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赵长生)(第二版)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赵长生)(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长生,孙树东 编
图书标签:
  • 生物医用材料
  • 高分子材料
  • 生物材料
  • 医用高分子
  • 组织工程
  • 药物递送
  • 生物相容性
  • 赵长生
  • 第二版
  • 生物医学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4496
版次:2
商品编码:119644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字数:3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用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和器官修复与再生的材料,具有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是材料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交叉的发展领域。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第二版)从简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知识开始,按照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使用要求进行章节编排,介绍了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医疗诊断用高分子材料,药物缓释和控释用高分子材料,血液净化用高分子材料,眼科、软组织替代和再生用高分子材料,硬组织替代和组织工程用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共8章。
本书适于作为高分子材料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并可供从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技术人员及材料医学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赵长生,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教授,赵长生,男,1970年5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教育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 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获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获中组部“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学习简历
  1987年9月~1991年7月,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本科;
  1993年9月~1995年7月,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提前攻博);
  1995年9月~1998年6月,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
  工作简历
  1991年7月~1993年9月,山东合成纤维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工作;
  1998年7月~2001年9月,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讲师,副教授;
  2001年10月~2003年9月,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后;
  2003年9月~至今,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教学方面,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精品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的讲授,主持并主讲《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2005年四川省优 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2),2010年四川省优 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2),发表教学改革论文7篇。
长期从事聚醚砜材料结构与性能调控的研究,主要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膜材料,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2项,教育部新世纪和回国留学基金各1项,四川省青年基金1项,以及横向科研课题多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转让7项,在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Biomaterials,Acta Biomaterialia,Analytica Chimica Acta,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0篇,其中SCI收录120余篇,SCI引用1700余次。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高分子科学基础知识1
1.1.1高分子的基本概念1
1.1.2高分子的分子组成1
1.1.3高分子的分子量3
1.1.4高分子结构4
1.1.5高分子材料的制备5
1.2生物医用高分子9
1.2.1高分子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与医用材料9
1.2.2生物医用材料10
1.3生物医用高分子制品的生产环境及消毒灭菌11
1.3.1生产环境11
1.3.2消毒灭菌15
1.4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开发相关的问题17
1.4.1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研究特色17
1.4.2医疗经济和医疗产业17
习题18
参考文献18
第2章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20
2.1医用高分子的基本功能20
2.1.1物理性能21
2.1.2物理化学性能23
2.1.3生物体适应的种类25
2.2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26
2.2.1材料与血液的作用27
