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之好 明代嘉万年间的书画消费

风雅之好 明代嘉万年间的书画消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康宁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
  • 书画
  • 消费
  • 文化史
  • 社会生活
  • 嘉靖
  • 万历
  • 风雅
  • 收藏
  • 艺术市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89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227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明代因《清明上河图》交易导致的一场风波入手,带我们走进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书画消费市场,让我们得以从中了解书画在明朝官场和市场流通的过程、交易的行情、交易的乱象,以及参与书画买卖消费的各类群体和人物。在本书中,我们可以深入到以往历史很少关注到的一个角落来观察明朝的世风世象和社会大环境以及各社会群体在文化消费中的关系。


作者简介

叶康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后,浙江大学考古学博士后,常州大学晚清民国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委员,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论文及学术随笔多篇散见于《读书》《文史知识》《书城》《书法》《中国书法》《古代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华读书报》等报刊。


内页插图

目录

引子 围绕《清明上河图》的一场风波
一、主要情节
(一)王仔求画
(二)黄彪作伪
(三)汤臣索贿
(四)严氏杀人
二、风波分析
(一)发生时间
(二)讲述者
(三)吴晗的疑问
(四)怀璧其罪
三、对这场风波的提问
(一)消费者、消费需求与消费环境
(二)骨董摊肆、骨董商与居间人
(三)价格
(四)赝品

第一章 世风
一、奢靡之风
二、长物之好

第二章 需求
一、购买需求
(一)人事
(二)雅贿
二、庋藏需求
(一)免俗
(二)斗侈

第三章 阅市
一、庙市与灯市
二、香市与夜市
三、书画船
四、空间与消费

第四章 骨董商

第五章 居间人

第六章 价格
一、书画的定价
二、价格乱象
(一)“重古蔑今”与“今与古敌”
(二)从“重宋”到“重元”
(三)由“名家”变“邪学”
三、价目分析
(一)价目的主观性与偶然性
(二)分析前的准备
(三)价目初步分析
(四)以《戏评古次第》为参照的分析

