彩声:秦始皇横征暴敛,汉武帝穷兵黩武,宋太祖欺侮孤儿寡母,清朝的三个皇帝大兴“文字狱”,让读书人至今尚有余悸。算来算去,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标准的“好”皇帝了。但扫兴的是,细读新旧“唐书”(还是官方修的呢),还是看到了唐太宗喜用权术的一面。
  与坐享其成的第二代皇帝不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代是在战场上度过的。扫荡王世充、窦建德,平定薛举、刘武周……说大唐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并不为过,他其实和开国皇帝没什么不同。所谓“兵不厌诈”,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自然不能像宋襄公这样迂腐,而是要比谁更凶恶、更阴险,作为一个长年领兵的统帅,李世民多次说“兵法尚权”,而这同样自然而然地带到了政治生活中。大儒朱熹对此说得一针见血:“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借,是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功耳。”(《答陈同甫书》)“假仁借义,以行其私”是说得过分了点,但说太宗在“才”“能”“知”“术”(权术)上都出类拔萃,确是实话。
  ……

前言/序言

  序
  曹启文
  读史随笔,相当于古已有之的“史论”一类,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说起,于指点古事、进退古人之际,通过对学术问题的通俗化,来说观点讲道理。看起来似乎是做一回事后诸葛亮,但这“诸葛亮”也并非人人能做。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识,独到的见识,这“三识”缺一不可,如此方能从史籍记载的夹缝中看出前人所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对人们耳熟能详并视为早有定论的古人古事作出新的审视。想当年苏轼、王安石、王夫之、李贽等大家的史评,说理头头是道,裁断旁征博引,感情淋漓酣畅,文笔引人入胜,实是读史随笔的经典之作。自然,这样的要求对今天的作家来说,是有点悬鹄过高了,但应该将此作为一种追求。自强的这本《一生一个字》,我以为,就是当代作家读史随笔的典范。
  自强科班出身,是上世纪80年代杭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硕士,根基扎实,学风严谨,为人沉静,潜心读书,故尔他的读史随笔,史料翔实,条分缕析,引经据典,历历可考。像书中的《如何知得圣人肚里事》一文,论说《新五代史》的“春秋笔法”,全文不过四千字,引用的材料,除了新旧《五代史》,从《左传》开始,下逮薛居正、欧阳修、徐无党、朱熹、王鸣盛、钱大昕、纪晓岚、康有为、梁启超、周振甫等,全都信手拈来,其阅读量之大可见一斑。可谓爬罗剔抉苦劳神,刮垢磨光始见真,没有下过一番苦工夫,坐过几年冷板凳,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浮世绘:宋代风物与日常》 图书简介 这部《浮世绘:宋代风物与日常》并非一部传统的宏大历史叙事,它是一幅用文字精心描摹的宋代生活风俗画卷。本书将读者带离了朝堂纷争与战争烟云,深入到宋代士人、市民乃至寻常百姓的日常肌理之中,通过对衣食住行、娱乐礼仪、市井百态的细致考察,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气息氤氲的宋代社会侧面。 第一章:烟火人间——宋人的饮食与味觉记忆 宋代的饮食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本书将从宋朝的“吃货”精神切入,详述从宫廷御膳到街头巷尾小吃的变迁。我们不再泛泛而谈宋人爱吃什么,而是深入到具体的食材来源、烹饪技法和餐桌礼仪。 北宋的“味觉地图”: 北方人如何应对寒冷,对羊肉、面食的依赖性如何体现于当时的社会结构中?书中会考察当时流行的“炙、脍、羹、饭”的具体形制,以及不同地域食材的跨区域流动。 南宋的“海味与甜点革命”: 随着江南经济的崛起,鱼虾水产如何成为餐桌主流?从苏轼的“东坡肉”到精致的茶点、蜜饯,我们将探讨宋代糖料的普及对甜点制作工艺的影响,以及市民阶层如何推动了餐饮业的精细化。 茶与酒的社交哲学: 宋代点茶法的流行,使得茶不再仅仅是解渴之物,而成为一种精英的社交媒介和艺术表达。书中会详细解析宋人斗茶的规矩、茶具的审美,以及清酒、黄酒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礼仪。 第二章:衣冠的变迁——宋代服饰的阶层代码 宋代的服饰审美经历了从唐代的华丽奔放向内敛雅致的转变。本书将服饰视为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的“无声语言”,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审美取向。 士大夫的“布衣情结”: 宋代崇文抑武,士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他们的穿着不再追求金丝银线,而是偏爱素色、宽袍大袖,追求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境界。我们将剖析“襕衫”、“直裰”等典型款式,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知识分子身份的象征。 市民与工匠的实用美学: 城市经济繁荣,催生了庞大的手工业者和商人阶层。他们的服饰如何在实用性、耐用性和体面之间取得平衡?书中会通过墓葬出土文物和绘画资料,重构他们的日常着装。 女性服饰的含蓄之美: 宋代女性服饰的特征,如“抹胸”、“褙子”的演变,如何体现了理学对女性行为的约束,又如何在细节处(如刺绣、色彩搭配)展现出女性的巧思与品味? 第三章:市井百态——宋代城市生活与商业活动 宋代的城市化进程领先世界,商业活动空前活跃。本书将聚焦于汴京、临安等大都市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宋代市民阶层的勃勃生机。 夜禁的瓦解与夜生活: 随着商业的繁荣,宋代城市逐步打破了唐代的严格宵禁制度。夜市的兴起带来了丰富的夜生活,包括夜市餐饮、杂剧表演和夜间娱乐场所。书中将描绘一个灯火通明的宋代不夜城景象。 “瓦舍勾栏”的娱乐革命: 勾栏瓦舍作为城市娱乐中心,是宋代市民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将详细介绍当时流行的说唱艺术(如“话本”的雏形)、杂技、傀儡戏等,以及这些娱乐形式如何影响了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金融与信用的萌芽: 宋代出现了早期的纸币——交子,这标志着商业活动的深刻变革。本书将探讨早期金融工具的出现如何影响了市民的交易习惯和财富观念,以及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 第四章:居所与园林——宋人的居住空间哲学 宋人的审美高度渗透到他们的居住环境中,从宏大的官式建筑到精致的私人园林,都体现了一种对自然与和谐的追求。 文人的“宅与野”: 书房和居室不再只是生活场所,而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延伸。我们将考察宋代书房的陈设、藏书的习惯,以及“幽”、“静”、“雅”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园林的精微化: 宋代私家园林从唐代的“大开大合”转向注重“小中见大”、“移步换景”。书中将通过对当时造园理论(如《长物志》的早期思想)的梳理,解析宋人如何利用叠石、理水、花木配置来营造富有哲理的微缩景观。 家居器物的审美: 从瓷器的釉色(如汝窑的“雨过天青”)到家具的造型(如圈椅、官帽椅的成熟),宋代的日常器物体现了极简主义的雏形。本书将展示这些器物如何反映了宋人对材质本真和比例和谐的追求。 结语:时间里的回响 《浮世绘:宋代风物与日常》旨在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史学的阅读体验,它不是为了解释“宋朝如何衰亡”,而是为了理解“宋朝是如何生活”。通过聚焦于那些构成日常的细微之处,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温暖的脉搏,理解宋代审美和生活方式对后世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本书适合所有对古代日常生活、风俗文化及审美变迁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带着些许斑驳的墨迹和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我原本对这类“闲言碎语”式的历史解读抱持着一丝保留,毕竟市面上太多打着“野史”旗号的猎奇作品,内容往往经不起推敲。然而,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叙事视角。他没有急于抛出惊人的论断,而是像一个老茶客,娓娓道来他对某些历史片段的疑惑和思考。文字的张力在于那种不动声色的内敛,仿佛每一句话背后都藏着一沓厚厚的史料,但作者却选择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来呈现,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那种硬邦邦的学术腔调,却又处处透露着考据的严谨。尤其喜欢他处理历史人物情感时的细腻,没有将他们脸谱化,而是还原了作为“人”的复杂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与那些远去的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特别是纸张的选择,透着一股子朴素的雅致。内页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到位,使得文字之间的呼吸感很强,这对于一个需要反复咀嚼和思考的内容来说至关重要。我发现自己读这本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空白的墙壁沉思许久。这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提出的观点发人深省,更在于他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定论。他不是在推翻历史,而是在“打磨”历史,去除掉那些世代相传的、被过度渲染的浮尘,试图让事件的内核更接近其本来的面貌。书中那种探寻真相的求知欲是极具感染力的,让人感觉自己也参与到了这场考古和辩论之中。这种阅读体验,远超出了单纯获取知识的范畴,它激发了一种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渴望。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反传统的意味,“一生一个字”听起来像是某种禅机或者武侠秘籍,而“历史的闲言碎语”又似乎在暗示其内容的随意性。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恰恰是作者高明的反向操作。他用一种看似轻松随意的外衣,包裹着极为扎实的内容架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那种“去权威化”的处理方式。他并非简单地堆砌典籍原文,而是将那些生涩的古文进行现代语境的转化,使得即便是对专业历史研究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更妙的是,作者时不时会插入一些现代生活哲思,将历史的教训与当下的处境进行巧妙的参照,这种跨时空的对话感,让历史不再是故纸堆里的陈腐记录,而成了解决当下困惑的一面镜子。这不仅仅是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人生读本。