2.2.2材料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30
2.2.3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31
2.2.4材料与组织的相互作用32
2.2.5高分子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变化34
2.3医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35
2.3.1生物相容性的分类35
2.3.2组织相容性36
2.3.3血液相容性37
2.4生物相容性的评价37
2.4.1生物学评价项目的选择37
2.4.2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及特点43
2.5生物材料降解的评价方法49
2.5.1降解机制50
2.5.2材料在体内的吸收和排泄51
2.5.3影响降解的因素和降解速率的调控52
2.5.4降解材料的制品化及应用53
2.6生物学评价与新材料研究53
2.6.1新材料的设计和研究53
2.6.2建立新的生物相容性的试验方法54
2.7生物相容性研究及评价展望54
2.7.1生物相容性研究内容55
2.7.2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55
习题55
参考文献56
第3章医疗诊断用高分子材料57
3.1诊断用微球57
3.1.1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58
3.1.2高分子亲和微球的制备方法63
3.1.3高分子微球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65
3.2诊断用磁性粒子68
3.2.1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69
3.2.2磁性高分子微球的表面功能化70
3.2.3磁性微球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71
3.3高分子材料在诊断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72
3.3.1生物传感器用高分子固定化载体73
3.3.2应用举例77
习题79
参考文献79
第4章药物缓释和控释用高分子材料81
4.1绪论81
4.2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84
4.2.1溶出原理84
4.2.2扩散原理84
4.2.3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86
4.2.4渗透压原理86
4.2.5离子交换作用86
4.3缓、控释制剂设计的影响因素87
4.3.1理化因素87
4.3.2生物因素88
4.4缓、控释制剂的分类88
4.4.1贮库型(膜控制型)88
4.4.2骨架型(基质型)91
4.4.3渗透泵型控释制剂92
4.4.4微囊和微粒型控释制剂94
4.5口服脉冲释放释药系统和结肠定位给药系统96
4.5.1口服脉冲释放释药系统96
4.5.2结肠定位给药、释药系统96
4.5.3植入型控释给药系统97
4.6常用高分子材料在缓、控释领域中的应用98
4.6.1天然高分子药用材料98
4.6.2半合成高分子药用材料102
4.6.3全合成高分子药用材料105
4.7缓释包衣膜的处方组成114
4.7.1包衣水分散体114
4.7.2包衣膜增塑剂及其选择原则115
4.7.3包衣致孔剂116
4.7.4包衣抗黏剂116
4.8高分子载体辅助的缓、控释药物116
4.8.1缓、控释药物种类116
4.8.2靶向给药系统117
4.8.3基因治疗与非病毒基因载体118
4.9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19
习题122
参考文献122
第5章血液净化用高分子材料124
5.1血液净化技术124
5.1.1血液净化的方式124
5.1.2血液净化用高分子材料126
5.2血液透析130
5.2.1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和设备130
5.2.2血液透析及其技术138
5.3血液滤过及血液透析滤过143
5.3.1概述143
5.3.2血液滤过的基本原理143
5.3.3血液滤过的血液动力学特点145
5.3.4血液滤过对代谢的作用145
5.3.5血液滤过的临床应用145
5.4血液灌流147
5.4.1血液灌流发展史147
5.4.2血液灌流原理147
5.4.3血液灌流用材料147
5.4.4临床应用154
5.5血浆分离(或血浆置换)154
5.5.1血浆分离方法155
5.5.2血浆分离治疗的适应证和并发症159
5.5.3血浆分离用膜材料159
5.6腹膜透析159
5.6.1腹膜透析简介159
5.6.2腹膜透析原理与技术160
5.6.3腹膜透析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64
5.7人工肺164
5.7.1肺及人工肺的功能165
5.7.2中空纤维膜人工肺165
5.8人工肝165
5.8.1人工肝原理及分类166
5.8.2非生物型人工肝166
5.8.3生物型人工肝及其材料166
5.9血液净化用中空纤维膜168
5.9.1高分子膜的制备方法168
5.9.2中空纤维膜的制备169
5.9.3典型的血液净化用中空纤维膜170
习题173
参考文献173
第6章眼科、软组织替代和再生用高分子材料177
6.1眼科材料177
6.1.1眼科对高分子材料的要求177
6.1.2隐形眼镜178
6.1.3人工角膜179
6.1.4人工晶状体179
6.1.5人工泪管181
6.1.6义眼、活动义眼、人工眼球181
6.1.7人工玻璃体181
6.1.8眼用长效药膜181
6.2软组织替代和再生用高分子材料182
6.2.1组织引导材料182
6.2.2组织诱导材料183
6.2.3组织隔离材料184
6.2.4皮肤修复和再生用高分子材料185
6.2.5人工皮肤191
6.2.6人工肌肉193
6.2.7其他软组织及其所用高分子材料194
习题196
参考文献196
第7章硬组织替代和组织工程用高分子材料198
7.1牙科用高分子材料198
7.1.1牙齿的结构198
7.1.2牙科用高分子材料198
7.2骨组织修复和再生用高分子材料202
7.2.1骨组织的组成与结构202
7.2.2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具备的条件203
7.2.3合成高分子支架材料204
7.2.4天然高分子支架材料204
7.2.5复合支架材料205
7.3组织工程支架用高分子材料208
7.3.1 组织工程的原理和方法208
7.3.2组织工程支架材料209
7.3.3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与制备方法213
习题216
参考文献217
第8章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221
8.1绪言221
8.2高分子设计的基本理论221
8.2.1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质221
8.2.2聚合物特性的定量理论223
8.2.3聚合物分子设计的定性解析224
8.2.4高分子设计的一般方法225
8.3医用高分子的设计226
8.3.1医用高分子的必备条件和特殊性能要求226
8.3.2生物医用聚氨酯226
8.3.3药用高分子的设计226
习题227
参考文献227