第七章 赝品
一、名头与射利
二、自愚与愚人

第八章 余论
一、区域优势与市场导向
二、士商相杂与竞尚清雅
附录1 1522-1619年(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书法(含墨刻法帖)作品交易价目
附录2 1522-1619年(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绘画作品交易价目
附录3 项元汴标价的书画(含墨刻法帖)作品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风雅之好 明代嘉万年间的书画消费》:
  书画船宛如一个典雅的书斋。有闲绅士依凭这样一个所在泛舟江河,流连湖山。如李流芳就曾“平生书画置两舟,湖山胜处供淹留”。
  而这样的书画船也令王仔的苏杭之行更为便利,且平添许多趣味。
  四、空间与消费
  阅市的消费者大都有一种闲逛心理。既是闲逛,当然不可能携带太多金银,所以,在摊肆中,很少有大宗的书画消费。据《万历野获编》说,北京城隍庙庙市“书画骨董真伪错陈,北人不能鉴别,往往为吴侬以贱值收之”。“贱值”无疑与消费空间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摊肆上的书画也大都层次不高,书画鉴藏家高濂就对“市街贴壁卖画”颇有微词,说他们“尽有克肖人物、花草、猫狗之图,何取于古”。
  对于有闲绅十而言,他们更喜欢在自己的居所进行书画消费。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在居所静候骨董商上门既可以免去舟车劳顿,也不必随身携带大量金银。其二,在居所中,买家不仅可以从容赏鉴,而且可以翻查著录,从而更为准确地研判真伪。通过研究《味水轩日记》,万木春发现:“在写日记的8年中,李日华未与任何摆摊的古董商发展出亲密关系,可见摆摊的形式不利于双方交往。实际上,大多文人更喜欢待在自己的书房里,从容不迫地检视各种艺术品。”
  詹景凤说:“子谓人称赏识而每每于辨真赝失之,必其瞪观率易,又自恃精赏,不一一与精求乃尔耳。故予每见一书一画,必从容借观,展阅数番,熟视详订,凝神注精其内,若身与昔人接,心与昔人洽。了了无复疑,乃始评骘称鉴定。即予聪明不逮人,庶几以精研胜,遍于天下名家所藏,恐十未失一也。”“从容借观,展阅数番,熟视详订”的最佳地点无疑是自己的居所,所以即使买家看到自己中意的作品,也要带回居所,熟视详订并商量价格。
  空间的不同不仅决定了消费方式的差异,也影响了消费的数额。大宗的书画消费通常会在居所而非摊肆。聪明的书嘶商人也不愿做株守摊肆的坐贾,而是乐于当游走于各地的行商,这样既可以谋取更高的利润,又无须向官府纳税。正如一位徽商所言:“良贾趋利而善逐时,非转毂四方不可。”……
  ……
《帝王之术:明代中后期政治权力结构探微》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明朝中后期(嘉靖、万历年间)的政治生态,重点考察了皇权、内阁、宦官、以及士绅阶层之间的权力博弈与相互制衡机制。作者立足于新史料的发掘与传统史料的重读,旨在重构这一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权力网络,揭示“中晚明”这一看似停滞却暗流涌动的时代,其核心驱动力究竟为何。 本书首先对嘉靖朝的“中兴”与“迷惘”进行了细致辨析。嘉靖皇帝的长期潜伏与他对于道教的痴迷,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国家机器的日常运转?我们考察了严嵩父子权力的膨胀与衰落,分析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基础——道教文化对政治的渗透。不同于以往将此阶段简单概括为“权臣当道”,本书更侧重于分析皇权如何通过制度性的“放手”与策略性的“操控”,实现对权臣的间接驾驭。内阁制度在这一时期虽已成熟,但其权力基础却日益依赖于皇帝的信赖,而非制度自身的刚性。 随后,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万历初年的“小冰河期”政治景象。张居正的改革是理解万历朝的枢纽。我们不仅回顾了“考成法”等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更着重探讨了张居正改革的社会阻力与文化根源。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万历皇帝的少年意气和张居正个人的强大意志。然而,当这些“人治”的因素退去后,改革的结构性缺陷便暴露无遗。本书认为,张居正的失败,与其说是个人功过,不如说是权力结构本身对长期、激进改革的天然排斥。 全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宦官权力的再崛起,特别是司礼监与东林党人之间的冲突。在皇帝权力相对虚弱或选择退隐的情况下,宦官作为皇帝的私人代理人,其权力边界不断被拓宽。我们详细梳理了万历朝后半期,内阁首辅与司礼监秉笔太监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既是互相制约的对手,也可能是维护朝局稳定的合作者。东林党的兴起,则标志着士大夫群体对政治实践路径的重新思考。他们试图通过“清议”和“道义”来重塑朝纲,但其对文官集团内部派系的过度强调,最终导致了力量的分散,难以形成统一对抗皇权或宦官势力的坚实阵线。 本书的另一重要视角在于“国家财政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嘉靖末年的财政危机如何促成了张居正的税赋改革?万历“怠政”背后,是否隐藏着对国家财政收入的深层担忧?我们考察了赋税、盐铁专营以及地方摊派制度的运作,展示了财政压力如何转化为政治斗争的导火索。例如,矿监税使的泛滥,不仅是皇帝敛财的手段,更是打破既有官僚体系平衡、引入非传统政治力量的重要信号。 通过对嘉万年间政治核心人物的细致考察,本书试图描绘出一幅动态的权力地图:皇帝是棋局的布局者,内阁是关键的执行者,宦官是隐形的操盘手,而士大夫阶层则在理论与实践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这种结构性的张力,最终为明末的社会危机埋下了深刻的伏笔。本书不仅是历史事件的叙述,更是对权力运作逻辑与制度韧性的一次深刻反思。 关键词: 嘉靖、万历、内阁、宦官、张居正改革、东林党、皇权制衡、明代政治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对特定历史时期艺术史的梳理。它更像是一部社会生活史的侧面切片。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斑驳的艺术品交易记录,重新点燃成鲜活的社会场景。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于“消费”这一概念的重新界定,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书画不再仅仅是文人间的清谈之物,而是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和财富的象征。这种物质化的倾向,与当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书中对这些经济脉络的梳理,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经济史与微观的文化史熔于一炉,展现了权力、财富与审美趣味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拓宽了我对传统艺术史研究范式的思考。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史学著作,作者对于明代中后期社会风貌的捕捉极为精准。尤其在描述士人阶层的生活情趣和文化消费时,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让人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墨香与茶味。书中对当时文人雅士如何通过收藏、品鉴书画来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探讨,颇具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大量一手史料——比如地方志、私人信札——时所展现出的扎实功底,使得那些看似寻常的艺术品买卖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动因和权力运作。读罢此书,对“风雅”二字在不同语境下的流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泛的审美口号,而是与经济基础、士人抱负紧密交织的物质实践。该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引人入胜,即便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阅读体验也极为流畅,丝毫没有晦涩感。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关联性油然而生。作者的视角非常现代,没有将明代精英阶层理想化处理,而是直面了他们消费行为背后的功利性与物质诉求。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身份群体在书画消费上的差异化分析,尤其值得称道。它揭示了“风雅”的门槛和排他性,以及在这种排他性背后所支撑的社会权力结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鉴定问题时所持有的审慎态度,没有轻易下定论,而是将史料的歧义和争议也呈现出来,体现了严谨的史学精神。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和层次感,不是简单地赞颂一个“黄金时代”,而是剖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难得的平衡点。它不满足于描述“谁买了什么画”,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买”以及“买下之后意味着什么”。作者对于明代晚期士人精神世界的探究,透过他们对笔墨纸砚的选择,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时代精神底色。我个人非常喜欢作者在行文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带着人文关怀的思辨,使得枯燥的考据变得有血有肉。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引导去思考,在那个时代,物质的拥有如何反过来塑造了精神的追求,以及这些文化消费行为如何被记录、被记载,并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的线索。这本书为我理解明代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价值的观察窗口。

评分

初翻此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陷入堆砌史料的窠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考究而又不失灵动,对于特定历史人物的描摹生动传神,将历史的温度还原得十分到位。比如书中对于某些著名书画家如何应对市场需求、调整创作风格的侧面描述,非常精彩,这反映出艺术家的生存智慧和其作品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张力。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通过对“好”的追逐,勾勒出了明代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重要侧面。这种“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被重新定义和争夺的资源。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层层递进,使得阅读过程如同解谜一般,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智力上的满足感。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推荐

评分

商品很不错 价格也便宜 如有需要 还会买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发货也很及时,很满意

评分

可读性比较强。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没看呢,活动买入划算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发货也很及时,很满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