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到户外,看着漫山遍野的绿色,你是不是都有采摘野菜的冲动?每次抬起的手是不是在还没碰到野菜时就放下了?你还在为认不清野菜而苦恼吗?你还在为如何采摘野菜而郁闷吗?现在机会来了!为了让你认清野菜、学会采摘野菜、吃到放心的野菜,我们为你精心准备了这本书。这本书没有晦涩的名词术语,也没有艰深的野菜知识,更不会将它的学名或培植方法一长串地罗列给你。我们只是用简单的文字、清晰的的插画、有效的食疗方、好吃的菜谱勾勒出野菜的轮廓,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它。除了这些,我们还将告诉你很多你想不到的实用又贴心的小知识,野菜的食用部位、采摘时间、保存方法,食用禁忌、特殊的食用人群等。你大可不必担心找到我们所提到的野菜,因为这本书所收录的全都是如马齿苋、荠菜、蒲公英等大家耳熟能详的野菜。你也不必担心会吃到有毒的野菜,这本书不仅将常见的有毒野菜为你一一详细讲解,还将容易混淆的野菜进行对比分析,只要你睁大眼睛,仔细辨认,就一定会吃到放心又美味的野菜。
哪些野菜是能吃的?
什么季节吃野菜?野菜都是春季吃好吗?
用野菜可以做哪些美食?
除了吃,野菜又如何发挥它的药用价值呢?
对于野菜,大家都会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就好像许久未见的恋人,你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忘记他的名字,你深谙他的脾气秉性,却还是因为时间的强大,而模糊了记忆中的样子。就是因为这种模糊的存在,让野菜没能成为大众餐桌上的美味。但是随着绿色食品、有机蔬菜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野菜因其天然的生存环境、原始纯粹的清鲜味道,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所推崇的一种时尚饮食。
虽然很多人接受了野菜,也喜欢上了野菜,但是对野菜的担心和疑问却仍然存在,为了拉近与野菜的距离,也为了更加亲近大自然,我们选择了42种常见野菜,以简单的文字、清晰的的插画、有效的食疗方、好吃的菜谱勾勒出野菜的轮廓,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它、爱上它。
没有晦涩的语言,也没有艰深的文字,有的只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只是实用贴心的野菜小常识。除此之外,本书不仅会告诉你野菜的采摘时间、食用部位、保存方法、适宜人群等关于吃的问题,还将挖掘出的野菜的药用价值一一呈现给你,让你在大饱口福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血脂血糖、养身补肾、滋润肌肤、养颜美容等。
你担心会吃到有毒的野菜?没错,这也是我们所担心的。不过,现在你大可不必担心,我们会将常见的10种有毒野菜为你一一详解,并将容易混淆的野菜进行对比分析,有了这些,你还怕什么?赶快行动起来吧。
想知道春天是什么味道的吗?让我来告诉你,野菜就是春天的味道。还等什么,和我一起品尝春天的味道吧!
朱强
种苗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从事植物分类、植物资源多样性保护和西北干旱区植物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等研究工作。坚信野菜是大自然的馈赠,是老少皆宜的养生保健蔬菜。
从小喜欢去野外探寻花草踪迹,是野菜识别、鉴别的“达人”,并热衷于钻研植物的功效,发掘它们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获得丰富的营养。
他还热爱摄影,跑遍了西北高山林地,拍摄了很多精美的植物图片,力争让更多的人喜爱山野,认识身边植物的神奇。希望大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能品尝到大自然的美味。
吃野菜别忽略的N件小事
食用野菜的8个“不”
采摘野菜有学问
吃对野菜有讲究
一般野菜的鉴别原则
野菜中毒症状及急救
野菜虽有营养,但别贪食
路边的野菜不要采
注意!野菜的食用部位
应季野菜最美味
野菜的各种吃法
42种能吃的常见野菜、野果
马齿苋(麻绳菜、胖娃娃菜、蚂蚱菜)
蕨菜(拳头菜、猫爪)
荠菜(地米菜、枕头菜)
榆钱(榆子、白榆)
刺儿菜(小蓟草、刺芽菜)
柳芽(垂丝柳、清明柳)
香椿芽(香椿、椿甜树)
猪毛菜(扎蓬棵、蓬子菜)
蒲公英(婆婆丁、黄花地丁)
苦苦菜(蛇虫草、苦菜)
薄荷(野薄荷、番薄荷)
秋葵(黄秋葵、羊角豆)
秋葵滑炒虾仁
秋葵沙拉
白灼五彩秋葵
曲曲菜(苣荬菜)
曲曲菜包子
曲曲菜炒肉片
凉拌曲曲菜
曲曲菜炒猪肝
鱼腥草(狗点耳、岑草)
鱼腥草炒肉丝
绿豆鱼腥草海带汤
酸辣鱼腥草
扫帚菜(地肤、扫帚苗)
野苋菜(反枝苋、长寿菜)
紫苏(苏子、桂荏)
二月兰(诸葛菜、菜子花)
水芹(楚芹、水英)
槐树花(洋槐花、槐蕊)
无花果(映日果、奶浆果)
马兰(马兰头、路边菊)
桑葚(白桑、山桑)
酸模(山菠菜、野菠菜)
黄花菜(忘忧草、金针菜)
枸杞(枸杞子、甜菜子)
桔梗(包袱花、铃铛花)
苜蓿(幸运草、四叶草)
地黄(生地、酒壶花)
车前草(平车前、车轮菜)
荸荠(马蹄、乌芋)
龙须菜(海菜、发菜)
莼菜(水葵、马蹄菜)
花椒叶(山椒、大花椒)
茵陈蒿(白蒿、绵茵陈)
菊花脑(菊花叶、菊花菜)
小根蒜(小根葱、薤白)
刺嫩芽(刺龙芽、刺五加、刺老芽)
罗勒(九层塔、香草)
葎草(拉拉秧、割人藤)
沙棘(酸刺柳、醋柳)