前言/序言

前言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学材料中发展早、应用广泛、用量大的材料之一,也是一类正在迅速发展的材料。它既可以来源于天然产物,又可以人工合成。目前,国内外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非常热门,但用作系统讲授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的教材并不多。
由四川大学主编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于2006年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09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之后重印,并在多个学校获得使用。2011年该教材被列入四川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该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也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广泛征求授课教师和使用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后,四川大学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材进行修订。与2009年版教材相比,主要修订如下。
(1)将原教材的章节进行了梳理和重排。按照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使用要求进行章节的编排,首先是绪论,第2章是生物相容性相关内容,之后是按照诊断用高分子材料、药用高分子材料、治疗用高分子材料(包括血液净化用、软组织用和硬组织用高分子材料)的顺序进行编排,章节的排序更具有逻辑性。
(2)在第1章绪论中增加了高分子科学基础知识的内容,便于非高分子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之前先了解一些高分子基础知识。
(3)原教材中的第2章和第3章合并为一章,内容做了适当删减,全部讲述生物相容性相关知识。
(4)原教材第4章中,血液透析内容过多,进行了适当删减。
(5)原教材第4章眼科材料与软组织用高分子材料合并为一章。
(6)原教材第4章牙科材料与硬组织材料合并为一章。
(7)在第7章支架材料制备中,增加了一些新的制备方法,如自组装、3D打印技术等。
本次修订由赵长生提出修订提纲,统稿由赵长生、孙树东共同完成。参加教材修订的人员:赵长生(第1章、第5章)、卢婷利(第1章,第7章)、苏白海(第5章)、孙树东(第2章、第3章,第6章)、李建树(第4章)、李洁华(第3章)、赵伟锋(第8章)。
由于编者时间、知识和能力所限,本次修订仍存在一些不尽之处,今后还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如增加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表面处理和改性等内容。

赵长生
2016年2月


版前言
生物医用材料是指具有特殊性能、特殊功能,用于人工器官外科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检查、治疗疾患等医疗、保健领域,而对人体组织、血液不致产生不良影响的材料。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法国会议专门定义的“生物材料”就是生物医学材料,它是指“以医疗为目的,用于与组织接触以形成功能的无生命的材料”。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用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和器官修复与再生的材料,具有延长病人生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作用,是材料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交叉的发展领域。其研究与开发既有重大的社会需求,也有重大的经济需求。高性能医用高分子材料和器械是现代医学各种诊断和治疗技术赖以存在的基础,并不断推动各种新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出现。
医用高分子的研究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1949年,美国首先发表了医用高分子的展望性论文。在文章中,次介绍了利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人的头盖骨和关节,利用聚酰胺纤维作为手术缝合线的临床应用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0年,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表的有关医用高分子的学术论文和专利已过30000篇。有人预计,现在的21世纪,医用高分子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除了大脑之外,人体的所有部位和脏器都可用高分子材料来取代。仿生人也将比想像中更快地来到世上。
在更加关爱人类自身健康的21世纪,医用高分子材料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十五”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都设立了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项目。生物医用材料的未来发展必将是从简单的使用到有目的地设计合成,获得具有生命体需要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功能性的材料。在高等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也都开设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必选和选修课程。
医用高分子材料大致可分为机体外使用与机体内使用两大类。机体外用的材料主要是制备医疗用品,如输液袋、输液管、注射器等。由于这些高分子材料成本低、使用方便,现已大量使用。机体内用材料又可分为外科用和内科用两类。外科方面有人工器官、医用黏合剂、整形材料等。内科用的主要是高分子药物。所谓高分子药物,就是具有药效的低分子与高分子载体相结合的药物,它具有长效、稳定的特点。
归纳起来,一个具备了以下七个方面性能的材料,可以考虑用作医用材料:
(1)在化学上是惰性的,不会因与体液接触而发生反应;
(2)对人体组织不会引起炎症或异物反应;
(3)不会致癌;
(4)具有抗血栓性,不会在材料表面凝血;
(5)长期植入体内,不会减小机械强度;
(6)能经受必要的清洁消毒措施而不产生变性;
(7)易于加工成需要的复杂形状。
人工器官是医用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人工器官已植入人体的有人工肾、人工血管、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人工骨骼、整形材料等。应用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有PVC、ABS、PP、硅橡胶、含氟聚合物等。正在研究的有人工心脏、人工肺、人工胰脏、人造血、人工眼球等。
本教材按照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分类进行编写。编写人员:赵长生(第1章部分、第2章、第4章部分、第8章)、顾忠伟(第1章部分)、张倩(第3章)、苏白海(第4章部分)、李洁华(第5章)、李建树(第6章)、谢兴益(第7章)。

