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名家主编,形式便利,版本精良,高清放大,印刷精美,绝不反光。
1.折页形式,可伸可缩。既可以单面临摹,也可以展开整体欣赏,充分考虑读者需要,极为便利。
2.内容全面,版本优良。全套一共70种,囊括了历代书法精品,是很好的书法学习资料。
3.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适当放大,锋芒墨色纤毫毕现,可谓“下真迹一等”。
内容简介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畅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作者简介
古铁,原名胡紫桂,系中国书协第四届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书协副主席。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赵孟頫与《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李莹波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
《元史》本传讲他“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对其赞誉有加。据明人宋濂讲,在书法上赵氏早岁学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佳构,集前代诸家之大成。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研各体。
作为元代书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赵孟頫主要的书学思想是力导复古。具体行动上就是对北宋“尚意”书风的否定。他非常敏锐地体察到书法崇尚精神层面的背后,还需技法与形式等物质层面的强有力的支持,这样才能有生命力,故他极力反对沿袭宋人的轨迹,而要求复古,回归到晋唐书法,这也是当时书法发展的必然。
书法发展经历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北宋尚意三个高峰期之后,实际上历经了书法家由自发地对技法进行探索和总结,到自觉地对书法创作进行精神上的升华这几个书法艺术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但到了南宋,却演变成对前朝书风简单刻意的模仿。北宋自由活泼、富有创造力的书法审美氛围开始僵化。随着这种趋势的逐步扩大,古代优秀的技法传统也随之被淡化。无论形式技巧上或是气质上,南宋书法都已表现得非常荒率和单调了。元代初期,书坛景况依然凋敝,加之元代统治者对汉文化实施的严苛粗暴的政策,使得赵孟頫最终选择了力求“古法”的书法传统复兴之路。
赵孟頫所力倡的“复古”,表面上是指恢复晋唐书法,但实质上是一场书法技法、书学思想的深刻改革。赵孟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在自己提倡的“复古”旗帜下成为王羲之第二,而是自己通过复古、变古而成为新的一代宗师。通过强调学古,赵孟頫意欲学到古人技法上的精髓,以填补宋以来强调书法精神而缺乏技法研究的不足。也是通过强调学古,赵孟頫生发出对典雅、纯净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追求,以避开受时风影响而走向流俗的书法审美趋势。这点对于当代书坛来说,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赵孟頫也是个扎实肯干的人,他反复临摹了大量书帖,其临习范围之宽令人叹为观止。他几乎涉猎了所有的法帖,其临摹之作达到几可乱真的地步,如他所临《定武兰亭序》即是一件经典临摹之作。
董其昌曾称其临摹之功“无毫发不以真”。从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来看,他的复古行为主要集中在二王书风,想借助二王书风来振兴元初的书法。他一生学书始终不离二王左右,但又能吸纳古人的其他笔法,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赵孟頫还提出著名的“用笔千古不易”的论点,这是他毕生研究书法技法层面的核心命题。在赵孟頫的书论中,用笔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对用笔的高度关注,也是赵孟頫书法的重要特点。在临习他的作品时,尤其值得注意。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以下简称《三门记》)为元代牟巘撰文,大德七年(1303)赵孟頫书并篆额。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典型的“赵体”。“赵体”多见于书碑,用笔沉稳,一丝不苟,章法分明,静穆庄严,此作堪称“赵体”代表。
《三门记》是大字楷书作品,清晰地体现了“赵体”楷书的基本特点。唐代出现了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为代表的“尚法”书风。赵孟頫之所以能在唐代诸名家外别开局面,创造出与唐人楷书成就相提并论的“赵体”,这与他深厚的临帖功夫和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学习作风是分不开的。从结构上讲,“赵体”楷书结体宽博茂密,平中寓险。从《三门记》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孟頫的楷书中既保留了唐人的法度,又不拘泥于唐人的一招一式,尤其注意结合二王楷书敦厚古雅的结构,体现出晋人书法崇尚神韵的审美特点。此帖不是纯楷书,属于行楷。大部分字是平实的楷书结体,中庸和谐,合乎矩度,但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刻板模式,而是寓险绝于平正,出变化于和谐,中间适量夹杂生动峻峭的行书结构,是赵孟頫楷书的一大特色。从笔法特点上讲,赵体楷书继承了二王的笔法特点。赵孟頫认为古人用笔千古不易的关键在取势,而羲之的高度在于用笔取势雄强而出于自然,即并不刻意强调笔画的顿挫提按,而是在追求实虚和技法高度的同时,表现出对用笔取势的追求。细读《三门记》,会发现他的线条中段扎实劲挺,通过起收笔以及转折处丰富的笔法处理,达到笔画形态生动自然的效果。尤其是笔势上起承转合的微妙关系,赵孟頫更是处理得游刃有余。起笔往往迅捷果断,逆势露锋,形方势圆;中锋铺毫疾行,直中含曲,果断而富有笔势;转折处圆转方折兼而有之,依势造型,饱含笔力;收笔处往往承上启下,时见出锋,不拘定法,加上深厚的功底,写得笔笔到位,一丝不苟,这既造就了“赵体”有别于唐楷谨守法度、一笔一画之旧貌的庄重圆活的新特色,也为楷书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这种依形取势、因势导形的笔法,来自于赵孟頫精深的行书造诣。