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帖名品》是针对当代读者学习需求而推出的一套理念全新的丛帖。丛帖在总结该社不同时段字帖出版的资源和经验基础上,更加系统地观照整个书法史的艺术进程,汇聚历代尤其是今人对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作品(包括新出土书迹)的深入研究,以书体递变为纵轴,以书家风格为横线,遴选了书法史上最优秀的书法作品汇编成一百册,再现了中国书法史的辉煌。
为了更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本套丛帖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字帖的功能。同时,该丛帖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没得说,光是拿在手里掂量,那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欢喜。封面设计雅致而不失气度,墨色的晕染与烫金的字体搭配得恰到好处,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历史气息。翻开内页,油墨的印制清晰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个细微的笔画转折都纤毫毕现,这对于我们这些揣摩古人书法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对版式布局的考量,留白处理得当,既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又能将作品的精髓烘托出来。比如某一页临摹的碑文,虽然原帖本身就气势磅礴,但经过这样的精心排版后,那种韵味仿佛更上一层楼,让人忍不住想立刻铺开宣纸,蘸墨试笔。总之,从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来说,这套书的硬件条件是无可挑剔的,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佳品。
评分我对书法史料的兴趣一直很浓厚,这本关于古代碑帖的选集,其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的、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书法艺术的演变脉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那些著名的拓本,更是在介绍这些作品时,融入了对当时时代背景、书家心境乃至刻工技艺的深入剖析。我记得其中有一篇导读,非常精妙地阐述了不同时期“金石气”的内在差异,让我对那些看似相近的碑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某一阶段北方书风的地域性特征分析,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彻底打破了我过去那种“一概而论”的模糊认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着文中的论述反复观看那些碑刻的细节图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单纯看字帖无法体会的。这种学术性和普及性完美结合的编排方式,让普通爱好者也能轻松触及到专业研究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精美,但真正让我惊艳的是它在内容组织上的“巧思”。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书家姓氏来机械排列的,而是似乎构建了一种内在的、循序渐进的“书法美学之旅”。你翻阅起来,会发现每一组作品的并置都不是偶然的。可能上一组展示的是方峻险峭的风格,紧接着下一组就会用一组婉转流畅的作品作为对照,从而在视觉和书写感受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和映衬。这种“对比学习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不同流派之间的审美差异和技术关联。特别是当它将一些风格迥异但又在某些方面有内在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时,那种“原来如此”的领悟感非常强烈。这不再是一本单纯的资料汇编,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书法鉴赏课本”,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去比较、去吸收。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买过不少碑帖集,很多都因为不易携带或者排版过于拥挤而束之高阁。但这本选集,它的开本尺寸拿捏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足够大的展示面积,能够看清细节,又不像某些巨幅影印本那样笨重到让人望而却步。它提供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可操作性”——你可以轻松地把它带到茶馆、工作室或者任何一个安静的角落里进行研习,甚至可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思考。而且,书中的注解部分,没有过多冗余的行话,而是用非常流畅、易懂的白话文解释了关键的书法术语和历史典故,这对于刚入门的年轻人或者希望复习基础知识的人士来说,简直太友好了。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那些高深莫测的金石艺术,变得触手可及、亲切可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典范。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练习楷书的习书者,我最看重的是选材的精准度和对细节的还原度。市面上很多字帖,为了追求所谓的“清晰”,往往过度锐化了边缘,导致原碑刻中那种自然风化的斑驳感和肌理消失殆尽,这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误导。然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到位。它似乎采用了顶级的扫描技术,完美保留了拓本上那种沙土颗粒感和墨痕渗透的层次。比如,在观察那些“蚕头燕尾”的起笔收笔时,你能清晰地看到笔锋在石头上的摩擦痕迹,这对于理解“提按顿挫”的力度变化至关重要。我甚至发现了一些以往在其他出版物中从未注意到的细微之处,比如某些字边缘的崩损形态,这让我意识到,临帖绝不仅仅是描摹字形,更是一种与古代工匠和书家进行跨时空对话的过程。这种对“真”的追求,是衡量一本优秀碑帖选集的核心标准,而这套书无疑是上乘之作。
评分效果不错,徽宗大草也写的很好,值得拥有。
评分宋徽宗还亲自出题,留下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佳话:一日,赵佶踏春而归,雅兴正浓,便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在御花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画考。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许多画师虽有丹青妙手之誉,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面沾着几片花瓣,
评分曾红生饰演的赵佶(19张)
评分不错
评分徽宗还喜爱在自己喜欢的书画上题诗作跋,后人把这种画叫“御题画”。由于 许多画上并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长绘画。对鉴别这些画是否是赵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难度。有一观点确定他的真迹有《柳鸭图》《池塘晚秋图》《竹禽图》《四禽图》等,而《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是御题画。
评分《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虽为工匠所制,但却意外地创造了一座高峰,体现了民间书法艺术与绘图艺术的完美结合。书中所绘图画多为《点石斋画报》风格,人物、花鸟、建筑、器物,大者半框,小者半框六幅。至今仍为收藏家视若拱璧。在版式上,该书也打破了线装书的通常格式,大胆采用“六宫格”,使图文合参、学养并重。
评分经典名品,装帧精美,值得珍藏。感谢京东!
评分好好好..............
评分芙蓉锦鸡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