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哈佛中国哲学课
定价:40.00元
作者:迈克尔.普鸣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3
页码:19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68550
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要改变生活,便要思考“大事”。
然而,伟大的中国哲学家告诉我们:别忘记了细微之事。
的确,只有从小处着眼,我们才算真正踏上了“正道”。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普鸣经过多年的研究,为我们解读了老子、 孔子、孟子等中国先哲的智慧,它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世界都在研究中国的思想精髓,更多的人从中受益,用“道法自然”的思维模式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作为一个西方人,普鸣却深得中国之道。他认为,“道”并不是一个我们必须尽力遵循的和谐“理想”,而是一条我们通过自身的选择、行动和关系而不断去开拓的道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都在重新创造“道”。
本书内容基于普鸣教授在哈佛大学开设的课程,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它也是一个精彩的哲学普及本。
不提生涩艰深的哲学术语,也不多谈有关国家社会的宏大问题,屡获殊荣的哈佛教授迈克尔?普鸣借用生动的生活故事深入浅出地带领我们体验中国古老思想的魅力,他的这门中国古代哲学课因而成为哈佛大学排名前三位的全校选修课。
从孔子、孟子、庄子到荀子,从礼仪之道、仁义之道、自然之道再到性恶之道,中国哲人们两千年前的哲学观念在今天依旧能告诉我们该如何用感情和智慧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应对各方挑战。
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我们不断实践的礼仪,真正的影响力来自克制而非强权,优秀是一种选择而非天性,幸福则需要我们精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的瞬间。这本书让看似高深遥远的中国哲学之道贴近了现实生活,提供了包含着丰富人生经验的思考工具。这些先哲的教诲将为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引导我们重新思考自我、思考我们未来的诸多可能性。
前 言 VII
序 言 XIII
第yi章 重新创造“道” 001
第二章 如何改变世界 013
第三章 孔子与礼仪之道 023
第四章 孟子与仁义之道 055
第五章 老子与以柔克刚之道 087
第六章 管子与神性之道 113
第七章 庄子与自然之道 135
第八章 荀子与性恶之道 157
第九章 探索哲学家眼中的世界 177
致 谢 191
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中国历史方向教授、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他为本科生开设的中国伦理与政治课是哈佛大学zui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他因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出色表现获得哈佛大学教授职位。
克里斯蒂娜?格罗斯洛(Christine GrossLoh):作家和自由撰稿人,哈佛大学东亚历史专业博士,其作品见于包括《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赫芬顿邮报》在内的众多出版物。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这些思想家,有的你可能很熟悉,有的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他们中的一位由官员改行做了教师,终其一生教导着一小群弟子;另一位周游列国,向其所到之地的君王建言献策;还有一位被后世的人们尊为神灵。时至今日,他们的经历和著作对于我们而言都显得遥远难解,看不出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关于生活的艺术,那些生活在2000年前的中国哲学家究竟有什么可教给我们的呢?你很可能把他们设想为温和的智者,喋喋不休地谈论着一套关于和谐与自然的陈词滥调。但今天的我们过着流动的、自由的、现代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习俗、技术和文化预设都与他们所处的年代大相径庭。
如果现在我告诉你一些新鲜的见解呢?这些思想家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和“如何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提出了与我们的直觉极其不符的见解,如果你认真地看待这些中国古代优秀典籍中的思想,它们就有可能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就是:这些中国古代哲人的教诲所回应的问题与今天我们面对的问题十分相似,这为人们如何过上幸福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观点。
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应该向内探求,寻找自我,从而决定应该怎样生活。我们根据性格和癖好断定哪类职业zui适合自己,我们思考着与哪类人zui为般配。我们以为只要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一份好工作以及灵魂伴侣,人生就圆满了,我们将培养真实的自我,并且实践一套关于幸福、成功和个人满足感的完美计划。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上述这种关于建立美好生活的思考都根植于历史之中,特别是与16世纪加尔文教的“预定论”观念有很深的渊源——这种观念涉及被选定的“选民”,以及一个为每个人的愿望都制定好方案的上帝。加尔文教信徒反对遵循仪式,他们认为礼仪刻板而空虚,并且强调对更高神性的真诚信仰。如今,我们不再以所谓的“预定论”和“选民”来思考世界,甚至有些人连上帝也不再考虑,但我们今天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这些早期新教观点的
遗存。
现在,很多人都相信每个人都应当是一个充分认识自我的独特个体。我们相信自己应该活得真实,对真理保持忠诚,只不过现在人们倾向于将真理置于内心,而非一个更高级的神灵之上。我们打算努力活出真实的自我。
如果这些我们认为可以提升生活品质的观念实际上限制了我们呢?
我们常常把哲学和“抽象”甚至是“不实用”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本书中诸位思想家总是以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寻常的断面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坚信更大的变化恰恰发生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充实的人生也正是由此开始。
在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哲学家时,希望你允许他们去挑战一些你曾经zui珍视的信念。他们的思想有些可能符合我们直觉上的理解,有些可能并不符合。我们并不期望你赞同所有的观点,但正是与这些迥异于自身信念的思想相遇,才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关于幸福生活方式的设想仅仅是众多方案中的一种。一旦你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不可能不加改变地回归于过去的生活之中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典雅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封面采用的字体选择非常考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内容充满了期待。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便是经常翻动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它经久耐用的品质。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纸张的选择,印刷出来的文字和插图都非常清晰锐利,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很用心,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与用心。它让我觉得,阅读经典,就应该有这样的仪式感。
评分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令人称赞的。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表面介绍,而是展现出一种批判性的对话姿态。作者在介绍某一主流观点后,总会适时地引入一些学界内部的争论点,或者提出一些现代视角下的反思与质疑。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学者,我会如何回应?”“现代社会对这个观点还需要做出怎样的修正?”这种良性的思维激荡,是阅读严肃学术著作时最宝贵的收获。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但同时也鼓励读者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思考结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历史情境”的还原度。很多哲学著作常常将思想家们抽离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解读,但这本显然不是。作者非常巧妙地将每一条重要的哲学思想都放置回它诞生的历史土壤中去考察。比如,在讨论某个学派兴起的原因时,他会细致地描绘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格局乃至文化思潮,这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和有血有肉起来。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代的贤者们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下面临的困境和他们试图提供的解决方案。这种“情境化”的解读,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对思想价值的理解深度,让我明白了哲学从来都不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拿起这本书时,心里是带着一点忐忑的,毕竟“中国哲学”这个主题听起来就有些高深莫测,生怕自己理解不来那些复杂的概念。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用极其生活化、易于接受的语言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仿佛作者就坐在我对面,耐心地为我拨开层层迷雾。他的论证逻辑清晰得像是一张精密的地图,每一步的推进都稳扎稳打,让人不由自主地跟随他的思路深入探索。这种行文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既有足够的深度去探讨本质问题,又有足够的广度去关联不同的流派和思想家,避免了陷入任何一家之言的局限性。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严肃到让人望而却步,也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流于表面。它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我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这种平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他既能准确传达复杂的哲学概念,又能用充满魅力的笔触将这些概念串联起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虽然过程需要专注,但最终抵达的视野是无比开阔的。对于任何想要系统了解中国哲学,但又害怕被晦涩难懂的术语困住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引路人,它点燃了我对这片思想宝藏持续探索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