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诂译

荀子诂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柳桥 著
图书标签:
  • 荀子
  • 先秦
  • 儒家
  • 经典
  • 注译
  • 思想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中国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21710
商品编码:103581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齐鲁文化经典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页数:62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战国时期,在上层建筑领域中,曾经出现过一次盛极一时的“百家争鸣”的辉煌局面。荀子就是这个时期和局面中孔门儒家学派的一位“青出于蓝”的英儒和俊士。他不愧为我国先秦时期中一位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目录

前言
诂译凡例
劝学
修身
不苟
荣辱
非相
非十二子
仲尼
儒效
王制
富国
王霸
君道
臣道
致士
议兵
强国
天论
正论
礼论
乐论
解蔽
正名
性恶
君子
成相

大略
宥坐
子道
法行
哀公
尧问
附录

精彩书摘

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故,明君者,必将先治其国,然后百乐得其中;暗君者,必将急逐乐,而缓治国,故忧患不可胜校也,必至于身死国亡,然后止也。岂不哀哉?将以为乐,乃得忧焉;将以为安,乃得危焉;将以为福,乃得死亡焉;岂不哀哉?于乎!君人者,亦可以察若言矣。
故,治国有道,人主有职。若夫,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别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若夫,论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是夫人主之职也。若是,则功一天下⑩,名配尧禹。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内之人莫不愿得以为帝王。夫是之谓至约。乐莫大焉。
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则无所移之;百亩一守_、事业穷,无所移之也。今以一人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使人为之也。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为之然后可,则劳苦秏悴莫甚焉。如是,则虽臧获不与天子易孰业。以是县天下,一四海,何故必自为之?为之者,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也。