牛膝(山苋菜、怀牛膝)
10种有毒的常见野菜
附录拥有好装备,让你轻松采野菜
野菜虽有营养,但别贪食
现如今,吃野菜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健康和时尚的标志!田野里生长的荠菜、灰灰菜、鱼腥草,树上长的榆钱、柳芽、槐花等都成了人们的盘中餐。
野菜为什么会受到大家如此热情的追捧呢?主要是因为野菜的营养价值很高,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元素,还普遍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对缓解便秘和防治结肠癌都很有益。
虽然野菜有营养,也别多吃。因为多数野菜都性凉致寒,脾胃虚弱者食用易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不管是什么野菜,尝尝鲜就可以了,不要长期大量食用。
路边的野菜不要采
有人说吃野菜能品尝到“大自然的味道”。因此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郊游踏青,顺便采摘些野菜带回家,身心既得到了放松,还可以在吃腻了大鱼大肉后,用野菜来调剂一下胃口,应该说这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路边的野菜天天暴露在汽车尾气之中,真的适合吃吗?
人们普遍认为自采的野菜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味美且有药用价值,可以吃得放心。殊不知,并非所有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野菜都是无污染的。其实很多地方的野菜是不能采摘的,比如路边的野菜。因遭受废水、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污染,可能导致其中汞、铅等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高。所以路边的野菜最好不要采来吃。另外,一些废弃化工厂所在地,其土壤中也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在这些地方生长的野菜也不能吃。公园里的野菜,虽然看上去总是油绿油绿的,实际上每到春天,公园里就会喷洒农药,生长在其中的野菜也会受到农药污染,如果随意食用,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
采摘野菜的最好地点是近郊野外。在郊外采摘野菜,也要尽量避开路边、田头等易污染的地方。最好选择生长在田野或山中的野菜。这样采摘来的野菜才会更新鲜、更安全。总之,野菜虽好,但不可乱摘,更不能随便乱吃,否则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注意!野菜的食用部位
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食用部位,比如茄子和辣椒都是茄果类蔬菜,食用部分是果实;西蓝花是花菜类蔬菜,食用部分是花序;莴苣是茎叶类蔬菜,食用部分是茎和叶。普通蔬菜的食用部位尚且不同,大家相对陌生的野菜更是如此,所以食用野菜之前不仅要清楚野菜品种,还要仔细确认它的食用部位。
有些野菜根比较好吃,如小根蒜;有些野菜可能适合吃嫩茎叶,如蕨菜、扫帚菜;有些野菜的花可以吃,但有些却只能入药。而有些野菜的某一部分不仅不能吃,甚至会有剧毒,另一部分却很美味,如大黄,它的茎可食用,味道很棒,还能被制成各种口味的布丁,但大黄的叶子却有很强的毒性,不能食用。
应季野菜最美味
在民间流传着“春日吃野菜,不补阳气也补钙”的说法。可见,并不是任何季节、任何时间吃野菜都有这种功效,一般说来,应季的野菜最美味,营养也更丰富。野菜的种类很多,通常被人们采摘并食用的野菜有马齿苋、荠菜、鱼腥草、蕨菜、苦苦菜、枸杞芽、蒲公英和车前草等,其中绝大部分都适合现采现吃,只有少数野菜如蕨菜适合吃干品。
应季生长的野菜吸收了充足的阳光,有利于其中叶绿素、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的积累和转化,吃起来口感要好。若采摘下来不吃,晒干后储存起来或者放在冰箱里冷藏,都会或多或少地使营养成分流失,失去原来鲜美的口感。若将野菜腌制储存,则要添加很多调味料及添加剂,不仅失去了野菜原有的风味,还会让人们食用过量的添加剂;此外,腌制食物一般都很咸,亚硝酸盐含量超标。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贪恋野菜的美味而一次采摘太多哦!适量采摘些应季的野菜,随吃随采就可以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简直是直击我这个热爱自然与美食的灵魂深处。封面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质感,搭配上精致的手绘插图,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网红”食谱,而是真正沉下心去做研究的作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特别考究,摸起来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即便是翻阅多次也不会感到廉价。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文字与图片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非常舒适。很多烹饪书为了塞进更多的内容,往往排版得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开、享受阅读的图文志。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视觉和心灵的洗礼,仿佛能闻到林间清晨带着露水的芬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充分体现了作者对“食”与“野”的敬畏之心,也让我对书中即将呈现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尊重。