评分

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在一家安静的咖啡馆里翻开这本新书的。当时窗外阳光正好,室内播放着轻柔的爵士乐,那种氛围似乎与书中所营造的那种沉思的历史空间完美契合。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对于“细节”的执着。它不满足于大事件的陈述,而是深入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比如某位帝王在批阅奏折时无意中留下的一个错别字,或是某次重要会谈前夜,参与者们在庭院里交换的几句闲聊。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放大,并从中解读出更深层次的时代情绪和权力博弈的微妙之处。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所读历史事件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金戈铁马和庙堂之高,更多的是烟火气和人情味。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不会让人感到疲惫,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想立刻知道作者接下来会从哪个历史的缝隙里,再次拈出新的珠玉。

评分

我将这本书推荐给了一位对传统历史叙事感到厌倦的朋友,他的反馈是,这本书读起来“有味道”。这个“味道”我深有体会,那是一种混合了陈年老酒的醇厚和雨后泥土的清新的复杂口感。作者的文笔是极其流畅且富有个性的,他善用排比和设问,构建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探讨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时,作者的态度是审慎而克制的,他倾向于呈现多种可能性,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充分体现了学者应有的谦卑。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学者的书房,他正在向你倾诉他多年来对某些历史疑团的困惑与探索,那种亲密感和知识的重量感,使得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拥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它不是用来快速消费的读物,而是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次的货不在活动范围,心情不好,6.18--期待着。

评分

这次的货不在活动范围,心情不好,6.18--期待着。

评分

语言,风趣、灵动、形象和幽默,充满了机锋和睿智。

评分

很好的书,活动入,不错。

评分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评分

这次的货不在活动范围,心情不好,6.18--期待着。

评分

谈资类只言片语类小书,无关痛痒的轻描淡写而已!

评分

很好的书,活动入,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卖家,装帧设计很好,包装运输完美,值得学习和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