赵长生
2009年1月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第二版)》 作者: 赵长生 内容简介: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第二版)》是一部系统、深入地探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前沿知识的专著。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该领域的飞速发展和新的研究成果,对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充实,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完整、前沿和实用的知识体系。 本书首先从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理论出发,为读者构建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内容涵盖了高分子链的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高分子溶液、高分子链的运动与聚集态结构、高分子热性能、高分子流变学以及高分子老化降解等核心概念。这些基础知识的深入讲解,有助于读者理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内在属性,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着,本书将视角聚焦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及其特性。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类重要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包括天然高分子(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合成高分子(如聚酯、聚醚、聚氨酯、聚酰胺、聚烯烃、丙烯酸酯类等)以及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如聚乳酸、聚乙醇酸、聚己二酸乙二醇酯等)。对于每种材料,本书都深入剖析了其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降解行为以及在生物医用领域的潜在应用。重点阐述了这些材料如何通过分子设计和合成工艺的调控,来满足不同生物医学应用场景的需求。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内容涵盖了组织工程支架、药物递送系统、生物传感器、人工器官、骨科植入物、眼科材料、心血管介入材料、伤口敷料以及医用导管等多个重要领域。对于每一个应用方向,本书都结合具体的材料实例,深入探讨了材料的选择原则、设计策略、加工成型技术、体内外性能评估方法以及临床应用进展。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如何克服生物屏障,实现与人体组织的良好互动,并最终发挥其治疗、修复或监测功能的。 在材料的改性和功能化方面,本书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内容包括表面改性技术(如等离子处理、化学接枝、涂层技术等)、纳米化技术(如纳米粒、纳米纤维、纳米复合材料等)以及响应性材料的设计(如pH响应、温度响应、光响应、酶响应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引入,极大地拓展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使其能够实现更精准的生物医学功能,如靶向药物释放、智能响应等。 此外,本书还重点关注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安全性与生物相容性评价。详细介绍了体内外评价方法,包括细胞毒性、免疫原性、致热原性、遗传毒性、致癌性以及长期植入后的生物组织反应等。强调了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对于确保生物医用材料安全有效的重要性。 最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第二版)》还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如再生医学、基因治疗、肿瘤治疗、仿生材料以及智能响应材料等。本书旨在为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研发、生产、应用以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医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权威、全面的参考书,同时也希望能激发更多年轻学者的研究兴趣,共同推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迈向新的高峰。 总而言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第二版)》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详实的材料介绍、丰富的应用案例、前沿的技术探讨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展望,成为一本在该领域具有极高价值的学术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高分子材料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赵长生)(第二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之前一直认为高分子材料只是冰冷的化学物质,但在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它们竟然能够与生命体如此“亲密”地互动,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书中对高分子材料与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物理吸附到化学键合,从静电相互作用到疏水作用,每一种相互作用都被解释得清清楚楚,并且配有清晰的示意图。这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某些高分子材料能够被生物体所接受,而另一些则会被排斥。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对“智能”高分子材料的介绍,这些材料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如pH值、温度、电场、磁场等)改变其结构和性能,从而实现靶向给药、药物缓释、组织再生等功能。书中对这些智能材料的设计原理、响应机制以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高分子材料在未来医疗领域巨大的潜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充满启发的思想宝库,它让我对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生物材料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一直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充满好奇,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本全面且易懂的入门书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赵长生)(第二版)》这本书完美地解决了我的困惑。书中从最基础的高分子结构和性质讲起,逐步深入到它们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各种应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特点的介绍,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天然高分子材料(如胶原、壳聚糖)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酯、聚氨酯)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各自适用的应用领域。这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类型材料的优势和局限性。书中还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溶液法、熔融法、乳液法等,并且配有实验流程图,让我对实际操作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此外,书中对材料的表征方法,如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对于我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非常重要。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大门,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赵长生)(第二版)》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非常合理,层次分明,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从高分子材料的宏观特性到微观结构,再到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直至最终的临床应用,书中都进行了由浅入深的讲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生物材料与宿主组织相互作用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材料表面的化学修饰、物理形貌改变如何影响细胞的迁移、黏附和分化,以及免疫细胞的反应。这对于我理解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至关重要。书中还对生物材料的降解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不同降解机制(如水解、氧化、酶降解)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来控制降解速率,这一点对于我设计可控释放药物的载体材料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前沿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如仿生材料、纳米材料等,进行了介绍,让我能够了解到这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知识框架,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在生物材料领域有一定经验的学者,我发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赵长生)(第二版)》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充实且具有前沿性。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汇集,更是对研究方法和思路的系统性指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物材料体内应用的伦理问题和法规监管的章节印象深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仅仅掌握技术是不够的,更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才能确保研究和应用的顺利进行。书中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审批流程以及相关的伦理考量,这对于我们进行实际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对生物材料的长期稳定性和体内降解产物的毒性评估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都是决定生物材料能否成功应用于临床的关键因素。赵长生教授的讲解细致入微,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更结合了实际案例,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为我们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科学探索的敬畏和对生命健康的关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赵长生)(第二版)》这本书以一种极其严谨和深邃的视角,展现了高分子材料在改善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高分子材料构建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早期疾病的诊断;以及如何利用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实现靶向给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书中对这些应用的设计理念、工作原理以及面临的技术挑战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巨大潜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还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造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纳米粒子的制备、微球的制备、薄膜的制备等,并且配有相应的实验流程图,这对于我将来进行实验操作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高分子科学的魅力,也激发了我投身于这一领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的决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世界的一扇新大门!作为一名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研究生,我之前的知识储备可以说是非常有限,很多概念都显得模糊不清。但当我翻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赵长生)(第二版)》后,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作者赵长生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将一个原本可能十分枯燥、晦涩的学科,讲解得生动有趣,而且条理分明。从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结构、合成方法,到它们在生物体内的行为、降解机制,再到具体的应用领域,比如组织工程支架、药物载体、生物传感器等等,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概念和理论,更包含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案例分析和前沿研究进展。这使得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中得到应用,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比如,在讲解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时,书中不仅介绍了PLA、PGA等经典材料,还详细分析了它们的降解产物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共聚、改性来调控降解速率和生物相容性,这一点对于我后续设计实验材料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各种高分子材料表征技术,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法等,也进行了细致的介绍,这对于我掌握实验技能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指明了深入探索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世界的方向,让我倍感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编写风格极其优秀,让我作为一个初学者也能快速进入状态。《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赵长生)(第二版)》的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使是对于我这样刚开始接触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学生来说,也能够清晰地理解其中的概念。书中穿插的各种图表和插图,更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我尤其喜欢书中在讲解一些复杂的生物医学应用时,会追溯到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的联系,让我能够理解材料是如何“工作”的。例如,在介绍组织工程支架时,书中详细阐述了支架的孔隙率、孔径、表面粗糙度以及化学成分如何影响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并配有大量显微照片,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不同材料特性对细胞行为的影响。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由材料到应用的讲解方式,非常有助于我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方便我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揭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神秘面纱。