评分我通常对这种主题的书籍会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充斥着太多半生不熟的“速成指南”。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食材名称和步骤,而更像是在讲述一段段与山林、土地、以及那些不起眼的生命体之间的“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哲理,她似乎总能从最微小的植物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读起来,我感觉自己不仅在学习如何辨识和处理植物,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生态、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那种娓娓道来、不疾不徐的讲述节奏,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去体会每一个食材背后的故事,而不是急于求成地想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让阅读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取。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野”味十足,而且绝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田园牧歌式”描绘。作者毫不避讳地谈论了采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甚至是偶尔的失败。比如,她会坦诚地分享自己曾经因为误判而浪费了辛苦采集的材料,或者描述了在恶劣天气中寻找目标时的挣扎。正是这些真实的、带有烟火气的记录,让这本书变得异常可信和亲切。它没有将采集的过程浪漫化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展现了其背后付出的汗水、专注和对环境的敏锐洞察力。这种诚实和透明度,使得读者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能获得一种强大的心理建设,知道真正的“野”外生活是需要投入和学习的,这比任何虚假的宣传都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吃”的范畴,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采集者心智模型”。作者在描述采集过程时,无形中渗透着一种深刻的伦理观——关于可持续性、关于敬畏和适度。她强调了在获取自然馈赠时,必须遵循的‘道’与‘法’。例如,她会提到在采集某些稀有植物时应该留下种子或根部,确保来年的生长;她还会提醒读者哪些环境下的植物可能因为污染而不再适宜食用。这种对自然界生命周期的尊重和对环境责任的强调,使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充满了教育意义,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读者对待食物和自然的态度,让我们从一个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参与者。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层次上。我曾尝试过好几本野外识别手册,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难以理解的拉丁文和晦涩的植物学名词;要么就是过于简化,给出的识别特征模糊不清,让人在野外根本不敢轻易动手。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用一种非常口语化、贴近生活经验的语言来描述关键特征,比如“观察叶片边缘的细微绒毛”、“感受茎干在折断时的声音”,这些都是机器扫描或冷冰冰的文字描述无法替代的感官提示。读完之后,我更有信心带着这本书去户外进行探索,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种基于感官和经验的判断体系,这对于任何想要真正融入自然的人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财富。
评分内容新颖,印刷精美。
评分打折买好书
评分还好吧还好吧哈哈哈
评分太简单,不实用
评分挺好的
评分还可以没看呢里面还搭配着食疗
评分介绍的太少了!
评分挺好的
评分便宜,实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