在楷书中强调这种自然的运笔,既有利于文字结体上的丰富,也有利于书写技巧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它使赵体书法中楷法与行书的过渡显得自然而不冲突,气脉连贯,为书写节奏的丰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原色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赵孟頫三门记》的书籍的简介,内容详尽,但不包含该书所涉及的具体内容: --- 《翰墨流光: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精选集》 一、概述与定位 《翰墨流光: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精选集》是一部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展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脉络的宏大著作。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位书法家的单件作品或某一特定时期的风格,而是力图构建一个涵盖史前陶文到近现代书风演变的全景式图谱。全书以“时序递进”与“风格互鉴”为核心编纂理念,通过精选的代表性碑帖、拓片与手札,呈现出中国书法艺术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无穷魅力。 本书的读者群体设定广泛,既面向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专业院校师生,也欢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们力求在学术严谨性与普及易读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详尽的图版说明和背景介绍,使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直观感受历代书家心手相应、笔墨传神的瞬间。 二、内容架构与卷册划分 本书整体结构宏大,根据历史发展和书体演变,划分为若干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或重要的艺术流派。 第一卷:篆书的源流与规范——从甲骨到小篆的千年探索 本卷追溯了汉字的早期形态,从殷商甲骨文的卜辞刻痕,到西周金文的庄重典雅,直至秦代李斯整理和推行的规范化小篆。重点探讨了篆书在不同载体(甲骨、青铜器、石刻)上的表现差异,以及其在文字体系确立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研究内容包括“天发神秀”的神秘感与官方诏令的庄穆气象。 第二卷:隶变的转折——汉代隶书的兴盛与碑刻的黄金时代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体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它完成了从古朴到成熟的飞跃。本卷集中展示了汉碑的磅礴气象,包括以《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为代表的方峻雄浑、蚕头燕尾的艺术特征。对隶书的波磔、蚕头、鹤头等笔法细节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探讨了汉代石刻的地域性差异,如东汉碑刻的“野趣”与“庙堂之气”。 第三卷:楷书的定型与分化——魏晋南北朝的风格竞逐 楷书,作为后世书法的规范基础,在本卷中得到了细致的描摹。我们收录了大量北魏墓志的方峻瘦硬,与南朝人书的秀逸平和之间的对话。通过对早期楷书(如钟繇风格的追摹)到成熟楷书(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初唐大家)的演变路径进行梳理,揭示了书法如何从实用性符号向纯粹的审美艺术迈进的内在逻辑。 第四卷:盛唐气象与唐代书风的博弈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期之一,本卷着重展示了盛唐气象的恢弘与多元。重点分析了楷书的“法度森严”与行草的“气势磅礴”如何共存。探讨了不同流派书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以极具个性的面貌出现,以及他们对后世笔墨技法的影响力。 第五卷:宋代文人书风的转型与意趣的探求 宋代书法将书法的重心从“法度”转向“性情”与“意趣”。本卷精选了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代表作,分析了他们如何将个人学识、修养与笔墨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行书与草书风格。重点关注宋人对“韵味”、“笔意”的追求,以及书法在士大夫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六卷:元明清的书法迭代与复古思潮 元代以复古为尚,明代书法流派纷呈,清代则在碑学和帖学之间寻求新的突破。本卷展示了元代对晋唐风骨的再现,明代吴门书派的清新雅致,以及清代碑学兴起后,书法家们如何从金石中汲取力量,冲破帖学僵化的藩篱,重塑笔墨的生命力。 三、艺术特色与装帧设计理念 本书在装帧设计上遵循古典美学原则,采用高标准的印刷技术: 1. 全彩影印与高清再现: 所有碑帖、拓片均采用多层次色彩印刷技术,力求最大限度还原原作的墨色层次、纸张质地与刻线肌理。即便是最细微的飞白、涨墨,也能清晰可见。 2. 原貌呈现与细节聚焦: 重要的作品采用大幅面、原比例的版式,并辅以局部放大图,帮助读者观察笔画的起收、提按、转折处的微妙变化。 3. 详尽的文献考证: 每件作品的介绍均包含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书体风格分析、历史地位评估以及流传经过等关键信息,确保学术可靠性。 4. 跨媒体的辅助学习: 随书附赠的辅助材料(如光盘或在线资源)提供了对部分难辨识字、重要拓本的释文与笔顺演示,以拓宽读者的学习维度。 四、价值与意义 《翰墨流光》不仅仅是一部书法鉴赏图集,更是一部中国艺术精神的载体。它通过对历代优秀书法的系统整理与呈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精神。通过对比不同书体的演变,读者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书法审美体系,理解“笔墨当随时代”的深刻内涵,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鉴赏力。本书旨在成为书法学习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与深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