前言/序言

我国战国时期,在上层建筑领域中,曾经出现过一次盛极一时的“百家争鸣”的辉煌局面。荀子就是这个时期和局面中孔门儒家学派的一位“青出于蓝”的英儒和俊士。他不愧为我国先秦时期中一位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荀子,姓荀,名况,字卿;古来,“苟”、“孙”二字声音相近,所以有的也称他孙卿或孙卿子(或以为汉代避宣帝讳“询”,改“荀”为“孙”,其说不确);战国末期赵国(包括现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之地)人。因为有关他的史料非常缺乏,所以他的生卒年代不易确定。
我们根据苟子批评过孟子而孟子没有反驳过苟子这一线索,认为荀子可能比孟子(公元前约三九○——三荀五年)出世晚一些,可以大致推定他出生在赵武灵王(公元前三二五——二九九年)初年。
荀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楚、燕、韩、赵、魏、齐、秦七国争雄最炽烈的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趋向深化而进入高级阶段的急遽变革的动荡时代。当时的七国,齐国最为强盛,而楚国也日益壮大。荀子曾经长期游学在齐国。这时的齐国,已经不是原来周朝分封的姜姓齐国,而是由田姓取代之的齐国了。齐宣王(公元前三四二——三二四年)为了扩大政治上的影响,曾经在国都临淄(现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境)的稷下(稷山之下或稷门之下)建立学宫,招聘天下“文学游说之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到这里来讲学。当时,像和孟子同时的宋(鈃)、淳于髡、邹衍、邹爽、田骈、慎到、环渊、接子这些人,都到过这里。荀子比他们晚一些,到齐襄王(公元前二八三——二六五年)时代,荀子才来到稷下。和孟子同时的那老一辈学者,大都死去了。荀子在这个学宫里,便“最为老师”,并且曾经“三为祭酒”(《史记·荀卿列传》),也就是三次被推选为学宫的主讲。
《荀子诂译》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哲学著作,其内容围绕着先秦时期思想家荀况(荀子)的著作展开,通过深入的考证和阐释,力图呈现荀子思想的原貌及其深刻的内涵。本书并非对荀子思想进行简单的复述,而是着眼于其思想体系的构建、核心概念的辨析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梳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准确、易于理解的荀子哲学导读。 一、 思想源流与时代背景的钩沉 在深入探讨荀子思想之前,《荀子诂译》首先会回溯其思想产生的土壤——先秦时期。这是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各自提出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荀子作为战国后期儒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是在对前代儒家(尤其是孔孟)思想进行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他也深刻地回应了那个时代诸如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等严峻的现实挑战。 本书会细致考察荀子思想的渊源,分析其与孔子“性善论”的差异,重点阐述荀子“性恶论”的提出及其依据。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辨析,更是对人性本源、社会秩序建立等根本性问题的哲学追问。通过对历史文献的严谨梳理,本书力图勾勒出荀子思想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位置,理解其“隆礼重法”的政治哲学如何成为回应战乱、重建秩序的理论基石。 二、 “性恶论”的辩证阐发与“隆礼重法”的实践逻辑 “性恶论”是荀子哲学中最具争议也最核心的观点之一。本书将对“性恶论”进行深入的辨析,阐释其并非是对人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强调人性中存在的“恶”的倾向,以及这种倾向需要通过后天的教化和约束才能得以纠正。这种“恶”并非指人天生的罪恶感,而是指人受到物质欲望、情欲等本能驱使,若不加以引导,极易导致冲突和混乱。 与“性恶论”紧密相连的是荀子“隆礼重法”的政治哲学。本书会详细解读荀子为何认为“礼”和“法”是矫正人性之恶、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礼”的内涵与功能:本书将阐述荀子所理解的“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规章制度,更是一种内化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维系社会等级秩序、人伦关系的基础。荀子对“礼”的强调,体现了他对社会秩序稳定和群体和谐的重视。 “法”的地位与作用:荀子并非只强调礼,他同样重视“法”。本书会分析荀子是如何将“法”看作是“礼”的保障和延伸,是实现“礼”的有效手段。他主张“法”应当明确、公正、且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以约束和惩戒那些违背“礼”的行为。 “礼”与“法”的结合:本书的重点在于阐释荀子如何辩证地看待“礼”与“法”,认为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将“礼”的教化与“法”的强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达到“隆礼重法”的目的,构建一个有序、稳定的社会。 三、 “人工”观的哲学意蕴与“劝学”的价值取向 荀子强调“天人之分”,认为自然之道与人事之道应有所区分。本书将深入探讨荀子的“人工”观。他坚信,人类的智慧和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学习来克服自然的局限,改造自然,创造文明。这种“人工”观,体现了荀子对人类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极大肯定。 “人工”与“天”的辩证关系:本书会分析荀子如何区分“天”(自然规律)和“人”(人为活动),并强调人在认识和遵循“天”的规律的基础上,更要发挥“人工”的作用,以达到改造世界、服务人类的目的。 “劝学”的篇章解读:本书将重点解读《劝学》篇,阐释荀子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他认为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实现自我超越、提升道德境界的根本途径。书中会详细分析荀子关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目的的论述,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不可以已”等名句的深层含义。 学习与道德的关联:本书会揭示荀子学习观的最终指向,即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他认为,通过学习,人能够明辨是非,克制欲望,从而达到“君子”的境界。 四、 辩论的艺术与“辨”的思想 荀子不仅是哲学家,也是杰出的辩论家。本书也会关注荀子著作中体现出的辩论技巧和“辨”的思想。 辨析名实:荀子非常重视对事物名称(名)和实际(实)的辨析,认为这是认识和沟通的基础。本书会分析荀子在《正名》等篇章中,如何通过对概念的梳理和界定,来澄清模糊的认识,避免误解。 驳斥异端:荀子在其著作中,经常针对当时其他学派的观点进行有力的驳斥,例如对墨家、杨朱等学派的批判。本书会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荀子驳论的逻辑严密性、论据的充分性,以及其如何借此来确立和巩固自己的思想体系。 辩论的社会功能:本书还会探讨荀子对辩论的看法,认为恰当的辩论有助于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真理的发现,但同时也强调辩论需要以“道”为依归,不能沦为诡辩。 五、 思想的影响与价值 《荀子诂译》的最后一个重要维度,是对荀子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的梳理。 对后世儒家的影响:本书会分析荀子思想如何与孟子思想并列,成为儒家思想的两大源头,并对其后如何融入和影响汉代以后的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考察。 对法家思想的启示:尽管荀子是儒家,但其“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思想,为后来的法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本书将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荀子思想中的强调实践、注重教化、重视秩序等观念,已经深刻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本书将总结荀子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总而言之,《荀子诂译》是一部以严谨的考据为基础,以清晰的逻辑为脉络,以深刻的洞察为特色的学术著作。它不仅是对荀子哲学思想的全面解读,更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一次深入挖掘,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荀子思想的价值,以及其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本书致力于剥离历史的尘埃,呈现出荀子思想的活力与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功不可没,它营造了一种沉静而又充满探索欲的氛围。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设计哲学——左侧是原文,右侧是对照的白话译文和详尽的校注,这种布局极大地便利了对照阅读。在阅读古代经典时,最怕的就是那种译文和原文跳跃过大,让人总是在两者之间来回翻找,打断了思绪的连贯性。这本书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译文的流畅性极高,基本上做到了信、达、雅的平衡,读起来毫无拗口之感。更赞的是,校注部分采用了小字号、紧凑的格式,却依然保持了极佳的可读性,这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每当遇到一个生僻词汇或者一个值得商榷的断句时,右侧的注释总能及时给出最合理的解释,并且常常会列出不同注家(如清代学者或近现代语言学家)的不同看法,这种“对话式”的呈现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研讨会中,亲身参与到对经典的解读和争鸣里。这使得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求索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满足感。