评分

对于一名正在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的学生而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赵长生)(第二版)》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殿堂级的教材。它以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书中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在对现有技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预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体外细胞实验到体内动物模型,每一种评价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都解释得非常清楚。这对于我设计博士研究项目,合理选择和设计生物材料,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价,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书中对各种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心血管、骨科、眼科、神经工程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并且深入分析了每一种材料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设计理念、性能要求以及面临的挑战。例如,在讨论用于心脏瓣膜修复的高分子材料时,书中不仅介绍了聚氨酯、聚酯等常用材料,还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能、表面形貌和化学结构来提高其耐久性、抗血栓性和生物相容性。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学科发展脉络,也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提供了丰富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作为一名在生物医用高分子领域已经工作了几年的工程师,我本以为自己已经对这个领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赵长生)(第二版)》这本书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系统梳理,更是对学科前沿的深刻洞察。书中对材料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从分子层面到细胞层面,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例如,在讨论生物材料的免疫原性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常见的免疫应答类型,还详细阐述了高分子材料的形貌、化学组成、表面修饰等因素如何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反应的发生。这一点对于我选择和设计具有低免疫原性的生物材料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新兴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如智能响应性高分子、生物3D打印材料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让我对这些前沿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这些材料的性能优势、应用潜力以及面临的技术挑战都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这对于我进行技术选型和项目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在材料设计、合成、加工、性能评价以及体内外评价等各个环节,都给出了详尽的指导和建议,这些都源于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有着极高的指导意义。这本书无疑是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宝典。

评分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赵长生)(第二版)》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方方面面,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材料力学性能与生物功能的结合的论述。例如,在讨论骨修复材料时,书中详细分析了材料的力学强度、弹性模量、韧性等参数如何影响骨组织的生长和愈合,并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整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来优化其力学性能,以更好地模拟天然骨骼的力学环境。这一点对于我设计高性能的骨修复支架至关重要。书中还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不同降解机制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来控制降解速率,以满足不同临床应用的需求。例如,对于需要长期支撑的组织工程支架,需要缓慢降解的材料;而对于药物释放系统,则需要根据药物的释放动力学来设计材料的降解速率。这种对材料设计与性能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让我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评分

价格比较实惠

评分

内容不错

评分

学习了解下

评分

价格比较实惠

评分

价格比较实惠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评价大于20元的商品,送京东豆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