评分

如果说此前我对荀子的认知还停留在教科书上那些扁平化的概念,那么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的则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思想的“质感”。这种质感来自于作者对荀子思想中那种内敛而强大的力量的精准捕捉。它不像孟子的宏大叙事那样充满激情,也不像老庄的飘逸洒脱那样难以捉摸,荀子的思想,在这个译本里,展现出一种近乎工匠般的严谨和对现实政治秩序的深刻洞察力。尤其是关于“法”与“礼”的辩证关系那一章,作者通过精准的翻译和注释,清晰地勾勒出荀子如何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春秋战国时代,试图为社会构建一套既有道德基础又不失操作性的治理蓝图。这种对“现实主义”的坚守,使得荀子的学说在今天读来,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不仅是翻译了文字,更是激活了思想,让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形象,变得有血有肉,可亲可感,真正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对话的思想巨人。

评分

这本《荀子诂译》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它在文本解读上的那种细致入微,简直让我这个研究古代文献的门外汉都感到震撼。我一直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抱有浓厚兴趣,但苦于原文晦涩难懂,常常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译注部分,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些“古文苦手”量身定做的。作者的注释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简单解释,而是深入到字词在特定语境下的多重含义,甚至能追溯到其在早期文献中的演变过程。比如在阐释“性恶论”的关键段落时,译者不仅仅是直译了“人之性恶,及其生也, অভিহিত也,今人之性恶,及其生也,惰也”这样的句子,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辨析“性”、“恶”、“惰”在不同学派之间的理解差异,并且辅以大量相关的出土文献和传世古籍的佐证。读完这段,我感觉自己对荀子的核心哲学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不再是那种僵硬的、被简化了的“性恶论”标签。这种详尽的考据和清晰的逻辑梳理,使得原本高耸的学术壁垒,在不知不觉中被一座座精致的小桥所取代,让读者能够轻松而又扎实地跨越过去,直抵思想的深处。这种对文本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是许多学术著作中难以寻觅的宝贵品质。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一个“现代人能读懂的荀子”。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古代思想如何被现代理解”的绝佳案例研究。我注意到译者在处理一些涉及礼仪、政治制度的章节时,并没有简单地采用当代的政治术语去套用,而是非常审慎地还原了当时语境下“礼”、“义”、“法”等概念的复杂内涵。例如,在阐述荀子对君主治理国家的看法时,译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解释“循古之道”在荀子哲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这种“循古”与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功利主义思想之间微妙的张力。这种深挖历史文化土壤,而非浮于表面概念转换的做法,使得我们对荀子的思想体系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看到了它作为一个完整、自洽的哲学体系的巍峨轮廓。它教会了我一个重要的阅读方法论:理解古代思想,必须进入它所处的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语言的重量和概念的温度,这本书就是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那扇厚重的门。

评分

我必须提及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方面所展现出的高度专业素养。尽管它面向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但在引证和释义的准确性上,丝毫不输于任何顶级的学术专著。我特意交叉比对了几处我认为难度极高的“名篇”中的核心论断,比如关于“化性起伪”的论述,发现译者在选择底本时非常慎重,明确标注了所依据的通行本和某些疑难点所参考的最新考古发现。这一点对于严谨的学者或深度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感。很多普及性的读物为了追求流畅性会牺牲掉对底本校勘的关注,导致在关键信息点上可能存在偏差,而《荀子诂译》显然没有走这条捷径。它在提供便利的同时,牢牢守住了学术的底线,使得即便是带着挑剔眼光的老学究,也能从中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这种在“易读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的能力,实在令人钦佩,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读者的责任感。

评分

优点是装帧好,适合翻阅,译注什么的也都不错。

评分

印刷和纸张都不错,就是书有一点脏

评分

装帧一流,内容扎实,值得阅藏

评分

低价入手,这套书不错.

评分

朋友看了以后说非常精彩

评分

质量很好,包装精美,内容经典。

评分

低价入手,这套书不错.

评分

很好很喜欢很好很喜欢

评分

印刷很清晰,读荀子,好的版本不多,这个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